甲骨文,中国商代后期的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1899年,~甲骨文被古董商兼学者王懿荣所识别。至今,包括在殷墟中出土的和其他的零星采集在内,已收集的龟甲和兽骨有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为了能知道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很多事情都要进行占卜,占卜所用的材料就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当时龟甲的用途非常广泛,甲骨文就刻在上面。从殷商的甲骨文来看,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单个字数量已达四千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虽然在外形上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有巨大的区别,但构字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由于甲骨文是写刻在龟甲兽骨上,所以在结构、笔法上自成一体。线条起止有度、转折恰当,且有粗有细,有长有短。字形结构一般呈瘦长形,有大小、长短、方圆之别;各种长短线条的排列疏密有序,各种横竖斜直线的组合也恰如其分,既保持了平衡对称的结构,又表现出丰富而有变化的笔意。同时,甲骨文还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六书”的汉字构造法则。可以说,甲骨文既是成熟的文字,也是高水平的书法艺术。
甲骨文字既讲究对称性与稳定性,又追求变化多端,因此临帖时要采用各种方法加深对各种形态的横竖、转折、圆曲等笔画相对位置的印象。临写完一块骨版或单字,与原本要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分析,从中找出差距。初学甲骨文者应从“形”人手,由表及里、从浅入深,逐步掌握甲骨字形的基本规律,才能求其变化。
金文。属于“古文字”,始于夏,历经殷商,盛行于西周,是篆书中时空跨度长、存世数量多、书风最突出的一大系列之字。为什么叫做金文呢?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又叫作“钟鼎文”。据统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已知的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甲骨文略多。
随着殷商的灭亡,甲骨文也继而消逝。到了商代,铜器上出现了刻有近似图画的金文,这种近似甲骨文的金文一直延续到商朝末期的时候。周代时,这种金文开始鼎盛,并延续到了秦汉。由于商代的器物和铭文都非常少,金文的应用也并不多,所以直到周代,金文才成为了书体的主流。
然而,西周时期,金文已发展成了一种成熟的书法艺术,被书法史家所重视。当然,金文的发展也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它改写了长期以来谈书法只能从隶、楷书始和魏晋南北朝以后才有真正书法艺术的传统认识,并把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追溯到了三千多年前。
商代的金文书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字数不多,字体瘦长,笔道道劲雄美、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各有风韵。而西周的金文,无论在线条、结构、体势等方面都表现出高度成熟、规范和持重的特点,字形修长、体态优美、线条圆润,甚至露出模式化的唯美主义倾向。金文至此,可以说达到了最辉煌的阶段。
临习金文关键在于如何“透过刀锋看笔锋”,即如何把碑迹转换成墨迹、把字体美转化为书体美,这是临摩碑帖的根本所在,也是最大的难点。但是,对于想临习金文的练习者来说,《虢季子白盘》无疑是一则精品的临习之作,在用笔方面,该铭线条质朴圆润,婉转畅达,因此,起笔应逆锋人纸,使其锋藏,然后转笔朝行笔方向用中锋运笔, “杀纸”涩行,收笔送至尽头即抽锋挺毫,继续下一个“落笔”,切忌“重回”,以避免“做”的痕迹。在结构方面,该铭字形虽呈长方形,但它工整而不刻板,严谨又极具变化。其字形的处理均“因字赋形”,即笔画多者任其大、笔画少者任其小,且疏密有致、长短得宜,格外生动。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刻于+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文”。现存的石鼓文是宋朝收集的十石鼓,上面刻有文字。经考证是秦穆公时代的作品,但有的字已经残缺不全。不过,石鼓文仍是现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大篆书迹之一。
从书法字体的发展史上来说,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它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石鼓于唐代初出土,后被迁入凤翔孔庙。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集齐全,放置于凤翔学府。而当时的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欢石鼓,于是将其迁到汴京国学,用金符字嵌起来。后来,宋金战争爆发,又把石鼓迁回临安。金兵进入汴京后,见到石鼓以为是“奇物”,便将其运回燕京,此后,石鼓又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防止国宝被日寇掠走,由当_日寸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主持,将石鼓迁到江南,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1956年,‘在北京故宫展出。P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