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平克编著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上下)》通过对历史上的战争、个体间的杀戮和社会中的屠杀、酷刑、虐待、迫害等暴力行径的详细考察,解释“人类以暴力相待的情况与程度,在历史中呈现了逐步降低的趋势”;另一方面,他寻找促使暴力降低的外在于人心、人性的社会、经济、制度性的外在推力,试图找到这一趋势的外在驱动力。这是一部人类文明史,是一部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史诗巨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上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美)斯蒂芬·平克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斯蒂芬·平克编著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上下)》通过对历史上的战争、个体间的杀戮和社会中的屠杀、酷刑、虐待、迫害等暴力行径的详细考察,解释“人类以暴力相待的情况与程度,在历史中呈现了逐步降低的趋势”;另一方面,他寻找促使暴力降低的外在于人心、人性的社会、经济、制度性的外在推力,试图找到这一趋势的外在驱动力。这是一部人类文明史,是一部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史诗巨作。 内容推荐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阅读了血腥的战争和令人毛骨悚然的罪行之后,不由得掩卷发问:“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但是我们很少问:“过去的世界究竟有多糟糕?”实验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畅销书作家斯蒂芬·平克在这本令人震撼的新著中告诉我们,过去的世界更加糟糕,事实上,我们正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和平的时代。 我们身边导出都是血腥历史的证据:《旧约》中的大屠杀,《新约》中的十字架;莎士比亚戏剧和格林童话中血淋淋的肢解;英国王室对家眷的处斩,美国建国者之间的决斗;还有对殴打妇女、虐待儿童、灭绝原住民的司空见惯和冷漠接受。 斯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上下)》中展示了上百幅图表和地图,佐以大量的数据资料,量化暴力减少的趋势:部落间战事的死亡率比20世纪的战争和大屠杀要高出9倍;中世纪欧洲的凶杀率比今天要高出30倍;奴隶制、残酷刑罚和滥用死刑曾经是人们生活中的常态,但如今被废除了;发达国家之间已经不再发生战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死亡人数也只是几十年前的一个零头;强奸、家暴、仇恨犯罪、严重骚乱、虐待儿童、虐待动物——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减少。 目录 上册 导读 重看历史,重建道德钱永祥 前言 第一章 陌生的国度 史前人类 荷马的希腊 希伯来《圣经》 罗马帝国和早期基督徒 中世纪的武士 早期现代欧洲 欧洲和早期美国的荣誉观 20世纪 第二章 平靖进程 暴力的逻辑 人类祖先的暴力 人类社会的种类 国家形态和非国家形态社会的暴力水平 文明及其缺陷 第三章 文明进程 欧洲凶杀率的下降 对欧洲凶杀下降的解释 暴力和阶级 世界各地的暴力 美国各州的暴力 20世纪60年代的文明倒退 20世纪90年代的文明回归 第四章 人道主义革命 迷信杀戮:人祭、巫术和血诬 迷信杀戮:对亵渎神圣、异端邪说和叛教者的暴行 残忍与非常处罚 死刑 奴隶制 专制统治和政治暴力 大战 人道主义革命源自何方? 移情能力和对人类生命的尊重 “文字共和国”和启蒙人文主义 文明和启蒙 血与土地 第五章 长期和平 统计和叙事 20世纪真的是最糟糕的世纪吗? 对致命争斗的统计:第一集,战争的时机 对致命争斗的统计:第二集,战争的量级 大国战争的轨迹 欧洲战争的轨迹 霍布斯式的背景与王朝和宗教的时代 主权时代的三大潮流 反启蒙运动的思想和民族主义时代 意识形态时代的人文主义和极权主义 长期和平:一些数字 长期和平:态度和事件 长期和平是否是核武和平? 长期和平是民主和平吗? 长期和平是“自由和平”吗? 长期和平是否是“康德和平”? 第六章 新和平 世界其他地区的战争走势 大屠杀的走势 恐怖主义的走势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第七章 权利革命 私刑和种族迫害的下降与民权 妇女权利与强奸和家暴的下降 儿童权利和杀婴、体罚、虐童和欺负弱小 同性恋权利,消除对同性恋的仇视,以及同性恋非罪化 动物权利和残忍对待动物的改善 权利革命的根源何在? 从历史学到心理学 下册 第八章 心魔 黑暗面 “道德标尺的偏差”和关于纯粹邪恶的神话 暴力的器官 捕食 优势 复仇 施虐狂 意识形态 纯粹邪恶,心魔和暴力的下降 第九章 善良天使 移情 自制 最新的生物进化? 道德和禁忌 理性 第十章 在天使的翅膀上 重要,但却不能前后一致 和平主义者困境 利维坦 文明商贸 女性主义 扩大的圈子 理性的滚梯 反思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接着,以色列人的历史进人士师或部落酋长时代。他们中间最有名的参孙,因在自己的婚宴上屠杀了30个男子而为世所熟知,杀人的原因只是他需要他们的衣裳偿还赌债。为了报复妻子和岳父被害,他又杀死了1000名非利士人,并放火焚烧尸体。而在他挣脱束缚后,他用驴腮骨又击杀1000人。而他最后被俘,双眼被剜出,神再次赋予他力量,进行了一次“9·1l”式的自杀性袭击——他推倒一座巨大的建筑,压死了3000名在屋内膜拜的男女。 以色列的第一个王扫罗,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王国,让他有机会报仇雪恨。几个世纪前,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亚玛力人曾经骚扰过他们,神下令“消灭所有的亚玛力人”。所以,士师撒母耳膏立扫罗为王时,他提醒扫罗谨记神谕:“现在你要去击打亚玛力人,灭尽他们所有的,不可怜惜他们,将男女、孩童、吃奶的,并牛、羊、骆驼和驴,尽行杀死。””扫罗执行了命令,但他饶恕了亚玛力王亚甲的性命,撒母耳得知后震怒,并“在吉甲耶和华面前将亚甲杀死”。 扫罗最后还是被他的女婿大卫所推翻,大卫吞并了犹大南部的各部落,占领了耶路撒冷,耶路撒冷被立为首都达4世纪之久。后人们用传说、诗歌和雕塑颂扬大卫,3000年来,他的六角大卫星一直是他的人民的象征。基督徒也敬大卫为基督的先人。 但是,在希伯来的经书中,大卫并不仅仅是“以色列的美歌者”,一个弹奏竖琴吟诵《诗篇》的英俊挺拔的诗人。杀死歌利亚让他名声大振,随后他招募游击队,用刀剑顶着自己的同胞勒索钱财,并为非利士人充当雇佣兵作战。他的这些业绩让扫罗心生嫉恨:在扫罗的宫殿内,女人们吟唱的是“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所以扫罗要设计刺杀大卫。”大卫在一次几乎得手的政变前侥幸逃脱。 大卫称王后,继续杀戮上万,保持着那个千辛万苦赢得的声誉。他的将军约押“毁坏亚扪人的地”,大卫“将城里的人拉出来,放在锯下,或铁耙下,或铁斧下”。最后,大卫干了一件被神认为不道德的事情,他下令做了一次人口统计调查。为了惩罚大卫的这一过错,神灭杀了7万以色列人。 在王室内部,性乱和暴力摩肩接踵。大卫某日在王宫的屋顶散步,好色之徒一般偷窥到一位叫拔示巴的女子的裸体,他为所见心感愉悦,于是将她的丈夫派往战场送死,将拔示巴充为后宫。 再以后,大卫的一个孩子强奸了自己的妹妹,又丧命于另外一个孩子的复仇之手。复仇者押沙龙,召集军队,并与大卫的10个嫔妃通奸,企图篡夺大卫的王位。(按照惯例,我们从来都不知道这些嫔妃对此有何感想。)押沙龙被大卫的士兵追赶时,树枝挂住了他的头发,大卫的将军将三柄长抢刺入他的心脏。家庭纷争并未到此结束。拔示巴玩弄手段,让大卫膏封他们的儿子所罗门继承王位。大卫的合法继承人,最年长的儿子亚多尼雅刚提出抗议,所罗门就干掉了他。 所罗门王的杀戮要少于他的前任们,让他留名青史的是他在耶路撒冷建造的第一圣殿,和他编写的《箴言书》《传道书》和《雅歌》(他在后宫有700位王妃和300位姬妾,显然他不可能将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写作上)。让他久负盛名的还是他最出色的品质,“所罗门的智慧”。两个住在一起的妓女先后在几天内产子,一个婴儿夭折,两位母亲都声称那个活着的男孩儿是自己的。聪慧的所罗门王的判决是,抽出利剑,将孩子劈为两半,每位妇女各得一半血淋淋的尸体。一位女子立即撤回了自己的要求,而所罗门王就将男婴判给了她。“以色列众人听见王这样判断,就都敬畏他,因为见他心里有神的智慧,能以断案。” 美好传说的间离效果能让我们忘掉那个世界残酷的背景。不妨想象一下,在今天的法庭上,一位裁决母子归属案的法官,搬出一部电锯,威胁说要在争执各方的眼皮下,将婴儿劈作两半。所罗门确信,那位更富人性的妇人(尽管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她是否真是生母)会自己站出来,而另外那位卑鄙的妇人会看着孩子在她面前被屠宰——他是对的!然而,他也必须准备万一他错了,他要么劈死孩子,要么失去信誉。对两位妇人来说,她们肯定是相信这位智慧之王有能力完成这一令人毛骨悚然的谋杀。 在现代人眼中,《圣经》所描绘的世界,其野蛮撼人心魄。家庭直系亲属之间相互奴役、奸污和谋杀。军人毫无区别地屠杀平民,包括儿童。妇女被买卖,像性玩具那样被争来抢去。仅仅为了些鸡零狗碎的不听话,甚至不为任何原因,耶和华虐待和屠杀的人就有成千上万。 P20-21 序言 本书所谈论的可谓人类历史最重大之事。无论你是否相信(我知道大部分人不相信),纵观历史长河,暴力呈现下降趋势;而今天,我们也许正处于人类有史以来最和平的时代。暴力下降的过程肯定不是平滑的,暴力并未全然消失,这一趋势也不能确保会持续下去。但无论我们观察的是人类数千年的历史,还是短期事态,大至发动战争,小到体罚儿童,暴力的下降趋势有目共睹,无可置疑。 暴力的退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无所不在。一个人如果时刻忧虑自己会被劫持、强暴或杀害,如果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设施可能在落成之际即被洗劫和焚毁,他就很难在生活中发展精美的艺术,很难学习和经营自己的事业。 暴力的历史轨迹不仅影响人们如何生活,也影响人们对生命本身的认识。人类久经厮杀,处境到底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还有什么比解答这个问题,更能让我们认识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呢?家庭、部族、传统和宗教,饱受个人主义、世界主义、理性和科学种种力量的侵蚀,对于这种现代性,我们又该做何理解?我们眼中的世界到底是一场充斥着犯罪、恐怖主义、屠杀和战争的噩梦,还是以历史标准衡量,正在享受一个前所未有的和平共处时期,答案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历史的变迁。 对暴力变化趋向是在减弱还是在增强的判断也离不开我们对人性的理解。虽然人们通常认为以基于生物学的人性理论,将暴力视为宿命,而心智白板论则认为暴力是后天生成的。我的观点恰恰与此相反。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人类之初的自然状态和人类历史进程的开端?相信暴力一直在增强的人认为,我们创造的世界已经毒化了人类自身,而且很可能已经无法逆转;而认为暴力在减弱的观点认为,我们的起点确实很低,但文明将我们引向崇高,我们可以期望这一向上的进程将会持续下去。 本书篇幅巨大,但我别无选择。首先,我必须要说服你,暴力在人类历史上是下降的。我知道,此论必定遭到质疑、责备,甚至激起愤怒。我们的认知将我们预设为相信自己生活在暴力时代,特别是在这个时代,有媒体推波助澜,其信条是“见血的消息上头版”。人类的头脑在估算事件概率时,总是避难就易地从回想案例和图像开始。与老人安然辞世的画面相比,残暴杀戮的场景更易令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而刻骨铭心。不论暴力死亡的比重有多小,它的绝对数都足以填满媒体的晚间新闻,让人们对暴力的印象与其实际分量完全脱节。 放大危险感也符合道德心理学。从来没有人会为了宣扬世界已经变得更美好了去招募志愿者,传播好消息的人总是被告诫闭上嘴巴,以免诱发人民的自满情绪。而知识界的大部分人都极不愿意承认,在文明、现代性和西方社会里还有些积极的好东西。也许,正是某种最初推动暴力下降的力量,制造了暴力永存的幻象。暴力行为的下降,与对暴力的容忍和颂扬的减少并行一致,人们态度的变化通常起着先导作用。按照人类历史上大规模暴行的标准,得克萨斯州的注射死刑,偶发的流氓挑衅少数族裔的种族仇恨罪,都只能算是些小打小闹。但是,站在当代的道德制高点上俯视,看到的是人类可以如此沉沦,而不是我们的标准已经提高了。 面对这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我只能用数字,用收集的数据资料并制成图表来说服你们。我会解释数据的来源,尽力说明数据是如何采集的。我提出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在家庭内、在邻里中、在部族之间和其他武装割据之间,以及在主要民族和国家之间各个层面上都发生了暴力的消减。如果每一个层面上暴力历史的轨迹各有其特质,那么它们就应该各有专著论述。但让我一再惊讶的是,回顾过去,世界上各个层面的暴力几乎呈现一致的下降趋势。这就有必要在一本书中结集文献,寻找这些发展在何时、如何并为何出现了这些共性。 我希望能让读者相信,当很多不同形式的暴力都在向减弱的方向移动,很难说这是一种偶然,因此需要我们给出解释。暴力的历史很自然地可以演绎成一个道德的传奇——一场正义反抗邪恶的英勇奋战,但这不是我的出发点。我的方法是对历史的因缘进行广义的科学解释。我们可能会发现,道德领袖们(moral entrepreneurs)——主流道德的制定者和捍卫者以及他们的活动对和平有着特殊的贡献。我们也可能发现一些更直白的原因,比如技术、政府、商业或知识等方面的变化对和平的作用。暴力下降不能被看作一个不可阻挡的、能将人类带往完美和平这一最终目标的进步力量,它只是基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人类群体行为的一组统计趋势。对此,它需要我们给出心理学和历史学的解释:人类心智是如何应对情势之变的。 这本书的很大一部分是在探讨暴力和非暴力心理学。我大量援引的心智理论(the theory of mind )是对认知科学、情感和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和进化心理学,以及其他有关人性的科学研究的综合。在我的著作《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白板》(The Blank Slate)、《思维探秘》(The Stuff of Thought)中,我探讨过这些理论。我从中认识到,心智是一个具有认知和情感功能的复杂系统,这些功能由大脑实现,而大脑的基本构造又源自进化过程。这些功能的某些部分让我们产生各种暴力倾向,而另一些功能——比如林肯所说的“我们本性中善良的天使”,则把我们引向合作与和平。解释暴力减少,也就是辨识文化和物质环境中有哪些变化,让我们天性中爱好和平的动机占了上风。 最后,我要证明,人类的历史已经融入人类的心理层面。人类的一切事务都彼此关联,暴力事件更是如此。无论在历史上的何时何地,和平的社会总是更富裕,教育水平更高,管治得更好,更尊重妇女,有更多的机会从事贸易。在这些幸福的特性中,哪些开启了良性循环,哪些只是伴生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所以人们会给出一些自己也不满意的循环解释,比如,暴力减少是因为文化中的暴力因素减弱了。 社会科学家将社会变量分为“内生”和“外生”两种,前者处于系统内部,可能受到它们所试图说明的现象的影响,而后者则受外力的驱动。外生力量可以来源于技术、人口、商业和管治机制的变化,也可以来自知识领域,比如新思想的孕育和传播以及其自有的生命力。对历史变迁最令人满足的解答就是找到一个外生的触发力。我会在数据允许的限度内,试图识别在不同时间以不同方式曾经作用于我们心智的外生力量,而这些力量就是导致暴力下降的原因。 对这些问题的检讨,汇聚成此部长篇巨著——这本书分量太重,我不妨将主要结论在此做一个预览。《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个关于六大趋势、五个心魔、四位善良天使、五种历史力量的故事。 六大趋势(第2章至第7章)。人类这个物种从暴力中后撤经历了种种发展,条分缕析,我将其分别归入六大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以千年为尺度的过程:我们这个物种的大部分进化史是在狩猎、采集和栽种社会(园艺社会)中完成的。大约5000年前,人类从这种无政府状态开始向第一个具有城市和政府的农耕文明过渡。伴随这一转变,人类在无政府自然状态下的常规劫掠和打杀减少了,暴力死亡下降到原来的1/5。我将这个和平阶段称作“平靖进程”。 第二个过渡期历时500多年,欧洲史对这一阶段有详尽的记载。从中世纪晚期到20世纪这段时间内,欧洲国家的凶杀率下降了10—50倍。在社会学家诺伯特·埃利亚斯的经典大作《文明的进程》(The Civilizing Process)一书中,他将这一令人讶异的暴力下降归因为分散割据的封建小邦整合为中央集权的大国,并形成一个支持商贸发展的架构(infrastructure)。与埃利亚斯所见一致,我将这一趋势称为“文明进程”。 第三个变迁跨越几个世纪,起始点大致是17和18世纪的“理性时代”和“欧洲启蒙运动”(尽管这一变迁是对古希腊文明和文艺复兴的传承,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同时存在平行的古代文明)。在这一阶段,第一次出现了有组织的社会运动,推动废除那些已被社会接受的暴力形式,比如专制、奴隶制,决斗、严刑逼供、迷信杀戮、残酷处罚和虐待动物,系统地形成了和平主义的第一个高潮。历史学家也将这一时期称为“人道主义革命”(Humanitarian Revolution)。 第四个变迁始于“二战”结束。战后的几十年间,人类见证了史无前例的发展:一般而言,超级大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停止了彼此之间的战争。历史学家将这一天赐佳景称为“长期和平”。 第五个趋势是武装冲突越来越有节制。虽然从新闻报道中,人们还很难相信这一结论,但自1989年冷战结束,各种武力冲突——包括内战、种族清洗、专制政府的对内镇压,以及恐怖袭击,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在下降。认识到这一令人欢欣的发展并不稳定,我将之称为“新和平”。 最后,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标志着战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较小规模的侵犯行为也越来越反感,这些行为包括对少数族裔、妇女、儿童、同性恋的暴力侵犯和虐待动物。从50年代后期至今,随着接连不断的社会运动,民权、女权、儿童权利、同性恋者权利和动物权利,这些人权概念的延伸逐一登场,我将此阶段称为“权利革命”。 五个心魔(第8章)。许多人坚信“暴力压力释放理论”:人类具有一种内在的侵犯性——死亡本能或嗜血的冲动,这种聚积在我们内心的压力必须阶段性地得到释放。这种理论完全背离现代科学对暴力心理的理解。侵犯性不是单一的动机,更不是一种日渐迫切的冲动。它是几种受环境触变、内在逻辑、神经生物基础,以及社会分布形态影响的心理系统的共同产物。第8章对五种心理系统进行了阐释。捕食或工具性暴力仅仅是作为实现某种目的实用手段。支配欲则表现为对权威、声望、荣誉和权力的追求,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个人之间的叫阵,也可以是种族、部落、宗教和民族集团之间的权力之争。复仇心激起人类的道德冲动,施行报复、惩罚和伸张正义。虐待狂以他人的痛苦为快乐。意识形态则是一个共享的信仰体系,通常具有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而为了追求无限的善可以不择手段地使用暴力。 四位善良天使(第9章)。人之初并非性本善,亦非性本恶,但是他们生来就具备某些动机,引导他们离弃暴力,趋向合作和利他。移情,特别是同情意义上的移情,让我们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并与他人的利益产生认同。自制,让我们能够预测冲动行事的后果,并相应地加以抑制。道德感将一套规则和戒律神圣化,用以约束和管治认同同一文化的群内相互关系。有些时候,这些规则和戒律使暴力减少,但部落的、威权的和道学的规则却经常会增加暴力。理性让我们得以超脱有限的视角,思索我们的生活方式,追寻改善的途径,并引导我们天性中的其他几种美德。我将在本书的一小节中,从生物学家的技术角度,探讨是否有可能从基因变化上看出最晚近的人类进化史也确实是趋向暴力下降的。不过,本书的着眼点是变迁的环境条件:不变的人性在不同历史环境变化中的不同表现。 五种历史力量(第10章)。在最后一章中,我要同时引入心理学和历史学,辨识那些有利于人类的和平动机和驱使暴力成倍下降的外生力量。利维坦,即国家和司法垄断了武力的使用,可以化解掠夺性的攻击,抑制复仇的冲动,避免各方自以为是的自利式偏见。商业是一个各方都可以是赢家的正和游戏,技术进步使产品交换和思想交流可以跨越的距离越来越远,参与的人群越来越大,他人的生命也因此更有价值。他们也就更不会成为被妖魔化和非人化的目标。在女性化这样一个过程中,文化对女性的利益和价值越来越予以尊重。既然暴力主要是男性的消遣,提高妇女赋权的文化总是更少鼓吹暴力,也更不会在无所寄托的年轻男性中滋生危险的亚文化。世界主义的力量,包含识字率、流动性和大众媒体,都有助于人们换位到与自己不同的人的角度思考,扩大同情的范围,善待他人。最后,知识和理性在处理人类事务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理性的滚梯使得人们认识到暴力循环的有害无益,克制将一己之私置于他人利益之上的特权,并且重新审视暴力,将其看作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一场争夺胜负的竞赛。 一旦人们意识到暴力在下降,他们眼中的世界将与以前有所不同。往昔不再纯洁无瑕,今天亦未必理崩乐坏。人们开始意识到,公园里嬉戏的异族通婚的家庭,拿元首当笑料尽情调侃的喜剧演员,还有那些在危机时悄悄地偃旗息鼓,而不是战争升级的国家,我们身边这些习以为常的细节,对于我们的祖先而言都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我们对此无须自鸣得意,今天我们得以享有和平,是因为过去几代人痛感暴力的蹂躏,为减少暴力而付出了他们的努力,我们今天也应该为减少尚存的暴力而进行努力。确实,对暴力在减少这一事实的认识,最有效地证明了人类的努力是值得的。人性中的残暴,长久以来就是道德教化的对象。认识到某种力量能减弱人的残暴性,我们就能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与其追问“为什么会有战争?”,也可以多问问“为什么会有和平?”。我们不仅可以穷究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也可以探讨我们还做对了什么。因为有些事情我们确实做对了,那么最好能搞清楚这些做对的事情究竟是什么。 很多人问我是怎样开始进行暴力分析的。这不是一个谜:研究人性必然要关注暴力。我是从马丁·戴利和马戈·威尔逊有关进化心理学的经典之作《杀人》(Homicide)中第一次了解到暴力是在减少的。他们在这部书中检讨了非国家社会中的高暴力死亡率,以及从中世纪开始至今,暴力死亡人数的减少。在以前的几部著作中,我均提到过这些暴力下行的趋势,结合西方历史上的废奴、结束专制、停止酷刑处罚等人道主义的发展,以此支持一个观点,即道德进步与人类心智的生物学解释和对人性中阴暗面的认知是一致的。在回答网络论坛 www.edge.org 2007年的年度问题“你为何乐观”时,我重申了这些观点。我的信口开河招致学者纷纷来函,研究历史犯罪学和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告诉我,暴力减少的历史证据,要比我知道的更为丰富。他们的数据让我相信,这是一个被低估的有待讲述的故事。 后记 能够按期完成斯蒂芬·平克这部大作的翻译,我自己也感到惊讶。回望这一年的工作,实在不能不心怀感激。 感谢老朋友刘苏里、章焕萍两位向三辉图书的严搏非先生推荐,让严先生有胆量将这部大书的翻译工作交给我。每当我遇到难处,总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帮助。焕萍不仅为我向网友征询过Google(谷歌)都无法帮我查证的词汇,还用手机拍下我需要查询的中文书籍资料传送给我。她给我的忠告,让我至少从译文中删除了数百个多余的“的”字。 感谢严先生的真诚信任和本书编辑的悉心协作。 就在我开始着手翻译之际,严先生寄来钱永祥先生为此书所写的书评,并嘱我与钱先生建立联系。未等我去信,钱先生即来信提供帮助,随后多次通信和电话。他给予我的指点、告诫和鼓励以及他谦谦君子的风范,让我受益良多。得缘结识钱先生,可谓我翻译此书的第一大收获。 我的许多老朋友们和新朋友,包括远道来访的朋友,无论他们的专长是数学、经济学、统计学、历史学、法学还是生物学、社会学,在这一年中多多少少都受到过我的打扰。有些朋友甚至会因为一个概念或一个字眼儿遭到我连番的电话、电邮轰炸。感谢你们,原谅我不在此一一列出你们的大名,我要避免用你们的成就为我的翻译背书之嫌。 尽管我已经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但翻译毕竟不是消闲阅读,要准确传递原作的本意,对我而言是非常艰巨的挑战。我要特别感谢中文造诣颇深的朋友PJ和Carma。两位在百忙之中不厌其烦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和我一起推敲某些关键词汇的译法,往往还附有长篇的详尽解释,追根溯源,各种对比,甚至为了说明一个词的用法,还设计了有具体场景的故事。 拼音输入中文经常会带来一些哭笑不得的意外,衷心感谢海峰耐心通读了译稿,纠正了无数的打字错误。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女儿。我们共同阅读了此书的很多章节和段落。几乎每一天,我都有几个词汇、几个句子要和她讨论。当我纠结于某个英文词的确切意义时,我会要求她给我换一个词,换一种说法,再换一个词,再换一种说法,这几乎成了我们每天的游戏。在理解英文和美国文化上,没有女儿给我的帮助,我很难完成此书的翻译,至少不会是现在的速度和质量。 数年前,女儿刚刚进入高中十年级时,英文课讲到1932年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就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的一组通信(why war)。老师要求学生就两位大师的通信写一篇短论文。学生被随机分为两组,A组的命题是“人类可以消除战争,实现永久和平”,B组的命题是“人类永远无法摆脱战争的魔魇”。女儿拿到了B组的命题,她当然非常失望。据她形容,拿到A命题的同学一片欢呼,拿到B命题的同学都是一声哀叹。几周后,我看到了老师发回的女儿的作文。 在论说了人性的缺陷,历数人类迄今在消除暴力努力上的种种失败,并推出黯淡的结论后,那篇短文的最后一段是这样说的: The truth stiU remains,however,that war,due to the irreversible:influ—ences of our ingrained instinct,motive,and diversity,is an inevitable fact oflife.And yet—despite the fact that supposition does not offer solution—wemustn’t stop doing so.The moment we withdraw from the struggle is the mo—ment we allow the inevitable to swallow us whole.War will never beabolished,bul through the attempt 0f doing so,mankind can still construct forhimself a bettered world. [最后的真相是,作为人类在进化中形成的本能、动机和多样性所产生的不可逆转的结果,战争毕竟是人类生活无法避免的事实。但是,尽管这一假设意味着(消除战争)无解,我们却绝不能停止探求。人类从这一挣扎脱身之刻,即是陷入万劫不复之时。战争永远无法彻底消除,但我们为消除战争所做的努力,却仍然能够为人类自己建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我想,我不妨拿这几句话在此为平克先生的大作加一个小小的注脚。 安雯 2013年岁末 记于美国北维州 书评(媒体评论) 我这一生读过的最重要的书……它不只是一项历史学术贡献,而且是一项对世界的贡献。 ——比尔·盖茨,《盖茨笔记》 这是一本及时的书,它讨论了暴力如何以及为什么在我们的历史中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以及我们该如何使这趋势继续下去。最近的一些事件似乎让我们感到暴力和恐怖主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常见,因此在这时,我们去理解和认识所有暴力—甚至恐怖主义—实际上是在减少就很有必要。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人们曾经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我们就能沿着这条路走向和平。 ——马克·扎克伯格 一本极为振奋人心的著作,对史学有重大贡献。 ——尼尔·弗格森,哈佛大学历史教授,著有《文明:西方及其他》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定会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作品。长期来看各种形式的暴力都在下降,平克极其详尽的分析有力地证实了这个主题,他还从心理学、神经科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多方面探究了这一现象的原因。无论是出人意料的主题,还是他对这一现象原因的探究,简直是能够与启蒙时期伟大思想相媲美的精妙自然哲学……他的文笔优美,读来如沐春风。 ——马特·里德利,《经济学人》 对于所有对人性感兴趣的人,这本书的内容都足够引人入胜……这是一本至关重要的书。它包含了如此多的研究,涉及了如此多的领域,绝对是一项大师级的成就。 ——彼得·辛格,《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令人惊艳的好书……我时常报道种族灭绝和人权践踏这些问题,平克的书让我产生共鸣,他的观点真实可信。 ——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纽约时报》 一本重要且机智的非虚构作品。 ——泰勒·考恩,《纽约时报》 一部极其精彩的、警醒人心的作品……每个人都该读这本让人惊艳的书。 ——大卫·朗西曼,《卫报》 作者记录并分析了人类文明中逐渐加强的善良天性,他所做的努力令人格外钦佩。平克,这位著名的哈佛心理学家……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地论证了20 世纪本不该如此声名狼藉。 ——克莱夫·库克森,《金融时报》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有着平克明显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趣味性,很多喜爱他之前作品的读者会认出这种风格并同样喜爱这本书……它是科学、历史和叙事的完美结合。 ——克莱夫·库克森,《金融时报》 关于暴力问题,斯蒂芬·平克写得极其出彩。 ——迈克尔·伽扎尼加,《华尔街日报》 平克的研究范围极广,这些研究被他聚拢到了一起……对于他认为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变化,这本书做了极精妙的解释。 ——詹姆斯·Q·威尔逊,《华尔街日报》 一部篇幅宏大、研究深入又兼具综合性的力作,让我们得以从一个非常有益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现状。 ——瓦内萨·布什,《书单》 非常突出……语言精致、阅读流畅……平克数据充足的统计结合了方法上的老练。历史与科学巧妙结合,让它成了一本极其优秀和重要的书。 ——克里斯托弗·勃姆,《美国科学家》 一部赤诚又格外有启发性和乐观精神的作品,值得人们讨论。 ——史蒂芬·豪,《独立报》 这是本年度能带来最多讨论的一本书……完全令人信服。 ——彼得·福布斯,《独立报》 野心勃勃、充满争议而又被广泛参考的一部作品……一场极具收获性的阅读,几乎每一页都能找到富有魅力的金句。 ——敦·桑德布鲁克,《星期日泰晤士报》 (平克)成功整理记录了各种暴力和残忍总体下降的现象。这项人类成就值得让更多人知道,这本书非常重要,读者们会记住它,并去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这个故事绝对值得七百多页的篇幅。 ——罗伯特·杰维斯,《国家利益》 极具说服力! ——布伦达·马多克斯《电讯报》 平克研究范围之广可谓非凡……《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项极大的成就。 ——史蒂夫·塞勒,《美国保守派》 一部非同寻常又野心勃勃的暴力史……平克的书的确非常挑衅,但他自己绝不是爱耍嘴皮、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克里斯托弗·哈特,《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值得社会科学家、关心社会的公众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研究和讨论。它给人一种充满生气和魅力的阅读体验。 ——马丁·戴利,《自然》 这本书让你读了开头就如饥似渴、迫不及待地想往后读。 ——迈克尔·舍莫,《美国学者》 这是关于一个宏大话题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理论与细节兼备,著者的思想卓越不凡,这本书保证不会让人失望,它也定会成为未来人们探讨和争论的焦点。 ——大卫·斯塔莫斯,《进步评论》 一部丰富又很有讨论价值的书,它包含了大量的经验分析,同时还加入了平克常有的故事、才智和精妙的措辞。 ——《国家评论》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部令人瞩目的作品。平克通过科学的原理阐释了一些通常在隐形道德包裹之下的问题和被人高度怀疑的经验假设,使这些问题为人所理解。无论你从书中的细节找到什么赞同点和争论点,作者都值得人们的尊敬、感谢和掌声。 ——尼尔·博伊德,《加拿大霍芬顿邮报》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图书出版,但只有很少数是必读书,而真正重要的更为稀少。《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极少数这样的好书之一,它将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每一位关心世界状况的社会公众,都应该读读这本引人入胜、充满人文关怀的重要著作。 ——伊恩·莫里斯,《星期日邮报》 平克是传递福音的理想学者。他是位表达异常清晰又趣味十足的作家,但却绝不能说是盲目乐观……《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让悲观主义者都很难抓住对未来忧郁的想象不放。 ——约翰·霍根,《slate》杂志 才华横溢! ——凯伦·坎宁安,《先驱报》 可能是21世纪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詹姆斯·阿普尔,《国际公正监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