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菊与刀》的最新力作。
日本人的国际感很贫乏;对白种人极端自卑,而对黄种的亚洲人虚张声势:总是缺乏一种非常客观的对外理解;在世界各民族里,日本民族是最排外的民族之一。
政治上,日本特别崇拜美国,把美国当成老祖宗,是穿美国裤衩的猴子;心理上,日本可以说是当今美国的附属国、殖民地。
日本不具备统治异民族的帝国能力,永远称霸不了世界,也成不了美国、中国那样的世界性大国。
战后的日本,尤其近十几年经济滑坡,变成了一个最老化又最幼稚的民族;肉体在长进,精神却己萎缩;年轻人没有人生目标,没有理想;上代和下代文化间严重断裂;学校和家庭教育已然崩溃,道德文明开始衰死。汉语会成为日本的第二语言,而中国会对日本有越来越大的影响;日本人口在急剧减少,而中国人的数量在迅速增加,或许在200年、300年之后,日本会变得更加中国化;中日关系将更加突出,也愈来愈重要。
本书是针对当代日本人、日本问题的思考、批判和解读。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客观的观察和理性的分析,向读者展示了日本的种种阴暗面、不足和问题,涉及国家、民族、社会和个人等各个层次。同时,他从文化、历史、地理、民族性、国际关系等方面,挖掘了这一切“丑陋”背后的深层症结所在,进而对日本的未来提出希望和建议。
对中国读者而言,本书展现出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日本。它是一部极富深度和力度的跨文化研究著作,有助于更近距离认识日本、研究日本和了解日本。本书2007年已在日本出版。
当我们在讨论如何认识,如何理解当今日本人这一课题的时候,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两个最大的前提,这就是“战后”与“战败”。可以说,日本人的投降与战后生活,是从美国扔下的两颗原子弹的恐惧中开始的。这也使日本人在历史上首次品尝到了战败的痛苦。迫于GHQ的压力,天皇发表了《人间宣、言》。像这样亘古未有,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在美军的占领下一件件地都发生了。
说起来,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就一直有着热衷于“日本人论”的传统。于是,战后,在GHQ否定日本传统文化,占领统制异常严酷的环境当中,关于日本人、日本文化以及日本人的身份认同感的问题,便成为事关日本重生的全民课题。这应该说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不幸的是,战后的“日本人论”却不得不在这种悲惨的战败废墟中萌芽生根。
就像是落在日本头上的那两颗拥有巨大魔力的原子弹一样,“日本人论”也正是在两种外部压力的因素条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之一就是外部(外国、西方)的因素,另外一个是由外部注入进来的压力因素。
日本人是谁?什么是日本文化?什么是日本人的身份认同感?日本人有怎样的民族性与国民性?
长期以来,日本人一直在苦苦追寻着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众多的“日本人论”当中,相比起自己人的评论,日本人更喜欢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所做的评论,无论这些评论是褒是贬,是肯定抑或是否定。
有人评论说,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喜欢谈论民族性的国家,这几乎都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了,以至于探讨民族性本身也成为了日本人新的民族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滑稽的讽刺。
明治以后到战前,尤其是战后,在自我否定和自虐式的风潮中,外国人、欧美人炮制出了大量的关于日本人的论述。而与此同时,这些论述受到日本人的极大欢迎,并且逐渐呈现出泛滥之势。
按照外国的说法,在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当中,有一条就是虚心接受外来事物。这一性格经过外国人的评论,已经被人们当作日本人的标准形象而受到顶礼膜拜,甚至发展到了用来概括整个日本社会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地步。
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所有的这些,倒不如说成是,战后以来一直在失败的阴影中饱受挫折感煎熬的日本人,从欧美人的“日本人论”中享受到的一种快感与安心。这种所谓的“日本人论”,已经作为一种用来满足挫折感、自虐式疯癫与自狂自傲的日本病固定了下来。
日本人一边享受着欧美人给予的诱饵——“日本人论”,一边开始努力地描绘自己的肖像画。然而,最终结果却只可能是一副歪曲的自画像。
笔者认为,欧美人的所谓“日本人论”、“日本民族性论”,对日本人来说,可以总结为5种类型,即:①奇闻逸事型;②轻蔑鄙视型;③先入为主型;④赞扬褒励型;⑤欺骗诱惑型。
经过这5种类型化的过程,战后日本人完全沉溺于西方人的魔法当中,丧失了自身的身份认同感,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民族的“日本型自虐人格”。
P3-5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对当代日本人、日本问题的深层批判和解读。
自古以来,被称为“一衣带水”的日本,必然是中国和中国人都无法避开的至关重要的永恒课题。这也许是上天安排的宿命吧。
与蒸蒸日上的中国相比,号称“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日本,业已走上下坡路,昔日的旭日威风业已风化为过去的一页。
当今日本的国家体制,国民的堕落已达到顶点。美丽的日本岛展现出以下的煞风景:人们对未来的目标与理想荡然无存,国家方针不明不透,旁若无人的年轻一代走向颓废,教育、家庭面临崩溃……
一言而蔽之,日本已不再是昔日旭日东升的日本,日本人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日本人”了,它已乘上衰亡之列车。
面对日本人的衰退,探索日本的未来,这是我提笔写下这本富有反思、批判性格的“日本论”的动力。
我与中国国内的许多研究日本的学者、知识人不同,拥有一种较特殊的经历和研究视野。
我出生于中国,是第三代朝鲜族人,长期留学居住于日本,在韩国也生活过,多年从事中、日、韩文化的比较研究及文化人类学研究。通过三国的比较,来对比阐明三者三样的文化同质性和异质性。
本书也是其比较文化方法的一个成果。我发现,(可能大家都感觉到)国内的不少学者、文化人(一般人更自不待言)对日本,持有一种近乎天然的特殊的某种情绪,并由这种情绪使然去看日本,研究日本人。
迄今为止,我读到的国内的日本论著,都存在一种集体无意识性的轻视、贬低日本的倾向。而恰恰在其中表露出对日本的不知与盲目的情绪。我不得不指出,这也是国人对外认识的一种通病。
也许是我个人的蛮勇所致,我自负本书克服了这种国人的弊病。因为我自信,我自己是一个像爱中国一样爱日本文化的“地球村人”。
记得12世纪欧洲伟大思想家圣·维克多·雨果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只爱自己故乡的人是像孩童般很软弱的人。将整个他乡当作自己故乡的人才是强者,而将全世界当作自己故乡来对待的人才是完整的人物。”
我自称,拥有中、日、韩三个“祖国”,拥有三个“故乡”。复数的故乡,复数的文化。我是快乐的文化跨境者。
本书对日本人的严厉批判,也是出于这样一种跨境者的文化视野。
本书主要内容虽为对日本人、日本的丑陋一面的解读和批判,但对日本文化中的优点,赞许肯定俯拾即是。当今的日本,着实是中国的一面镜子。日本这一文化镜子,也许会为中国和东亚的未来带来非常重大的启示。
至于探讨批判之处,我力图以理服人,挖掘文化深度和幅度,力争避免偏激的情绪和偏见。
不过,我还是保证不了我自称跨境者的“母鸡”所下的蛋,是否像国内电视广告词那样“味道好极了”。当然,这个结论该由广大读者来评判了。
如果可能,下一次我还想下一个叫《丑陋的中国人》的新蛋,这样东亚三国“丑陋”系列就齐全了。(《丑陋的韩国人》已出版发行。)
在本书出版之际,非常感谢金城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与译者汪培伦所做的工作。
最后,谨以此书献给中国朋友及刚刚去世的母亲。
金文学
2008年4月28日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