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贾植芳卷)(精)
分类
作者 殷国明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本册是贾植芳卷,精选汇集了贾植芳各类文学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内容推荐

文库所展示的文学状况切近于原生态,所体现的文学风姿格外丰富多彩,所反映的中国社会和上海城市的变化也更具广度和深度。举凡社会变迁、政治风云、文化思潮、官场现形、战争革命、城市风情、农村风貌、市井坊间、妇女儿童、婚姻爱情、侦探侠客、风花雪月等等,都有所涉及。文献性、文学性和可读性都很强。本册为贾植芳卷。

目录

凡例

前言

人生赋

人的悲哀

嘉寄尘先生和他的周围

——中条山的插话

人生赋

我乡

理想主义者

剩余价值论

更下

热力

序言

卷一

记忆

距离

卷二

沉闷期的断想

卷三

掘墓者

魔术班子

窗外

悲哀的玩具

夜间的遭遇

热力

黑夜颂

卷四

悼黄浪萍君

在寒冷的上海

在寒冷里

就是这样的

一张照片

给战斗者

后记

人的证据

在蒋匪特务机关监狱中的回忆录

第一部在亚尔培路2号

第一章缘起

第二章第一夜

第三章二号囚室

第四章人多起来了

第五章集体生活

第六章中秋佳节

集外

20世纪30年代

神户急行列车

剧本

——呈婵娥君之亡灵

20世纪40年代

草黄色的影子

一幅古画

美丽的早晨

人的斗争

——《一个人和他的记忆》续篇

狱里狱外

引言

狱外记

走出一个监狱

阁楼上——隐居之一

大海边——隐居之二

古城的早春

乍暖还寒时候(一)

乍暖还寒时候(二)

京上阴云

一九五五年:又进入一个监狱

狱中记

入狱

狱中沉思:在门槛上

狱中沉思:我与胡风(一)

狱中沉思:我与胡风(二)

旧景重访

做知识分子的老婆

狱友邵洵美

判决

编后记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总目

试读章节

我坐在麻袋店门首靠墙放的板凳上,另外也有几个人,和我一样。大家袖着手。早晨焦黄的阳光从匾上溜下,光亮箭一般的在一排挺直的身子上斜穿过,又折进高的剥落了的柜台,在秽湿的地上,扩大成一个四方形的圈子。圈子里不断涌起雾样的细沙,激荡着,飞散着,整个店子内部,被炫耀得模糊和昏暗,像将要凝聚成一团固体。

大家低着头,因了光和冷的交迫,眼睛迷怅着。薄的棉袍子实在抵不住侵来的寒冷,彼此有点抖擞,无形间愈凑愈近,渐就挤做一团,互相寻取着温暖。眼睛有时溜向宽阔的柏油街心,太阳尚未照临它;没有车,冷风在上面寂寞的呼唿,破纸随着飞扬,阴惨,丑恶,好像被遗弃的古旧废墟的旷荒街道。阴沉,寂寞,无聊,和苦闷在每个心上缓缓地爬着,纠缠着,生命的继续在这里像是多余和累赘。……

有哆嗦的京戏调子摇摇落落地飘过来,似乎就在眼前。这引起大家的好奇,松弛的静默如一条橡皮带子般的渐呈紧张,一群寂寞而饥馑的眼睛,灰色里埋着希冀,在街上逡巡。失望的折回来时,一个短小的乞丐模样的中年人在门外的步道上已然出现。一身褴褛,油滑不称身的黑色短裤袄,发霜的黑呢帽显得过小的遮着额前的一部分,乱发从它的下面贪婪地四向伸出蓬蓬松松的,包围着显得无知和乞怜的两只陷进去的眼睛,半嘴巴的乱髭上荡着一堆稀薄的白气。他两手紧抱着前胸,在白气荡漾的紫黑厚唇里发出颤颤的声音,移近门前,向柜台上匆匆的瞥了一眼,便身子和声音一样的颤颤地闪过去了。

“……吓……得……我……啊……”

这是什么戏里的一句,被他唱得把那紧张悠扬的韵词完全破坏,孤零零的,像拆了房子下来的几根木料。

“你妈的,吊嗓了哩!——光景离登台不远了。”

一个短个子头顶秃了的中年人说。他站在柜台里首,显然是才从麻袋堆背后的“柜房”里赶出来的。他有一只突出的假眼睛,陈旧的灰布袍子穿得异常整洁,是店子里的管账先生,大家喊他“刘大”,小伙计喊他“刘爷”的。他一手拎着布帚子轻快的摔着袍子襟,襟就一飘一忽的,一边向走过的人开了一个玩笑。方而小的脸上从嘴边荡起的世故的圆滑皱纹,在猛然扬起的烟火般的哗笑声里,才悻悻地胜利而逝。

P5-6

序言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在编选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编委和有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还得到入选作者的家属和海内外文化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信息和资料,特此铭记,以表谢忱。

后记

贾植芳先生(1915—2008)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与学者,更是海上文坛中一位风骨高洁、性情独具的传奇性人物。

回顾贾植芳先生一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从来就不是一个身居书斋的学究,而是把自己的生命与苦难的中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斗士。1932年,17岁的贾植芳先生从山西老家到北平上高中,后因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被捕关押。1936年出狱后,留学日本,入东京日本大学社会科。抗战爆发后遂弃学回国参加抗战,1945年又被日伪徐州警察局逮捕,直到日本投降后才出狱。在抗日救亡斗争中,贾植芳先生发奋写作,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在此期间结识了胡风,两人成为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的挚友。1946年,贾植芳先生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青光》主编;1947年被中统特务机关逮捕,1948年出狱后以著译为生,继续进行自己的文学追求。1952年,贾植芳先生调人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55年因胡风案入狱,1966年3月,被法院定罪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判处有期徒刑12年。1980年,贾植芳先生获平反,恢复工作,任复旦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几十年来,贾植芳先生与妻子任敏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共同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人生之歌。贾植芳先生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翻译工作,先后著有《近代中国经济社会》、《贾植芳小说选》、《外来思潮和理论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狱里狱外》、《劫后文存》、《雕虫杂技》、《余年笔墨》等,不断在文坛和学界引起深刻反响,影响久远。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初到上海追随钱谷融先生读研究生,就有缘结识了贾植芳先生,并有一见如故之感。这种感觉不仅来自于对于贾植芳先生学识与智慧的崇敬,更来自于贾植芳先生所散发出的一种人格与气度,给人一种内在的信任和信心。也许正因为如此,恩师钱谷融先生一开始就特别强调“朋友”二字,说“他是我的朋友,是我最欣赏的朋友”。对于一代饱受磨难的文化人来说,能够担当“朋友”二字的,就得担当风险和磨难,甚至付出血的代价;“朋友”二字不仅意味着志同道合,而且包含着一种对于人的自由和尊严底线的信守和承诺,是贯穿古今的最珍贵的精神价值——而这正是我们在20世纪、尤其在十年“文革”中失落最惨重的环节,接下来可能就是信义、信念和信仰的损毁,是做人的底线的洞穿与失落。

贾植芳先生是在2008年4月24日晚6点45分病逝于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的。贾植芳先生走得很平静,却在不少人心里掀起了持久的波澜。他说过,他的一生“出入于黑黑白白之间,周旋于人人鬼鬼之中,但心里所向往、所追求的理想之光,从未熄止。所以合则留、不合则去,虽漂泊四方,心却一念系之,问心无愧。”他还说过,“在上帝给我铺设的坑坑洼洼的生活道路上,我总算活得还像一个人……生平最大的收获,就是把‘人’这个字写得比较端正。”

这就是贾植芳先生的墓志铭,是用自己的生命写就的。如今,我们面对贾植芳先生留下的文字,不能不感慨万千。贾植芳先生一生坎坷,其最好的时光几乎都是在狱中度过的,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创作了很多作品,在文学研究方面,也有丰厚成果,存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一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5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