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编著的《天空的眼睛(雷达)》满足了广大读者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注重探究性,让读者带着问题去了解科学、学习科学,从而真正让阅读融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当中,让人们通过阅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为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全面的参考知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空的眼睛(雷达)/探究式科普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电子通讯 |
作者 | 林静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静编著的《天空的眼睛(雷达)》满足了广大读者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注重探究性,让读者带着问题去了解科学、学习科学,从而真正让阅读融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当中,让人们通过阅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为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全面的参考知识。 内容推荐 林静编著的《天空的眼睛(雷达)》主要向人们介绍了雷达的基础知识,雷达的发展变迁,雷达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进行了前瞻性的解读,《天空的眼睛(雷达)》让读者了解这一现代生活的高科技工具是如何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 目录 第一章 超视眼睛——雷达 第一节 生物仿生——雷达由来 1.黑夜的精灵带转给我们的启示 2.打开仿生学之门 第二节 蝙蝠之子——认识雷达 1.什么是雷达 2.玩转雷达 3.把触角伸向海陆空 第三节 “旋转惹的祸”——雷达的缺点 1.从原理上说起 2.四大难以克服的缺点 第四节 殊途同归——雷达的种类 第五节 扑朔迷离——雷达的历史 1.从赫兹的发现到波波夫的无线电通信 2.从无线电爱好者的发现到沃森·瓦特的雷达 第六节 “捕风捉影”——气象雷达 1.走近气象雷达 2.气象雷达发展简史 3.气象雷达的工作原理 4.气象雷达的种类划分 第七节 纷至沓来——脉冲多普勒雷达 1.从多普勒效应到多普勒雷达 2.脉冲多普勒雷达的缺点 第八节 地球上的“远视眼”——超视距雷达 1.超越地平线——超视距雷达 2.超视距雷达的分类 3.隐形飞机的杀手——天波超视距雷达 第九节 长在“屁股”上的眼睛——倒车雷达 第二章 天罗地网——军用雷达 第一节 宝剑锋从磨砺出——军用雷达素描 1.什么是军用雷达 2.种类繁多,各司其职 第二节 毫厘之间显神威——毫米波雷达 第三节 天翅鹰眼——机载雷达 1.飞机的眼睛和耳朵 2.机载雷达的分类 第四节 海上神眼——舰载雷达 1.话说舰载雷达 2.舰载雷达的分类 第五节 战地“望远镜”——炮瞄雷达 1.什么是炮瞄雷达? 2.历史回眸——炮瞄雷达的发展 第六节 天空“巡狩者”——对空情报雷达 1.对空情报雷达的速写 2.对空情报雷达的分类 3.警戒雷达 4.引导雷达 5.目标指示雷达 6.对空情报雷达的发展之路 第七节 决胜千里——弹道导弹预警雷达和 弹道导弹跟踪雷达 1.决胜千里——弹道导弹预警雷达 2.如影随行——弹道导弹跟踪雷达 第八节 另辟蹊径——无源雷达 1.什么是无源雷达? 2.无源雷达的分类 3.无源雷达“三剑客” 4.漫漫长路——无源雷达的未来发展 第九节 隐形克星——反隐形雷达 1.反隐形技术与反隐形雷达 2.矛与盾的角逐——反隐形雷达“集结号” 3.隐形技术主要是对付雷达吗? 第十节 小孔成像,暗藏玄机——合成孔径雷达 1.什么是合成孔径雷达? 2.你了解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吗? 第十一节 “明日黑客”——相控阵雷达 1.什么是相控阵雷达? 2.相控阵雷达的两大类别 3.相控阵雷达的天线 4.相控阵雷达的大脑——计算机 5.相控阵雷达的特点 6.相控阵雷达的缺点 7.“乌鸦”的故事——相控阵雷达引领水面舰艇防空革命 8.相控阵雷达在战争中的洗礼 第十二节 高精尖新——激光雷达 1.认识激光雷达 2.群雄逐鹿——激光雷达面面观 第十三节 太空之眼——天基雷达 1.天基雷达是何物 2.天基雷达为什么能让隐形飞行物无处可藏 3.“星球大战”——美国“天基雷达”计划 第十四节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现代反雷达技术 1.低空突防挑战雷达盲区 2.先进干扰技术致盲雷达 3.反辐射武器直击雷达软肋 4.目标隐形技术规避雷达 试读章节 2.打开仿生学之门 后来科学家摹仿着蝙蝠探路的方法,利用这个“回声定位”的原理发明了雷达和声呐,把它们分别安装在了飞机和舰艇上。声呐是一种通过声波来探测水中的物体的装置,由于声波传播速度非常慢,而且传播距离不远,一般不会超过2千米,于是人们就利用电磁波代替声波,发明了能远距离探测目标的雷达。雷达通过它那巨大的天线不断发出高能量的无线电波,这种无线电波一旦遇到障碍物后就会立刻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只要从雷达的荧光屏上,就能够把前方所有可能出现的障碍物看得一清二楚,因此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知识小百科 蝙蝠小传 蝙蝎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种善于在空中飞行,能作圆形转弯、急刹车和快速变换飞行速度等多种“特技飞行”的哺乳动物。白天,它们隐藏在岩穴、树洞或屋檐的空隙里;到了黄昏和夜间才出洞觅食,捕食蚊、蝇、蛾等昆虫。蝙蝠能捕食大量的害虫,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哺乳动物,应该得到保护。 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每当到了夏季,雌蝙蝠就会生出一只发育相当完全的幼体。初生的小蝙蝠身上长满了绒毛,用它的小爪牢固地挂在蝙蝠妈妈的胸部吸乳,即使在蝙蝠妈妈飞行的时候也不会掉下来。 蝙蝠翼的结构和鸟翼完全不同,是由联系在前肢、后肢和尾之间的一层薄薄的皮膜构成的。它前肢的第二、三、四、五指头显得特别长,非常适于支持它的皮膜;第一指很小,长在皮膜外,指端还有钩爪。它的后肢显得特别短小,足伸出皮膜外,上面长有五趾,趾端都有钩爪。它们在休息的时候,常用足爪把身体倒挂在洞穴里或屋檐下;在树上或地上爬行时,依靠第一指和足抓住粗糙物体慢慢前进。蝙蝠的骨胳非常轻,胸骨上也有一个与鸟的龙骨突十分相似的突起,上面长着发达的能够牵动两翼活动的肌肉。 蝙蝠的嘴巴很大,里面长着许多细小而尖锐的牙齿,适合捕食各种飞虫。可是它的视力却很弱,是有名的近视眼,不过它的听觉和触觉却比谁都来得灵敏。第兰节蝙蝠之子——认识雷达 1.什么是雷达 雷达是人们根据蝙蝠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的原理发明的,属于一个仿生学的范畴。蝙蝠的这种利用超声波定位测距的身体结构,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生物声呐。而雷达则模拟了蝙蝠的“回声定位”方法,只是不像蝙蝠那样用声波来定位和测距,而是改用传播速度最快(声波速度=340米/秒,电磁波速度=30万千米/秒)的电磁波来进行定位和测距。可以说,蝙蝠就是现在雷达的最初“原型”。 雷达这个概念最早形成于20世纪初。中文的“雷达”是英文“radar”的音译,意思是无线电检测和测距。 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来探测目标和物体位置的一种无线电设备。电磁波同声波一样,一旦遇到障碍物就要发生反射,我们所用的雷达就是利用电磁波的这个特性来进行全天候工作的,而声呐则是利用声波在水下进行工作。知识小百科 什么是全天候? 全天候是包括所有复杂气象在内的各种天气的总称。它是一个泛指概念,主要用于航空领域。例如:全天候飞机、全天候飞行员等。在实际飞行活动中,全天候是目视气象条件和仪表气象条件(原指昼间和夜间的简单气象条件与复杂气象条件四种天气)的总称。每一种天气情况都有具体的标准。可见人们常说的全天候仅是天候的一部分。不受任何天候影响的全天候飞行物还没有出现,有待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雷达所起的作用和眼睛十分相似,都是为了能够迅速“看见”远处不容易发现的物体,它的信息载体就是无线电波。事实上,不论是可见光还是无线电波。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同一种东西——电磁波,而且它们都以光速传播,差别只在于它们的波长不同而已。电磁波的波长越短,它传播的直线性就越好,并且反射性能也越强,因此,雷达大多采用那种波长最短的电磁波——微波。P5-8 序言 科技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动力。回眸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无不与科技的重大突破紧密相连。三次科技革命,更是使人类文明发生了彻底改变。我们不得不赞叹科技,它犹如魔法师手中的魔杖,使人类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将人类从头到脚都武装起来。望远镜的发明让人类视觉得到了延伸,使“千里眼”不再是神话故事中的虚拟人物;电话是人类听觉的“顺风耳”,它让即使远隔重洋的亲人也能像就在面前一样述说家长里短;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是人类脚步的延伸,日行千里、日行万里不再是人类遥不可及的梦想;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当人的智慧得到延伸的时候,人的创造力被无限放大;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更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科技的发展不但在物质上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在人类的意识形态上也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形成新的、更加科学的世界观。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这仅仅是人类世界观的一个变化,诸如此类的认识变化实在太多了。 今天我们在全社会倡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及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是最为基本的出发点。如果没有正确的科学思想来指导行为,就难免会走弯路,所以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根本的环节。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说的科普是指采用读者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这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可以了解一定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科技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来说,在全社会开展科普知识教育是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渠道。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虽然曾经在科技上长时间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思想统治,广大民众的科学意识比较单薄。所以在我国民众中开展广泛的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科普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建科技馆、自然博物馆,举办各种科技讲座等,但是相对来说,图书出版无疑是所有科普活动中最为重要和易于实施的途径。有关科普教育和科普读物出版发行工作,多年来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和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社会团体的广泛支持。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科普事业进入法制化的轨道。为持续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科普活动,中国科协决定从2005年起,将每年9月第三周的公休日定为全国科普日。2003年以来,为支持老少边穷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送书下乡工程。2009年2月,中国科协等单位五年内在全国城乡建千所科普图书室的活动举行了启动仪式。2003年以来,由民政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已经援建城乡社区图书室16.2万个,援建图书5600万册,其中三分之一以上为科普图书,约3.5亿城乡居民从中受益,对广大社区居民的科技普及起到了一定作用,提升广大社区居民的科技素质。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系统、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中国社会出版社按照国家确定的学生科普知识标准,编辑出版了《探究式科普丛书》。 该套丛书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科普系列读物,共100本,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物理科学、现代科技4个系列。与其他科普类图书相比,该套丛书最大的特点是其全面性,几乎囊括了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阅读这套丛书,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次这套丛书的丛书名也很有特色,“探究式科普丛书”从题目上就满足了广大读者对科学技术_的兴趣,注重探究性,让读者带着问题去了解科学、学习科学,从而真正让阅读融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当中,让人们通过阅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我相信这套科普图书的出版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广大读者对科普知识的全面需求,为读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一定的基础。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