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锐著的《佤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全面介绍了佤族的起源、文化、宗教信仰、民俗、经济生活、社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内容,向读者全景式地展示了佤族独有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语言可读性较强,具有科学性和文学性,对于了解佤族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佤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郭锐 |
出版社 | 辽宁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郭锐著的《佤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全面介绍了佤族的起源、文化、宗教信仰、民俗、经济生活、社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内容,向读者全景式地展示了佤族独有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语言可读性较强,具有科学性和文学性,对于了解佤族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内容推荐 郭锐著的《佤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作为一类普及型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本书在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内容丰富详实,尽量贴近本真。让读者通过阅读,从字里行间,发现这个民族的历史脉络、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文特点以及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方法等,从中认识这个民族的概貌。力图为读者打开一扇窗,展示一帖画,在阅读中增长见识,真切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意味着什么,多元一体为什么是中国历史的基本面。使人们在共和国的社会框架中,达到学会和懂得包容差异、尊重彼此、相互欣赏这样一种理性与平和的思维境界。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中南半岛的古老族群 佤族的族源 佤族的自称与他称 葫芦王地 第二章 两江之间的阿佤山区 自然分布 地理环境 方位人口 自然资源 自然保护区 第三章 荡气回肠的历史交响 村寨部落与头人 剽牛结盟 班洪事件 民族团结会盟(誓词)碑 与汉族的关系 第四章 民居建筑与饮食习俗 民居建筑 民居类型 饮食习俗 第五章 生命周期与人生礼俗 取名习俗 生产与育儿风俗 成长教育 恋爱婚嫁 丧葬风俗 阿佤理 生活禁忌 第六章 古老的语言 年轻的文字 佤族语言 佤文的创制 第七章 信仰世界与传统制度 自然宗教 佛教 基督教 道教 第八章 经济生活 陆稻的守望者 生产工具 采集与狩猎 其他经济活动 现代工业技术 第九章 异彩纷呈的服饰 服饰概述 特色服装 特色装饰 传统修饰 第十章 文学艺术与民间技艺 传说故事 舞蹈音乐 影视作品 第十一章 生存智慧与民族节日 天文节气 医药知识 编织造型 民族节日 参考文献 图片提供 后记 试读章节 葫芦王地 《葫芦的传说》——从葫芦里走出来的佤人 在佤族的各种传说中,流传最广和涵盖内容最多的是“司岗里”。除了受汉族影响较深的居住在云南永德、镇康的佤族外,在其他佤族地区几乎是家喻户晓。根据在西盟地区的调查,这一传说可背诵几个小时,译成汉文约11000多字。它的内容涉及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动物和植物的产生和人类最初生活的情景。但对于“司岗里”的具体解释,各地佤族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在西盟佤族中,“司岗”意为石洞,“里”意为出来,即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在沧源佤族中,“司岗”意为葫芦,“里”意为出来,即人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各地佤族虽有“石洞”和“葫芦”的区别,其传说的内容大致是相同的。 《葫芦的传说》中收录了沧源佤族的“司岗里”神话,题目就叫作“葫芦啊人类的家”,内容大概如下: 人类在最初的时候是被困在葫芦里的,百兽都来抓葫芦,却怎么也抓不破,小米雀飞来啄葫芦,啄了整整九年,葫芦这才开了口,人终于从葫芦里走到这个世界上来。《青蛙大王与母牛的传说》,这样一则洪水传说里也有关于葫芦的情节: 善良的达热噶木与小母牛躲在猪食槽里逃过了洪水,之后他们结为夫妇,小母牛怀孕并且生下了一颗葫芦籽,天神让达热噶木把葫芦籽种在地里,达热噶木精心照顾葫芦籽,后来葫芦藤结了一个小山那么大的葫芦,里面竟然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后来青蛙叫达热噶木把葫芦劈开了,葫芦里走出了人和动物来,人的尾巴被达热噶木砍葫芦的时候砍掉了,所以人是没有尾巴的。 在《佤族民间故事集成》中描述的“司岗里”神话故事共有两次对洪水故事的叙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洪水传说中都出现了“葫芦”这一普遍象征物,这一象征多次出现在关于人类诞生的神话传说中。 第一次是佤族以祖先命名姓氏的传说,这一传说中也出现了葫芦这一象征物,其情节跟《青蛙大王与母牛的传说》十分相似。 据说远古的时候,世上发了一次大洪水,人都被淹死了,只剩下达摆卡木(佤族传说中人类的始祖)和一只小黑母牛,为了繁衍人类的后代,一只癞蛤蟆对达摆卡木说:“世上再不见有人了,为了传代,就指望你和母牛了。你们成亲吧!”癞蛤蟆还告诉达摆卡木:“你和母牛睡三年,然后要杀了它,划开牛肚子,看里面有什么东西,那就是人种啦!”达摆卡木和黑母牛婚媾结亲三年后,达摆卡木杀了黑母牛,只见牛肚里有一颗葫芦籽,他把葫芦籽种在阿龙黑木河边(传说中离司岗不远的一条河),过了四个月才开始发芽、出土、抽藤。又过了三年,结了一个葫芦,葫芦越长越大,里面还有人的喊叫声,达摆卡木用斧子砍开葫芦,葫芦里走出很多的人。人类就这样一直繁衍生息。因为人太多了,不能都叫岩佤,佤是族称,既然是一个祖先的后代子孙,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嫡子嫡孙,总得有个姓氏与族称有所区别。一次,有一个氏族议论命名的事时,达棍(头人)建议说:“叶子是随着树长出来的,角是从牛头上生出来的,我们不能忘祖,我们是达摆卡木的后代,就姓达吧!”大家附和说:“姓达好,他是岩佤的祖先,也是我们氏族的祖先,就以祖先为我们氏族的姓氏。”从此,这个氏族的男女老少议定命名为达氏族,以达为姓,成为一种氏族族号,也是家族的称号。 沧源崖画的传说中讲到了“司岗里”中的第二个洪水故事。 在洪水来临的时候,达蓝考杀了牛,用牛血混着石粉在崖石上作画,教后人应该如何生活,这场洪水有一个孤儿活了下来,他取出母牛肚子里的葫芦籽种下,葫芦籽结成一个大葫芦,他剖开葫芦,背三索(佤语,即第二次人类)从里面出来了。 根据这些传说,佤族一直深信自己的祖先是从葫芦里诞生出来的,所以,也把自己的首领称为葫芦王,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称为葫芦王地。所谓“葫芦王地”,在佤语里面也就是佤族诞生之地的意思。 P24-25 序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道,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开发着这块土地,建设、发展、捍卫着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各民族都是兄弟,相互离不开,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因此,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增进了解、紧密关系,深化友谊、建立牢不可破的感情基础,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多发期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要求。 为了进一步宣传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增强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方针,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沟通,让读者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加深对我党民族政策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和辽宁民族出版社共同策划了《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 依据上述原则,《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的编写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鲜活生动的语言、特色浓郁的图片以及丰富的民族常识链接,向读者展示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变迁、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历史人物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伟大实践。第二,作者多为本民族专家学者和与民族研究工作相关的专家学者,对自己撰述的对象既有深厚知识积累,也有真挚情感。第三,内容彰显了历史与现实、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多彩画卷和轨迹,引导读者走近少数民族,聆听他们的古老传说,感受他们的发展变化,加深彼此的沟通和了解。这套《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是面向民族干部和各级干部通览我国少数民族概况的普及读本,也是图书馆必备藏书。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所揭示的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中华大地孕育的55个少数民族多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一道从远古走到今天,汇入了中华文化壮阔的历史长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不仅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期待通过《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使广大读者徜徉于少数民族多彩风情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悠悠历史的深远与厚重。 丹珠昂奔 2014年6月26日 后记 历史在进步,文化在发展,佤族文化因其独特而鲜见近年来吸引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她外显的张扬,内敛的凝重,加上神秘的生境,组合营造出一种独具魅力的人文氛围。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助推下,学术界同样开始关注该族群的历史文化、社会存在以及当下的各种变迁演绎等。本书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图文并茂的文本实非凭空得来,乃是长期积淀的结果。 总体上说,一是资料的收集,二是图片的收集,更是长期思考、沉淀的结果。为此,在以往无数次的田野调查过程中,在中、缅两国的佤族社区,在一个个记得或不记得名字的村村寨寨,接触过数以百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社会阶层的调查对象。有的回想起来一颦一簇犹如眼前,历史场景电影一般历历在目;而有的早已模糊不清,图像不再清晰可辨,只能依靠当时的日志,翻阅旧有的手稿,重拾往昔的经历及那些远去的身影;有的仅仅是一面之交,有的则是曾促膝长谈、通宵达旦;其中有的人终生难忘,但很多人连名字都不曾记住。此时此刻,他们却涌泉般映入脑海。那份亲切,那些感动,令怀旧的心情难以平静。独坐陋室,闭目沉思,指间烧尽的烟灰已经积了长长的一截,思绪还在遥远的地方游荡、徜徉,久久难以收回。林林总总之余,最后还是定格在刻骨铭心的两个斗大字眼上即发自心底的——感谢。 资料的收集对于民族学研究者来说,尽管有“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吃千家饭,睡百家床”的自诩和辛劳,但它仅仅是整个行程的初始,资料收集后的分类与整理,才是更为漫长且枯燥乏味的爬梳工作,是为第二阶段的工作。此时家人的陪伴和理解,亲朋好友的鼓励与支持,学界同仁乃至师友学生的提点、建议与帮助,甚至是更为难得的批评和碰撞。历经之后,都凝练成最为温馨的怡神良药,滋补清润,久留余香。 苦思冥想,设置框架结构,梳理写作提纲,当然要花费一番心力,虽是自不待言的过程,也是充满激情的创造性经历,是为第三阶段的工作。学养底蕴,理论思考,条理布局均在此阶段的独立思考中完成。至于水平和价值,只好留作他人及后人的评说。个人而言秉承“尽人事,知天命”,尽力了就不后悔,依然是不变的信条。 在最后的阶段我必须提及的是我们的几个充满学习激情,又怀揣学术梦想的硕士研究生,他们是本书稿各章依据笔者的框架提纲和资料行文动笔最初的整理者,在此我将一一列举。他们是: 第一章 中南半岛的古老族群高黎 第二章 两江之间的阿佤山区王烬 第三章 荡气回肠的历史交响韦莲花 第四章 民居建筑与饮食习俗王烬 第五章 生命周期与人生礼仪任重远 第六章 古老的语言 年轻的文字高黎 第七章 信仰世界与传统制度王秀丽 第八章 经济生活张一平 第九章 异彩纷呈的服饰张一平 第十章 文学艺术和民间技艺史志丽 第十一章 生存智慧与民族节日王烬 其中,在后期的书目和图片整理及文字修改过程中,我的两位研究生高黎和王烬付出了更多的辛劳。毫不讳言地讲,没有他们辛勤的劳动及所付出的努力,本书不可能如此迅速地面世,在作坊式教与学互长的环境中,我在这些青春洋溢的青年身上,看到了学科的未来和希望。在此一并对以上后学们致以真诚而应有的谢意。 郭锐 2014年11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