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瑛著的《傣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描写对象是傣族,以文图并茂的形式,叙述了傣族的历史渊源、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和区域自治与现今情况等。此书的出版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播民族知识,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中外文化交流,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傣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赵瑛 |
出版社 | 辽宁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赵瑛著的《傣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描写对象是傣族,以文图并茂的形式,叙述了傣族的历史渊源、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和区域自治与现今情况等。此书的出版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播民族知识,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中外文化交流,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内容推荐 赵瑛著的《傣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传统文化、历史名人、自治州和自治县发展现状等,图文并茂,具有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可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群了解傣族文化的需求,弘扬傣族文化,使之面向未来,走向世界。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亘古历史 源远流长 从越人到傣泰民族 古文献中的历史 神话中的族源 传说中的迁徙与傣族南迁 异彩纷呈的傣族支系 发展与变迁 第二章 民俗民风 彰显特色 服饰艺术 特色饮食 古朴婚俗 丧葬习俗 岁时节令 第三章 多元宗教 和谐共融 原始宗教与崇拜 南传上座部佛教 形式各异的赕文化 神秘的“竜林”文化 拴线系魂——傣家深情的寄托 多元宗教和谐相处 第四章 民间文化 绽放异彩 傣语、傣文与书法艺术 贝叶文化——中华文化聚宝盆中的绿宝石 民间文学 赞哈——傣族生活中的盐巴 风格迥异的傣乡建筑 历史悠久的稻作文化 医药文化 第五章 手工技艺 保护传承 慢轮制陶——古代制陶术的活化石 传统手工造纸 贝叶制作技艺 织锦——傣族纺织中的奇葩 剪纸——人、佛、自然的交融 第六章 历史名人 铸就辉煌 边陲伟男——刀安仁 傣族名将——周体仁 爱国人士——刀定国 爱国人士——刀卉芳 民主爱国人士——刀京版 一代孔雀舞王——毛相 傣族诗人和文艺理论家——岩峰 傣学专家——岩温扁 著名赞哈歌手和诗人——康朗英 著名赞哈歌手和诗人——康朗甩 著名赞哈歌手和诗人——波玉温 第七章 区域自治 和谐发展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七个自治县 参考文献 图片提供者 后记 试读章节 傣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与中原王朝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自汉武帝开发西南夷、设置益州郡以来,居住在云南的大部分傣族先民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从此加深了傣族先民与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联系。到了东汉时期,掸国国王“遣使贡献”,以示臣服。由于深得东汉王朝的赏识,掸国国王雍由调被封赐为“汉大都尉”(边郡太守),赐金印紫绶。这一官职的任命及掸国三十余年连续不断的朝贡,不仅促进了掸国政权的统一和发展,而且在政治上进一步巩固了傣族先民与东汉王朝的联系。 唐宋时期,南诏及大理地方政权对其属下的金齿、茫蛮各部实行羁縻政策,并征调金齿各部负担兵役。这一时期的傣族先民,政治、社会、经济较之同区域的其他民族群体先进,相继建立了一些地方政权,如:相传10世纪前后建立起来的联合王国——庸那迦国,其中,西双版纳境内的“勐泐国”是联合王国的重要成员之一;同时期,滇西德宏傣族地区也出现了一个由勐生威、勐兴古、勐底和勐卯四个地区组成的部落联盟——“懦赏弥国”;1180年,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先民建立了“景龙金殿国”,这是统属于南宋王朝疆域内的一个地方政权组织,南宋朝廷向景龙国主叭真“颁发一虎头金印,命为一方之主”。叭真之子即位后被赐封为“九江王”,每年按时向南宋王朝进贡方物,“进贡之礼为九年大贡一次,又五年小贡一次”,与天朝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臣属关系。随着傣族先民势力范围的扩大以及政治势力的迅速崛起,他们的社会经济也同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灌溉农业、金属业、纺织业以及商业等均有了全面发展。在农业生产方面,普遍使用牛耕和象耕,兴修水利,种植水稻,已跨人犁耕农业的发展阶段。手工业方面,金齿、茫蛮部落妇女制作的“五色布”因“质优色美”而闻名遐迩;冶炼金属,制作金属用品技术的掌握,使得傣族开始跨入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铁器时代,社会生产力由此得到极大提高,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此外,傣族先民善取卤制盐,其地盛产茶叶,也让他们在经济发展中处于较为优越的地位。并且,傣族居住地自古就是中国通往印度等国商贸通道的必经之地,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傣族商品贸易的发展。 元朝初年,忽必烈以昆明为中心建立了云南行省,将傣族地区全部纳人其内地行政系统,西部和南部傣族先后归附并被纳入行省。为加强对傣族地区的统治,至元十三年(1276),将原设在西部傣族地区的金齿安抚司升为金齿宣抚司,立金齿六路,分建六路总管府。而在南部傣族地区,元朝统治者以车里为中心建立了车里军民总管府,并在它的西面和南面的一些白夷部落(勐艮、景东等地)相继建立了一些新的政权机构。泰定帝时,八百媳妇(土司名)降元,元朝在今清迈、清线一带建立了政权机构。至顺二年(1331),改蒙庆宣慰司为八百等处宣慰司。元朝不仅在怒江、澜沧江、红河流域傣族地区设立政权机构,而且还建立了“置郡县、署守令、行赋役、施政化”及“定租赋、置邮传、立卫兵”等一系列制度,对这一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也大大加强了傣族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元朝末期,德宏和西双版纳等地的傣族社会动荡不安,部落间为了土地兼并,争夺统治权力的大小战争持续不断。滇西麓川思可法势力在此时迅速崛起,日益强大,由于该政权危及元朝对云南的统一,元朝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加以对付,建立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对其实施统治。 明朝在元代基础上巩同和加强其在傣族地区的政治设置。三征麓川之后,思氏麓川政权基本被摧毁,明王朝撤销了麓川平缅宣慰司,为适应傣族封建领主经济分散的特点,在怒江以西和以东各傣族地区设立了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以进一步巩固其统治。此外,在南部设景东、元江等府,威远、新化等州,以及八百大甸、老挝等军民宣慰使司,并在1384年改车里军民府为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在云南全省及广大傣族地区任用土司土官,对傣族地区的统治比元朝更加深入。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所辖区域划分为12个提供封建负担的行政单位——西双版纳(意即十二千田)。此时,是各地傣族经济文化重大发展变化的时期。首先,在元明王朝加强对傣族地区实施统治的过程中,土司制度的设置,无疑把傣族地区置于同中原一样的政区制度之下,这不仅巩固了对傣族地区的统治,促使边疆和内地关系进一步密切,而且起到安定边疆、缓和民族矛盾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封建朝廷的统治之下,傣族人民也面临着双重经济剥削,一方面要深受封建朝廷以差发、朝贡、额外征收、官吏的贪污掠夺等方式所进行的剥削;另一方面,在土司制度下,傣族人民同样要负担土司的盘剥。其次,元明以来大量汉族人口迁入,尤其明代是内地人民移居云南和傣族地区的高潮,造成傣族和内地各族人民进一步的融合与同化。卫所和屯田制的实施,内地封建经济向傣族地区的渗透,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文化在傣族地区的广为传播,促使傣族地区的封建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诸如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发达的手工业,繁荣的商品经济等等,尤其是史书中所记载的“鱼盐之利,贸易之便,莫如车里”,更是展现了当时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贸易盛况。 清代对云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基本沿袭明代的土司制度,同时也采用明朝统治者的办法,不断地进行改土归流。其原因一是可满足清朝政府直接统治傣族地区的欲望;二是由于土司制度阻碍了经济生产的发展。所以,清政府采取了各种策略进行改土归流。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及大民族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统治下,云南边疆的阶级矛盾以及各族人民与外围帝国主义的矛盾日益尖锐,为此,傣族人民与其他各民族一起投人到了无数次的反帝反封建和反土司的斗争中。 P14-17 序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道,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开发着这块土地,建设、发展、捍卫着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各民族都是兄弟,相互离不开,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因此,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增进了解、紧密关系,深化友谊、建立牢不可破的感情基础,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多发期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要求。 为了进一步宣传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增强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方针,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沟通,让读者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加深对我党民族政策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和辽宁民族出版社共同策划了《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 依据上述原则,《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的编写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鲜活生动的语言、特色浓郁的图片以及丰富的民族常识链接,向读者展示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变迁、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历史人物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伟大实践。第二,作者多为本民族专家学者和与民族研究工作相关的专家学者,对自己撰述的对象既有深厚知识积累,也有真挚情感。第三,内容彰显了历史与现实、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多彩画卷和轨迹,引导读者走近少数民族,聆听他们的古老传说,感受他们的发展变化,加深彼此的沟通和了解。这套《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是面向民族干部和各级干部通览我国少数民族概况的普及读本,也是图书馆必备藏书。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所揭示的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中华大地孕育的55个少数民族多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一道从远古走到今天,汇入了中华文化壮阔的历史长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不仅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期待通过《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使广大读者徜徉于少数民族多彩风情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悠悠历史的深远与厚重。 丹珠昂奔 2014年6月26日 后记 傣族历史悠久,贝叶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作为一名傣族学者,长期从事傣泰民族以及其他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二十余年,有着丰厚的学术积淀,收集了许多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资料,积累了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和干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出版和发表了许多论著,这些均为本书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接受辽宁民族出版社《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傣族》编委会的邀请后,我始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因为要将博大精深的傣族传统文化的全貌展现给读者,并兼而论及所有傣族地区的历史与文化,显然并非易事,所幸的是,在撰写书稿的整个过程中,一直得到云南省傣学会领导刀爱民、艾罕炳、何少林等先生以及家人的鼎力相助。此外,还得到了辽宁民族出版社责任编辑白兰英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得本书的编写和出版顺利完成。 因工作繁忙,多项科研任务在身,加之要撰写此书稿,深感分身乏术。尽管如此,我还是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完成了撰写任务。此间,文化人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何潇、金悦、罗雁、刘小艳、项婧等参与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采用的图片,除了有一部分是自己在长期的田野调查过程中拍摄的之外,其余大部分图片均由景洪市史志办的许永杰先生提供,他的热情帮助令我感动不已,特别是他拍摄的精美绝伦的图片为本书增色不少。此外,岩林、南桂香、龚艾保、孟成才、吕叶、岩庄丙、岩甩冬等傣族同胞,以及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委宣传部、耿马民族博物馆、蔡锡德、杨建忠、龚文军、李孝伟、岩更、许云华等也提供了许多图片,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篇幅有限,本书无法将优秀的傣族传统文化全部涵盖其中。虽说有一丝丝遗憾,但毕竟自己在传承和弘扬傣族文化方面,尽了一份绵薄之力,这既是职责所在,更是一件乐而为之的事情。 赵瑛 2014年6月于春城昆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