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濮中走来
探寻仡佬族的族源,学者们主要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百濮说”。认为仡佬族源于古代的百濮,百濮最早在中南、西南地区生活,是西南地区最早的开拓者,也是夜郎国的开创者和主体民族。百濮经历了僚人演变成仡佬族。第二种是“百越说”,认为自新石器时代起,东南地区的越人先后迁入西南地区,融合了原来的土著人群,濮只是融人越人中的一部分,而夜郎国是百越民族集团中的一部分,夜郎族群内部,一部分称“僚”,一部分称“濮”,其中的“僚”后来发展成为仡佬族。
可见,仡佬族由僚人演变而来是大家一致的看法,问题出在汉晋时期的文献典籍中对今天云贵一带民族的称谓,将两粤境内陆续北迁的越人氏族、部落与“濮人”并称为“僚”。魏晋时期,迁入今贵州、广西边境地区的越人,与原来居住在此的濮人杂居共处,经济文化逐渐接近,民族特征也渐渐出现了许多相似性,因此共同被汉族统治者称为“僚”人,在这一时期的汉文典籍中,往往濮僚连用或者濮僚互称。也就是说,僚包括了濮,但濮不能代表整个僚。从而导致了关于今天仡佬族的先民是源于濮人还是源于越人的两种观点。
目前,更多的人赞同第一种说法,即“百濮说”。据史料记载,越人大规模北迁主要是在秦汉时期,而在此之前人数较少,还没有成为当地的主体民族。而濮人作为西南地区的土著居民,很早就开拓西南。濮也写作“卜”。《逸周书》里记载:“卜人,西南之蛮。”《左传·疏》中说:“濮为西南夷也。”吕思勉在《中国民族源流史》一书中提及:“濮,亦作卜,亦西南一大族也。所居为今黔江、金沙江、大渡河流域。”另外,在习俗上,虽然濮越两族群在长期的共同生活有一些相同之处,但是整体看来,两个族群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如先秦时期的书多记载,当时越人多为“水田耕作”,而濮人仍大量“畲山为田”,以旱地农作为主;又如越人多“断发文身”“错臂左衽”,而濮人则多“椎髻”,男女皆着筒裙等等。而且,周边的彝族称仡佬族为“濮”。由此种种,可以推断今天的仡佬族应是由濮人经历僚人演变而来。
今天,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洪渡河畔,有九块巨石从河谷底部拔地而起,巍然屹立于天地问,犹如九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称为“大猿山九天母石”。传说这里是九天天主诞生的地方,后来,九天天主的儿子潜祖下到凡间,封为濮王,又称蛮王,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成为仡佬族的祖先。“蛮王仡佬,开荒辟草”,代代相传。如今,很多仡佬族人把洪渡河作为仡佬族的母亲河,把大猿山九天母石看作是仡佬族的发祥地。仡佬族先民正是吸九天之灵气,纳大地之精华,披荆斩棘,耕耘高原乐土、守望永恒家园。每年,仡佬同胞都会相聚在这里,举行隆重的仡佬族祭天朝祖活动。近年来,有学者在险峻奇特的大猿山九天母石背后,发现古老的城墙遗址,考证后认为大猿山上的古城墙及其周围有可能是仡佬族先民濮人所建夜郎国的王城。追忆神秘夜郎国
仡佬族这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深邃的文化积淀,最辉煌的一段往事莫过于濮人所创建的夜郎国时期。
古夜郎国势力曾迅速扩张,北面征服了瞥、鳛、僰和巴国南境;西面征服了漏卧,与滇国相连;南面与南越国接壤;东南降服了毋敛;东北控制了且兰。也即是说,夜郎国最强盛时期的势力范围包括了今贵州大部分、云南东部、广西西部以及越南的部分地区,已是一个极为广阔的地域范围。汉武帝征服夜郎族群后,于其地设牂牁郡,可以推断出西汉时期牂牁郡的地域范围,应该便是春秋战国时期夜郎部落联盟集团的地域范围。因此,《史记·西南夷列传》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便是:“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P10-12
民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而珍贵的宝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和辽宁民族出版社共同策划、精心打造,旨在宣传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政策和方针,让读者更多地了解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了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感谢辽宁民族出版社编辑、师妹李璜的推荐,我有幸参与这套丛书的编写。
作为仡佬族的一员,能够为本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尽一份心力是我的心愿,也是极大的荣幸。在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我曾多次走访仡佬族聚居区,主要有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多个乡镇、务川仡佬族自治县的大坪镇龙潭村、被称为“中华仡佬第一乡”的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以及六枝、安顺等地区,开展了深入的社会实践和田野调查,得到了当地学者及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不仅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也增强了自己对家乡、对民族的热爱。我曾参与编写了黄河出版集团策划的《中华民族全书》“仡佬族”一卷,在编写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思考,最终博士论文确定题目为《兴盛、衰落与重建——黔北仡佬族历史演变的研究》,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仡佬族历史和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本《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仡佬族》在总结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做的调查和访问,在材料的选择上尽量做到具有典型性、生动性和代表性,力求给大家呈现精美而真实的仡佬族文化景观。
本书主要参考了《仡佬族百年实录》《仡佬族简史》《仡佬族文化研究》《仡佬族与夜郎文化研究》等著作。由于工作繁忙,水平有限,编写难度超过了自己的想象,在此十分感谢李璜师妹的大力帮助,书中存在的不足和不正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周小艺
2014年12月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道,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开发着这块土地,建设、发展、捍卫着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各民族都是兄弟,相互离不开,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因此,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增进了解、紧密关系,深化友谊、建立牢不可破的感情基础,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多发期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要求。
为了进一步宣传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增强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方针,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沟通,让读者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加深对我党民族政策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和辽宁民族出版社共同策划了《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
依据上述原则,《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的编写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鲜活生动的语言、特色浓郁的图片以及丰富的民族常识链接,向读者展示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变迁、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历史人物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伟大实践。第二,作者多为本民族专家学者和与民族研究工作相关的专家学者,对自己撰述的对象既有深厚知识积累,也有真挚情感。第三,内容彰显了历史与现实、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多彩画卷和轨迹,引导读者走近少数民族,聆听他们的古老传说,感受他们的发展变化,加深彼此的沟通和了解。这套《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是面向民族干部和各级干部通览我国少数民族概况的普及读本,也是图书馆必备藏书。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所揭示的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中华大地孕育的55个少数民族多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一道从远古走到今天,汇入了中华文化壮阔的历史长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不仅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期待通过《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使广大读者徜徉于少数民族多彩风情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悠悠历史的深远与厚重。
丹珠昂奔
2014年6月26日
周小艺著的《仡佬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在总结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做的调查和访问,在材料的选择上尽量做到具有典型性、生动性和代表性,力求给大家呈现精美而真实的仡佬族文化景观。
周小艺著的《仡佬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全面介绍了仡佬族的起源、文化、宗教信仰、民俗、经济生活、社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内容,向读者全景式地展示了仡佬族独有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语言可读性较强,具有科学性和文学性,对于了解仡佬族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