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同行(第1辑)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牛首山·弘觉文化主编的《同行(第1辑)》以传统文化的研究、学习、感悟、实践等为主,携手读者探索中华文明。立足当下,面对未来,帮助更多人从中华文明中汲取精神营养。《同行》:中华文化时尚轻奢读本。“时尚”是态度:不是缅怀过去,梦回唐朝,而是开拓进取,面向未来——开风气之先,引导潮流。“轻奢”是品质:“轻”,不做高深莫测的学术研究,也没有纷繁复杂的高深义理,有的只是多数人都能明了的普及性内容;“奢”,不做低级媚俗的取悦,坚持高贵的思想。

内容推荐

牛首山·弘觉文化主编的《同行(第1辑)》为中华文化时尚轻奢读本,携手读者一起探索灿烂的中华文明,做中华文明探险家(读者)的同行者。以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时尚定位,坚持高贵的思想性,帮助更多人从中华文明中吸取精神营养,实现圆满人生。主要内容以传统文化的研究、学习、感悟、实践等为主。

目录

问道

 隐与实

 心不染著

纪实

 单翼的天使

发现你需要的是信念,不目疋神秘

 生命中的一切,皆是常变常新

 知苦者,解苦心

 一丝善念

人物

 痴人常书鸿:守护敦煌50春秋

 生如蚁而美如神,嬉皮鼻祖寒山子

读书

 庄子其人其事

 唐诗中的禅意

故事

 独呐团

 英语老师的一指禅

 人生的智慧宝藏

 今晚你没有预订快乐

修身

 弹琴的修养

 欲望的丢弃与收束

 皮草为衣不美丽

 不去旅行,做好善行

 常令善念驻心头

 做一个狗不朝你叫的人

 职场

 一边是马云,一边是星云

家庭

 “怨亲”如何平等?

 这琐碎微小的幸福,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写给不文艺的你

 最牢固的感情,大都势均力敌

味道

 让人欲罢不能的蚕豆

 莫道豆腐平常菜

 闲话包子

 茶汤人生

 一片冰心一壶茶

试读章节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再看这首《桃花庵歌》,少了豁达,多了无奈,少了淡然,多了不甘。风雨枯灯下,一个佝偻的老年人一瘸一拐,须髯灰白,发髻凌乱,手中再无书卷,取而代之的是滴溜溜的青花酒瓶。

《桃花庵歌》是“隐”的一种写真。通篇的花酒,只是借酒消愁。《桃花庵歌》也是“隐”的一种自述。

为何“隐”?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车马碌碌,不如花酒得闲;二是年年岁岁,循环反复,当年王侯,如今还不是荒冢中的枯骨?

我想,这是无奈的“隐”。

唐寅,还有他的前辈,如李白、孟浩然,皆有入仕之心,但终其一生,不得其志。这种“隐”,先成了“入”的手段,后成了“出”的理由。两者都是无奈的。一旦有横刀立马、经国济世之机,此“隐”将烟消云散。不然,唐寅也不会在晚年,入宁王府为幕僚,连“曲线救国”的路都走了,还不想走“康庄大道”?

还有第二种“隐”。

《论语》中,对“隐”的观点很一致。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道不行”,所以“隐”。孔子进一步阐述,无道之世,当官致富是耻辱。但孔子没有解释观点,留下很多疑问。

有道之世,如已致富,“隐”是否可耻?

无道之世,君子避仕,如何改变现状?任由乱世沉沦,岂是君子之行?

无道之世,面对暴行,君子当挺身而出,如何免于刑戮?

倒是《中庸》里,孔子的另一段话更周密。“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这样看来,孔子本义是,有道之世,为官需保持清贫时的气节,无道之世,无论为官为民,至死都不逾越道义,保持正直。

因此,“邦无道,富且贵焉”。孔子的假设是,无道之世,显达者,必不择手段。此过程中已丧失道义。也就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这也可以解释“大隐隐于朝”,身处覆巢,道义完整,是多么难得、纯粹、崇高的“隐”。

第二种“隐”,无论在何地,都是对“道”的坚守,相信正义,杀身成仁。

但这很难做到的。

明嘉靖时的内阁大学士徐阶,忍辱负重十多年,终扳倒巨奸严嵩。此过程中,他的言行不可能严循道义,甚至也需要趋炎附势,明哲保身。将道义“隐”住,再次宣扬之时,此前的行为是否也能以“大行不顾细谨”来敷衍?也许孔子也知道这点,不然也不会说“邦无道,免于刑戮”,看来他也暗示,无道之世,人需灵活地保全自身。

第二种“隐”,也极易沦为夸夸其谈,本末倒置。明末被谪贬的顾宪成,继程朱之理,开“清议”之风,“隐”于野,而志在朝,以社稷安危为己任,初衷本是不差,但其组建的东林党,醉心于党争之风,纠结于本位正统。心怀崇高理想,行却舍本逐末,想做卫道士,却成了掘墓人。

所以,第二种“隐”,进一层的意思是知行合一。自己的德行好,道行深,不意味着自己的行为就好。这个“好”,是指辨别出当下首要矛盾,并解决之。

第三种“隐”似与第一种相同。隐居于山林,忘情于山水,温酒品茗,鼓瑟吹笙,只有自然之趣,再无世俗之搅。

但不同的是,第一种是被迫的,无奈的,第三种是主动的,享受的。

与第二种相比,第三种少了沉重,多了轻松,和人们心目中的“隐”更为符合。魏晋时的阮籍、陶潜,都是此类“隐”。他们中有的是布衣百姓,有的是没落官宦,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爱山水胜过了名利。

阮籍的性情还属刚烈,陶潜的风格就是淡然。“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白描诗韵,充满生活情趣。隐逸的日子,一花一草,生机勃勃,成人像个孩子,才真的成熟。

西方的“隐”和东方又有不同。

可以看看《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作者罗伯特?波西格原是老师,后诊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他和儿子横穿美国,在旅程中反省思考,终于恢复自我的完整。写完此书后,他过上隐居的生活。

在书里,他记录了自己追求真理的历程,提到了一个概念叫“良质”。我的理解是,良质是一种判断,一种描绘。对美的,对理想的,对感性的,等等。

相比中国,西方对“因”更为关注。道就是良质的一部分,是人心的判断,观点的描述。我们提倡“道”,他们会探求“道”到底从何而来?为何会在人心中形成?它是主观还是客观?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对“隐”的态度也是。从人的角度辨识“隐”的原因,这是真理的一部分,而不仅制定“隐”的行为守则。这种“隐”是超道德的。

我心中的“隐”,不论东西方。

简单、随意的生活,处在自然之中,但不将简单生活局限于田园劳作。在“隐”中探求真理,享受知识的滋润,欣喜于不断悟道。“隐”,是手段,而不是本体。

P5-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2: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