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郑和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佩云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600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奇迹,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谜——为什么一个出生卑微的太监会被皇帝任命下西洋?他的航海究竟是怎样的波澜壮阔,最远又到了哪里?为什么东方千年的航海传统突然达到辉煌的高峰,又突然结束?……本书将以全新的面貌向你勾勒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内容推荐

郑和,1371年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原名马和,小字三宝,十一岁时在明太祖朱元璋发动的统一云南的战争中被俘进宫,后当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1403年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到1433年,漫长的28年间,郑和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

15世纪世界性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根本性的掰史转轨时期。率先发生于东方的郑和航海壮举,大批中国人走向海洋,尝试用中国传统的政治道德理念,去建立一种和平与和谐的国际社会秩序。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600年以后,当我们透过历史的帷幕,重新审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时,不能不以崇敬的心情,来记述先辈所创造的这一段历史的辉煌。

目录

第一章 少年磨难莫言愁

 一、滇池也是一泓海

 二、套在绞索里的人

 三、躲不过的战祸

 四、穆斯林的葬礼

 五、在劫还是难逃

 六、万箭钻心在一割

 七、阉割不掉的意志

第二章 通往南京的崎岖路

 一、神机妙算高公公

 二、智解人头的危机

 三、杀一儆百振军威

 四、开往南京的船队

 五、京师街头几弃儿

第三章 靠山轰然一声坍塌

 一、多情最是扬州女

 二、马忠血泊的洗礼

 三、大漠飞雪袭敌营

 四、碣石山种下祸根

 五、大难临头两相依

第四章 跟随燕王浴血战斗

 一、她在风雨中消失

 二、小母鹿与老婆婆

 三、深入龙潭虎穴中

 四、火烧连营郑村坝

 五、笑退昆帖木儿兵

 六、千里奇袭南京城

 七、三年一觉扬州梦

第五章 追随永乐皇帝的汉唐梦

 一、大觉寺里求大觉

 二、不见建文见倭寇

 三、踏上鉴真东渡路

 四、面对禁海的祖制

 五、男人靠女人滋润

 六、冤家真的路窄吗

第六章 牵动万民的远洋船队

 一、出使西洋谁领军

 二、国法撞击着乡情

 三、知恩图报解疑难

 四、背着妈祖上宝船

 五、一曲评弹壮君行

 六、骄燕腾飞五虎门

第七章 大明船队的王者风范

 一、这也是皇天后土

 二、敲山震虎救占城

 三、给爪哇留下安宁

 四、满剌加的新觉醒

 五、古里的神秘铜牛

 六、智擒旧港大海盗

 七、妈祖创造的奇迹

 八、留椟还珠见真情

第八章 海上丝瓷路漫漫

 一、遭遇暹逻国女人

 二、这里是海上仙山

 三、同舟共济生死情

 四、中华大地番王魂

 五、踏着佛祖脚印走

 六、从古知兵非好战

 七、万方乐奏在金陵

第九章 在滞留南京的日子里

 一、滇池怎么变小了

 二、百万银子哪里来

 三、女扮男装假贡使

 四、“这个世界乱了套”

 五、龙涎香的争夺战

 六、力排众议再远航

第十章 走向陌生的远方

 一、旧港又起新争端

 二、万千风情湄公河

 三、老渔翁留下难题

 四、女儿国和溜山国

 五、神奇的忽鲁谟斯

 六、骄燕折断了翅膀

 七、数干死者压心头

 八、君下西洋我修行

第十一章 横跨印度洋的航行

 一、姚广孝的病中吟

 二、追寻先祖的遗风

 三、大明船队在东非

 四、战争原本是游戏

 五、历史性的大穿越

 六、朝廷俸禄起风波

第十二章 不期而至的禁航令

 一、半途而返的航行

 二、雷火烧了新宫殿

 三、群起而攻下西洋

 四、朱棣驾崩榆木川

 五、恢复祖制罢远航

 六、长陵洒泪别先帝

第十三章 远离海洋的日子

 一、拆卸宝船的风波

 二、久别重逢水仙庵

 三、痴迷海洋的人们

 四、报恩寺寄海洋梦

 五、海外传来的忧患

第十四章 在浩瀚海洋中永生

 一、天妃碑中藏心迹

 二、忧心如焚染沉疴

 三、咫尺难圆天方梦

 四、临终遗赠的宝物

 五、留在大海的怀抱

 六、我们还下西洋吗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少年磨难莫言愁

一、滇池也是一泓海

元朝末年,云南昆阳州城的西边有座滇阳侯府。这座既有当地建筑特点又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府第,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是块可卧虎可藏龙的风水宝地。那水,就是著名的五百里滇池。那山,是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月亮都能映照的月山。

公元1371年,那位成为世界著名航海家的郑和就出生在这座府第里。这是个远祖随成吉思汗来到中原,后来定居云南的回族人家。郑和本姓马,名叫马和,又名三宝。郑和,是以后明成祖赐其姓郑,他才拥有的名字。

也许是近山爱山,近水喜水的缘故吧。马和还躺在婴儿的摇篮里,就伴着滇池拍岸的水波睡觉,伴着涛声咿呀学语,从小就特别喜欢玩水,随之也喜欢摆弄船。四五岁的时候,家里不让出院门,他就在庭院内的水池里玩。哥哥马文铭比马和年长好几岁,不屑与他摆弄折纸船一类的雕虫小技,马和就领着几个年幼的妹妹,成天围在水池边放纸船。他是妹妹们的天然领袖,那个水池就是他的领地。

马和到了六七岁,院门已经无法关住他。有一天,他趁父母不注意,偷偷打开院门,空阔无边的滇池展现在他的面前,情不自禁地“啊”了一声,兴奋地拍着手喊:“好大的海!”马和久久站在岸边不动,远眺滇池浩淼的烟波,近看风帆高张的船只,傍晚观看如同天上星星抖落在水中的渔火。他被滇池吸引住了,这以后便悄悄邀集邻家几个胆大的孩子,乘家里大人不注意,将身上的衣裤扒光,精赤条条跃入水中,投进了滇池的环抱。好在马和生长在一个有阿拉伯血统的人家,父母都还具有阿拉伯人的禀性,喜欢培育孩子勇敢无畏的品性,对他小小年纪就在滇池里练习游泳,采取了宽容和鼓励的态度。马和与滇池清亮的湖水融为一体,真个是如鱼得水。

滇池是云贵高原的一颗明珠。早在汉武帝的时候,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曾经路过滇池,被这泓一眼看不到边际的碧水惊呆了。他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报告当时这个名叫“身毒国”的地方,特别强调“其国临大水焉”。汉武帝在出兵征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部落时,忘不了张骞“其国临大水”那句话,专门在长安模拟滇池凿了昆明池,以习水战。他运用了汉时最著名的楼船,想居高临下打败当时还只有独木舟的“身毒人”,留下了“汉习楼船”的历史佳话。

马和的六世祖赛典赤·詹斯丁,在元初驻镇离长安很近的咸阳,死后还被封为咸阳王,很熟悉昆明池里“汉习楼船”这段历史掌故。他后来被元世祖忽必烈派到云南省,出任平章政事,成了这里的封疆大吏。他见到了滇池,立刻想起了长安的昆明池,便把“汉习楼船”的典故讲述给自己的子孙听。马和的祖父察儿米的纳和父亲米里金,世袭滇阳侯,将滇阳侯府建在昆阳州的滇池边。马和的祖父活着的时候,喜欢带领马和在滇池边散步,数点滇池里的风帆,讲述祖上流传下来的与滇池有关的“汉习楼船”的故事。马和好奇地问:“楼船是什么船呀?”祖父一边比画一边解释说:“楼船可不比眼前滇池里来往的这些客船和渔船,船上有五六层楼,每层楼上都插满旗帜,布满穿铠甲的武士,一条船可以坐三千多人。甲板两边有桨手,他们一齐用力拨动清波,船在水上行走如飞,十分威武雄壮。”马和遥望滇池水天相连的远处,仿佛在那里就有一排排楼船向他乘风破浪驶来。

马和已经不满足同妹妹们一起折叠纸船了,纸船经不起滇池的风浪,刚放入水中就被迎面扑来的浪头吞没,很扫他的兴致。他撇开几个妹妹,邀集几个邻家要好的小伙伴,兴奋地对他们说:“我们一起来造船好不好?”几个小伙伴齐声说:“要得,要得!”马和因为具有阿拉伯血统的缘故,身材长的要比当地同龄的孩子魁梧,额头也比他们突出,鼻梁还高高地隆起,颇有些像经常在昆阳州街头出现的番人。但他生性平和,待周围的小朋友很友善,而且十分聪明伶俐,脑子里又有不少好玩的点子,大家都愿意同他一起玩耍。

他们说干就干,有个木匠师傅的儿子,从家里搬出了鲁班传下来的全副行头,斧、刨、锯、凿一样都不缺。他们从各自的家里找来木板,还从母亲的针线簸箩里找来针线和布头,锯的锯,刨的刨,有的拼凑船板,有的缝制风帆。有几个小伙伴打造了一条单桅的渔船,有几个小伙伴打造了一条三桅的载客船,他们都对自己的造船本领感到很是得意,一齐跳着喊着,到滇池里试航。马和却不急不慌,他对眼前行驶的那些简陋的渔船和客船不感兴趣,他要打造一条能经得起大风大浪并能在水上作战的楼船。这只工程浩大的船,终于吸引了所有小伙伴的注意,那个跟着当木匠的父亲学过一些木匠手艺的伙伴,按照他的指点在甲板上盖起一层层楼房,他的几个妹妹按照他的吩咐缝制出了五颜六色的旗帜。一向宁静得有几分冷清的月山,洋溢着孩子们兴奋的喧闹声。

这一天,树木苍苍的月山阳光灿烂,浩瀚滇池微风轻拂,水波不兴。马和和他的伙伴们像过节一样高兴,他们的楼船已经制造成功,今天就要“试航”了。不知是哪个孩子,还偷偷从家里拿来一挂鞭炮,马和刚把楼船放到了水里,鞭炮立刻炸响,给了大家一个惊喜。那船很平稳地浮在水面上,在清风轻轻的吹拂下,楼船缓缓向前行驶,楼船高处树立的战旗还迎风飘扬起来,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欢呼声。

马和的父亲滇阳侯米里金这天适逢在家休息。他为院外的热闹所吸引,信步踱出院门,悄悄来到孩子们的身边。他站在马和的身后,看到眼前发生的一切,脸上露出了十分满意的微笑。在孩子们将自己得意的杰作从水中捞上来以后,他坐到一株大树下的草地上,招呼大家围拢来,向他们讲述自己前些年乘坐海船去天方朝圣的故事。比滇池更宽阔的海洋,比湖波更高的海浪,比楼船更大的海船,将马和与他的小伙伴带入了另一个崭新的世界。

原来,自从先知穆罕默德朝觐天方之后,伊斯兰教的信徒就有了去天方朝圣的传统。每一个穆斯林的男性,只要身体健康条件和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在有生之年都要去天方的天堂礼拜寺朝拜真主。远在阿拉伯半岛的天方,即现在的麦加,是穆罕默德的诞生地和伊斯兰教的发祥地,真主所在天堂也就在那里。伊斯兰教徒能够不畏路途遥远和旅途的艰险而去朝觐真主,回来后就能获得“哈只”的称号,受到所有本教教徒的尊敬。马和的祖父和父亲都去麦加天堂寺朝过圣,人们从此不再叫他们原来的名字,都尊称他们“哈只”,或“马哈只”。

这位马哈只刚到而立之年,却按照穆斯林的传统,蓄了胡须,让人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更老成。此时,他摘下头上戴着的白色帽子捏在手上,眯缝着的双眼越过滇池,遥望远在万里之外的麦加,向孩子们讲述了自己当年跟随父亲远涉万水千山的朝圣旅程。他们从滇池边出发往南走,自云南的思茅出境,到缅甸的曼德勒,再由伊洛瓦底江扬帆南下,直航仰光出海。先到了现今印度的加尔各答,换船出孟加拉湾,绕现在的斯里兰卡,再横渡阿拉伯湾进入亚丁湾。从这里再通过红海进入吉达港,这才到达天方。他讲起海船在惊涛巨浪中的颠簸,不少人遭受船毁人亡的厄运;穿过沙漠时,很多人也在艰难的旅途中倒下。他对马和说:“每一个穆斯林都是在朝圣的旅途中磨练自己的意志,领悟人生的真谛,走近真主。”马哈只很高兴自己的儿子从小就有造船航海的意识,他的孩子作为穆斯林的后代,总有一天也要沿着父辈走过的路前去天方,懂得航海去天方朝圣的路就好走多了。

听了父亲讲述的海上经历,马和心潮澎湃。他捧着自己制作的楼船,背倚月山直直站立着,两眼越过滇池注视遥远的天际。在他的面前展现了一片波涛汹涌的海洋,滇池其实也是一泓海。P1-4

序言

公元1998年,是达·伽马航行印度洋500周年,经葡萄牙提出,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海洋年。在这一年,南京郑和研究会选择江苏省的太仓,即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举行了有关郑和航海的一个学术讨论会,作为国际海洋年的一项重要活动,我应邀参加了那次会议。我在海军服役多年,同七下西洋的郑和将军可以说是同行。郑和当年率领的远航船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支海军舰队。毫无疑义,他本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海军统帅了。也就在这次会议期间,与会的专家、学者形成了一个共识:在明代郑和领导的七次远航西洋,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他所创造的辉煌业绩,是欧洲几位后继者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都无法相比的。公元1405年7月11日,即郑和首下西洋起锚出发的日子,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也应当成为世界人民的节日。

在郑和那个时代,海上航行的实力,实际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海权的鼎盛象征一个国家的富强,技术的发达,文化的进步。早在唐宋年间,中国的海上船队就纵横于海上的丝瓷之路,开展与海外国家的交往,进行海上贸易,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广泛传播到亚欧大陆。明初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鼎盛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突出说明当时中国的国势之强盛,造船和航海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科技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郑和远洋航行的实践,又有力地推动了亚非国家的海上交通和贸易往来,发展了东、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这段历史,炎黄子孙足以引为自豪,于凝聚海内外华人民气侨心,鼓舞整个中华民族奋发进取,对世界和平与进步继续做出应有的贡献,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今天,从一个新的历史层面上重新认识和评价郑和,我们还会发现,郑和下西洋比之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活动,不只是时间上及船队规模、航海技术等走在前面,他的航海思想也更加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他与哥伦布等人截然不同,所到之处从来不以占领为目的,并且鄙弃杀戮无辜和掠夺他人财富的野蛮,自始至终都本着“怀柔远人”,“和顺万邦”,“共享天下太平”的宗旨,实行“王道”,反对“霸道”。在经济利益方面,一直坚持“厚往薄来”,向小国和弱国让利,即使自己吃亏也在所不计。他所开创的中华海洋文化,以和平友好,互通有无,共享人类物质文化成果为深刻内涵。由此,也应当充分估量和肯定郑和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今天和未来世界的发展,需要弘扬的是郑和的这种精神,而不是哥伦布式的殖民主义行为。

但是,以往郑和航海的历史功绩长期处于历史尘封的状态,其名气也远不如哥伦布他们大,以至他的七下西洋成了“被遗忘的伟大航行”。仔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世界从中世纪以来,一个十分漫长的时期都处于崇尚武力的时代,所有能被世界记住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大多与武力的征服与反征服有关。郑和远航着眼和平,展现善意反而容易被人忽视。在中国,则由于封建时代自身的圈闭性质,郑和航海在当时就有人称之为“弊政”,此后长达400年的禁海,有意无意地将郑和打入“冷宫”,似乎也不奇怪。不过,现在时代不同了,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到了中国和世界都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郑和的时候。

因此,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王佩云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郑和》问世,我们认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相信对于推动海内外的华人重新认识郑和这位世界级的人物,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们期许在公元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时候,能够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成为和平开发利用海洋,发展国际友好合作的世纪大庆典。

张序三

2001年10月8日

后记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鼓作气写就的。从动笔到修改,到付印,都集中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然而,酝酿的时间却不算短。还是在1998年,面对葡萄牙以纪念达.伽马横渡印度洋500周年,向联合国提出便获得批准,是年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国际海洋年活动。中国的很多海洋方面的专家学者,包括台、港、澳及海外华人的专家学者在内,都不约而同提出,出现在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的郑和七下西洋,其历史功绩、地位、价值及意义,绝不应当在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之下。郑和作为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然而在以往的若干世纪内,在中国及在全世界,对郑和的认识和评价,却远不及那几位欧洲中世纪的航海家。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郑和的研究和宣传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普及性的宣传方面,除了明代万历年间一个叫罗懋登的人,写过一部有关郑和七下西洋的神魔小说以外。再也没有出现能在人民群众中造成较大影响的普及读物。要人们重视郑和,首先得让大家了解郑和。当时算来,离2005年,即郑和首下西洋600周年,已经没有几年的时间了。我在那时就产生了一个念头,在此期间,能用广大读者乐于接受的文学手段,写出点普及性的东西,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应当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便萌发了写作《郑和》这部历史小说的冲动。

我在大学攻读的是中文专业,长期从事的又是新闻、文化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事情,于中国的历史没有系统深入的钻研,于航海更是隔行如隔山,知识等于零。惟一的途径,就是认真阅读和熟悉有关的史料,挖掘创作的源泉。除《明史》、《明书》、《明实录》、《明史纪事本末》、《三宝太监下西洋记》以及元明时代有关的西洋史籍外,还重点阅读了郑和研究专家郑一均先生的《论郑和下西洋》、明史专家晁中辰的《明成祖传》,以及南京郑和研究会编辑的有关研讨郑和的论文集和出版的期刊《郑和研究》。此外,还有美国人李露哗的《当中国称雄海上》。我要感谢这些中外专家、学者,他们潜心发掘的宝贵史料,提出的一些重要见解,给了我不少的启发和写作的灵感。还要感谢台湾热心中华民族海洋事业的刘达材先生,在我酝酿此书的过程中,他多次为我提供海峡彼岸同胞和海外华人研究郑和的一些最新动态,并给予写作此书无比热情的鼓励。

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我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访了郑和生前活动过的一些地方,以期拉近与郑和的距离,获得一些实际的体验。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郑和老家云南昆明市和晋宁县的朋友许绍德、王永清、蔡杰、徐克明,南京郑和研究会的孔令仁、马光汝,江苏太仓郑和纪念馆的陈守■,他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坐到电脑面前写作和修改本书的几个月时间里,中国海洋石油报社的同仁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帮助。还有,我的家人黄淑珉、黄湘、王巍、王雁帮着出了一些好的主意,并分担了许多文字处理的劳苦。书稿初成后,海洋战略研究所所长高之国,海洋出版社社长盖广生十分热情地帮助和支持本书的出版,海洋出版社副总编辑刘义杰仔细阅读了书稿,提出了很多重要的修改意见。这些,都是我应当谨致谢忱的。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这些年一直从事的都是“耍笔杆子”的工作,用句人们调侃的话说,就是“码字儿”。但是,进入一个并不熟悉的领域,去“码”那些离自己生活十分遥远的事情,还是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我想,本书留下的遗憾一定不会少,敬望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作者

2001年10月6日于京东燕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