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柯尔克孜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柯尔克孜族简史编写组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二——《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共计55本,于上世纪80年代陆续出版。该《丛书》记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简单介绍了柯尔克孜族的历史。

内容推荐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本书为《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之一。

目录

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自然概貌

一、地理位置与地貌

二、气候特征

三、水源分布

 第二节 人口分布和语言文字

一、地域分布

二、人口

三、语言文字

 第三节 族名与族源

一、族名

二、族源

第二章 汉唐时期的柯尔克孜先民

 第一节 从坚昆都督府到黠戛斯汗国

一、秦、汉时期的坚昆人

二、坚昆都督府

三、黠戛斯汗国

 第二节 社会经济

一、坚昆时期的社会经济

二、黠戛斯时期的经济文化

第三章 10—16世纪的乞儿吉思

 第一节 辽宋金时期

一、中原诸政权对柯尔克孜地区的管辖

二、柯尔克孜族的地域分布

三、社会经济

 第二节 蒙古称雄时期

一、蒙古人对柯尔克孜地区的统治

二、经济状况

 第三节 明朝至清初时期

一、柯尔克孜各部的分布与活动

二、伊斯兰教苏菲派对柯尔克孜族的影响

三、社会经济

第四章 清朝时期的布鲁特

 第一节 清朝前期的布鲁特

一、清朝统治下的布鲁特人

二、经济结构

三、社会组织

 第二节 清朝后期的布鲁特

一、布鲁特人民反抗外国入侵者的斗争

二、新疆建省和英、俄私分帕米尔

三、社会经济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柯尔克孜族

 第一节 柯尔克孜居住区的社会变革

一、南疆动乱及其对柯尔克孜族的影响

二、共产党人与柯尔克孜社会的进步

三、柯尔克孜地区行政建制的变化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柯尔克孜族

一、国民党政府直接统治新疆时期

二、三区革命和蒲犁革命

第六章 当代的柯尔克孜族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成立

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与修订

 第二节 科学文化的发展

一、科技进步

二、医疗卫生

三、教育

 第三节 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产业结构调整

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环境保护

 第四节 国内其他地区的柯尔克孜人

一、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人

二、新疆境内其他地区的柯尔克孜人

第七章 柯尔克孜族的文化

 第一节 民间文化

一、民间文学

二、音乐舞蹈

三、历法、体育、工艺美术

 第二节 宗教信仰

一、原始宗教信仰

二、伊斯兰教信仰

三、其他信仰

 第三节 民俗

一、服饰、饮食、居住

二、生育、婚姻、丧葬

三、节日、礼俗、禁忌

大事年表

初稿后记

修改稿后记

修订后记

试读章节

(三)居住

柯尔克孜族的住所一般与他们的游牧和半游牧生活相适应。他们根据季节变化和农牧业生产的需要,分别居住毡房(勃孜围)、土房(塔木围)和木房(吉戛其围)。

“勃孜围”又称“克依孜围”(毡房)、“阿克围”(白毡房)、“朱尔特”(房舍)、“柯尔克孜围”(柯尔克孜族毡房)。从形状看,它比哈萨克族的毡房和蒙古包略高而顶尖。这种房子主要具有冬暖夏凉、不存水、不积雪、拆卸搬运方便等特点。“勃孜围”是由毡子、木料和编织花纹的芨芨草搭建而成。其形状下半部为圆形,上半部为塔形。在柯尔克孜族的意识中,毡房的这种形状,象征着他们的摇篮——绵延起伏、蔚为壮观的山峰。柯尔克孜人非常忌讳用黑色或灰色毡子做毡房,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他们认为,白色毡房象征着山顶上的皑皑白雪和纯洁的心灵。

柯尔克孜族毡房的结构,一般是由用柳树、桦树、楸树等制作的栅栏、支架、天窗架、门框等组成。栅栏一般是用宽约4~5厘米的若干支扁形木条组成,是毡房的下部顶架,为整个毡房的基本构件。一顶毡房栅栏一般是4~5节。富裕家庭也有8~10节的特制毡房。这种特大毡房多用于举行婚丧喜庆仪式或氏族、部落集会等活动。毡房的支架是由40~100根下端弯曲、上端笔直的撑条组成,下端与栅栏节绑扎固定,上端则插入天窗架边框眼内。天窗架为直径150厘米的圆形架子,中间为用相互穿插的4条硬质木料制作的弓形窗顶。毡房的门框为长方形,高180厘米,宽80厘米。门多向东或东南开。在春秋风雨季节,在毡房的中央还立1根硬质松木制作的撑杆。柯尔克孜族将毡房的这些内部构件,染成红色并刻上月牙、花朵、鸟类、羊牛角等各种图案。

毡房的木料构架,用宽约15~18厘米的毛织栅栏带、支架带等绑扎固定,栅栏外面围以2~4块编织花纹的芨芨草帘。芨芨草帘和支架外面围以白色围毡、篷毡等。围毡和篷毡分为后围毡和正面围毡、前围毡或门方围毡、后篷毡或正上篷毡、前篷毡或正下篷毡等部分。围毡和篷毡用花纹的毛织带绑扎固定。另外,围毡和篷毡向外的结扎处,挂一条宽约50厘米的补花长毡条,称“阿克艾太克”。在阿克艾太克下沿,还系有称为“铁铁果”或“克力杜若兀其铁铁果”的类似鸡冠花的数十个红樱,装饰整个毡房。天窗顶部有一块活动的2~4米的方形补花顶毡,称为“通杜克”(天窗盖毡),在夜晚或风雨天气时,把它盖在天窗上。在门框外挂有补花的毡毯和编织成花纹的芨芨草帘。

柯尔克孜族十分讲究毡房内部摆设,布置很有规律。地面多铺普通毡毯、擀制压花的多色毡毯、补花或贴花的毡毯、多色花纹的毛织毯等。冬天,在毡毯和毛毯上面还铺牛、羊、马和熊皮制作的“阔力多兰”(特制的方形皮毯)和“塔力帕克”(普通皮毯)。皮毯上面再铺褥子,作为座位。柯尔克孜族一般不用桌椅,富裕家庭在地上还铺一种编织的花纹毛毯,多来自维吾尔族地区或从国外进口。毡房进门右侧为储藏室,一般内置餐具和食品,外围一块带有多色花纹和图案的芨芨草帘。进门右后角的开列盖上面,挂一块直径1~1.2米的编织的花纹毛袋,内藏各种首饰和妇女用品。毛袋前为年幼子女的铺位,上挂一块绣花的丝毯或天鹅绒毯,外围绣花的丝织围帘。进门正对面放置木箱和其他笨重物品,上面摆有被褥、枕头等。木箱和被褥前面是客人的座位和睡铺。进门左后角为老人的铺位,背后栅栏上面挂有帽子和衣裳等。左下角放置马具、打猎用品和其他日用工具等。在左前角的栅栏上挂有马鞭等用品。毡房正中央,对准天窗放有三角铁架、铁锅、铁壶、火钳等,便于取暖、做饭。柯尔克孜族的毡房是他们放牧时常用的一种拆卸方便、易于搬迁驮运的住房。

柯尔克孜族居住的木房,一般多设在冬窝子和秋窝子。木房是用大块圆形松木垒叠而成。形状多为长方形或正方形,人字顶,间有平顶。四墙用泥土抹刷平。房门是花纹的双扇板门,外挂补花的毡帘。木房阳面打开直径1米的一两个小圆窗口,窗口外有单扇(富裕家庭有大口双扇)木盖。靠近城镇地区的柯尔克孜人的房屋多采用玻璃窗,房屋内墙用白灰粉刷,房基和房椽都用木板,屋内布置与毡房几乎一样。正中央安置烟筒伸出房顶的铁皮炉子,有的木房在室内右角,用土坯砌起壁炉。柯尔克孜族的木房多建筑在一二米高的台基上面,以防室内潮湿或雨水渗透。有时候,房基的地板和地面之间空穴储藏各种生产工具和其他用品。木房的右侧用松树干盖起马圈(阿提哈纳)。马圈是平顶方形建筑物,屋顶有草堆,把冬春备用的饲草堆在这里,呈人字形或弓形。木房的左边搭盖羊圈,一般用柏树或松树干垒叠而成。有的羊圈用柏树枝作栅栏圈,羊圈门边盖有狗棚。柯尔克孜族十分重视喂养狼狗,用以保护家庭财产和牲畜。木房庭院内还有长约1米、宽约0.8米的几口小窖,用于储藏粮食。

富裕家庭的木房很华丽,四墙和地板、顶板都染成红色,门框、门板、窗沿、窗盖上刻有各种图案。木房除卧室外,还有客房、储藏室、厨房等。木房附近还有水池、粮仓。畜圈分羊圈、牛棚、马圈等。春季还另盖暖和的接羔圈。

土房(塔木围)多在农业和半农牧地区。在牧区的冬窝子也有类似的房屋。柯尔克孜族的土房,在构造上多分为用土坯或生砖垒砌的“克尔皮其塔木”,用夯土筑造的“索克莫塔木”,用草皮垒砌的“奇木喀纳”等。土房一般为长方形,间有方形,平顶,有一扇或两扇门板。门板外挂包着一层芨芨草帘。房顶中央有一个小小的天窗,刮风下雨或夜晚,上面盖有活动的花毡盖或木板的窗木盖“喀普喀克”。土房的墙壁厚而坚固。室内右侧有壁炉和暗筒。壁炉上部为向前突出的人字形炉头。壁炉和暗筒两沿刻有各种花纹等图案。室内正对面墙上有长约2米,宽约1.5米的窗台式壁龛,多放置被褥、枕头等,上面盖有绣花的丝毯。富裕者在壁龛四周刻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室内左墙有3~5个台阶的储藏台,放餐具和食品,上盖绣花白布帘。房门左右墙上修有小壁龛,放置马鞍和杂品。室内左侧另搭炉灶,供寒冬腊月土炕烧火取暖之用,高约50~80厘米,面积与室内地铺相当。土炕上除铺毡、毛毯以外,还铺竹席、草席和芨芨草席。富裕家庭的土房比较讲究。一般比平民的高,都是生砖和红砖砌筑的。除卧室外,还有客房、厨房、储藏室、庭院、花园、果园等。墙壁用石灰粉刷和装饰。房屋椽子都是细小圆滑的短木,窗棂、门楣上有经文和对联。墙壁和木框、木柱上刻有各种秀丽美观的花纹图案。庭院大门多为双扇门板。门楣多为弓形。有的在平形门楣上还修有专用于祈祷或做礼拜的一间小阁楼。

柯尔克孜族牧民逐水草而居,四季搬迁,转移牧场,故其住所也是随季节而异。

P210-213

序言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在三次大规模的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中央民委从1958年开始组织编写《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三种丛书。“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民委机构撤销,此项工作被迫中断。1978年国家恢复民族工作机构,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改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1979年,国家民委决定继续组织编写以上三种丛书,并增加编写《中国少数民族》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两种丛书,定名为《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编辑出版列入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的重点科研项目。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共计402本,一亿多字,该项目自1958年启动至1991年基本完成,历时30多年,涉及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及中央有关单位400多个编写组,1760多人参与,分别由全国30多家出版社出版。纵观历史,像这样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编辑出版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丛书在中国前所未有;横看世界,像这样由政府部门组织为国内各少数民族著书立说实属罕见。

盛世修史、修志,这是中国的传统。由于《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出版时间长,涉及地区广,出版单位分散以及受当时环境条件局限,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体例版本不统一;二是有些解释不准确;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所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为适应民族工作发展和民族问题研究的需要,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国家民委决定从2005年开始对《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进行修订再版。

这次修订再版的总体原则是“基本保持原貌,统一体例、版本,增加新内容”,统一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

《中国少数民族》的修订,旨在原版的基础上,适当调整结构,更新有关数据和资料,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增加各少数民族在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的发展成就。

《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的修订,本着“适当修订、适量续修”的原则,对有明显错误的内容、观点、表述进行更正,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史实予以补充。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的修订,力求更加全面系统地反映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社会的基本情况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程、成就和经验,新编1987年以后成立的16个民族自治地方的概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的修订,旨在改错,增补新的研究成果,增写《满族语言简志》,并合订为6卷本。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的修订,主要是尊重史实,修正错误,增加注释。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修订再版工作,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和各有关地方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央党校、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黑龙江社会科学院、黑龙江大学、、黑龙江民研所、云南社会科学院、贵州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哈尔滨学院、吉林民研所、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博物馆、广西民研所、甘肃党校、凉山大学、中国教育部语工委、云南语工委等单位的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的专家学者以及长期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同志共1000余人积极参与了修订工作,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修订再版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将以更全面更完整更科学的面貌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李德洙

2007年8月

后记

本书是在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柯尔克孜族简史》(《柯尔克孜族简史》编写组)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第一版基础上修订而成。

全书框架以《柯尔克孜族简史》第一版为主,第二章至第五章基本保留了原书的内容,只是在个别用词上进行了细微修改。

第一章和第六章的前三节参照万雪玉、阿斯卡尔·居努斯著《柯尔克孜族:历史与现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一书的相关内容。

第六章第四节第一部分“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人”参考了于学斌、吴占柱著《黑龙江柯尔克孜族》 (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吴占柱主编、波·少布副主编《乌裕尔河畔的柯尔克孜人》(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两书的研究成果。

第七章“柯尔克孜族的文化”主要参考了杜荣坤、安瓦尔著《柯尔克孜族》(民族知识丛书,民族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2003年12月第二次印刷)的内容,同时参考了《柯尔克孜族简史》第一版和《柯尔克孜族:历史与现状》相关内容。

大事年表前半部分保留了《柯尔克孜族简史》第一版大事年表的内容,后半部分由修订者编写,主要参考了贺继宏主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丛书《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理志》(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史志编撰委员会、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上册的“大事记”内容。

全书由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万雪玉进行了语言文字以及内容方面的整合。由于水平有限,全书论述风格不尽统一,在保留的《柯尔克孜族简史》第一版四章内容的引文出处方面,因为涉及文献数量及语种较多,仅核对了部分原文的内容。自治区民委王平同志对初稿提出了修改意见,新疆社会科学院刘国防、自治区民委贺忠德、王平同志审阅了全部修改稿。

《柯尔克孜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

2007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