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翠华、庞桂芬编著的《胡适晚年身影》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早年掠影”收录了胡适赴美留学、引领文化思潮、由书生而大使而回归学术的历程,是胡适一生最具活力的阶段。“羁旅海外”则记录了胡适寓居美国温情而平实的“黯淡岁月”,包括与友人的往来、讲学与研究,以及与台湾政学两界的联系。“归根台湾”为本书的重心,记录了胡适晚年在台湾的日常生活以及身后的哀荣。“亲友故旧”则选列了胡适一生中与之交往密切的老师、同学、朋友和同事,为读者开启了解胡适的另一扇窗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胡适晚年身影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杨翠华//庞桂芬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翠华、庞桂芬编著的《胡适晚年身影》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早年掠影”收录了胡适赴美留学、引领文化思潮、由书生而大使而回归学术的历程,是胡适一生最具活力的阶段。“羁旅海外”则记录了胡适寓居美国温情而平实的“黯淡岁月”,包括与友人的往来、讲学与研究,以及与台湾政学两界的联系。“归根台湾”为本书的重心,记录了胡适晚年在台湾的日常生活以及身后的哀荣。“亲友故旧”则选列了胡适一生中与之交往密切的老师、同学、朋友和同事,为读者开启了解胡适的另一扇窗口。 内容推荐 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是民主、科学的倡导者。从北大教授。驻美大使、北大校长、《自由中国》杂志发行人,到“中央研究院”院长,他一介书生,埋首学术之外,批评时政,奔走外交,积极推动国家科学发展与学术研究,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数令人缅怀的典范人物。 杨翠华、庞桂芬编著的《胡适晚年身影》从胡适纪念馆珍藏的两千多张照片中,选出二百余张,用看图说故事的方式,生动地勾勒出主人翁丰富多彩的一生。《胡适晚年身影》重点在于胡适的晚年生活,试图透过一系列影响、文字,捕捉二十世纪一个哲人在乐观前行中带有几许落寞的身影 目录 一 出版说明 二 序言 三 导言 壹 早年掠影 一 赴美留学 二 文化导师 三 书生大使 四 重返学术 贰 羁旅海外 一 美国生活 二 宝岛行踪 叁 归根台湾 一 日暮纪实 二 身后哀荣 肆 亲友故旧 一 家人 二 朋友 图片索引 试读章节 189.吴大猷 胡适与吴大猷摄于南港住所前。 吴大猷(1907—2000),中国物理学之父。早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后获中基会研究补助赴美攻读博士学位。1934年返国后历任北大、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1948年当选中研院第一届院士,1983年出任“中研院”第六任院长。 在胡适长年积极推动发展科学的努力中,吴大猷一直是他的得力帮手。当年胡适向蒋介石引荐人才时,即大力推崇吴大猷的能力。“五四后中国发展需要‘德先生’(Democracy)与‘赛先生’(Science),我本人可以致力于哲学思想的更新,为中国铺下德先生的路,但如果台湾要赛先生,就必须由另一个人来做,那就是吴大猷。’” 190.吴健雄 1984年12月18日,吴健雄回台参加“中研院”第十六次院士会议期间参观胡适纪念馆陈列室时留影。 吴健雄(1912—1997),1930年人中央大学研习数学与物理,1936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攻读物理学硕士与博士,毕业后长年在美研究与任教。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 吴健雄是胡适中国公学时期的学生,当时选修过胡适的文学史,受业时间虽短,但这份师生缘却延续长久,老师对学生勉励有加,学生对老师敬爱备至。1962年,吴健雄第一次回台参加院士会议,主要目的是看望老师,不想竟在院士酒会中目睹老师猝然去世,悲痛万分,日后每次返台,必到老师墓前凭吊追思。 191.叶良才 胡适寓居纽约期间与叶良才夫妇出游。 叶良才为中基会财务长,长年住在美国,与胡适一家交好。在胡适回台任职“牛研院”院长时,他代为照顾江冬秀及处理胡适私人事宜,后为胡适遗嘱执行人之一。 192.胡颂平与王志维 1958年12月17目,胡适68岁生日,胡颂平(右)与王志维(左)至南港住所拜寿。胡颂平是1928年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时的学生。1946年,胡颂平任职于教育部,开始为胡适服务。在胡适生命的最后四年,其担任院长秘书,负责胡适的主要文书工作,更兼照顾日常生活,得以观察胡适最后几年的一切言行。胡适过世后,编纂出版《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及《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二书。 王志维同为胡适晚年秘书,胡适逝世后,担任纪念馆主任,负责照管陈列室、故居与墓园,并整理胡适遗稿。 193.杜威(Iohn Dewev)杜威与第二任妻子罗维兹送给胡适的亲笔签名照。 杜威(1859—1952),为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提倡实验哲学、工具主义,是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研究所的老师,对胡适的思想影响甚深。胡适一生治学,对任何学派都是“不疑处有疑”,唯独对杜威哲学拳拳服膺,始终不变。 罗维兹长期担任杜威的助手,1947年嫁给年长45岁的杜威。据说在此之前,她与胡适也有一段不为外界所知的情缘。 194.安吉尔(Norman Angell)这张照片是1915年7月胡适与安吉尔等三五好友驾帆船游凯约嘉湖时所摄,由韦莲司寄赠纪念馆。安吉尔(1872—1967),为新和平主义的倡导者,有多本反战著作,其中以1909年出版的《大幻觉》最为脍炙人口。 1933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胡适在1915年代表康乃尔大学参加国际关系讨论会时,与安吉尔结识,深受其思想的影响。胡适称赞他“具大识力,读书甚富,经验极深,为今日第一流人物之一”。 195.芮治曼 1963年9月4日,芮治曼在胡适墓前献花致祭,并代表康乃尔大学1914年毕业班的学生和胡适遗嘱的另三位执行人(刘锴、游建文、叶良才),在墓园中栽种两棵龙柏,以为纪念。芮治曼是胡适在康大的同学,为美国纽约著名律师,热爱中国。胡适过世后,芮治曼发起“胡适奖学金”,分设于康大与哥大,除自己捐款外,更积极奔走募集。每逢胡适冥诞,也例必约集朋友举行纪念会。 196.史带(Comelius Vander Starr) 1955年,胡适与史带在Middlebury College合影。史带(1892—1968),是胡适的美国好友,年轻时到上海创办美亚保险公司,在艰苦中茁壮成长,业务扩及亚洲各国及美国。1955年,Middlebury College要颁赠名誉学位给史带,他因为从未得过任何学校的学位,不好意思接受,与胡适商量,胡适鼓励并答应作陪,史带才大胆地接受。胡适称赞他是一个完全靠自己奋斗出来的企业家。胡适逝世后,史带在1964年捐赠美金25000作为胡适纪念馆基金,之后数年又陆续捐赠维护费用。 197.入矢义高 入矢义高赠送胡适的照片。 入矢义高,日本著名汉学家,任职于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因熟读胡适的《神会和尚遗集》一书,对胡适至为佩服,1959年起,开始与胡适书信往返讨论禅宗史。入矢义高推崇胡适为一“纯粹的”学者,始终保持做学问的真挚热情,对外国后辈也是坦诚相待,为学做人皆表现出一股诚实而有朝气的风格。而当两人意见不同时,胡适以“合理”为中心目标而固执己见,但他所持的态度却是虚己而谦抑,毫无自大之风。P178-185 序言 每日晨昏走过胡适纪念馆侧边的人行道,眼睛总会望到一栋黑瓦平房,掩映在几株龙柏和斑驳的矮墙里面,脑中也不禁泛起一代学人胡适先生的削瘦身影。在整个近代中国历史上,如果要找一个曾引领风骚而仍能烛照未来,曾开启学术典范而仍能启迪后代,曾誉满谤随而仍足资怀念景仰者,除了胡适,一时半刻之间也还想不到第二个名字。 令人困惑的是,近几年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在海峡彼岸越来越受重视,却在此岸逐渐被人遗忘。更令人不解的是,胡适与台湾的渊源非比寻常,他幼时曾追随担任地方官的父亲到台湾住过近两年的时间,吃台湾米,饮台湾水,晚年回到睽违六十三年的旧游之地,更把余生奉献给台湾,在短短不到四年时间里,为奠定台湾人文和科学发展的基础尽心尽力。他对南港社区与教育的关怀,使得居民在他死后自动为他摆设路祭。我们为什么越来越记不得这一位与台湾有着如此深厚渊源的学界领袖呢?二十一世纪才开始,但台湾好像已经进入了一个不需要政治、学术和道德典范的时代,每天置身于毫无节制的媒体八卦与流行文化泛滥的偶像崇拜之中,我不由得怀念起以前那个还知道缅怀和欣赏胡适以及类似历史人物的古早时代。 我怀疑现在还有多少年轻人知道民国初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遑论心存向往。当年胡适响应陈独秀的号召,要为中国寻找和创造一个适合当时需要的新思想和新文化,倡导民主和科学。尽管八九十年后的今天,仍有很多人不了解这两个名词蕴涵的精义,但是海峡两岸的知识分子,有谁敢不礼敬民主的“德先生”和科学的“赛先生”这两座尊神?这些知识分子不见得懂科学精神,但一定知道胡适楬橥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八字真言;他们也不见得知道民主与责任或容忍之间的关系,但一定晓得民主是时代潮流,总把“民主”两字挂在嘴边。即便我们只着眼于一个人的为人处世,也不能不注意到胡先生尊重个人价值的道德实践、提携和奖掖后进的大师风范,以及平易近人、有所不为的道德操守。我曾听人提及,胡适晚年定居台湾,连奉命监视他言行的安全人员,都受到他的人格感动,不仅不暗中乱打小报告,反而以能追随左右为莫大荣耀。 近代史研究所几年前从院里接管胡适故居及纪念馆。我出任近史所所长三年以来,一直很关心纪念馆的发展和工作方向。对于胡适先生的道德学问,虽然谈不上有任何深入研究,但一直相信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数几个经得起世变考验的历史人物之一,所以每次纪念馆杨翠华主任提出关于纪念胡适和推动胡适研究的想法或建议,我总是乐意支持和配合。过去三年以来,近史所一方面在不改变胡适故居原貌的大原则下,继续把纪念馆整修成为更适合一般学生和民众参观流连的场所;另一方面继续整理胡适的有关资料,并将之数字化,为海峡两岸的胡适研究创造更具吸引力的物质条件。 令我们深感振奋的是,2004年夏秋之交,意外地见证了中国大陆对胡适历史评价的转变。胡适是国共内战后期毛泽东钦点的108名战犯之一。1953年以后,毛泽东更以清算“资产阶级错误思想”为名,逐步在全中国掀起弥天盖地的批判胡适运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为追崇乡贤,更耗时十年,编辑完成44册《胡适全集》,并进而取得本所出版授权。2004年9月,安徽教育出版社诸负责人,移驾千里之外的北京,在对胡适一生具有特殊意义的北京大学举办新书发表会,胡适纪念馆主任杨翠华和我专程前往道贺,并顺便参加北京大学二十世纪文化研究中心和本所合办的胡适研讨会。我们到了北京以后,才发现事情有变,北京大学当局原先不闻不问,不知何故,却在我们抵达前夕,突然转向,临时决定出面主办,不仅商洽另一个重要学术团体让出预定场地,而且恭请中国大陆学界清望极高的胡适的学生——当时正住在医院加护病房的九十四岁老先生季羡林前来发表主题演讲。胡适头号思想敌人兼第六十九号内战战犯的罪名,并未在这次新书发表会上取消,但几位国家级领导人的出席,以及他们在会上大谈胡适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实际上已经等于承认过去对胡适的批评是历史错误。据说从那时以后,北京大学公开承认胡适曾经担任过校长,把他的玉照从尘封的保藏室中请出来悬挂。中共官方的态度,虽然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但与从前已有天渊之别,至少承认胡适还是一个值得尊敬和不能忽视的历史人物。对此巨大转变,我们内心当然十分高兴。 回到台湾以后,近史所决定授权联经出版公司出版有三大特色的《胡适日记》;三大特色是:繁体字、不删节、有检索。去年为了纪念本所成立五十周年,杨翠华主任建议从两干多张老照片中挑选最精彩的二百多张,汇集成册,让没有机会亲炙胡适先生的后辈,也可以看到胡适先生晚年怎么生活在他小时候住过的台湾,又如何在绚烂归于平淡之后,勉力尽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我觉得这一个工作特别有意义,当然乐观其成。现在杨主任领导馆内同仁,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努力,终于有了成果,内心非常高兴,写几句话表达我对她们的感谢。是为序。 “中研院”近史所所长陈永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