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式的记忆,首先是纸莎草纸,而后便是以纸制成的书……
《带一本书去未来》的作者以读者的名义,谈关于书的记忆,谈关于书的认识,谈关于书的故事,谈关于书的情感,谈对一间书房的奢望,谈开一家书店的梦想,谈对未来的书的猜想……不管谈的是什么内容,在文字的背后,都指向了一个主题:就是关于书的未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带一本书去未来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薛原//叶芳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植物形式的记忆,首先是纸莎草纸,而后便是以纸制成的书…… 《带一本书去未来》的作者以读者的名义,谈关于书的记忆,谈关于书的认识,谈关于书的故事,谈关于书的情感,谈对一间书房的奢望,谈开一家书店的梦想,谈对未来的书的猜想……不管谈的是什么内容,在文字的背后,都指向了一个主题:就是关于书的未来。 内容推荐 书的未来?电纸书PK纸质书,我们如何选择? 本书就是对此问题的回答。 《带一本书去未来》的作者年龄不一,既有耄耋之年的文化老人,也有风华正茂的年青学生;既有作家学者,也有网络写手;既有书店卖书人,也有图书馆的管理员;既有出版人,也有教书人;既有传统的藏书家,也有网络上的阅读者……不管何种身份,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者,以读者的名义,谈关于书的记忆,谈关于书的认识,谈关于书的故事,谈关于书的情感,谈对一间书房的奢望,谈开一家书店的梦想,谈对未来的书的猜想……不管谈的是什么内容,在文字的背后,都指向了一个主题:就是关于书的未来。 目录 书的未来 读书人是有福了 书的未来 有时忧伤有时欢喜 我与书:记忆中的零零碎碎 小时读书 纸质书的恒定性 书的未来及其他 书的未来 末代书生的心灵 关于书的记忆 思想尽在手中书 书的变迁 书的未来 真有“一缕书香”吧 书的未来 读屏时代与纸质读物 永远的书 水到渠成 书的未来 书与怀旧 书的未来不是梦 读书四用 好书长伴江山永 书的未来 盼一问纯粹的书房 未来的书 生活,从阅读开始 书式生活 电子书与书香杀手 与书相伴 伟大拐角的拐角 与书有关的三个片断 相信书有未来 书的变脸与本相 贩书人说 买书与贩书 书店,使城市生活更美好 艳丽的书,素淡的人 恢复一种久远的传统 写你想写的,读你想读的 纸上烟岚自流转 明天,我们不用晒书 书的未来:火光中与芯片中 书的前世后事 阅读断章 《离骚》之于我…… 书籍的未来 “潜伏”于纸本书中的“能量” 书迷·钱包 网络阅读与纸媒阅读 我的读书时代 根本不想摆脱书 胆小的爱书人 假如没有了纸书 食读,性也 书的未来 最美的梦想 “鱼”与“熊掌” 那一缕书香不会消失 不死 书的猜想 带一本书去未来 电纸书·纸本书 试读章节 由于网络和电子图书的发展,我猜纸的书会越来越少,如同今日美国的报纸一样。美国很多报社都纷纷关张。比如西雅图,那么大的城市,如今只剩下一张报纸了,其他报纸都关张了。美国新闻里常常报道报社关门的消息。一张一张的报纸就这样失去了,消逝了。这样的消息让我猜想二三十年后人们就不会再读纸张的报纸了。我继续想,书,传统的纸张的书籍恐怕也会有一天成为历史的记忆,如同一千多年前的竹简一样。那时候能学富五车,很不简单。五车的书一捆一捆的,现在想来也许没有很多书,但是在那个书要刻在竹简上的时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多。显然那些书在毕舁发明了刻字后就都当成柴火烧了。而将来的一天,我们今日的纸张书也会如此。纸张的书,虽然比竹简容易保存,但是比起电子书来,纸张的书几乎没有多少优越性。 想到纸张的书的消失,我心里非常黯然。我是一个凭着书找想象的朋友的人,如同列宁时代的共产主义者们凭着《国际歌》就找到同志一样。我往往一进咖啡店,一上飞机,看到别人在看书,就用目光搜索书的书名。如果书是我看过的,我喜欢的,或我想看的,我听说过的,我就觉得自己秘密地和这个人在分享一个巨大的喜悦。不用知道这个人是否喜欢这本书,我就已经把这个人看成了同志和隐秘的战友,看成了是我的朋友。凭着书名,我就感到了气味相投。我就内心里有一种无名的喜欢。一次在飞机场我看到一个人在读Straight Man,美国作家RiChard Russo的学院小说。我高兴地走过去说,这本书很有意思。这个人仰起头来,点头:写的就是我们学校。我大笑:据说写的是我们的学校。我们聊起来。遇到陌生的可以聊天的人,我们都很快乐。 试想如果将来人人坐在咖啡店里,坐在飞机上都看电子书,我就不能看到他们手中的书的书名,我的这个隐秘的发现和快乐就没有了,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啊。我不知道这世界上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怀抱着这种隐秘的热情在咖啡店或飞机上通过看别人手中的书寻找隐秘的朋友,但我觉得一定有不少。将来的世界不会给我这样的人提供这种隐秘的、喜悦的机会了,将来的人们手里捧着装着上千本书的电子书,他们看书的时候同时看好多本书,他们没有那种呼吸着书的味道、感到与书息息相关的感觉了。他们会不会仍然有像书鱼知小君这样每月买书,几乎每天都买书的人呢? 看书鱼知小君的买书录是我阅读的最大乐趣之一。每个月我都在他的博客上看他买了什么书,有的时候还回过头看看他一年已经买了什么书。他热爱书。我猜写博客的很多人都热爱书。我也是其中一个。在国内的时候,我们小小的两间房子有很多书——我今天不记得我们有多少书。那时候丈夫和我都是爱买书的人。我们住在长安街的西单路口。十字路口南就是中国书店,对面就是西单新华书店,买书方便得不得了。我们的青年时代——20岁至35岁,正是中国出版很多翻译书的时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翻译书,我们是买齐的。家里到处都是书。我们分手了。我出国了,书留给了他。而我重新开始书的积累过程。 仔细想来,我爱书,很多时候可能都不是热爱书中的内容,而是热爱书本身。我爱闻书的味道,我喜欢书拿在手中的感觉,爱看一排排的书站在自己的房间里,自己随时都可以读,虽说自己很多时候都不读。我只要在有书的环境里就感觉好。有书即雅,我认为。没有书的家是不可想象的。不能想象我生活在没有书的环境里。但是电子图书的发展挑战了我对书的迷信。电子书可以装很多书在里面,亚马逊书店里的kindle,可以装上千本书,想读什么极度方便。电子书的字体可以调整,这对我这个开始用老花镜的人来说也许真是太方便了。电子图书的出现,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与别人连接的方式呢? 搬家之后我最大的工作之一是打开纸箱子把多年积累的书放到书架上。此刻,我的新家里有大大小小十个书架,排满了书。书架站在四周的墙边,让我觉得住在书中,自己也沾了很多书卷气,自我感觉很雅致。我的孩子看了我给他发送过去的我的房间的照片,给我打电话:妈妈你那些书纯粹占地方,不如现在就捐献,或当废品扔了算了,现在都开始读电子图书,你那些书有什么用呢?我还没离开这个世界,已经知道我死后他要怎样处理我的书了。真的,纸张的书占很多地方,印书还要用很多木材和森林,也许我从此不再买书了,我是一个觉得森林比纸张重要的人,我成长在一个没有书的时代。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年代。“文化大革命”是革中国文化的命,革一个文化的命的最成功的方式是焚书。我目睹过焚书——在家里,在家外。“文革”的日子在我的记忆中是以烧书开始的。记得邻居家被抄家,我去看热闹。八月的北京正是骄阳似火的季节。红卫兵在这个人家的院子里点燃了火堆,书一本一本地扔了进去。我远远地看着火堆,闻着纸张烧糊的味道,我既害怕又兴奋,好像目睹什么历史事件一样。在家里呢?一个深秋的夜晚我从和姐姐们睡觉的楼上走下来,看到父亲在楼下的房间的中央点了一个火盆,火盆里正在烧书,书被一页一页地撕下来烧。我吃惊地看着火盆,不完全明白父亲在做什么,我愣愣地看着父母。在父母的呵斥下我爬回楼上去了。父母本来不是读书人,我不明白他们在烧什么书。 我上中学的时候,突然发现父亲把他的书借给邻居下乡回来的比我大得多的知青读,而我却根本不知道家里有这些书。这些书里有《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等苏联小说。我惊奇地问父亲:这些书是咱们家的?你在哪里藏着这些书?父亲有些得意:我要是告诉你在哪里藏的,还算藏?我对父亲很不解:他不给我看这些书,却把这些书借给邻居,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现在想来,父亲从来不认为女孩子读书有什么前途,而且他根本不喜欢我读书。小的时候我只要一看书,他就认为我懒,不愿意做家务。所以把书藏起来不给我看,很符合他的逻辑。P5-7 序言 在网络浏览的时代,当电纸书和网络阅读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惯时,传统阅读成了一个问题,书的未来成了一个疑问。相对于传统的纸质书,网络时代的新技术产物电纸书,以它携带使用方便,资源获得便利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是年青一代的青睐。“查阅用的书籍最终会被超文本、网络所代替而走向消亡。”这是意大利作家和学者安贝托·艾柯的断言,“书在未来将只吸引一小部分爱好者,他们会跑去博物馆和图书馆满足自己对过去的趣味。” 书的未来?电纸书PK纸质书,我们如何选择? 本书就是对此问题的回答。 本书的作者年龄不一,既有耄耋之年的文化老人,也有风华正茂的年青学生;既有作家学者,也有网络写手;既有书店卖书人,也有图书馆的管理员;既有出版人,也有教书人;既有传统的藏书家,也有网络上的阅读者……不管何种身份,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者,以读者的名义,谈关于书的记忆,谈关于书的认识,谈关于书的故事,谈关于书的情感,谈对一间书房的奢望,谈开一家书店的梦想,谈对未来的书的猜想……不管谈的是什么内容,在文字的背后,都指向了一个主题:就是关于书的未来。 “阅读,不能罢免!”这是台北诚品书店信义旗舰店宣传画上一句醒目的广告词,不管是网络阅读,还是传统阅读,的确都是不能罢免的。同样,对于“书”本身的形式来说,不管是纸本书,还是电纸书,都是阅读之所以成为阅读的载体形式。正如本书中一篇文章的题目“读书人是有福的”,是的,读书的人是有福的,“这是书的幸福时代,也是读的幸运时代”。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伴着科学技术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脑,手机,互联网,电子书,随身听,声光电……当然,也会失去一些原先与书有关的东西,比如书香,比如书色,书的装帧和设计,书的开本与护封,还有书柜及书房,等等。在这样一个纸本书与电纸书“混搭”的时代,读书人又是如何看待书的未来,又是如何面对新的阅读方式?这也正是本书的主旨所在。至于未来的书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用本书作者中年龄最大的钟叔河老先生的话说,即使阅读器真能全面取代纸本,也不过和平装取代线装、纸本取代竹帛、竹帛取代甲骨一样,又来一次世代交替而已。模样再变,供人阅读的功能不会变,人们读它,还是在读书。 毋庸讳言,我们早已习惯了纸本书的阅读,我们的生活也已无法离开网络给予我们的便利和依赖。网络,电子图书,为我们提供了无边无际的信息搜索,而纸本书的阅读,可以归结为习惯,更可以归结为陶醉于读书的快乐中。本书不是对传统纸本书的挽歌,更不是对电纸书和网络阅读的抵抗,而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不同的人生出发,道出自己对书的态度,对书的认识,尤其是以书为伴的生命体验。书的生命力是长久的,这是本书的主题,而带一本书去未来,也是本书作者共同的心声,更是读书人关于书的未来的共同的信念。正如收录在本书中的一篇出自高中一年级学生之手的《最美的梦想》所坚信的:当电子图书成为主流的那一天,终会有人坚守传统书页那片属于心灵的净土,珍存淡淡的墨香,微风吹拂书页的微响…… 对于未来我们抱着谨慎的乐观态度,相信客观知识和价值评判的标准并不因技术的革新而被颠覆殆尽,相信在人的狂妄和盲目之上,存在着一种更为客观的现实和智慧,在此指引下,人必定会看到他或她的希望。即便未来纸本书消逝了,电纸书成了我们日常相伴的“书友”,尽管坐拥书城的雅趣消失了,黄卷青灯的悲壮远去了,方塘云影的美妙不见了,雪窗萤几的故事失传了……换个角度看,用本书另一位作者翻译家林少华的话说:书并没有消失,书在芯片里。那可能是书的未来。“至少树会高兴,森林会高兴。” 对于书的未来,艾柯还说:“也许书的组成部分将有所演变,也许书不再是纸质的书。但书终将是书。”信然。 2010年6月6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想,即使阅读器真能全面取代纸本,也不过和平装取代线装、纸本取代竹帛、竹帛取代甲骨一样,又来一次世代交替而已。模样再变,供人阅读的功能不会变,人们读它,还是在读书。 ——钟叔河 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伴着科学技术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视、手机、互联网、电子书、随身听、声光电,多奇妙! ——周 实 仔细想来,我爱书,很多时候可能都不是热爱书中的内容,而是热爱书本身。 ——沈睿 书的形象,书的魂魄,书的命运……穿越了时光的洪流,可以传至久远,漂洋过海,传到异国他乡,激动另一个民族,启发另外的人群,悄悄地掀起意想不到的思想风暴。 ——傅国涌 它也有自己的味道。那些旧纸张散发出的不是肮脏的气味,而是一种淡淡的香甜,有一丝残存的油墨味道夹杂在里面,随着书页翻动缓缓地小心地钻进鼻孔,足以令我心醉。那其中大概还混有历任书主留下的一些气息,那是一种爱书人的温润的汗迹。这些气息总让我把它想象成一块盘了多年的玉。 ——小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