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中国的未来》精选梁晓声先生散文52篇,共分6部分,包括鼓励中国青年走出精神困惑、展现人性在逆境中的亮光、对个人经历的温情回忆等内容。其中一些篇目脍炙人口,如描写士兵大爱精神的《最爱是兵》、回忆苦涩而温馨的童年生活的《我的中学》等。作者文笔朴质、细腻,观察视角独特,读罢令人掩卷深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相信中国的未来/梁晓声作品珍藏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梁晓声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相信中国的未来》精选梁晓声先生散文52篇,共分6部分,包括鼓励中国青年走出精神困惑、展现人性在逆境中的亮光、对个人经历的温情回忆等内容。其中一些篇目脍炙人口,如描写士兵大爱精神的《最爱是兵》、回忆苦涩而温馨的童年生活的《我的中学》等。作者文笔朴质、细腻,观察视角独特,读罢令人掩卷深思。 内容推荐 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被誉为“中国良心”、“青年导师”,其最新力作《我相信中国的未来》包括“砥砺前行的中国青年”、“君子大国任重道远”、“尘世中疼痛的灵魂”、“剥开坚硬的人性内核”、“人生的尺度”、“在人间”六部分。全书以宏大视野,深邃洞察家国人生,直面中国社会现实,鼓励当代青年告别困惑与延宕,展现人性在逆境中的亮光,在浮夸与喧嚣中坚守理想和信仰,做有良知有担当的中国人。 目录 砥砺前行的中国青年 活在“道德底线”上的青年 为什么我们对“平凡的人生”深怀恐惧 可怜的中国父母亲 培养一个“贵族”是容易的 莫让将来变成当下 教育的诗性 人文教育:良知社会的起搏器 中国——娱乐至死的代价 有什么孩子就有什么未来 做立体的中国人 君子大国任重道远 世无大国 千年病灶:撼山易,撼奴性难 中国中产阶级,注定艰难 中国档案制度质疑 被两种力量拉扯长大的中国人 从他们身上看人性 路在脚下,任重而道远 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之断想 尘世中疼痛的灵魂 我们为什么如此倦怠 “郁闷”的当代文化 何种“网络”,如何“文学” 人心冷暖与世态炎凉 狡猾是一种冒险 文明的尺度 叩问社会的良知 当怀才不遇者遭遇暴发户 贫富论 因为爱情 剥开坚硬的人性内核 最爱是兵 关于张澜 小垃圾女 看自行车的女人 日本穷人家的女儿 苦艾 人生的尺度 人生和它的意义 人性似水 给爱放假 人生真相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 时间即“上帝” 论敬畏 论寂寞 关于同情 老驼的喘息 在人间 我的中学 困境赐给我的 我与文学 初恋 心灵的花园 倘我为马 让我迟钝 试读章节 时代和社会的原因,乃是时代和社会必须承担的义务。什么时候时代和社会的义务在以上方面作为显著了,什么时候他们才会向时代、向社会交一份发自内心填写的调查表…… 现在的中国,虽一年比一年重视教育,大学虽然每年都在扩招,但我们是一个13亿多人口的国家,大学仍不能做到宽进严出,应试教育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每年跨进大学校门的青年,倘包括了农村青年统计,仍只不过是百分之几。而且,为了维持教育的良性发展,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高到了使不少家庭望洋兴叹而且却步的程度。城市里的少年、青年,因学业竞争的压力而疲惫,穷困农家、穷困地区的少年、青年,因交不起学费而不得不背对教育。在科技如此迅猛推广的现在,少年和青年们背对教育的人生,未来怎样,是可想而知的……在以后若干年内的中国,他们也许离提高人生质量的就业机会越来越远了…… 毫无疑问,科技的发展必然促成科技的产业化,科技的产业化必然带来新型的就业机会。但是,也毫无疑问,科技的产业化,是以摧毁传统的工业模式和工业链条为前提的,而支撑后者的,又是为数众多的传统型的、只善操单一工种的工业技工。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十项乃至更多项新型的就业机会,其所能吸纳的就业人员的总和,往往抵不上被其淘汰的一种传统工业所造成的失业人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在新派生的科技产业代替传统工业的转型期,失业是面积式的现象,就业是点式现象,而且,科技产业所需要并择优吸纳的,必然是高知识结构的青年,他们起码当有大学毕业的科技产业入场券。无此入场券的青年,将被阻挡在展示新型就业机会的时代场馆入口外,那么他们几乎只能去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后一种工作较之前一种工作,是薪金低得多的工作。被无情挡在新型就业机会的时代场馆人口外的青年们,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了吗?何况,时代和社会倘未开创好足够他们就业的社会服务工作,有待他们自己去一点一滴地干起来…… 在从前的时代,清贫和穷困的生活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都是普遍的现象。没有比衬对象,人眼就难见差别,人心就无物可羡。倘非强调从前的时代也有差别,在农村,那也不过就是两名青壮年劳力一天各挣几角钱之间的微小差别。而在城市,同代人之间的工资差别,最大不超过十元,亦即相差一级或一级半的工资。而且,那十元钱,一般便是同代人之间一辈子的差别。完全不同的工作,几乎相同的工资,这是从前的“中国特色”。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两个家庭、两个中国人、两个青年之间的收入差别,可能十几倍,可能几十倍,可能百余倍,用天地之别形容也不过分。而且,巨大的差别,就咄咄逼人地呈现于近旁,并被形形色色的文化反反复复地渲染着,人想装作不知道都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从前的青年只能安于时代强使之普遍的低收入现状,那么当代的低收入青年,则难免会在咄咄逼人的差异比衬面前内心充满了焦躁,而且深深地痛苦着。 中国的文化应该反省一下的。全世界恐怕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文化,像中国当代文化这么的“势利眼”。倘仅仅从电视中来感受中国,那么将会对中国产生极大的错觉,以为它已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了,以为每一户中国人家的收入都已高得不得了,因而如果不天天追求时尚,进行高消费,钱就会变成负担之物了。 有些商业广告接近着厚颜无耻,比如某些房地产广告,比如某些珠宝钻戒广告。它们的意思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多便宜呀!”而其标价对于工薪阶层,如画在天空上的饼之对于饥汉。或日本就不是向老百姓做的广告,那么就应该把意思说得更明白——“对于富人多便宜呀!”那些广告犯的不是语焉不详的错误,而是故意混淆广告受众群体的常识错误。 P16-17 序言 第三只眼看中国 我经常想到我们中国的将来,正如少男少女们憧憬爱情。 每当我想到我们中国的将来,必会联想到鲁迅先生那几句著名的诗: 从前好的,自己回去。 将来好的,跟我前去。 这说什么的, 我不和你说什么。 我读鲁迅的书,发现他即使不是喜欢用感叹号的,也肯定是不吝用的。他们的时代,是字里行间感叹号频现的时代。 他们又怎么可能不是那样的? 在那样的时代! 然鲁迅先生的《人与时》,几行文字竟平和极了,连些微的激情也看不出的。甚而,分明还很索寞。仿佛原不想说,或懒得说,自觉根本不说最好。却不知怎的,淡淡的又说了。说得显然勉强,透出大的无奈,还有惆怅…… 现在之中国,凡印在纸上了的铅字,应用感叹号的现象,真的是少见了。现在之中国,孔子又特别得风光。孔子的话,大抵总是说得不动声色。于是现在全中国,经常公开说话的人,都娴熟把握着有话好好说的技巧了。 我不但要借用鲁迅先生的诗,还要加上我自己的两句。并且,于这四平八稳得特不真实的时代,加上其实我倒不常用的感叹号: 说现在好的, 留在现在! 活在当下却说从前好的中国人,无疑是有的,但估计不会很多。据我所知,十之八九的中国农民是不会说从前好的,从前他们的日子太苦了!现在,起码他们可以不交土地税了,与从前相比,日子毕竟过得去。 我想,说现在好的中国人,当是最多的吧?一个中国人,不计属于哪一阶层,只要他或她1949年以后一直生活在中国,只要稍微客观一点,大概都会承认现在比从前好吧?天天、月月、年年被所谓“思想斗争”、“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聒噪骚扰得人们谨小慎微甚至心惊肉跳无处躲无处藏的时代,有什么好?若在从前,今天的千千万万上网者,不知将被抓了多少,判了多少,劳改了多少,发配了多少,杀了多少!反右,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文革”,从城市到农村,简直可以这么形容:中国人被折腾惨了!今天整人的人,明天被人整,有什么好?所谓国家主人们,衣食住行的水平,比“丐帮”强不了多少。所以,凡打从前活过来的中国人,即使对现在的中国满腹怨言,即使有办法能将他送回从前去,关键时刻大抵还是会对从前背转过身的…… 但是,多数说现在好的中国人,肯定并不愿意便永远留在现在。进言之,大概没有多少中国人,会觉得现在简直好得不得了啦。贫富差距如此之大,腐败如此之泛滥,权钱交易如此之花样迭出,说一套做一套的官风如此虚伪,有时完全无耻……根本并没有好到使大多数国人不去想将来的程度!却也有人觉得,现在之中国,已经好得不得了啦。他们认为,最好是——已经好得不得了的中国,永远停留于现在这么一种状态。永远永远,千秋万代。 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中国人呢? 形形色色的中国人。 尽管形形色色,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是现在的最大的利益获得者。也可以说,是现在的最大的利益攫取者,现在之中国财富的最轻松容易的占有者。 他们是绝对不说从前半句好话的中国人。 在从前他们根本不可能像现在这样。这一点他们自己很清楚,别的中国人更清楚。 他们无比热爱现在。 他们又怎么会不热爱现在呢? 至于将来——他们是极其害怕将来的。因为,将来既日将来,比之于现在,中国总是要多少再进步一些的,人民对社会财富分配原则公平与否的意识,也总是会比现在更觉悟一些的。那样的将来,他们是忧虑它的临近的。如果他们能够,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将那样的将来焊进保险箱,埋入百米地下的,就像潘多拉所做的那样——狡猾,贪婪,荒淫,伪诈,全释放出来,只将希望盖住在那只魔匣里。他们并不傻,而且几乎可以说个个绝顶聪明,他们明白将来是阻挡不了的,所以他们几乎皆留一手,于公众面前扮演着爱中国之现在的强烈的爱国者,背地里却将家眷们移民到国外去了,非诚实劳动所得的大笔大笔的钱款,自然也都存入了国外账户,而他们兜里,时常揣着一份甚至多份的别国护照…… 假设鲁迅先生仍活在今天,假设他某日振臂一呼:说将来好的,随我前去! 结果会是怎样呢? 绝大多数的农民,绝大多数的工人,绝大多数的城市贫民、平民,乃至绝大多数的中小知识分子,乃至没被腐败所同化所收买的高级知识分子……肯定万众相应。 他们才是真的爱国者。 他们爱中国之将来,乃源自于人爱好社会好生活的本能。爱国而爱得本能,那才是真的爱国!一个事实是那么的显然——他们中的大多数的好生活,根本不可能在国外,只可能在中国。既然在中国之现在还无法兑现,那么也只有希望于将来。 那些动辄利益最大化,却从不言利益公平化、人性化的中国人,是巴不得中国没有将来只有现在的。这样的中国人的爱国表现,其实是演戏。演戏是为了利益最大最大化——个人的,或利益集团的。 那些表现爱国表现得极生动,可是显然只爱中国之现在,一听有人提倡改变一下现在就大光其火的中国人,是中国的刑外罪人。不改变现在,将来又从何有之?阻挡一国之将来,还不是一国之罪人吗? 哪些人希望中国是一个永远“现在化”的中国,哪些人希望中国之将来是非“现在化”的中国,这足以判断什么人真爱国,什么人却只不过爱自己以及自己那个集团在中国的现在时利益。 “现在化”是不可持续的,只有“现代化”才能使我们的中国真的成为我们“可爱的中国”。中国还不完全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所以中国必得不断挣脱“现在化”的羁绊,不断地朝将来迈进。中国之“现代化”在将来,这是不言而喻的。 “庞大的经济体”——别国在谈到中国时惯用的一种说法。某些中国人一听到说我们大,往往便以为是在夸我们。细思之,那一种说法之中隐含着不言自明的不敬。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的公民,听到别国人仅仅将自己的国家说成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而会沾沾自喜。一个国家可敬与否,除了经济,肯定还须看别的要素。正如一个人可敬与否,别人并不仅仅看他有多少钱财。 即使美女在一扇可以回到从前的门内笑嘻嘻地向我招手,我也绝不回到从前。 即使我周围之人全都在天花乱坠地说现在多么多么的好,人生苦短,何必想什么将来,我也还是要一再地想。 即使我肯定活不到比“现在”现代起来的将来,我也坚信它的不可阻挡。 我坚信,在未来的三十年中,“国富民强”这一非常“中国特色”的理念,将会被“民富国强”这一更基准的国家理念所取代。 我坚信,在未来的三十年,会有更多的中国人意识到——要让事实证明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那么除了经济,还有许多的实事要做,应做。 我坚信,在未来的三十年,各级政府替人民管理社会的权力,将越来越多与人民监督它们的权利渐趋平衡。 我坚信,在未来的三十年,民主不论从形式到法律,在中国的作用空间将会越来越大。但,不会再是由什么民主运动而实现的,中国人其实对运动早已经腻歪了,这是外国人不了解中国人的一个真相。民主,实乃中国人所要也,但中国人更希望它是水到渠成之事。它真能这样实现吗?我坚信,将来的政治智者,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来完成最大程度的民主目标。当然,这需要现在有人为民主发声,虽受打压而无怨无悔。现在没有这样的一些人,三十年后之中国,必定仍是现在这般拜权媚富的中国,也便注定没有什么政治智者出现。 我坚信,在未来的三十年,不论台湾哪一党派执政,海峡两岸必将实现统一。与最大程度民主化了的大陆终于统一,绝不会再成为台湾同胞多么不快的事。 我坚信,在未来的三十年,“疆独”、“藏独”之活动将越来越势微,而不会相反。因为,一个国家之现代的民主的程度越大,一切搞独立的人士的借口也就越来越小。 我坚信,在未来的三十年,世界上某些民族国家之间的仇憎、怨毒将逐步化解,对于我们地球家园共同的忧患意识,将上升为人类共同的“课题”。 我坚信,未来的三十年,是人类深刻反省的三十年,也是中国以现代理念对现在实行“修正主义”的三十年…… 书评(媒体评论) 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这一点上,作家梁晓声先生是令人尊敬的。 ——著名作家龙应台 二十多年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让我们改变得太多太多,但梁晓声式的慷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 他的写作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始终秉持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始终高扬人文主义的旗帜,他从不因为所谓纯文学的原因而放弃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批判。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吴义勤 从新时期之初的知青文学,到后新时期的市场批判,同代人都转身离去,只有梁晓声以笔为旗,始终不渝,呼喊、坚守、承担。因为有真正的仁义之道,他才可以那么爱憎分明,那么不留余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 梁晓声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土壤,他秉持士人知识分子“社会良心”传统,坚守良知苦心孤诣,呼唤公义不遗余力,鞭挞丑恶无私无畏,洞察人生犀利透辟,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与个人的全面进步直陈诤言良方。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张维佳 作家分两类:一类服务于社会,一类服务于心灵。用心灵发展出的智识,又反哺于社会,或从社会发展出的智识,透浸于心灵。梁晓声有他那一代作家的显著特点,既勤奋又悲悯,在社会与心灵的总作用下替我们发声,这尤要致以敬谢。我为其常识与智识所感动。 ——《新周刊》主笔胡赳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