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缘分,张爱玲曾说过:“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爱情是世间奇妙的事情,多少人穷其一生只为追寻真爱。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需要多少机缘来成全?许多人在中了情花之毒后,对爱情看淡,从此不再相信世间还有真爱。但《拉萨23天(我的穹顶之恋)》的故事会告诉你,爱虽然神秘,也难以捉摸,但它是真实存在的,只要心怀希望,不轻易放弃,就一定能收获爱的芬芳。
本书由看着自己长大所著。
《拉萨23天(我的穹顶之恋)》是看着自己长大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
2005年,一个小女子逃出都市,一路向西。在拉萨,她邂逅了他……在爱情里面时间长短变得微不足道。即使像焰火一样短暂,美丽的印象却会永远留在记忆里。也许遗憾也是一种幸福。
十年后,2015年,小女子重回拉萨,是否能弥补遗憾,收获圆满?
001///
偶然的一个傍晚,我无意中踏过了西藏大学后面的那道铁门,这是值得我一生庆幸的决定,因为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我这一生中最美的一幅落日,也因为这幅落日才有了与Ricky的故事。
宽阔的拉萨河平静柔和地缓缓轻唱,河那边是夕阳余晖下五彩斑斓的高山。流动的云彩为高山披上了一件如藏袍般朴素祥和的衣裳,在晚风中轻扬,深深浅浅的绿伴着夕阳暖暖的红,像是在拉萨河的伴唱中羞红了脸的藏族姑娘。河尽头的夕阳,努力刺破云层,在大大小小的缝隙里射下耀眼的光芒,水面如碎银般闪闪发亮。
若不是同伴及时拉住我,我一定会扑进这幅画面里,不再出来。我晃动着他的肩膀大叫,似乎想把那躲在云层后面发威的夕阳留一下,走慢些。可是它还是越走越远,悄悄的只留下水面上的一层雾气,跟大昭寺里喇嘛诵经一般神秘。
所有的语言此时都难以胜任这种表达,唯有来自丹田的一声呐喊才能表达那种发自心底的美的震撼。唯一遗憾的是身边的同伴无动于衷,甚至哈欠连连,让我怀疑自己的感觉是否真实。
后来的日子里,我把“拉萨河边的落日”几乎介绍给我所有认识的朋友。“那是拉萨最美的地方之一,虽然它不如布达拉宫、大昭寺那么名声显赫,但是那里的落日真的是不可错过的美景。”很多朋友也曾在我的极力推荐下去看了,但是,看到他们平平静静的反应,我越来越怀疑自己了,难道我的审美出现了问题?
直到那天,有个三十多岁模样的男人住到了我的上铺,我们礼貌性地点头示意了一下。我觉得他很眼熟,可是又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好像似曾相识。这时有对北京夫妇过来问我们俩,拉萨除了这些寺庙还有什么地方值得去看看。还没等我说话,这男人便说:
“去拉萨河边看看吧,”顿时,我打了个激灵,接着他又说,“尤其是那里的落日!”
像被雷劈了一样,我激动地一下拉住他的胳膊,叫着“你也这么想的?你真的这么想的啊?”我的反应让他们几个人都不知所措。
这么长时间以来,他是第一个跟我提起拉萨河边落日的人!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瞬间变成了一见如故!从没有想过仅仅是对同一景色的欣赏,竟会将两人的距离拉得如此接近!
等那对夫妇满怀着对拉萨河落日的想象直奔而去的时候,我对眼前的这个男人就已经有了莫名的好感。
“你是香港人吧?”我主动说话。
“是因为我的国语太差吧?”他有点儿不好意思。
“哈哈,是因为你的发音很有意思,跟香港电影里的差不多。”
“别人都认为我是广东人,你好像是第一个就猜出我是香港人的。”
这就是缘分,当然这句话我没有当时就说出来。
随后的交谈中我知道了他已经来过西藏三次了,已经去过了珠峰和林芝,这次来西藏目的地是阿里,去看神山、圣湖,还有扎达土林和古格遗址,他的目标很明确,这点和我不同。但此时此刻我绝不会想到他会对我的这次西藏之行带来那么大的影响。
我知道他这两天感觉身体不是很舒服,可能是多少有点高原反应,因为去阿里是比较危险的,所以他想把身体调整好再出发,不能贸然前行。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暗暗高兴。
002///
对香港,我有很多的好奇,可能是因为我喜欢看香港电影的关系,我最常问他的就是“你有没有见过陈奕迅啊”“有没有见过张耀扬啊”“有没有见过刘德华啊”……他总是很耐心地回答我有或者没有。
最后,他还是忍不住微笑着说:“你好像很不专一啊,你究竟喜欢哪一个?”我努力为自己辩解:“其实,我喜欢陈奕迅的歌,喜欢张耀扬演的戏,而刘德华是越老越让我着迷了。”“越老越好吗?”说这句话的时候让我觉得他好像有些伤感。
他看起来也30多岁了,我的朋友里面,他确实算个老男人了。算是安慰他吧,却也是我的心里话,“男人四十才一枝花呢!那叫成熟!”
说旬实话,我过了25岁生日之后,真的是对成熟的男人更有兴趣了,比如老刘德华。但是30岁以后的男人多数已经成家立室,所以有人说他们的魅力也是被老婆调教出来的,那些已经是别人的艺术品的男人,我是绝对不会有非分之想的。眼前的这个温雅的男人恐怕也已经是某人的杰作了。哎,还是保持距离比较人道。
003///
所以白天我还是尽情地和朋友出去玩,只有晚上回来才跟他打个招呼,互相说一下今天去哪里玩了,有什么奇遇。但是,冥冥中我好像把每天回来跟他互相汇报当成了一件必须完成的工作,也成了每天很期待的一件事情。
认识他的第三天早上醒来,他同样在对面的床上坐着看书,窗外雨声很大,“看来今天哪里也去不了。”我们俩就这样面对面坐着。“我的手机里存了很多照片,你要不要看?”他问。我当然乐意了。
“我的天呐!”看照片的过程中我好像只会说这一句话了,看完之后,我就已经什么都说不来了。
除了南北极和非洲南部,他几乎走遍了整个世界!他一张张地讲给我听:从吴哥窟到希腊神庙,从玛雅遗址到庞贝古城,从撒哈拉沙漠到亚马逊丛林,从好客的巴基斯坦人到贪婪懒惰的埃及人,从香浓的印度拉茶到真实冰冷的阿富汗冲锋枪……这些我在电视里看过一遍又一遍的遥远的画面,现在突然感到并不遥远,就在身边,就在眼前。
P2-5
在网络写作的过程中,朋友们提得最多的疑问是:为什么要“逃”到西藏呢?“逃”离的究竟是什么?
动笔之前,完全没有细想过这个问题,这个“逃”字几乎是脱口而出。当越来越多人问起时,自己才去琢磨这个字的意义。
也许在我们很多人心中偶尔都会有这样逃离的冲动。如果单单是逃离某个人,某处环境,我们起身离开就好。但是我们想要“逃”的,不是这样的具体,它是一种场,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束缚。
若是困境,可以跟家人一起商量解决;若是失恋,可以跟朋友撒娇哭诉。而很多个夜晚,我都有一种倾诉的冲动,急切地想要说说话,打开通讯录。不是没有合适的人说话,但是电话拨出的那瞬间,发现竞不知道想说什么,那种困在心里的感觉,那么抽象,那么无能为力。
“逃到西藏”是行为上的出逃,更是心理上的。
很庆幸,那时候我真的“逃”了,更幸运的是遇到这样一个人,一段故事。
一开始总以为,帮我逃出来的是爱情,十年后才渐渐觉得其实是这段经历。就像朋友秦川所说,旅途中最大的乐趣并不是气势磅礴的名山大川,也不是道貌岸然的古迹名胜,而是萌自内心的兴奋感和释放欲。你不知道前方是何模样,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人,甚至不知道今夜将于何处入眠,你犹如离弦的箭在寻觅内心的靶心。也许是一颗老树,也许是一朵流云,也许是一个陌生的眼神……它们都能让你在不经意间遭遇感动,片刻地逃离原来的自己。
慢慢发现,逃离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这也是重塑自己的过程。不仅在旅途上重塑自我,也在写作的过程中。虽然我是中文系毕业,但是出版一个故事,这真的是一个太大的梦想。“坚持,梦想就一定会实现!”这句鸡汤式的口号,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才第一次体会到它是真的。
坚持旅行,坚持写作,坚持相信爱情,也许这就是“逃到西藏”对我的意义。
十年后再次出版,我恳请编辑老师收录部分网友的评论,因为在写作过程中,如果没有网友们的不断鼓励,我肯定难以完成,终于在这里有机会正式地跟朋友们说一声感谢!这是本次出版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在我心里,这是我们共同完成的故事。
扎西德勒~抱抱~~
这是一道任意门,不去远方,只去旧时光。
我不会拍照,也不太愿意拍照,因为总觉得在路上拍照时自己会抽离出来,是一个观众。而我不想做一个观众,我想做一个参与者,融入在那个画面里。所以我的照片只是我看到的风景,却不能真正表达当时的情绪。
第一次看到这张图,就知道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道光。也因为这张图认识了秦川先生,这次出版力邀他参与,提供了这个故事中的部分图片。因为在秦川先生的照片里,我总能感受到图片里传递出来的情绪,或喜或悲,像文字一样,有时却比文字更清晰、更直接。
我用文字,他用图片,也许都不单单是为了记录看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更想记录下来的是那片刻中自己的心情,当时的自己。
这张图就是我的一道任意门,闪回到某天某地,想接近,却永远到达不了的地方。
在此感谢秦川先生的友情支持,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