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古村落离我们的现代文明是越来越远了,但是,古村落所孕育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却与现代人的心灵是能够相通的。许多古村落的创始人在创造之初往往不满于现实政治的黑暗,因此希望寄情山水,避居于偏远,在青山绿水中求得一份心灵的安宁与超脱。我们说,这是一种生话理想,也是一种审美理想。即便在今天,人类在物质需求越来越多地被满足的同时,我们仍然需要这种超脱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需要一些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和与亲近自然山水的心态。大概这就是古村落为什么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欣赏的根本原因。韩霞编著的《中国古村落/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文化系列》不是研究古村落的专著,只是为读者选择性地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期望能够给读者了解、欣赏古村落带来一些助益。
古村落是原始人类种族开始群居而得以出现。纵观古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一部完成的人类发展历史,古村落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就是古民居,以及所传承下来的本区域内的传统文化,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不可复制的珍贵的文化。韩霞编著的《中国古村落/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文化系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生动地介绍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域民族特色的中国古村落。
第一章 中国古村落漫谈
第一节 中国古村落的产生与演变
村落的起源与形成
深埋地下的远古村落
东北第一村
古代村落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古代村落的选址与布局
古村落的选址与布局
中国村落布局的特点
古村落布局形态
古村落人文景观
第三节 古村落中常见的建筑类型
古村落中的民居建筑
古村落中的公共建筑
第四节 古村落的结构与环境
中国古村落的聚落结构
中国古村落环境构成
中国古村落的风水观
中国古村落的环境艺术
古村落里的生活空间
第五节 古村落文化
古村落的四种形态
以“礼”为中心的文化形态
以民俗为主体的村落文化形态
村落的宗教文化形态
伊斯兰教村落的文化形态
第二章 谜一样的中国古村落
第一节 江南八卦图——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
藏在“尘世”的八卦图
诸葛八卦村的历史
第二节 太极星象村——浙江武义俞源村
只应天上有的古村落
深藏的太极文化
第三节 棋盘上的村庄——安徽黄山石家村
隐秘着的棋盘村
风水棋盘村
一盘完整的棋
第四节 土楼奇葩——福建漳州田螺坑村
“天外来客”看土楼
山野间的谜团
第三章 历史中走来的古山寨
第一节 深山中的古寨群——湖北襄樊南漳古寨
巴蜀咽喉地的古山寨
遗世独立的古山寨
第二节 湘西“蔸箩”——湖南凤凰都罗寨
林峰腹地小都罗
妖娆的山寨风情
第三节 面积最大的古山寨——四川旺苍油树村
“奶头”寨
旺苍古寨
第四节 太行绝壁上的明珠——河南辉县郭亮村
太行山上的一颗明珠
太行隧道之父
第四章 原始的氏族村落
第一节 横断山最后的母系氏族——四川木里利加则
密林深处女儿国
女儿国的生活
第二节 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贵州雷山西江千户苗寨
苗家古寨的传奇
苗寨的千年史话
苗寨古风情
第三节 似水情怀——云南澜沧江水寨
原始的水寨人
水寨人的习俗
第五章 原汁原味的桃源古村落
第一节 群山中的古村落——云南广南坝关
最后的世外桃源
坝美的美
第二节 明清古村落——安徽泾县查济村
查济的明清遗风
与桃花潭有个约会
第三节 优雅之气的楠溪江——浙江永嘉古村落.
珠环翠绕的岩头村
诗文相伴的苍坡村
繁华褪尽的枫林村
“乌衣巷”的花坦村
第四节 千碉之国——四川甘孜丹巴古村
最美古村落
凤凰子民的栖息地
第五节 喀纳斯湖畔的豪情——新疆布尔津图瓦村
神秘的图瓦人故乡
感受图瓦的历史
图瓦人的风情÷
第六节 瑶族故地——广西桂林千家峒
干家峒的过往
瑶家人的传说
第六章 徽商故地古村落
第一节 宏广发达的牛形村落——安徽黟县宏村
牛形古村落
宏村的水文化
宏村的多姿多彩
第二节 桃花源里的人家——黄山西递
东水西递说渊源
厚重的历史风味
徽派艺术的典范
充满人文色彩的民居建筑
第三节 唐朝的模范村——安徽歙县唐模村
唐模村的前世今生
唐模村的忠孝景
第四节 “山脊沙漠”——安徽黟县竹溪村
古徽州十景之一
竹溪村的前世今生
第五节 牌坊之乡——安徽歙县棠樾村
棠樾村的演变
棠樾村的牌坊
第七章 尘封的古村落
第一节 尘封千年繁华时——广州黄埔村
侨乡的历史
黄埔村的名人
第二节 疯狂的石头世界——河北井陉石头村
以石头闻名的古村落
神仙的庭阁——清凉阁
石头村的水井
第三节 千年传承的古村落
世代相承的文明村——湖南道县龙村
濂溪故里——湖南清塘楼田村
和谐的氏族社会——湖南江永上甘棠村
溪西巨镇——浙江建德新叶村
山水吉地——江西婺源晓起村
第四节 明清古村落
大夫门第——陕西刘家峁村姜耀祖宅院
士绅古寨——河南康店村康百万窑洞庄园
佛项山下的明清古村落——贵州石阡楼上村
第八章 人杰地灵的文化古村落
第一节 理学渊源——江西婺源理坑
踏寻理学渊源
民风好学的理坑
第二节 千年不断的文脉——京西灵水举人村
儒雅的灵水村
文化的认同
第三节 人杰地灵古村落
曾国藩故里——湖南双峰荷叶乡
徽州“小杭州”——安徽旌德江村
千古第一村——江西乐安流坑村
参考书目
早在春秋战国之际,中国阴阳五行之说渗透到儒学,至汉代逐渐发展成讲究“天人感应”的经学,促进阴阳五行之说的兴盛。阴阳五行、八卦等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宇宙总体结构,为风水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把五行与方位、四时色彩联系起来,从而衍生出推测风水的堪舆之学。
唐宋以后风水学广为流行。民间流传的一些方术逐步升为理论,特别是受宋代理学的兴起影响较大。理学大师朱熹、程颢和程颐、周敦颐、王阳明等对先秦时期“八卦”之学深化研究,认识到天地之气对人的深刻影响,把盛行的“五行之说”作为风水理论的核心提高到以“太极八卦”为依据的八卦之说,成为后世风水学的准绳。
明清之际,风水学已发展到顶点,风水活动已遍及民间,凡盖房建村都得先经过风水先生的测定,方可动土兴建。
风水中所追求的核心是“气”,“气”是一种“物质场”。“气场”的存在已在电子仪器上显示,生物气场与环境气场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环境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是把“人”置身在生活环境中所得到的结论。古人建村对选址尤为重视,这涉及到全村人的生机和他们子孙兴旺发达的大计。从现存古村落的实例中可以见到“风水”对村落环境的作用,固然某些方面是针对心理状态和传统观念,但就总体布局而言,一般古村落的环境与自然生态是吻合的,村里村外的环境空间也是优美的。古村落之所以能获得这些环境效应,与他们按照前人总结出的“风水学”去择基选址有关。一般看风水有几大要点和步骤:觅龙、观砂、察水、点穴,即“山气茂盛、直走近水、凝结为穴”。所谓“穴”,是聚气的焦点;所谓龙,“地脉之行止起伏日龙”。
入山观水口。水口是选择村落定居的关键,“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夫水本主财,门开到财来,户闭财不竭”(引自《人山眼图说》卷七)。这里所说的是村落择址要找有水源的地方,有了水便有了生机,同时还要利用水挖湖,开田以蓄水,不可让水白白流失。
点穴是指选择阳穴,即住宅的基地,称“阳基”。“喜地势宽平,局面阔大,前不破碎,坐得方正,枕山襟水,或左山右水”(《阳宅会心集》)。
中国几千年广大农村对风水的尊崇与敬畏早已成为传统的习俗,遵循风水的法则去相地,建村选址,建房客宅。《古今图书集成》记载:
(1)宅址宽敞平整。
(2)宅外地势东下西高——前低后高。
(3)宅前有水,宅后有山——依山傍水。
(4)宅周植物生态良好——便于耕作。
在山区或丘陵选择四面环山的地段建村以聚气,在平原以高地区为“山”,象征聚气。
城镇住宅以象征性的街巷走向作为“水”的流向,以面对的房屋为“朝山”“案山”,后倚的房屋为“座山”。
凡遇到非理想的基地,常人为地改造环境以求完善。
(1)引水——“人身之血以气而行,山水之气以水而运”。挖沟开圳,挖塘蓄水,即“塘塘蓄水,足以荫池脉,养真气”。
(2)植树造林,培补龙背砂山。
选择村址必须考虑村外周边的环境,因地制宜组织外部空间。纳入村落的组成部分。常借自然山形地貌冠以景后,以映照吉、凶、祸、福,以求得心灵的宁静。
楠溪江的芙蓉村因村后一座气势雄伟的山映照池中,如芙蓉出水,故而建筑了芙蓉村。南宋末陈虞之带领全村子弟抗元,退守芙蓉山上。300人马跳崖殉国,演绎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史诗。芙蓉山已成为这个村子民风的象征。自古以来中国人善于利用村外景物为村落所用,以寓意、对景、点景、呼应的手法将一座山、一块石、一丛林、一棵树、一条河、一池水,纳入村落景物的组成部分,借外景点内景,提高村落的文化底蕴,丰富生活情趣。
P25-26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文化,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这些经过锤炼和沉淀的古代传统文化,凝聚着华夏各族人民的性格、精神、智慧,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标志和纽带。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摇曳生姿,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容广博,风格独特,深深地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眼光。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的规定,加强文化建设。2006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已提出:“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又说:“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今年他去山东考察时,又再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确可体会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自然要素之中,文化是协调各个要素协同发展、相关耦合的关健。正因为此,我们应该对华夏民族文化进行广阔、全面的检视。我们应该唤醒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民族在强国之路上阔步前行创设先决条件。
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更必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现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蕴含感情。但当下也有人对具体典籍、历史事实不甚了解,比如说,中国是书法大国,谈起书法,有些人或许只知道些书法大家如王羲之、柳公权等等的名字,知道《兰亭集序》是千古书法珍品,仅此而已。再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中国是闻名于世的瓷器大国,中国的瓷器令西方人叹为观止,中国也因此而获得了“瓷器之国”(英语china的另一义即为瓷器)的美誉。然而关于瓷器的由来、形制的演变、纹饰的演化、烧制等等瓷器文化的内涵,就知之甚少了。中国还是武术大国,然而国人的武术知识,或许更多地来源于一部部精彩的武侠影视作品,对于真正的武术文化,我们也难以窥其堂奥了。我们还是崇尚玉文化的国度,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并赋予了这种冰冷的自然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文化性格,例如“君子当温润如玉”、女子应“冰清玉洁”、“守身如玉”;“玉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沽”,等等。今天,熟悉这些玉文化的内涵的国人,也为数不多了。
也许正有鉴于此,有忧于此,近年来,已有不少有志之士,开始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读经热开始风靡海峡两岸,不少孩童乃至成人,开始重拾经典,在故纸旧书中品味古人的智慧,发现古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电视讲坛里一波又一波对古文化的讲述,也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们,重新审视古文化的价值。现在放在读者眼前的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也是这一努力的又一体现。我们现在确应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化、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体系庞杂,该如何下手,如何呈现?这套丛书处理得可谓系统性强,别具心思。编者分别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组织编写,例如在物质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酒具、中国古代农具、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石刻、中国古代木雕、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砖瓦、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陶器’、中国古代漆器、中国古代桥梁等等。
在精神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书法、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音乐、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篆刻、中国古代家训、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版画等等;在制度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科举、中国古代官制、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军队、中国古代法律等等。
此外,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中国各行各业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物,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启迪后人,示范来者,对此,这套丛书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名将、中国古代名相、中国古代名帝、中国古代文人、中国古代高僧等等,就是这方面的体现。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或许对古人的生活颇感好奇,他们的吃穿住用如何?他们如何过节?如何安排婚丧嫁娶?如何交通?孩子如何玩耍?等等。这些饶有兴趣的内容,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都有所涉猎,例如中国古代婚姻、中国古代丧葬、中国古代节日、中国古代风俗、中国古代礼仪、中国古代饮食、中国古代交通、中国古代家具、中国古代玩具、中国古代鞋帽等等,这些书籍介绍的,都是人们深感兴趣,平时却无从知晓的内容。
在经济生活的层面,这套丛书安排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贸易、中国古代水利、中国古代车马、中国古代赋税等等内容,足以勾勒出古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让今人得以窥见自己祖先曾经的经济生活情状。
在物质遗存方面,这套丛书则选择了中国古镇、中国古楼、中国古寺、中国古陵墓、中国古塔、中国古战场、中国古村落、中国古街、中国古代宫殿、中国古代城墙、中国古关等内容。相信读罢这些书,喜欢中国古代物质遗存的读者,已经能大致掌握这一领域的大多数知识了。
除了上述内容外,其实还有很多难以归类却饶有兴趣的内容,例如中国古代的乞丐这样的社会史内容,也许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古代社会底层一民众的真实生活情状,走出武侠小说家们加诸他们身上的虚幻不实的丐帮色彩,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加深我们对历史真实的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不难看出,单就内容所涵盖的范围广度来说,有物质遗产,有非物质遗产,还有国粹。这套丛书无疑当得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誉了。这套书还邀约了大批相关的专家、教授参与并指导了稿件的编写工作。应当指出的是,这套书在写作中,既钩稽、爬梳大量古代文化文献典籍,又参照近人与今人的研究成果,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在论述、阐释中,既注意重点突出,又着重于论证层次清晰,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文化现象与发展加以考察。这套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走进古人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美好生活,去回望我们来时的路。学史使人明智。历史的回眸,有助于我们汲取古人的智慧,借历史的明灯,照亮未来的路,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添砖加瓦。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