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古代太监/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人物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徐静茹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徐静茹编著的《中国古代太监/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人物系列》一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太监的产生与演变,以及太监制皮的来龙去脉、太监的畸形人生;第二部分根据太监的妁过与品行,选择性地介绍了几十名载诸史册的太监。在编写过程中,尽可能地遵循、依据史实,褒贬分明,客观评述,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太监世界。

内容推荐

在奴隶制和封建制时代,宦官是一个特殊的阶层。春秋战国时期,这个阶层的头面人物步入政治舞台,忠奸善恶,在历朝历代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宦官制度是中国君主专制机体上滋生出来的一颗难以清除的毒瘤。其危害之深广,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可说是中国历史的不幸。且其在中国历史上存留时间之久,也是世界上仅见的一种奇特社会现象。徐静茹编著的《中国古代太监/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人物系列》简要介绍了宦官和宦官制度的来龙去脉,宦官的畸形人生。根据宦官的功过与品行,将其分为八类,选择性地介绍了数十名宦官。本书依据史实,褒贬分明,评述客观,行文简要。

目录

第一章 古代太监概述

 第一节 太监的产生与来源

太监产生的根源

太监称谓的演变

太监的来源

宫廷内外两重天

 第二节 太监机构的演变

少府和大长秋

内侍省

二十四衙门

内务府

 第三节 古代太监的生活

太监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古代太监的信仰

太监的婚姻与家庭

古代太监的衣食住行

太监的闲暇娱乐

太监的命运与结局

第二章 十恶不赦,恶贯满盈——历史上的奸宦

 第一节 祸国殃民、图谋不轨的太监

窃弄国柄,荼毒生民——赵高

公报私仇,民族罪人——中行说

祸乱朝政,弑帝害王——宗爱

废弑君王,专擅朝政——王守澄

挟帝杀相,贪酷残暴——仇士良

“土木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

夺门功臣,谋反伏诛——曹吉祥

“八虎”之首,“立地皇帝”——刘瑾

专断国政,十恶不赦——魏忠贤

 第二节 欺上凌下、窃弄权柄的太监

独专国政,危害朝廷——黄皓

谋害国家,郁郁而终——石显

结党营私,劣迹斑斑——张让

作恶多端,丑陋一生——李辅国

染指军权,权势炙人——鱼朝恩

好战分子,玩火自焚——童贯

擅作威福,祸国殃民——汪直

 第三节 搜刮无度、横行不法的太监

成也女人,败也女人——刘腾

贪财取祸,祸乱朝纲——冯保

敲骨吸髓,疯狂敛财——高淮

贵敌王侯,富埒天子——张兰德

 第四节 祸乱后宫、毁誉参半的太监

淫乱后宫,图谋不轨——缪毒

亦忠亦奸,亦奴亦将——高力士

臭名昭著,身首异处——安德海

邀宠有道,八面玲珑——李莲英

第三章 清正廉明,身残志坚——历史上的贤宦

 第一节 忠贞为国、直言敢谏的太监

慧眼识人,推荐贤才——景监与缪贤

谦虚谨慎,敢于直谏——李邦宁

辽阔海洋写史诗——郑和

忠贞善谏,严于利己——张承业

耿直力谏,廉洁不贪——怀恩

爱国忧民,舍身死谏——寇连材

 第二节 有勇有谋、多才多艺的太监

忍辱负重,历史之父——司马迁

协律都尉,陪葬茂陵——李延年

富于才智,勇于革新——刘承规

水利专家,人民福星——程昉

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

清介善谋,建筑奇才——阮安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古代太监的衣食住行

1.服饰

古代的冠服与衣饰代表了人的身份地位,具有严格的礼仪规范。古代太监尤其是上层太监,作为古代官僚队伍的组成部分,其衣饰特色与普通官员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他们毕竟还是宫中的仆役,与普通官员还存在一定的区别。

一是要体现近侍身份。汉代中常侍所用的惠文冠,即在朝廷武官所用的武弁大冠的基础上,加黄金铛,附蝉为文,貂尾为饰,从而体现出近臣身份。汉代的佩刀制度也同样可以反映出这一点。当时诸王侯及公卿百官佩刀的刀鞘皆是黑色,而黄门太监佩刀的刀鞘则是黄色或朱红色。明代太监穿贴里,形制如外廷官员的旋褶。司礼监掌印、秉笔太监及乾清宫的管事牌子都穿红贴里,以便侍从御前。其他二十四衙门及山陵等处的长随、内使等只许穿青贴里。

二是要干净利落。太监作为宫廷仆役,干的是侍候皇帝及皇族的差使,因而在衣着上必须要干净利落。历代宫廷中太监的衣服都按季节统一配发,底衣、衬衣、外衣、鞋袜一应俱全,每季节四套。平日着装要整洁,脏了要随时洗涤,不得有丝毫异味。出于宫廷之中礼仪的需要,历朝太监不论春夏秋冬皆须穿着整齐。尤其是夏天,无论多热的天,都是一色的麻布小褂,绝不能穿背心,脚上则是白布袜子和缎面靴子。

三是要随季节的不同而变换服饰的质地与颜色。明代宫中内臣,春天穿罗衣,农历四月后换穿纱衣,进十月再换丝衣,冬季有羊绒衣服及披肩、暖耳之类。颜色一般以青素为主,遇有年节则可穿补服或蟒衣。如春节穿葫芦景补子及蟒衣、五月端午节前后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重阳节前后穿重阳景菊花补子蟒衣,等等。清代太监服色分灰、蓝、绛、茶、驼五色。春天是灰蓝色,夏天是茶驼色,秋冬是蓝灰色。诞辰之日穿绛紫色,忌辰之日穿青紫色。靴子都是青色,总管太监穿长筒靴,一般太监穿角靴。

另外,各宫的太监由于等级不同、差使不同或服侍的主子不同,因而在衣饰上也稍有差别。清代宫廷中在皇帝身边伺候的太监称“御前太监”。他们都是从太监中挑选的一些年轻、伶俐而又熟悉礼教的太监来充任,穿的是绫罗绸缎,前后补子上绣有蟠龙花和五福捧寿图,待遇也较高。而其他所谓“殿上的”或下差太监,按规矩只能穿布衣布靴,袍褂皆无前后补子,即使是有好衣服也不敢在当差时穿出来。总管太监或首领太监还可以穿马褂,而其他人则只能穿坎肩。

2.饮食

宫廷中的饮食非常重视季节性,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色。太监虽说生理上有一定的缺陷,但这并不影响其饮食。刘若愚的《酌中志》中曾按月详述了宫中内臣饮食,其中正月最为丰富,所尚珍味有冬笋、银鱼、鸽蛋、麻辣活兔、烧鸡鸭鹅、猪羊肉片、套肠腰子、龙须海带以及羊猪肉包、枣泥卷、糊油蒸饼之类;二月食河豚,饮芦芽汤;三月食烧笋鹅、雄鸭腰子,以补虚损;四月吃笋鸡,吃白煮猪肉,又以各种精肥肉加姜蒜拌饭,以莴苣大叶裹食,称“包儿饭”;五月吃粽子,吃“长命菜”;六月嚼银苗菜,即藕秧;七月食新鲜鲥鱼;八月赏中秋,吃月饼,吃肥蟹;九月吃花糕,吃迎霜麻辣兔;十月吃羊肉、爆羊肚;十一月吃鹅掌、羊肉包、扁食、馄饨,以为阳生之义,又吃辣汤以御寒;十二月吃灌肠、油渣卤煮猪头、烩羊头、糟蟹、醋熘鲤鱼。

太监因久处宫廷,耳濡目染,况且他们又无须养家糊口,饮食便十分讲究。刘若愚感叹道:“宫眷所重者,善烹调之内官;而各衙门内臣所最喜者,又手段高之厨役也。”

太监们对茶饮果品也非常讲究。江南之密罗柑、凤尾橘、漳州橘、橄榄、小金橘、风菱、脆藕,西山之苹果、软籽石榴,北山之榛、栗、梨、枣、核桃之类,都如数家珍,时常可用。牛乳、乳饼、奶皮、酥糕等小食品,也是自入冬一直吃到来年春二月。对饮茶,他们更是讲究,六安松萝、天池,绍兴芥茶,径山虎丘茶,都是时常饮用的。

P26-27

序言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文化,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这些经过锤炼和沉淀的古代传统文化,凝聚着华夏各族人民的性格、精神、智慧,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标志和纽带。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摇曳生姿,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容广博,风格独特,深深地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眼光。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的规定,加强文化建设。2006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已提出:“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又说:“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今年他去山东考察时,又再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确可体会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自然要素之中,文化是协调各个要素协同发展、相关耦合的关健。正因为此,我们应该对华夏民族文化进行广阔、全面的检视。我们应该唤醒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民族在强国之路上阔步前行创设先决条件。

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更必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现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蕴含感情。但当下也有人对具体典籍、历史事实不甚了解,比如说,中国是书法大国,谈起书法,有些人或许只知道些书法大家如王羲之、柳公权等等的名字,知道《兰亭集序》是千古书法珍品,仅此而已。再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中国是闻名于世的瓷器大国,中国的瓷器令西方人叹为观止,中国也因此而获得了“瓷器之国”(英语china的另一义即为瓷器)的美誉。然而关于瓷器的由来、形制的演变、纹饰的演化、烧制等等瓷器文化的内涵,就知之甚少了。中国还是武术大国,然而国人的武术知识,或许更多地来源于一部部精彩的武侠影视作品,对于真正的武术文化,我们也难以窥其堂奥了。我们还是崇尚玉文化的国度,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并赋予了这种冰冷的自然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文化性格,例如“君子当温润如玉”、女子应“冰清玉洁”、“守身如玉”;“玉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沽”,等等。今天,熟悉这些玉文化的内涵的国人,也为数不多了。

也许正有鉴于此,有忧于此,近年来,已有不少有志之士,开始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读经热开始风靡海峡两岸,不少孩童乃至成人,开始重拾经典,在故纸旧书中品味古人的智慧,发现古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电视讲坛里一波又一波对古文化的讲述,也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们,重新审视古文化的价值。现在放在读者眼前的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也是这一努力的又一体现。我们现在确应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化、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体系庞杂,该如何下手,如何呈现?这套丛书处理得可谓系统性强,别具心思。编者分别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组织编写,例如在物质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酒具、中国古代农具、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石刻、中国古代木雕、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砖瓦、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陶器’、中国古代漆器、中国古代桥梁等等。

在精神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书法、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音乐、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篆刻、中国古代家训、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版画等等;在制度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科举、中国古代官制、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军队、中国古代法律等等。

此外,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中国各行各业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物,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启迪后人,示范来者,对此,这套丛书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名将、中国古代名相、中国古代名帝、中国古代文人、中国古代高僧等等,就是这方面的体现。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或许对古人的生活颇感好奇,他们的吃穿住用如何?他们如何过节?如何安排婚丧嫁娶?如何交通?孩子如何玩耍?等等。这些饶有兴趣的内容,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都有所涉猎,例如中国古代婚姻、中国古代丧葬、中国古代节日、中国古代风俗、中国古代礼仪、中国古代饮食、中国古代交通、中国古代家具、中国古代玩具、中国古代鞋帽等等,这些书籍介绍的,都是人们深感兴趣,平时却无从知晓的内容。

在经济生活的层面,这套丛书安排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贸易、中国古代水利、中国古代车马、中国古代赋税等等内容,足以勾勒出古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让今人得以窥见自己祖先曾经的经济生活情状。

在物质遗存方面,这套丛书则选择了中国古镇、中国古楼、中国古寺、中国古陵墓、中国古塔、中国古战场、中国古村落、中国古街、中国古代宫殿、中国古代城墙、中国古关等内容。相信读罢这些书,喜欢中国古代物质遗存的读者,已经能大致掌握这一领域的大多数知识了。

除了上述内容外,其实还有很多难以归类却饶有兴趣的内容,例如中国古代的乞丐这样的社会史内容,也许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古代社会底层一民众的真实生活情状,走出武侠小说家们加诸他们身上的虚幻不实的丐帮色彩,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加深我们对历史真实的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不难看出,单就内容所涵盖的范围广度来说,有物质遗产,有非物质遗产,还有国粹。这套丛书无疑当得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誉了。这套书还邀约了大批相关的专家、教授参与并指导了稿件的编写工作。应当指出的是,这套书在写作中,既钩稽、爬梳大量古代文化文献典籍,又参照近人与今人的研究成果,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在论述、阐释中,既注意重点突出,又着重于论证层次清晰,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文化现象与发展加以考察。这套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走进古人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美好生活,去回望我们来时的路。学史使人明智。历史的回眸,有助于我们汲取古人的智慧,借历史的明灯,照亮未来的路,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添砖加瓦。

是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2: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