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瑞穗的静夜
分类 生活休闲-育儿早教-家庭教育
作者 李潼
出版社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小说家李潼的散文《瑞穗的静夜》,则是穿梭在现实生活及点滴回忆中的小品,信手拈来,再平常的生活也滋味十足。作者将写作灵感随手记下,卷成白色的小纸条,据称是藏在一个素坯陶瓮里,信手取出写将起来,最后便成了书本上的铅字。人情事理、心情温度,文字的连环画般,充满画面与动感,也兼顾了情趣和理趣,这一种散文风格,是嚼着嚼着更有劲儿,呈现了作者坦荡丰富的真性情。

内容推荐

李潼编著的《瑞穗的静夜》是《瑞穗的静夜》与《黑潮蝴蝶》两书的合集,目前将两本书加以分类、编排,小部分删除,使其更条理、清晰地呈现文章特色。温读一篇篇短文,勾起我许多回忆,仿佛李潼的形貌、声音又在眼前,他对生活的体会、观察,探索新奇的事物,也能从平凡事物中寻找、凸显特殊之处;坦率表达自己看法,不怕别人认为自己是意见很多的人,其中确也能擦拭已经被蒙蔽的真知,或戳破人云亦云的庸俗。这就是作家李潼。

目录

卷一 努力爱春华

看塔人的妻子

扛虎爷轿的少年

吉贝少年

嗨,你好

瑞穗的静夜

努力爱春华

水手梦

好梦的路途遥远

白日梦老家

一个慢半拍的人

迷路经验

不可理喻的爱

卷二 迷你马

迷你马

狗儿的红包

我已经保险了

五月花

好帮手

捡紫菜的妇人

老奶奶的房间

熨烫旧衣

绣名牌的祖父

命理

卷三 收集喜悦

专利二二三四号

橡皮筋

有时无声胜有声

为自己颁奖

黑衣耐脏

太近,反而看不清楚

近溪搭无船

短文伴你度夏日

盆景

不要遮挡了我的阳光

躲避球的艺术

收集喜悦

享受孤独

卷四 渔港之味

第二名的滋味

看一出笑剧

削甘蔗

渔港之味

这就是我的个性

纸网捞鱼

苦瓜和芥蓝菜

你听见了什么

鸡婆

请海

卷五 福龙月台便当

烧烧一碗来

旧站房

福隆月台便当

宜兰龟平安归

黑潮蝴蝶

卷六 龙川锣鼓

轰炸天空

忘湖

神秘之路

龙船锣鼓

老妇人的贝壳项链

像一棵树的老妇人

卷七 包场看电影

谈心

包场看电影

理发师、他的顾客和他们的习惯

万应公

谢平安

后记:拾宝翁

试读章节

第一次迷路,大概在五岁,记忆的录像带开启不久的时候。那天,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我跟着大人挤在路边,看出巡过境的队伍,敲锣打鼓,香火缭绕,整条街仿佛被这种既热闹又肃敬的气氛掀得动也不是,静也不对。当大锣经过时,我受不了它每一记都震荡人心的音频,赶紧躲到队伍的后头。

我听见压阵的两个人交谈,说:“今年平安粥比去年的好,外地厨师来料理的,回庙后,我要喝它三大碗。”于是,我尾随着出巡队伍,一路跟去王母娘娘庙。

我跨坐在庙口的石狮上,一位好心的中年人看我孤零零发愣,顺手端一碗热腾腾的成粥给我:“你父母怎么当的,让你在这里流口水?捧好,慢慢吃,不要烫破舌头。”

我一连吃了三碗,累极了,就那样趴在狮背睡着。

醒来,庙口的人群已散,天色近黄昏。

我焦急地在广场兜圈子,三条路,根本分不清哪一条才能回家。换个方向,好像所有路标都变了,都消失了。我忍不住哭出声来,惊动庙里几个穿海青的阿姨,围过来问我叫什么名字、几岁、爸妈的姓名、住哪里。我一概不记得,只会掉泪,想着,因为不乖,才会丢掉,回家后要挨骂!阿姨们整装要带我回市镇探问,更把我吓坏,抵死也不肯,只想一个人“什么事也没发生”地走回家。我记得离家不远,有一条铁轨,只肯让她们帮我找到,我一个人回去。

那几个阿姨还是不放心,怕我走反了方向,怕我被火车轧死,硬要跟在我后面。我慢步走、小步跑、大步跑,不时回头拿石头丢她们,赶她们,叫她们不要跟。一直走到天色尽黑,我来到一处石桥,乍然听见从一座歌仔戏舞台,悠悠转来母亲如泣如诉的寻人广告插播:“一个小孩长得白胖可爱,穿短裤、拖鞋,留海结头……”

我站在铁轨边,赶紧抹脸,想装着若无其事,却从紧闭的唇间进出古怪的哭声,累得蹲下去。

这样“道路条条却无一去处”、惊恐无依偏又顾忌多多的迷路经验,也许不是人人皆有;但是,心路的迷途,谁说他不曾?理智与情感成熟的“大人’们,有较佳能力平安回避或重新找到安身立命的“家”,而我们的少年呢?

我的迷途经验,常使我在从事少年小说创作时,更能体会那种心路迷途的焦躁不安,以及隐藏其后的无助和疲惫。

一个慢半拍的人

我出生在濒临太平洋的中国台湾花莲,小学一、二年级就读中正小学,班主任是孙种秧小姐。我母亲是孙老师特别熟悉的家长,因为在低年级所有新生里,我逃学是出了名的。

从九月到十月,我是全班唯一由母亲押送上学的人。母亲半哄劝半威胁地将我安顿在教室里,临走还得交代我的左右同窗,多陪我玩,多多看顾,才放心离校。但每次也是这样,她前脚进门,我后脚已跟回家了。

这种状况反复了几十回,我母亲终于忍无可忍,将我绑在家门口那棵榕树干上,痛骂我:“所有小朋友都乖乖留在学校,你为什么要逃跑,你到底怕什么?”P5-8

序言

青少年儿童读物里,散文是最具“原味儿”的一种文体,以中小学语文课本来说,诗歌、儿歌、故事、寓言、童话、散文、小说等,都曾涵盖在内,但多会依据年龄层做一个适当比例的分配,譬如小学高年级,课本内容不会出现儿歌;低年级,也不会安排小说;到了中学,又多了散文体的论理、应用、书信、札记等内容,更少有幻想童话、故事一类,主要原因,就是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属性,在语文教育上也各有学习方向。唯有散文,几乎不受任何年龄段的限制。可以说,从小学到中学,我们接触最频繁的文体,应该就是散文了。

儿童文学里的散文篇幅一般都在千把字。叙事、抒情、说理,或夹叙夹议,或一路“吟风颂月”,没有写作公式,既可以写得如诗那样雅致动人,也可以童话般活泼有趣,更可以用小说对话传达作者直接的心绪,就算其间插入一则寓言、谜语,也绝不见唐突,所以若问我,儿童文学里最有弹性、变化性的是哪种文类呢?我会说是“散文”。

我喜欢读散文,是因为散文天地宽广之外,更具有一种“真情实感”的特质,所以每读一篇散文,就获得一次珍贵“聆听”的经验,仿佛走进神交朋友独特的心灵世界里,分享了他人生命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而结果往往也是满心喜悦的,因为我总能在作品中读出纯真的“爱”与“美”。

曾有文友问我,何以大多数的儿童散文内容都偏重童年回忆?难道除了童年,没有其他题材可写吗?

不是的。在我看来,童年只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既是发生事件的背景,也是叙述者与读者最近距离的沟通。人的一生,来自不同阶段的联结,走出童年,童年并没有真正结束。童年是人之初,它像一株幼苗的根,如果连根拔起,生命的记忆就中断了,一个缺少童年回顾的写作者,他的生命历程会有缺失的。

如果我们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篇小说,童年就是开头“第一章”。

没有谁的开头和结尾会是一样的。

张嘉骅写《风岛飞起·童年的澎湖湾》,背景放在童年,写的是一个多风的岛屿,一本“被海风侵蚀的照相簿”。八岁那年,他随家人搭乘轮船从高雄港抵达澎湖马公,那里的咾咕石墙、翻飞的浪花、跳得太快的弹涂鱼,还有沙滩、岩礁、大海螺和从窗缝渗进来的冷风,组成了记忆中一幅永恒的海景图。

活泼生动的文笔下,蕴藏着一颗敏感早熟的心。他写火山爆发般脾气的父亲,写一只狗的悲惨命运,写深藏内心的伤痛和快乐,写对故乡深沉的依恋和文学的启蒙,真挚动人。

陈素宜写《野丫头的美味童年》,背景放在童年,说的是一个乡村姑娘多彩多姿的田园生活。让人垂涎的“食物的记忆”,香喷喷,甜蜜蜜,依旧难解作者深深的乡愁!作者视角独特,除了用色香味“炒”出一盘童年的好菜,也记录了生活中的点滴趣闻,自然朴素的风格,清新动人;含蓄静好的文字,仿佛带着微笑。客家人的敦厚和勤勉,跃然纸上。世界不断地在改变,岁月无声地向前行,想念从前的“妮子”,从来没有忘记“家的味道”!

“好的散文要有诗的层次。”这句话除了强调文字语言的美,也包含了意境的升华。林芳萍的《阿嬷家的樱花,开了》,同样以童年为题材,却有别于张嘉骅、陈素宜的叙事风格。她与亲人亲情的互动贯穿全书,篇篇作品意象丰富,如诗似画,又仿佛是仙子的精灵之舞,充满想象和韵律。那如七里香袅绕心头的孺慕温隋,更让读者在合上书页之余,回味再三。

小说家李潼的散文《瑞穗的静夜》,则是穿梭在现实生活及点滴回忆中的小品,信手拈来,再平常的生活也滋味十足。作者将写作灵感随手记下,卷成白色的小纸条,据称是藏在一个素坯陶瓮里,信手取出写将起来,最后便成了书本上的铅字。人情事理、心情温度,文字的连环画般,充满画面与动感,也兼顾了情趣和理趣,这一种散文风格,是嚼着嚼着更有劲儿,呈现了作者坦荡丰富的真性情。

扬歌是资深绩优的英文老师,以书信体散文与读者分享他开明的治学经验。《青涩的苹果·老师的54封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传道解惑”的最佳示范。

成长中的学子,最需要父母师长在言行举止上的监督和指引。可惜,无论老师或家长,多把焦点聚集在孩子的学业成绩上,相对忽视了品德教养的重要性。深憾于此,“恨铁不成钢”的扬歌老师,以深入浅出的文笔,举出现代校园普遍存在的事例,为一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同学,负起“解惑”的“艰巨任务”。篇篇言之有物,亲切自然,但愿顽石都能点头!

陈幸蕙曾任中学及大学老师,她的散文《我的吉祥物》,有一种优雅的文学气质,在广泛的选材中,包括了抒情、说理、叙事。无论以亲情伦理为主题,还是与读者进行观念对话,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充满阳光味儿的文字,总能让人读出哲理智慧,很适合成长中的青少年欣赏、思考。

个人在台湾从事童书编辑出版工作多年,这是首次为大陆读者编选台湾儿童文学散文系列,一口气遍读六位名家精心之作,无疑也做了一趟幸福的美文之旅。正如幸蕙老师所祝福的:“开卷心生欢喜,终卷收获丰硕。”

相信读者们也都有共鸣!

后记

李潼写作灵感的来源无所不在,包括他阅读书报、电视新闻、旅游见闻、运动、散步,与朋友、庶民闲聊,甚至在床头也有纸笔,梦中灵光一现,就信笔记下,所以李潼写作的素材总不虞匮乏。

不知何时,李潼的书桌角落放了一个陶瓮,那是做陶艺的朋友送他未上釉彩的素胚陶瓮,李潼用墨笔书写“拾宝”二字。

李潼走后,一日我好奇地把手伸进陶瓮,好深啊,里面塞满了一张张卷起的白色字条,我展开看,上面写了一行行字,都是触发他写作的素材吧!如:《有谁去过烘炉地》《斑鸠一号》《旋风蜗牛》《鼻子的旅行》……有的主题已完稿发表,有的正在进行,也有未动笔。我可以想象有时李潼不知要先写哪一个主题时,就把大手伸进拾宝瓮里,从其中汲取那些日日累积灵感的泉源;我不知道他指尖是否有顺便搅和一下,现在想想能被抽出写完的题材是幸运的。

书中《瑞穗的静夜》一文曾被选入初中教科书及高中联招的阅读测验,还记得当时语文科一考完,李潼就接到一位当老师朋友的电话,问他其中一题的答案是什么。李潼还考量了一会儿呢。

李潼曾说:“落笔写短文的时间,当然比撰写五千字、一万字的小说来得少,但是它构思的工夫,其实并不短小。这本短文集的篇章,收集了我多年来五百字至两千多字的短文,时间之长,是我自己的一项纪录。”

李潼认为小品文并不见得比长篇好写,因为在有限的篇幅内简洁地畅叙故事及意涵,并不容易;但短文的写作也是磨炼笔力的机会,让他在写长篇小说前做了很好的练习、预备。

本书是《瑞穗的静夜》与《黑潮蝴蝶》两书的合集,目前将两本书加以分类、编排,小部分删除,使其更条理、清晰地呈现文章特色。温读一篇篇短文,勾起我许多回忆,仿佛李潼的形貌、声音又在眼前,他对生活的体会、观察,探索新奇的事物,也能从平凡事物中寻找、凸显特殊之处;坦率表达自己看法,不怕别人认为自己是意见很多的人,其中确也能擦拭已经被蒙蔽的真知,或戳破人云亦云的庸俗。这就是作家李潼。

书评(媒体评论)

祝建太

重新温读一篇篇散文,勾起我许多回忆,仿佛李潼的形貌、声音又在眼前。他对生活用心体会、观察,探索新奇的事物,也能从平凡事物中寻找、凸显特殊之处;坦率表达自己看法,不怕别人认为自己是意见很多的人,其中确也能擦拭已经被蒙蔽的真知,或戳破人云亦云的庸俗。这就是作家李潼。

桂文亚

小说家李潼的散文《瑞穗的静夜》,是穿梭在现实生活及点滴回忆中的小品,信手拈来,再平常的生活也滋味十足。作者将写作灵感随手记下,卷成白色的小纸条,据称是藏在一个素坯陶瓮里,信手取出写将起来,最后便成了书本上的铅字。人情事理、心情温度、文字的连环画般,充满画面与动感,也兼顾了情趣和理趣,这一种散文风格,是嚼着嚼着更有劲儿,呈现了作者坦荡丰富的真性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4: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