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姓旧事(20世纪40-60年代往事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尧山壁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百姓旧事(20世纪40-60年代往事记忆)》是作者尧山壁写的亲历的真人真事,他借助文字,形象化地再现了那一段生活,以人为本的角度,客观公正地表现了那段历史。作为历史的见证,他力图把个人的记忆变成公共的记忆。

内容推荐

《百姓旧事(20世纪40-60年代往事记忆)》由尧山壁编著。

作者尧山壁生长在农村,大学毕业后又要求回到农村,《百姓旧事(20世纪40-60年代往事记忆)》回忆的对象主要是农村,但立脚点却是今天,是城市。不是还原过去的农村,而是以现代文明的角度回望农村,是精神还乡,着眼点不仅仅是物质,还是精神的、文化的。表现过去的农村,写真人真事,又不仅是旧农村的“拓片”、人物的“老照片”,不是事无巨细,有问必录;而是拉开一定距离的审视、再认识,选择典型的情节、细节作为刻画人物、表达感情的依托。作者不求工笔重彩,而在写意传神。

目录

一 艰苦的岁月

 染色的年代

 火的记忆

 吃蚂蚱

 熬小盐

 冀南票

 小米制

 灯的回忆

 一条驴腿

 老枣树

 天气预报趣谈

 穷生虱子富长疮

 斤秤流

 高小老师

 每月4万元伙食费

二 远去的枪声

 解放邢台

 南下

 鬼故事

 开明地主

 错斗中农

 打元氏

 过兵

 要发家种棉花

 志愿军哥哥

 公审汉奸张伯奎

 魏区长

 打老虎

 斯大林逝世

 喝稀粥

 反右逸事

 刘艺亭

 谷峪

 李涌

 常庚西

 红专辩论

 秀才吃鸡

 黑旗书记

 先知先觉者

三 婚姻过去式

 井台

 小女婿

 童养媳

 换亲

 带犊儿小新

 离婚不离家

 拉帮套

 放鹰

 借种

 珍姨的等待

 媒妁之言

 寡妇·活头

 贺喜闹洞房

 组织决定

四 乡间百工

 一架织布机

 脚与鞋

 庄窝

 碓臼碾子磨

 粉房和馇子窝窝

 泽畔藕

 大锅菜

 漫话打谷场

 杀猪过年

 旱烟

 砖窑

 烧锅

 孟铁匠

 乔木匠

 小炉匠

 换笔

 杂牌车

五 在那1958年

 放“卫星”的日子

 钢铁元帅升帐

 化妆下田

 八大嫂闹深翻

 一炮崩出个水库来

 除“四害”小记

 迎接检察团

 公社食堂始末

 学生食堂纪事

 大学,大家学

 徐水大跃进

 东风渠

六 秋后算账

 代食谱

 氓流

 吃青

 黑牡丹

 精简下放

 整风整社

 一次出诊

 华庄借地

 寻觅金山

 粗线条

 细线条

 粗粮细做

 补丁的故事

 吃派饭

 肚量问题

七 逝水流年

 村剧团

 马三

 扫盲班

 西洋景

 打戏班

 放鞭炮

 集市和庙会

 我的“舞台生涯”

 年俗

 赵树理在邢台

 看梅兰芳

 相识齐啸云

 洪水漂天

 干军万马战海河

 滏阳河

 《轰鸡》出笼记

 临西吕玉兰

 隆尧地震

关于《百姓旧事》

试读章节

染色的年代

棉花,自宋代由爪哇传入我国,曾名吉贝,是马来语的音译。元代的黄道婆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纺织技术,明代的徐光启写了一篇著名的《吉贝疏》,力陈棉花之重要。欧洲工业革命后,纺织工业发展迅速,并于20世纪初登陆中国,三四十年代,上(海)、青(岛)、天(津)现代纺织工业初具规模,可是华北平原的棉纺仍停留在黄道婆的水平上。 河北省南部多沙壤,日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棉花,棉花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是著名的“棉花窝”。清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精选画师,绘制成《棉花图》系列,讲述了棉花从种植到纺织的各种工序,计有布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16幅图画,画面上的情景我儿时都亲历过。我是在纺花车和织布机旁边长大的,从小母亲就把我当闺女使唤,所有纺织工序我都烂熟于心。

《棉花图》上的前16道工序农民都可以自己做,唯独染色需要城里生产的化工颜料;日伪和国民党封锁期间,就用它卡农民的脖子。没有颜料,染坊关门了,大家又不能穿白布,那是孝服色。于是,农民用自己的智慧想出了不少染布的办法。土法染布的原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槐米。北方农村种有大量的中国槐,它春天开花,花落结籽,俗称槐米。采摘下来,洗净后放在石板上的石臼里,木棒捶捣成糊状后,放在大锅里与白布一起煮并不断搅拌,两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后布就会变成黄绿色,晾干后色泽鲜艳,颇受女人青睐。

茜草。俗名拉拉蔓,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绿,有倒生刺。浆果球形,味酸甜。根圆锥形,赤黄色,做染料出红色。无茜草时,亦可用山根土或砖窑内壁研为细末,煮染白布呈土红色,与土地颜色相近,其特点是耐脏又不易被敌人发现,最让男人喜欢。

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椭圆形,干后变蓝色。把它的叶子集中起来于池中发酵,先成糊状,时间长了变成块儿状。用它染的蓝色经久不褪,还可以结合图案涂上面糊再染,制成印花布,北方叫“杂面花”,西南叫“印染”,是一种传统的技艺。蓼蓝发酵时会产生一种刺鼻的怪味,所以谁家制蓝都瞒不住人。

此外,还有用乌叶、老鹳爪草染黑,以淡汤染灰的。农民们一般不懂化学和美术知识,偏偏能制造出黄、红、蓝三原色,再凭经验将两色结合,就可以形成第三种颜色,人世间的颜色都可以制造出来。所以,土法染布的时代,农村的色彩也并不单调。

冀南妇女们手巧,还用这些方法染出单色线,再用各色线织成花布。。工艺复杂的有三匹缯、四匹缯等织法,用来做床单、被面。新婚的洞房往往是女人们手工作品的展览室,三铺四盖不重样,一条炕上就有十几个花色品种。那时娶新媳妇儿,不以脸蛋和身材为重,都以纺花织布的本事高低为标准。谁家的闺女有一手好活儿,便成了三里五乡争聘的对象。

日本投降后,农民心气盛,青抗先(青年抗日先锋队)、妇救会、儿童团非常活跃,武术、舞蹈、扭秧歌时还统一着装。小伙子们一身红,舞起来像条火龙;姑娘们则一身绿,动起来风摆杨柳。比起赛来,最终的印象还是妇女们手工的特色。记得一次比赛在三伏天,忽然下起瓢泼大雨,兴头上谁也不肯停,个个淋得像落汤鸡。土法染色本来就不过关,这一来,不少衣服都泡得褪了色,火龙变成了金钱豹,柳绿变成了茅草黄。后来,有心人就琢磨土法染色耐久的办法,煮染时加上一点儿黑矾、食盐,嘿,布真的不再褪色了。

一次翻箱底儿,我儿时穿的一身土法织染的衣服跳了出来,孩子们好奇地以为是戏装。半个多世纪不肯扔掉它,不肯扔掉那个染着神奇色彩的时代。

火的记忆  1939年,我出生在冀南农村,睁开眼,一片黑暗社会。这个“黑暗”不仅仅是政治术语,而且还是真真切切的现实——黑灯瞎火。先是日寇占领,后来国民党封锁,把解放区圈得近似一个原始社会。

那时不仅没有打火机,连火柴也极为罕见。老百姓管火柴叫“洋火”、“洋取灯儿”,像枪支弹药一样犯禁,上下火车、出入城市,都要盘查搜身,不准一根火柴流入解放区。然而,火却是百姓须臾不可离开之物。神话说,宙斯盗火人间才有了光明;科学说,钻木取火是人类进化的第一步。没了火,还不退回茹毛饮血的时代?

农民是智慧的,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有火种的获取。办法之一是火镰,与钻木取火差不多。一种月牙儿形的钢板(一寸多长),配以火石(学名燧石,颜色黑亮),再加上硝纸(一种易燃的火绒,松软如棉),用火镰击火石冒出火星儿,落在硝纸上就冒烟,用嘴吹几下,火星就扩大。这时,再拿来“笨取灯儿”(麻秸秆上蘸上硫磺)接触硝纸上的火星儿,就会燃出火苗来。

办法二是火绳。把地里的一种蒿草割下晒几天,编成草绳。这种蔷草质地结实,加上编得细密,燃烧得很慢,似燃非燃,徐徐冒烟,秋天还可以挂在屋里熏蚊子。一根火绳五六尺长,能燃一天一夜,烧完了再续一根,成为不灭的火种。用“笨取灯儿”一点,就能烧饭。家家秋天割蒿子编绳,堆半院子,够用上一年的。

我家孤儿寡母,没人吸烟,也没有火镰。人手少,秋天抢不到蒿子,没编多少火绳,只有借火。拿一两根秫秸或玉米秆(叫引火柴)到街坊邻居家灶膛里一伸,燃着了赶忙往家走,跑快了火会被风吹灭,走慢了秫秸烧尽就该烧手了。那一年,大雨下了七天七夜,什么都发潮发霉,火绳、硝纸都不能用了,家家停火断炊饿肚子。我站在街上,瞪着大眼睛看呀看呀,忽然看见西街有一家房子冒了烟,回家从炕席底下抽了一把谷草就往那儿跑。跑进那家一看,引火的人排成了一队。轮到我点着谷草赶紧往家跑,却只顾看火苗忘了看路,扑通一下掉进水洼里。母亲拉我出来时,小手还死死地攥着那把谷草,谷草流着水,像我们娘儿俩的眼泪,滴滴答答。

与火相连的是灯。虽然爱迪生发明电灯快一个世纪了,上海、北京等沦陷区灯火辉煌,但是对农村来说,电灯还是一种神话,家家户户用的还是几千年的油灯。油是用棉籽、花生榨出来的,没经提纯,黑糊糊的,叫黑油。灯具是陶制的,像马王堆挖出来的文物那样,矮的叫灯碗,高的叫灯台。用棉花搓成灯捻儿,灯光微小。老婆婆给孩子出谜语:“豆来大,豆来大,一间屋子盛不下。”

春、夏、秋三季,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灯也还能将就着过。到了冬季,漫漫长夜就难熬了。男人们挤在一起,摸黑儿讲三国、讲笑话、讲鬼故事。女人们闲不住,凑到一盏灯下纳鞋底儿。鞋底儿用的是旧布、碎布,不用白布,白布被灯烟一熏,白鞋底儿就变成了黑鞋底儿。强悍的女人抢亮儿,紧靠灯下做活儿,你看吧,第二天白脸蛋儿准变成黑包公。

打败日本兵,建立新政权,心花放、灯花放。春节,屋里、院里灯光一片,门口挂灯,街上挂灯,路边也放灯。路灯是黏面捏成的,点黑油。灯会的人会定时添油,半夜起来走乡亲磕头,明灯亮路。元宵灯节更是热闹,孩子们放河灯,街是灯的河,河是灯的街。灯给新农村镶了个金边儿。

最热闹的还是戏台。灯碗是吊起来的铁盆,油捻儿大拇指一样粗,火把一样燃烧着,明灯亮悬,亮如白昼。不过,唱会儿戏就要加油。凳子摞凳子,人站在上面加油。有一次,加油的老头儿一哈腰,棉裤脱落下来,农村人不穿内裤,什么都露出来了。而正加油的手又不能停,那老头儿大喊一声:“乡亲们,合眼吧!”这下比戏还出彩,台下哄堂大笑,这戏便出现了一个高潮。

P2-5

序言

就在几天之前,与尧山壁先生晤面畅谈的时候,他从书包里拿出一本刚写成的随笔集《百姓旧事》,很热情地嘱咐我撰写一篇简短的序言,诉说自己阅读之后的若干感想,以便提供一些作为参考的意见,跟他自己和更多浏览其作品的朋友们进行愉快的交流。我向来都喜爱阅读他撰写的散文,而且还留下了颇为强烈的印象,当然就愿意尽快翻开他的这部新作,好好地欣赏与思索一番,观察其在内容与写作风格方面究竟出现了哪些簇新的因素。

山壁先生的那篇《母亲的河》,我在二十多年前初次阅读时,就曾经被深深地打动过。他把自己善良、刚毅和热爱着所有乡党们的母亲写得活灵活现,竟像是站立和行走在大家的面前。他描摹这些细节的文字,也显得清新流畅,洋溢出感人的诗意。所以,《中国新时期抒情散文大观》(林非、傅德岷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以及《中国当代散文大系》(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先后选录了这篇散文。

他的另一篇《陶醉壶口》,又将黄河中游的壶口瀑布抒写得壮怀激烈,把那翻滚的波浪、怒吼的惊涛和声震山野的气势,渲染得淋漓尽致。而当火红的阳光于瞬间拨开满天浓雾时,又露出了闪闪烁烁的彩虹与浪花。他在被神秘莫测的大自然的风光冲击出来的深切感悟之中,顿时就想起了伟大祖国的辉煌历史和炎黄子孙的无穷力量。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这种无比强劲的撞击和融会,给予了读者一种惊心动魄的印象,像这样昂扬着精神境界和审美情操的篇章,实在是太令人击节赞叹了。所以,《中华游记百年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和《中国现当代散文三百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也陆续选录了这篇游记。

综观山壁先生散文创作的风格,可以说,既有质朴与冲淡的流淌,又有旖旎和缥缈的表达,有时俊逸,有时雄健,常常在娓娓道来中生发出一股浩荡的势头。

可是在通读了《百姓旧事》这部随笔集之后,觉得与山壁先生以前撰写的散文似乎很不一样。全书始终都含蓄地挥洒着简洁而又细致的笔墨,集中于描绘出社会人寰中的种种经历,又很自然与平淡地抒写出来,很少看到情愫与哲思的外烁,而是默默地蕴涵于其中。这似乎很像我国古代不少笔记体裁的作品那样,很容易让人们兴味盎然地阅读下去,然后再捉摸出其中的含义来。

山壁先生从逐渐懂事的少年时代开始,经过了土地改革、三反运动、反右斗争、大炼钢铁、农业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等,一连串非常剧烈的运动,这些运动伤害了多少人想要度过的稳定生活。就像他写到的土地改革,曾经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阶级,既然已经被下令把土地分给了缺田少地的贫苦农民,无疑就已经消失了具有此种身份的一切物质基础,却再三地对其进行批判、斗争和压制,甚至无休无止地延续到他们无辜的子女身上,类似这样进行的丧失了事实依据的阶级斗争就显得异常残酷和荒谬。正是当时不断发动和延续的阶级斗争,在整个社会生活里面,造成了多少巨大的悲剧,同时也出现了多少荒谬的喜剧,从而也非常严重地影响了我们国家健康与合理地向前发展。而像他写到的大跃进运动,弄虚作假到了昏天黑地的程度,完全违背了生活规律,于是出现了全国性的灾荒和饥饿。

山壁先生着笔于记载上个世纪中叶种种生活的面貌,这样就留下了十分生动的时代的回忆,不仅可以给广大的读者提供回顾与思考的画面,而且还替后来的历史学家准备好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他可以说是完成了一桩功德无量的事情。

读着这部《百姓旧事》,在貌似不动声色的文字里面,记载了多少沉重的悲剧、多少拙劣的闹剧,让人读得百感交集、深思不已。反思从前的那些日子,是为了总结历史的教训,以便更好促使自己向前迈进。抚今追昔,更感到当前的岁月比起往昔的时光来,是多么的幸福和美好啊!

山壁先生既善于针砭生活中负面的事件,又善于抒写自己接触到的种种美好的感情,譬如叙述他老师的爱护学生、朋友的相互照料、母亲的忠厚仁慈、妻子的贤惠体贴,都能够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能够产生如此不同的种种审美效应,确乎是显示出了他多么善于挥洒的工力。

山壁先生还在这部《百姓旧事》中,委婉地写出了自己毕生的思想与艺术追求。他从小就养成了刻苦学习和热爱艺术的性格,这一篇《我的“舞台生涯”》,多么灵动地写出了他从童年时代开始,就打下了自己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深厚基础。这对于了解和研究他本人的人生历程以及思想和艺术的特征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

创作风格的变迁以及它朝向丰富多彩的前景演化,昭示着一个作家的创作不断趋向于成熟,衷心地盼望山壁先生能够在这样行进的路途中间写出更多崭新的佳作来。

2010年5月2日于北京静淑苑

后记

果真老之将至,思维和写作不由自主地转向回忆。接过时光老人的一把梳子,慢条斯理地梳理自己,把多半辈子的人生当做草稿,边修改边誊清,把走过来的路再走一遍,把以往撒下种子的土地再耕耘一遍。

从我呱呱坠地到“文化大革命”前这一段历史,青黄不接,生活纷纭复杂。史学家还没把它变成一门学问,许多事情还没有定论,也没来得及编入教科书,对不少后来人说是一个历史的盲点。我调查过不少70后、80后,包括我的孩子们,他们对什么汉奸、地主、土改、大跃进一无所知,偶尔一知半解也多是从小说和影视得来的印象,不乏编造、虚构,乃至戏说。如何让他们知道那一段历史,是我思考了很久的问题。我想到了散文这个文体,散文是生活的真实记录,不允许虚构。《百姓旧事》是写我亲历的真人真事,我借助文字,形象化地再现了那一段生活,这或许可以为今后的史学家提供一些资料。刘知己说修史者需要“才、学、识”,章学诚加了一条“史德”。前者容易做到,后者必须做到。因此,我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客观公正地表现了那段历史。作为历史的见证,又决不能作伪证,我力图把个人的记忆变成公共的记忆。

怎么写,我也想了很久。我自幼喜欢《世说新语》,不认为它是小说,而是写人记言的散文,鲁迅称其“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我是当做历史来读的。书中的许多人和事成为后代诗文中常见的典故,成为许多舞台剧的最初蓝本。但是今天看来,其文字过于简约,有骨头无血肉,因而不能活灵活现。继承发展它,不仅要精短,更要厚重;不仅要人物丰满,更要故事生动。典型意义增加了,认识作用自然就提高了。

我生长在农村,大学毕业后又要求回到农村,回忆的对象也主要是农村。但立脚点却是今天,是城市。不是还原过去的农村,而是以现代文明的角度回望农村,是精神还乡,着眼点不仅仅是物质,还是精神的、文化的。表现过去的农村,写真人真事,又不仅是旧农村的“拓片”、人物的“老照片”,不是事无巨细,有问必录;而是拉开一定距离的审视、再认识,选择典型的情节、细节作为刻画人物、表达感情的依托。不求工笔重彩,而在写意传神。

写法上基本坚持现实主义手法,又加上了一些社会学、民俗学的元素,风物人情、民谣俚语、历史掌故、戏剧曲艺着重文学性的同时,又增加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力求雅俗共赏。表述中,我还有意增加了一些幽默成分,以增强可读性;有些地方隐去作者的观点,完全由事实、数字说话,以突出其真实性。《百姓旧事》连载以来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报刊纷纷转载,特别是引起了贾平凹先生主编的《美文》杂志的关注,他们先后推出了《婚姻过去式》、《1958年的痛》、《秋后算账》、《徐水大跃进》等几组文章,每组10篇以上,多者14篇。如此一来,增强了我写下去的信心。

十分感谢《家庭百科报》的厚爱,及时并慷慨地为我提供施展计划的平台,不仅开辟了专栏,而且一开就是5年,发稿近200篇。据我所知,这在全国媒体还是绝无仅有的。其间,总编、副总编多次亲临指教,责任编辑赵梅锦定期上门来取手写稿,回去认真修改打印,5年来风雨无阻,着实让人感动。同时,还要感谢广大读者耐心耐性地读下去,几乎每周我都能收到电话、来信对我鼓励,并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我们的读者是多么的可爱可敬啊!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激励着我不断下乡下厂,进一步了解情况,补充生活。

受出版社的委托,我拿出专门时间对书稿又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和校订,选配了一部分插图,从而使书稿图文并茂。

在书稿即将付梓之际,拉杂些闲言赘语,算是对5年写作生活的一个总结。但毕竟写了5年,资源用去大半,有点儿江郎才尽的感觉。我还需要再拿出一部分时间深入采访,补充新的生活体验,需要暂时告别读者,暂停专栏,容我反思、调整、提高,不久以后,以更新更好的面貌出现。

书评(媒体评论)

山壁先生着笔于记载上个世纪中叶种种生活的面貌,不仅给广大的读者提供了回顾和思考的画面,而且还替后来的历史学家准备好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

——林非(著名学者,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百姓旧事》描写了一段特殊的乡村历史。哈尔滨家没有关注,作家也没有写透,被人看成是一个历史的盲点,其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都不可低估。

——关仁山(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5: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