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渡口集》1918年出版。全书共有78首诗,分别译自孟加拉语的《献歌集》(8首)、《渡口集》(5首)、《妙曲集》(5首)、《歌之花环集》(3首)、《祭品集》(8首)、《献祭集》(6首)、《鸿雁集》(4首)、《瞬息集》(1首)、《幻想集》(1首)等诗集。有3首译自剧本《坚固堡垒》(2首)和《忏悔》(1首),12首译自《歌曲大全》,其余16首是用英语创作的。泰戈尔的《渡口集》抒写了赤热的爱国之情。
本书是从泰戈尔英文作品第一卷翻译的。笔者参阅印度西孟加拉邦著名泰戈尔研究专家乌奔德拉那特·帕塔贾尔查的专著《泰戈尔诗论》,对照原作,逐首作了简析。
诗人在《渡口集》中施展神奇想象,以与大神对话的形式,抒写对人生和自然的热爱,阐述对有形与无形、自由与束缚、贫困与富有、欢乐与痛苦的真知灼见,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宣扬博爱、平等、民主和爱国精神。诗作闪耀人道主义的光芒,富于哲理,耐人寻味。
1
The sun breaks out from the clouds on the day when I must go.
And the sky gazes upon the earth like God’S wonder.
My heart is sad,for it knows not from where comes its call,
Does the breeze bring the whisper of the world which I leave behind with its music of tears melting in the sunny silence?or the breath of the island in the faraway sea basking in the Summer of the unknown flower?
渡口
1
我务必离去的那天,太阳钻出了云层。
天空俯视着天神创造的奇迹般的大地。
不知道从哪儿传来召唤,我的心因而焦虑。
和风带来了我已离开的世界的微语?那儿的泪水之曲融进了阳光的沉寂?远方大海里一个小岛安卧在奇花异卉绽放的夏日的怀里,和风莫非带来了那小岛的气息?
[赏析]1
英译本《渡口集》开篇的孟加拉语原作,系《歌曲大全》中《祭祀歌集》的第577首,同时也是剧本《春天》中的一首歌词。上世纪初,诗人满怀爱国激情,投身于印度轰轰烈烈的群众爱国运动。后因政见分歧,受到诟病,退出运动。诗人与往日的志同道合者分道扬镳,打算走教育救国的新路,这时,“太阳钻出了云层”,这是诗人走出郁闷心境的写照。四下里一片光明,“奇迹般的大地”,传达出诗人对美好前景的坚定信念。但过去并肩战斗的情景,难以忘怀,从那儿和风带来了他“离开的世界的微语”,勾起他的离情别绪,他似乎听到了患难与共同声齐唱的“泪水之曲”。然而,他只能一面频频回首,一面走向“远方”大海里一个小岛——朦胧的目标。交替抒写对昔日的怀想和对未来的瞻望,隐约地流露出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诗人心中的矛盾和彷徨。
2
When the mai。ket is over and they return homewards through the dusk.
I sit at the wayside t0 watch thee plying thy boat.
Crossing the dark water with the sunset gleam upon thy sail:
I see thy silent figure!stanging at the helm and suddenly catch thy eyes gazing upon me:
I leave my song;and cry to thee to take me across.
2
集市散了,赶集的人们踏着暮色回家之时,
我坐在路边,看着你划船,
你的船横渡黑沉沉的河面,篷帆闪耀着夕辉;
我望见你静默的人影儿站着掌舵,突然发现你注视着我。
我停止唱歌;大声叫你带我过河。
[赏析]2
本篇的原作,系孟加拉语《渡13集》中的《渡口》。印度评论家称该诗集为象征诗集,是泰戈尔神秘诗的滥觞。在该诗集中,“河”,不是恒河平原上习见的河流,而是尘世生活和出世生活的分界线的象征。“渡口”,则是脱离红尘即将过河进入精神世界的中转站的象征。诗中的“你”,指普渡众生的梵天,日夜在“黑沉沉的”界河上摆渡,把那些厌世的人接到船上,送到迷漾的对岸,进行挣脱欲念的苦修,永远脱离人世的苦海。诗人的目光搜寻许久,看到他“静默的人影儿”,立刻请他带自己过河,他的大声喊叫中让人感觉到他对人世纷争的厌烦和从争论的旋涡脱身的急迫心情。
3
The wind is up,I set my sail of songs,
Steersman,sit at the helm.
For my boat is fretting to be free,to dance in the rhythm of the wind and water.
The day is spent,it is evening.
My friends of the shore have taken leave.
Loose the chain and heave the anchor,we sail by the starlight.
The wind is stirred into the murmur of music at this time of my departure,
Steerman,sit at the helm.
3
起风了,我升起了歌曲之帆。
舵手,坐下掌舵吧。
因为我的小舟渴求自由,渴望踏着风浪的节拍跳舞。
白昼消逝,黄昏来临。
海岸上我的朋友已经离去。
解开长链,拔起铁锚,我们在星光下航行。
启航之时,兴奋的海风呼呼地高歌。
舵手,坐下掌舵吧。
P1-6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孟加拉国人民心目中的诗圣。1913年他把一部分孟加拉语诗歌译成英文,取名《吉檀迦利》。他因这部诗集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驰誉世界文坛。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排行第十四。几位兄长是蜚声孟加拉文坛的诗人和戏剧家,他家中编辑出版文学刊物《婆罗蒂》,位于朱拉萨迦的祖居,是当时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经常聚会的场所。泰戈尔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从小酷爱文学。他广泛猎涉家里收藏的梵文、孟加拉语、英语名著,一拿到优秀之作便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阅读,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同时以稚嫩之笔尝试文学创作。他的五哥乔迪宾德拉纳特既是兄长又是导师,从不因他年幼而小觑他,而是耐心细致地对他讲解孟加拉诗歌的韵律,和他一起分析作品的不足之处,把修改过的习作在家中办的杂志《婆罗蒂》上发表。兄长的帮助和指导,给了他极大鼓励,使他逐步登上不同门类的文学巅峰。
泰戈尔从八岁开始练习写作,一直到逝世前口授最后一首诗《你创造的道路》,创作生涯长达七十余年,为后人留下一千余万字的各类作品。
除了各类孟加拉语作品,泰戈尔还著有8部英文诗集,即《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采果集》、《情人的礼物》、《渡口集》和《游思集》。
英文版《渡口集》1918年出版。全书共有78首诗,分别译自孟加拉语的《献歌集》(8首)、《渡口集》(5首)、《妙曲集》(5首)、《歌之花环集》(3首)、《祭品集》(8首)、《献祭集》(6首)、《鸿雁集》(4首)、《瞬息集》(1首)、《幻想集》(1首)等诗集。有3首译自剧本《坚固堡垒》(2首)和《忏悔》(1首),12首译自《歌曲大全》,其余16首是用英语创作的。
泰戈尔的《渡口集》抒写了赤热的爱国之情。诗人预言:“天将破晓”,英国殖民统治的黑暗必将消散。“诺言的种子”,暗喻革命志士争取祖国独立的誓词,随着觉醒的广大民众沉默的嗓子进发呐喊,誓词将变为现实,太阳将照亮前进的道路。这首旋律激越的歌曲,抒唱了印度人民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诗人在20世纪初叶,曾创作45首爱国歌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后来成为印度国歌的《印度的主宰》和成为孟加拉国国歌的《金色的孟加拉》。这些歌曲洋溢着炽热的爱国热情,在20世纪初印度掀起的民族独立运动中广为传唱,曾起过鼓舞印度群众斗志的作用。第60首,抒唱了诗人对印度信仰不同宗教的民众和不同的种姓人群能够和睦相处的期望。
人生是《渡口集》的重要题材之一。诗人把人的一生喻为一次旅行和一次冒险的渡海。在第7首中,诗人对大神提出诉求,表示绝不“计算自己的损失”,要努力成为毫无自私自利的人。在第46首中,诗人表达了远离尘世喧哗,在自然怀中与淡泊为伴的心志。在第50首中,抒写了对苦乐的卓见和对人生真谛的深刻体悟。在第51首中,可以听到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第52和第54首,彰显了诗人要为天下百姓谋利,像一团团火,给人们带来温暖的博大胸襟和高洁境界。第55首中,诗人书写了守护真爱、关爱黎民百姓的志向。第56首,诗人表达了对“无名英雄”的赞美和对狂妄者的厌恶。第73首给人的启迪是:你爱别人,别人也会爱你,有爱的人生是灿烂的。
在《渡口集》中,诗人从多个角度,诗化了他的宗教观点。第59首中,诗人宣扬梵天虽不显身,却时刻与民众在一起,是民众中的普通一员。在第15首中,诗人用反诘方式,强调大神梵天万世隐藏在自然景物之中,阐述了“神融于人”或“人融于神”的人神合一的宗教观点。在第16首中,诗人把梵天描绘成真理的化身。第70首中,诗人认为梵天在生命王国,也在自然王国,更在人类社会。所以在第19首中和第58首中,诗人宣扬入世的修行方式,主张在世俗爱情中完美人生,反对为获得解脱不关心民众疾苦,遁入丛林的出世修行。第62首中,诗人强调他信奉的泛神论越超功利。第64首中,诗人试图说明,爱是世人与大神之间的唯一纽带。 此外,诗人在《渡口集》中,还就有限与无限、自由与束缚、生与死、欢乐与痛苦,以及爱情美、人生美与艺术美,阐述了真知灼见,富于哲理,耐人咀嚼。
作为世界著名的浪漫诗人,泰戈尔娴熟地运用各种诗歌技巧,使《渡口集》成为富于无穷艺术魅力的诗集。
象征手法,是《渡口集》最为明显的艺术特点。印度诗歌评论认为,在孟加拉语《渡口集》中,码头、土路和农舍,这三点之间形成一个想象之国。农舍里长久劳累的人们,沿着土路,来到码头上,渡河到对岸,是为了摆脱工作压力,获得休息,获得精神愉悦。码头,是人生一个阶段的世事终结的象征;充满奥秘的对岸,则是解脱或自由的象征,甚至是新的人生目标的象征。在英语《渡口集》中,泰戈尔把渡河(第2首、第3首)扩展为渡海(第1首、第22首、第76首、第77首),极大地延伸了象征意义。
拟人手法的运用,在《渡口集》中随处可见。诗人赋予“你”——无形无踪的大神以人性,他是可以推心置腹的挚友,也是为诗人指点迷津的导师,给困境中的诗人以热情鼓励,在诗人取得成就时提醒他应谦虚谨慎。诗人甚至在诗中给予他新娘(第13首)、歌手(第16首)、游伴(第23首)、旅伴(第35首)国王(第45首)等身份,抹掉了入神差异,让他有了凡人的言行举止,使玄而又玄的神明变得那么真实,那么亲切,让读者不知不觉接受诗人有关大神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宗教观点,从而达到诗人期待的艺术效果。
诗人擅长把主观情愫贯注于具象,形成韵味浓郁的意象。比如第6首中,“爱的电光”这个意象,振奋人心,彰显爱的巨大功能,体现诗人以爱改造世界、完美世界的人生追求。第44首中,“恶梦破灭”,“黑夜的镣铐砸碎”,两个意象,展现了民众对反动势力不抱任何幻想,摆脱了累世经代的精神枷锁的精神风貌。诗人在《渡口集》中创造的意象,或宏大,或空幻,或奇丽,把抽象的观点阐述得生动透彻。
泰戈尔在《渡口集》中营构了诸多神奇意境。在第22首中,诗人以简练的诗笔勾画逼近的战争:“喧腾的泪海里涌动着痛苦的大潮”。这个阔大悲惨的意境,凝聚了历次战争中亿万群众的无穷痛苦,触目惊心,足以引起人们对战争的高度警惕。在第19首中诗人写道:“心湖漾起涟漪,荡起波浪,爱情的红莲便轻轻摇曳。”诗人施展想象虚构心湖这个幻象,让人联想到习见的湖泊,以湖中象征爱情的莲花的摇曳,把情人的到来引起情女心中的春情荡漾表现得极为真切形象,历历在目。这类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回味不尽,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
在对照原作翻译的过程中,有个问题老在笔者脑海萦回:泰戈尔的英译作品,缘何受到外国读者的欢迎,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呢?答案有多个。一,泰戈尔精通英语,他能把自己的诗歌完美地译成英语。二,泰戈尔深谙诗歌艺术,他的英译诗虽然舍弃了原作外在的格律形式,仍具有节奏、意象、意境等诗歌元素,仍是提供艺术享受的佳作。三,诗人淡化了个性,强化了共性,淡化了民族性,强化了世界性,使作品适合其他国家读者的阅读习惯。《渡口集》中的梵天,直译应为brahma,但诗人却译为Lord,意谓上帝。只为印度人熟知的“梵天”变成了西方读者耳熟能详的“上帝”了。又如《渡口集》第44首,原作系孟加拉语《献歌集》的第37首,其中写道:“一缕霞光从天幕/朝我伸来温暖的手”。诗人翻译时把它译为“阳光从东方扩向西方”。范围从个人扩大到整个世界,表达世界人民创建新世界的愿望。这样明智地翻译,使译作在感情上大大缩小了与外国读者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倍感亲切,乐意接受。
本书是从泰戈尔英文作品第一卷翻译的。笔者参阅印度西孟加拉邦著名泰戈尔研究专家乌奔德拉那特·帕塔贾尔查的专著《泰戈尔诗论》,对照原作,逐首作了简析。从严格意义上说,诗人创作诗歌,抒写特定环境中的特殊情感,是不可能再现的。所以外国诗拒绝翻译,拒绝评析。泰戈尔把他的孟加拉语诗译成英文,作了剪裁,删除原作创作时间,不作背景介绍,增加了作品的模糊性和理解难度。其中16首干脆是用英语重新创作,连英译本的编辑也找不到出处,更加令人费解。当然,自古以来,“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一首诗,有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况且,泰戈尔以他认为恰当的方式把孟加拉语诗歌译成英文,给各国读者留下了根据各国文化以及个人的阅历和情趣,进行再创作的更大空间,扩充了诗的蕴涵,这恰恰是诗歌的魅力所在,无可厚非。笔者参照原作,从诗人创作的背景入手,就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所作的简析,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不过是为我国读者提供了一种参考而已。
《泰戈尔诗选》是我国教育部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之一。此前,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笔者已翻译出版了英汉对照的泰戈尔抒情诗赏析《吉檀迦利》、《新月集》和《飞鸟集》、以及《园丁集》、《情人的礼物》、《采果集》。希望译本对我国中学生理解、欣赏泰戈尔诗歌有所帮助。译者的孟加拉语、英语水平有限,译文难免有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指正。
白开元
2010年4月
他在遣词造句方面,表现出质朴而高尚的趣味,他的诗歌具有独创性作品的特点。
他向我们展现那种在苍茫、宁静和圣洁的印度森林中达到完美的文化:首先寻求灵魂的平静,永远与自然生活协调一致。
——瑞典诺贝尔委员会主席 哈拉尔德雅奈
心灵的清澈、风格的优美和自然的激情,所有这一切都水乳交融,揭示出一种完整、深刻、罕见的精神美。
——19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梅登斯坦
从这本诗里,我游历了他的美丽富饶的国土,认识了他的坚韧温柔的妇女,接触了他的天真活泼的儿歌。我彻底承认泰戈尔是属于印度人民的。
——冰心
他在荆棘丛生的地球上,为我们建筑了一座宏丽而静谧的诗的乐园。
——郑振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