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重读钱学森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陆力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时值科学巨人钱学森百年诞辰,这本历经数年采写撰作而成的纪念专著《重读钱学森》,终于由世界知识出版社推出。为人熟知的中国大科学家却有相当陌生的一面,恰好就是书中力图呈现和填补的内容,为的是将这位本世纪科学大师深邃思想的精华以及呕心沥血的情操传达给更多的人,使科学的星火继续闪耀。

本书由陆力撰写。

内容推荐

普通人往往知道钱学森大科学家的声望以及他对国防事业的巨大贡献,却对除此领域之外的钱学森不甚了然。仅仅将他看作科学进步的象征或者保家卫国的英雄,只是读取了钱学森全部价值的一个侧面。钱学森科学思想,尤其是他晚年的科学思想无疑是中国科学思想宝库中具有高含金量的宝藏。如何挖掘这些宝藏,为实现中国梦服务,就是《重读钱学森》创作的着眼点。

本书由钱学森长子钱永刚教授通盘策划,采访当年在钱学森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集钱学森生平业绩、科学思想、发展背景与其他学者对此研究的成果于一身,向普通大众介绍钱学森科学思想,尤其适合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阅读。

本书由陆力撰写。

目录

 重读,正逢其时(钱永刚 作序)

序篇:家人记忆中的钱学森(钱永刚 撰写)

 父亲牵着我的手

 在蒋英教授追思会上的发言

第一篇 作为战略科学家的钱学森( 谈庆明 口述)

 而今一扫纪新元

 “钱学森学园”的牌子

 火箭喷管“煮”铁水

 蚕丝

 爆炸出的爆炸力学

 站在山下吹哨子

 身份转化

 破解“空气墙”

 博士论文

 工程科学的务实原则

 “最不可原宥的错误”

 从科学家到工程师

 战略科学家的成长

 系统论:万物与我为一

 钱学森手稿

 还需要更多的杀人武器吗?

 力学所后记

 唯一的钱学森

第二篇 钱学森与系统工程(陆力 周青崖撰写)

 “既是将才,又是帅才”

 两条指挥线

 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

 被广泛应用的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从人才培养开始

 社会系统工程:远阔的梦

第三篇 系统科学:将知识锤炼为智慧(于景元 口述)

 完备一个体系的“三维科学家”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中的系统科学

 还原论的局限

 复杂巨系统的提出与界定

 综合集成创新的新方法

 从定性到定量:一次经济系统的成功演练

 几点遗憾

第四篇 建筑科学:当科学与艺术相遇(鲍世行 口述)

 踏上建筑哲学之桥

 建立城市学

 重塑中国园林

 打造山水城市

 老北京的远去

 建设攀枝花:中国城市学规划案例

 发现鲍家屯

 重修水碾房

第五篇 沙产业:试步第六次产业革命(刘恕 口述)

 缘起

 何为第六次产业革命

 治理蕴涵于开发之中

 黑风暴与咸海幽灵

 能源与知识密集:沙产业的两大利器

 以色列模式

 西北的成绩单

 微藻、粮食危机与忧患意识

后记

试读章节

身为社会大多数的我们,有时津津乐道于历史人物的那些耳熟能详的趣闻轶事,反而淡化了轶闻背后复杂乃至矛盾的生命体验。大多数人看待科学家时同样如此,并不因此务实严谨,却难免多出一重误读——立足不同层面对科学发生的误读。如果不真正了解钱学森对科学的贡献,众口一词或是产生截然对立的论断皆不足为奇。基于同一事实的不同观点,即使相互抵牾也可以称之为争论,否则只是盲人摸象自说自话罢了。

钱学森的战略科学家地位,我们听到过许多次。但什么是战略科学家?他何以是战略科学家?仍需要反复的理解和思索。无论信仰存在多么大的分野,或是道德何等程度上不可公度,科学毕竟有别于此,它有自身相对稳定的衡量尺度。让科学家回归科学,或许能更加明晰其在特定历史中的位置。

而今一扫纪新元

1956年2月2日,回到中国不到半年的钱学森,给尚在美利坚的好友郭永怀写了一封信。照片上的钱学森大多保持着深沉内敛、泰然处之的表情,他的信件,谈及科学事务总是理智审慎而情绪有所节制。而这封却不太一样,恳切喜悦之情贯穿始终:“我们现在为力学忙,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到力学研究所来,快来,快来!……老兄回来,还是可以做空气动力学工作,我们的需要绝不比您那面差,带书来的时候可以估计在内。多带书!这里俄文书多、好,而又价廉,只不过我看不懂,苦极!请兄多带几个人回来,这里的工作,不论在目标、内容和条件方面都是世界先进水平。这里才是真正科学工作者的乐园!”考虑到八个月之后,钱学森才得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的任命,如此热情洋溢地要郭永怀快来力学所,并不是做给美国人瞧,而是由衷的情感表露。

这封信被收录在《钱学森书信选》的第一页第一篇。这本书的序言里提到,编辑组搜集到的最早的一封,是1955年6月15日钱学森归国前,在美国写给陈叔通2的手札。之所以把这一封放在第一,是因为在钱学森写这封信的半个月前,力学所于1956年1月18日刚刚建立。

中国人看待历史的主流观念,讲究始终,对于改朝换代的时间节点有很强的敏感。关于新旧社会变化的描述不胜枚举,毛泽东在建国之后,也频有“而今一扫纪新元”、“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的词句。处在一个大变革时代,再愚钝的人也能感受到时代的感召。万象更新,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和事,无不感觉可以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同年1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所做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指出,建国后通过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知识分子精神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首次提出在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卫生、文化艺术等五个方面的知识分子共384万人中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周恩来说,“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我们必须急起直追”,“认真而不是空谈地向现代化科学进军”,并在报告最后提出了制定1956年到1967年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的任务,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在1月20日闭幕式上,毛泽东做了讲话:“现在叫技术革命,文化革命,革愚蠢无知的命。单靠大老粗,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中国应该有大批知识分子,全党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而奋斗。”

对于一向被认为脱离群众的知识分子而言,主席和总理的这些讲话是极大的鼓励和肯定。能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意味着知识分子也可以有国家主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在这样一团火热气氛的感召下,许多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放下了原本的矜持冷静,积极投入建设一个“科学的春天”3。而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年轻知识分子,经过各种思想改造的洗礼,很多人舍弃了个人名利追求,投身到国家需要日益显著的科学发展中去。

1956年,21岁的谈庆明即将从北大数学力学系毕业,当年北大数学系的毕业生不过百余人。进入二十一世纪,经过十多年的扩招,大学生这一群体与“毕业即失业”“蚁族”“自主创业”等现象联系密切,“大学生”这一称谓早经过了时代的去魅。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不同,他们何去何从不仅关系个人命运,更关系到国家相关行业的发展。得以与钱学森共事,得以见识一位战略科学家的科学高度,对不少加入力学所的研究员来说是个偶然。指导谈庆明论文的导师林鸿荪,很喜欢这个南方来的学生,争取他跟自己到力学所去做研究。

P22-25

序言

重读,正逢其时

让钱学森科学思想为更广泛的人们了解并领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许许多多热心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下,我们也尝试寻找更多的途径来做这件事。除整理出版钱学森本人的论述,还编辑出版了诸多学者对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成果的著作,并制作了通过钱学森生平业绩反映其科学思想的视频、音频资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还有没有别的办法、途径或形式?这始终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

由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重读钱学森》,集钱学森生平业绩、科学思想、发展背景与学者研究成果于一体,介绍钱学森科学思想。这大大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走出了一条让更广泛读者了解这位为民族复兴、祖国强盛、人民幸福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民科学家的路子。与众不同的风格构成本书的一大亮点,非常值得向读者推荐。

钱学森科学思想尤其是他晚年的科学思想,无疑是中国科学思想宝库中具有高含金量的宝藏。把宝藏挖掘出来,让它服务社会、为“四化”尽力,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书的执笔人石任之(笔名:陆力)女士,大学期间就读中文系,练就一手好文笔。按常理,文科出身要写科学思想一类的书是有困难的。但路竟然让她走通了:频繁与学者交流,梳理、领会对学者的采访,查阅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并且实地考察、亲身感受。一晃八年过去,一本与人物传记截然不同的科学思想读物面世。在本书面世之际,我要对她艰辛的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她的成功表示衷心的祝贺。

回想本书策划时,与世界知识出版社老社长高树茂大使促膝相谈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但在本书即将面世时,他竟不幸辞世,无法见到本书的出版,让我感到十分遗憾。

衷心感谢与世界知识出版社诸位充满艰辛和愉快的合作,让我结识了新朋友并受益良多。让我们共同期待着读者对本书的认可吧。

钱永刚

2016年11月

后记

接到世界知识出版社委托之初,原以为所要完成的是一份人物传记。而沟通之后,出版社希望做的是刻画出钱学森的科学思想及其运用,和产生这些思想的背景,创作一本尽可能准确的普及读物。

感谢钱学森的长子钱永刚教授自始至终的信任与支持,其热情推荐使此书获得各领域顶级学者的帮助。承蒙钱教授介绍,前后拜访了谈庆明、于景元、刘恕、鲍世行等先生。这几位先生既从钱老学习,又在其研究和关注的重要领域各有建树,而专业高度之外,更有独立于时代风气的风骨。

此八年间,穿越过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腹地,走访过贵州安顺鲍家屯修复的水碾房,游历过上海交大附近的钱学森纪念馆,而最多的时间,还是向几位先生请教。访问的录音中大量与主题看似关联模糊的谈话,却是书稿的核心,催化了同行诸人的思考。接触最多的谈庆明老师,给予各种来访者毫无保留的帮助,态度亦率真直接,脱离自身功利地关注现实。所谓壁立千仞,大概就是指这样的人吧。鲍世行老师则是恂恂长者,温和而坚定地以八十高龄为各类古建奔走。至于履践钱学森思想的一线工作者,犹记沙草产业协会副会长,热心肠的蒙古汉子,有琥珀色的瞳仁,嗓音洪亮,见到同族青年对游客态度敷衍,必要站出来说几句;也记得安顺市大西桥镇的副镇长,一路陪着走走停停,在贵州11月的阴冷天气中,一起烤着火炉,聊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奖时全镇如何欣喜……所到并非吾乡吾土,却能感受到他们对斯土斯人真实温厚的情感。鲁迅谈实地经验,曾做过经典的荔枝之喻,从干荔枝或罐头的味道并不能推想鲜荔枝的风味。无论知识分子或是公务员,身份之下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并非报端见闻中一点点碎片标签可以涵盖的简单。科学需要中立客观,但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却不能不有自己的立场和感情。

特别致谢的是世界知识出版社的老社长高树茂大使。本书在撰写的过程中,多次得到高树茂大使的悉心指导。遗憾的是,高大使在今年的8月份离开了人间,无法看到本书的出版。

由于工作生活诸种原因,书稿从准备到完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此感谢朋友周青崖完成系统工程一章。如果此书尚有对读者有益之处,乃是未误读前人智慧的侥幸;如有不尽如人意甚或舛错的地方,乃是囿于写作者的知识体系。读者其谅之。

本书执笔人:石任之(笔名:陆力)

2016年10月10日

书评(媒体评论)

人们都说,似乎是我发现了钱学森;其实,是钱学森发现了我。

——冯·卡门

就在他的有生之年,钱学森将一个“黄包车之国”变成了拥有火箭的军事强国。

——张纯如《蚕丝》

他是帮助美国成为第一流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的一颗明亮的星。

——米尔顿·维奥斯特

普通的父亲能在乱世中保全家人,而这位父亲用使祖国强大的方式保护了儿女,堪称“逆天”。

——读者评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