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记忆》是记叙作家、艺术家生活与创作的散文,是多年来编者周明同前辈作家和同辈作家朋友交往的一些亲身感受,一些片断记忆。
周明,历任《人民文学》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常务副主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等职。现为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社长。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先后出版散文、报告文学集,主编多部散文报告文学选集及反映“文革”中某些知名人士遭遇和重大事件的六卷本《历史在这里沉思》“,获国家图书金钥匙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坛记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明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坛记忆》是记叙作家、艺术家生活与创作的散文,是多年来编者周明同前辈作家和同辈作家朋友交往的一些亲身感受,一些片断记忆。 周明,历任《人民文学》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常务副主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等职。现为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社长。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先后出版散文、报告文学集,主编多部散文报告文学选集及反映“文革”中某些知名人士遭遇和重大事件的六卷本《历史在这里沉思》“,获国家图书金钥匙奖。 内容推荐 周明同志在我国当代文坛,可称是一位特殊的作家,因为他的大部分作品具有特殊的意义。他在《人民文学》编辑部工作三十余载;离开这个编辑部后,先后到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也有若干年了。粗略算了一下,可以说,这是他在很长的时间内与全国范围内各“色”(如不同经历、性格,不同成就)的作家交往(包括心灵相会)的工作。周明同志作为作家和他所写的大部分作品,均颇为特殊,这种景象的出现,与他一直和众多的作家交往,与他身处《人民文学》编辑部“所经历的文坛风风雨雨”有关。 本书《文坛记忆》就是周明同志的散文集,收录作品篇。 《文坛记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序 郭风 茅盾与《人民文学》 我的心向着你们 想起了茅盾先生 茅盾先生二三事 茅盾题写“登攀” 难以忘却的记忆 乌镇的风采 生命从八十岁开始 正当月季盛开时 为霞尚满天 冰心的幽默 隔海相望的友情 境界 冰心的晚年世界 加冕 被五四运动“震”上文坛的冰心 九十五朵玫瑰 说美 冰心签名 冰心与她的教师之家 冰心与五个孩子 奇迹的冰心 春的问候 远行的冰心 冰心还在我们中间 她留下无尽的爱心 绚烂的晚霞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冰心,我们心中永远的一盏明灯 思念到永远——写在冰心逝世十周年之际 三访张秉贵的冰心老人 最初的访问 又见巴金 夏日江南 巴金、冰心与现代文学馆 巴金的梦 巴金“一生最后一件工作” 一座大山倒了 泪洒山川难慰心 看望艾青 艾青:越过了时间的坚壁 丁玲在桑干河畔 桑干河畔的记忆 举着生命的火把 历尽坎坷无媚骨 水流云在百年情 雨中忆 生命之树长青 杨沬的境界 “三家村”里尽痴迷 夜访赵树理 泥土的芬芳 终南山下的怀念 毛泽东与《人民文学》 想起了三月飞雪天 隐隐青山见故乡 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百年柔石 纪念王鲁彦先生 一任风和雨 不落的星 张光年与《人民文学》 雪落黄河 黄河的歌者 伏枥想千里 不懈耕耘笔 夙愿 五月的夜晚 风定犹闻碧玉香 那是十月的一个秋夜 想起了诗人郭小川 干校小记 人有尽时曲未终 钟情 一帧未寄出的照片 哲人虽去,著作永存 阳光伉俪的浪漫诗情 驰骋文苑业绩在 他从中原大地走来 远行的冯牧 季羡林:若是批评,正是鞭策 严文井:没有讲完的童话 漫游在科学王国里 难忘徐迟 徐迟与《哥德巴赫猜想》 “不要让人家失望” 在台北看望柏杨 沙飞,让照片告诉后人 犁青,友谊之桥 黄宗英和《星》 宗英卓玛 黄宗英:不落征帆 插柳不叫春知道 前年我见王洛宾 那个秋天的夜晚 南充回眸 在水一方 新加坡的一个夜晚 豪饮依旧 以石为友 柯岩与《船长》 美的追求者 魏巍远行 草原奇葩 感念曾妈妈 夜“闯”中南海 欲哭无泪 编辑部的老师们 胡同的岁月 山河永恋 花香弥漫 生命的追问 岸在北京 秋天的悲凉 在台北,看望罗兰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心向着你们 初夏,一个轻风习习的夜晚,我到北京东城童大林同志家里去看望刚刚访美归来的黄宗英同志。一见面,她就兴致勃勃地谈起美国见闻。谈话中,她说在美国的华人十分关心祖国的情况。由于她是赵丹的夫人,人们常常向她念叨起并表示深切悼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家;由于她又是一位作家,人们也就向她询问起不久前刚刚去世的茅盾先生的情况,并表示深深悼念这位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子、杰出的作家。 于是,我们的话题自然地转到茅盾先生身上。谈到他一生的辉煌业绩,谈到他对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杰出贡献……同时也谈到他最后的那两封宝贵的遗书。大家都为他没能在生前得悉中央决定恢复他党籍一事而惋惜。 我由于稍稍知道一点情况,便向他们做了解释。不料,在场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这些情况外面都不知道呀!你怎么不写出来呢? 是啊,为什么没有写出来呢?我自己不是也曾经因此而激动得夜不能寐吗! 深夜,回到家里,我着实睡不着觉了。于是我便在这夜深入静时,铺开了稿纸…… 那是茅公逝世不几天的当儿,我因工作关系先后数次又到了先生的家里。在同韦韬和小曼同志交谈中,对于先生生前没能知悉中央关于恢复先生党籍的决定,我深深表示惋惜。这时,韦韬和小曼深沉地说:是这样。然而沈老在病榻上却一再交代我们,他的这两桩心愿,也就是那两封信,一定要在他死后上报中央和交给作家协会。他不允许在他生前交出。这是意味深长的。 大家都还记得茅盾先生是3月27日清晨辞世的。这两份遗书则是在3月14日,在他头一天较严重的昏迷之后,又清醒过来时笔录的。他说:我还有两桩心事呢!他要求守护在病床前的儿子将他扶起身,他要执笔写出来。儿子婉言告诉他说:您已经不能动了,不便起身了。您心里有什么话要说,您说,我记下好啦。 他老人家点点头,表示同意。于是他用极其微弱的、平静的然而又是极为坚定的声音,倾吐出了他多年来蕴藏在心底的愿望。当韦韬笔录完毕,念给他听时,他点点头,执意要求儿子扶他起身。这时,他勉强握起用了一辈子的笔,郑重地分别在两封信上签署了沈雁冰、茅盾五个大字。这是先生最后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两个签名啊!他在致中共中央的信中满怀深情地说: 亲爱的同志们,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如蒙追认为光荣的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 另一封信是致中国作家协会的,他宣布捐献25万元稿费,愿为发展和奖励长篇小说创作助力。 这是多么诚挚的感情,多么感人肺腑的心声! 不论是谁,读到这两封遗书,对于先生的为人,都会更加崇敬、更加热爱。 那么,究竟为什么他不许在他生前交出这两封信呢? 据韦韬和小曼同志介绍,去年夏天,当先生病重住在医院时,曾有几位老人来看望他,向他提及希望他考虑申请入党的事。他呢,极为严肃而郑重地说:我是在党的早期困难时入党,并同党一起度过了困难的,现在我们的党胜利了,就不必再提这个问题,去和党分享荣誉了。后来,韦韬同志和他谈心时,曾提到,由于林彪、“四人帮”的严重破坏,现在许多年轻人争取入党的观念淡漠了,没有这个追求了,产生了信仰危机。他听了,疑虑地问:唔,有这么回事?韦韬答道:是的。他陷入了沉思。而后,突然郑重地告诉韦韬:如是这样,那我现在倒是要考虑申请入党的事。从此,他多年的心愿又萌发在心头。 至于捐献稿费,那也是在去年秋天先生又一次病倒时,他经过考虑,征询了儿子和儿媳的意见后决定的。为什么偏偏要作为长篇小说的奖励基金呢?先生目睹文艺界现状,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近几年来,中短篇小说出现了不少好作品,长篇小说相比之下,就不免还有一些距离。”他认为要深刻反映一个时代,没有一大批优秀的长篇小说是不行的。先生对于社会主义的文学事业寄予了多么大的热情和期望啊!这对于我们在文学战线上工作的同志,也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我的心向着你们!”——这是多么铿锵有力的心声哪!的确,先生自从1921年加入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后,虽然在1928年后他失去了同党的组织关系,然而他此后几十年却一直是在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的文化工作。1931年他曾向瞿秋白同志提出过恢复组织生活的事。而由于当时多种的原因未能如愿,但他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动。当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他的心也飞向了延安!1940年5月底他曾携带全家老小通过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线,到达延安。当时他是准备长住下去的。只是由于党中央和周恩来同志考虑到他如是在“蒋管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可以更好地为党做工作,才又动员他离开延安,回到“蒋管区”去。他坚决服从了党的安排,却把两个孩子留在了延安(女儿沈霞后来不幸在延安病逝)。他曾先后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陪都”重庆和香港、上海等地,直到全国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党曾考虑安排他领导职务和行政工作。他恳切地向周总理提出:我是个作家,希望不要担任行政职务。总理认为他的意见对,就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后来由于工作的迫切需要,中央还是决定任命他担任文化部长。当毛主席和周总理找他谈话并向他商量时,他服从大局,听从党的安排,牺牲自己的创作,欣然出任了文化部长。同时还担任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许多繁重的职务,为党的文化艺术事业呕心沥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终生坚定不移地为共产主义理想和事业奋斗的精神,将在中华大地永存,将在亿万人民心中永存,并将随着岁月的推移,发扬光大。 “我的心向着你们!”呵,我仿佛又见到了面容慈祥、亲切的先生,又听到了先生那言辞委婉、恳切的谈话。令人热爱,令人崇敬的茅盾先生,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1981年仲夏夜,北京 P3-5 序言 周明同志在我国当代文坛,可称是一位特殊的作家,因为他的大部分作品具有特殊的意义。他在《人民文学》编辑部工作三十余载;离开这个编辑部后,先后到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也有若干年了。粗略算了一下,可以说,这是他在很长的时间内与全国范围内各“色”(如不同经历、性格,不同成就)的作家交往(包括心灵相会)的工作。我读过他的《毛泽东与(人民文学>》一文,是文开篇的一段文字,颇有意思,不妨引录如下: 我万万没有料到,今生做编辑工作竞至30多年,而且是在《人民文学》。《人民文学》所经历的文坛风风雨雨,也正是我走过的道路。风雨中,有泥泞、有坎坷,自然也有成就事业的欢乐。更有难忘的经历,那便是毛泽东主席对《人民文学》的关怀与支持…… 周明同志作为作家和他所写的大部分作品,均颇为特殊,这种景象的出现,与他一直和众多的作家交往,与他身处《人民文学》编辑部“所经历的文坛风风雨雨”有关。 一九八八年间,我曾作《关于作家写作家的散文》一文。这篇拙作提及姜德明、吴泰昌、丁宁和周明等所作“作家写作家的散文”,不乏佳作,甚至“断言”这类作品“可能成为当代散文的一个新颖的样式”。我至今仍持此等看法。近来又读了周明同志的《雪落黄河》(散文集),更明确自己的此等看法是合适的。他的这类散文涉及他与茅盾、巴金、冰心、叶圣陶、夏衍、曹靖华、萧三、臧克家、艾青、光未然、刘白羽、柳青、赵树理、郭小川、秦牧、徐迟、犁青、黄宗英、王洛宾等诗人、作家和若干位画家、音乐家的交谊,还涉及诸如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与文艺界相关的盛事。在这篇所谓序文中,我无力分析他所作这类散文的艺术成就。但我可以明确地说,周明同志以十分朴素、真挚的笔墨,通过亲身感受,描绘几代作家的性情、道德品质和人格境界。应该指出他的这类散文,往往是通过普通的生活情景和自然平易的交谈中,表达某些作家的精神世界,因而显得真切可信、亲切感人。他所写的有关领袖的这类作品,文字也极易,无浮夸之词,文中的领袖形象反而见得高大。他的这类作品,不仅具有特殊的文体性质,又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最近,周明同志又编就一册散文集《山河永恋》。主要收入描绘、记述他对故乡陕西的人文景观,及和陕西作家、艺术家的来往和感受,还收入一批散文、随笔和序文等。记得冰心大师生前曾说:周明的散文特点是从实际生活出发,内容具体生动,思想情感丰富,文字流利可诵。顺便把冰心大师的批语写入本文之末,请读者玩味。 2000年正月初五于福州 ★序言系郭风先生生前为我散文《山河永恋》所作,我仍愿把它作为本书的序,以飨读者,忆念先生。 周明 2011年8月 后记 我没有料到,今生做编辑工作竞至30多年,而且是在《人民文学》。《人民文学》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也正是我走过的道路。长期以来,《人民文学》和广大作家有着深厚的情谊,这也使得作为编辑和刊物负责人的我,能够有机会密切地接触他们,熟悉他们,了解他们,从而从他们身上汲取许多营养,学习许多东西。 这本是以记叙作家、艺术家生活与创作的散文,正是多年来我同前辈作家和同辈作家朋友交往的一些亲身感受,一些片断记忆,希望读者朋友不吝指教,我当十分感谢。 周明 2011年中秋节,北京 (2011年9月21日修改) 书评(媒体评论) 周明长期以来做的是文学刊物的散文和报告文学的编辑工作,他热爱这种工作也热爱散文和报告文学这一文学形式。因着工作关系,他熟悉了许多作家、艺术家他情发于中,便忙里偷闲写出了有关这些人物的散文。 ——摘自冰心1982年为周明散文集《泉水淙淙》所作序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