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然死亡
20世纪,美国目睹了本国及世界范围的极速上升的死亡人数,部分原因是人口的激增。人口增长本身就必然导致死亡人数的增长。人口增长同时也导致暴力事件的增加。在很多情况下,暴力事件导致了更多的非自然死亡。
事故
各种事故和非故意伤害致死,在整个美国人死亡原因中列居第五,在1~44岁人群的死因中列居榜首。2004年共有112 012个美国人死于事故,约占当年死亡人数的4.7%。
如果每个因事故死亡的人平均影响10个亲友,2004年,美国有超过100万人因为事故致使人们失去亲人而悲痛万分。还有900万人因事故致残。其中机动车事故致44 933人死亡,占各种事故致死总和的40%多。(与同年在伊拉克战死的848人相比,人们似乎更加关注在战争中战死的人数;但是每年由于汽车肇事导致的死亡人数大大超过这848人,却对人们安全观念的影响甚小。)
1979—1992年期间,事故导致的死亡率降低了超过25%,但是自1992年以后死亡率又重新开始增长。事故导致死亡率降低可能是公共教育敦促人们在驾车时有更多的安全意识的结果——比如专心驾驶、系安全带、不酒后驾车。因为这些安全规范,事故致死在各种死因中从第四位落到第五位。近几年,事故致死率又有所抬头,与人口增长和快节奏的生活有关。
机动车事故在当今社会致死率相当高。其中15~24岁年龄段是机动车肇事致死率最高的人群,而且男性远高于女性。
这种死亡率与我们的想象相差悬殊,让我们对当代社会死亡率模式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例如,在交通事故中,死亡最多的是年轻人,而不是老年人。在很多突发事件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种场景:警察上门或者打来电话,通知某某已死的消息。随之而来的就是死者家人拒绝相信的表情:“他刚刚开车去看电影!怎么可能就死了呢?”如果死者遗体损毁严重,家属可能永远都见不到。有些重伤者被送到医院抢救或者确定死亡,有时医院会询问家属是否愿意捐献死者器官——这些对家属们都是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家属们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相信这是真的,这种意外死亡的殡葬事务处理起来就很困难。
谋杀
2004年在美国有17347人被谋杀致死,平均每10万人中有5.9人死于谋杀。好消息是,谋杀致死已从1990年第一大死因落至2004年的第15位;坏消息是,自从80年代后期,因谋杀死亡的人数还是在逐年上升。21世纪以来,美国因谋杀致死的人数异常之高。
谋杀致死在美国人口中也是严重分布不均。根据人口统计学研究,谋杀致死多分布于年轻男子群体。至少在过去十年,谋杀致死率最高的是在15~24岁的人群中。目前15~24岁年龄段人群死因中谋杀致死排第二。谋杀致死的可能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从性别差异来看,美国年轻男子死于谋杀的比例更高,死亡人数与女性的比例是3.6:1。
有两个特点尤为明显,一是50%的谋杀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或与熟人之间,二是美国社会的谋杀与滥用枪支密切相关。
青少年和年轻人群体中,死亡越来越常见。而且谋杀致死是完全不可预知的。枪支走火,汽车劫持案误杀无辜的人,这些频繁发生的突发性人祸,让谋杀在今天的美国如此强烈地植入到人们的死亡意识中。
美国的死亡防控体系有时会过分地夸大谋杀的影响。例如,媒体总是过分关注暴力和谋杀的个别案例。相信大多数美国人都知道1999年科罗拉多州哥伦拜恩中学恶性枪击事件和2007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然而,了解这些恶性事件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学到什么,并尽可能减少再发生的可能性。
我们需要记住一点,那就是校园谋杀是非常个别的案例。正如福克斯和莱温两位所说:“尽管校园暴力非常令人恐慌,但是学校依旧是很安全的地方。”美国教育部和司法部在2003年的年度报告中指出:“从1992年到2002年,5~19岁的孩子们在学校以外被杀害的可能性是在校内的70倍。”2004年的报告也重申了类似的观点。对于校园暴力,我们可能渲染太过了,以至于扭曲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一位评论员说:“新闻媒体所报道的暴力犯罪比例,远比实际发生的暴力犯罪高很多。”
然而,当今美国的谋杀事件依旧很频繁,这是很让人担忧的。人们应该想办法阻止和减少暴力谋杀的发生,为此,我们首先应该放弃对谋杀事件的错误认识和有误导性的做法,而去实事求是地客观看待它。
暴力谋杀事件会对人们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几乎所有的谋杀都会导致意外死亡,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将一场暴力事件变成死亡事件。这会对死者家属造成极大的困扰:他们面临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打击。即使找到凶手也无济于事。尤其当知道凶手就是家人或者朋友,或者得知自己的亲人是蓄意谋杀的无辜受害者,这更加重了死者家属的悲痛。有时,对凶手的审判过程,遇难者家属是不允许参与的,这也无疑让遇难者家属倍感愤怒而失去控制。
20世纪非自然死亡案例中还包含恐怖事件、战争、种族灭绝、屠杀、核武器等等。卡斯滕鲍姆将这类死亡事件归为“大规模死亡”,其过程之复杂,牵扯领域之多,让我们不能再用简单的因果框架来限定了。
P26-29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敌人,正是因为死亡才使我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疾病让我们不再视生命为理所当然。如果想要尊重生命、重视生命,我们必须尊重疾病,甚至尊重死亡。
——弗兰克(A.W.Frank),《身体的遗言》
我们该如何学习死亡?
这个世界的人们总是对死亡恐惧至极,因而唯恐避之不及。在我们之前的那些文明视生命与死亡为平等。它们为社会和个人详细描述了这个通道。它们将这种宿命的完成赋予了丰富的意义,从来也没有让我们与死亡的关系变得像现代社会这样,变成精神的荒漠,在这个荒漠里,每个人都急匆匆地寻求一种新的存在承载着我们通过了所有的神秘感,甚至不知道我们正在使生命的源泉渐渐枯竭。
——F·密特兰德(F.Mitterand),《亲切的死亡:死亡是如何教我们生活的》
死亡,是哲学家、文学家热衷的主题,我们普通人对此往往讳莫如深。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除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一英雄主义的死亡观以外,很少有关于死亡的教育。然而死亡又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终点,无论我们是否愿意,迟早有一天要遭遇它。而学会死亡,学会面对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死亡理应成为人生中重要的功课。伍迪·艾伦曾幽默地说,“死亡属于少有的几件很容易就能完成的工作——躺着不动就行了。”而就是这件简单的工作,当我们放弃各种宗教信仰时,并没有因为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使答案变得清晰。本书没有像哲学家止于对死亡的思考,而是以一种日常的方式去靠近死亡,给我们很多温暖的帮助。
本书将死亡教育划分为这样几个层面:
一是如何认识死亡,孔子曾经说过:“未知生,焉知死。”而不知死,又焉知生呢?如何看待死亡,对我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十分重要。
二是如何认识死亡的过程,即临终。也就是我们自己如何高贵地、有尊严地死;如何给予那些正在经历死亡过程的人一些帮助,让他们在人生之旅的最后阶段多感受一些温暖,少一些痛苦和孤独。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爱心是不够的,一些习惯的做法(比如:向病人隐瞒病情等)并不能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能减少病人对死亡与病痛的恐惧。
三是如何面对丧亲之痛,这里既有我们自己如何从丧亲之痛中解脱出来,也有如何帮助我们的邻居、朋友、孩子和老人面对亲人的“失去”。
作者让我们认识: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无论我们如何看待我们死后——是升入天堂,还是有下一个轮回,我们都会因为死亡而努力使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更珍视我们的生命。
作者让我们认识:悲痛是一种健康的情感,让我们适当地表达悲痛,也不要剥夺他人悲痛的权利,这是帮助人们开始新生活的最好方式。
作者让我们认识:和有自杀想法的人公开地谈论自杀,并不会像我们习惯认为的那样诱导自杀,而可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呼救,给予他们适当地帮助。而有些结束生命的选择也是他人难以帮助的。
作者让我们认识:我们要特别关注那些特殊人群,比如儿童。无论我们是否和他们直接谈论死亡,他们都会接触到死亡,并试图理解死亡。与其让他们胡乱猜想,不如了解现有的对儿童面对死亡的研究,更理性地告诉孩子死亡是什么,这会使他们在不得不面对死亡时更加的从容,并减少失去亲人、朋友,抑或宠物时的心灵伤害。
还有那些得了特殊疾病的人群——比如艾滋病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我们的不当对待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病痛之外的痛苦。
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年轻的女人,她的儿子一出生就不会走路,很快就死去了。她非常悲痛,抱着儿子的遗体,挨家挨户地祈求人们给予救活儿子的良药。一位老人指示她去找佛祖释迦牟尼。于是她来到佛祖面前,佛祖告诉她,的确知道一种药可以帮助她:让她去村里从来没有死过人的家里要一点芥末种子。于是她又挨家挨户地祈求,但都无功而返,因为没有一家没有死过人。她终于明白这世上所有东西都不是永恒!
在本书付梓之际,正赶上日本,也是我们人类千年一遇的9级大地震。地震伴随的海啸使上万人失踪,死亡旋即降临,日本国民面对灾难的冷静让人肃然起敬,而这一表现不仅仅与国民的文化性格有关,更得益于不断进行的灾难教育。面对死亡,我们也应该及时补上死亡教育这节课。
费小琳
2011年3月14日
死亡之所以让人们无比地恐惧和排斥,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敞开心结去认识它,导致死亡带上了阴沉浓重的黑色面纱。《死亡课》是一本让我们亲近、拥抱死亡的书,它没有长篇累牍的哲学纠问,没有学究式的论证,它凝聚的是几位作者查尔斯·科尔、克莱德·内比、多娜·科尔第一线的工作实践与研究的思考,以告诉世人:
如何认识死亡,包括儿童、青少年、中青年和老人们如何认识死亡。
如何认识死亡的过程(即临终)。包括我们自己如何从容而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如何给予那些正在经历死亡过程的人一些帮助,让他们在人生之旅的最后阶段多感受一些温暖,少一些痛苦和孤独。
如何面对丧亲之痛,包括我们自己如何从丧亲之痛中解脱出来,如何帮助我们的邻居、朋友、孩子和老人面对亲人的“失去”。
如何引导社会团体与家庭,帮助个体进行有效的助人和自助,引导人们实施正确和积极的临终关怀。
《死亡课》是一本平易近人而又系统、深刻的“死亡教育”书。告诉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从容应对自身、亲友乃至陌生人的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启示社会团体与组织,采用何种措施来帮助单个家庭与个体克服“死亡”带来的痛苦和阴影。
我们谨将查尔斯·科尔、克莱德·内比、多娜·科尔编著的《死亡课》献给曾经并正在为理解和关怀那些与疾病、死亡和丧亲之痛抗争的人们。我们不能用任何魔力将死亡从我们的生命中彻底抹去,我们也不能将与死亡有关的悲伤一并抹去。但是,我们可以分享见解和态度,彼此学习,一起努力积极应对死亡和悲痛。这些有积极意义的沟通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用更加有意义的方式生活。本书没有像哲学家那样止于对死亡的思考,而是以一种日常的方式去靠近死亡,给我们很多温暖的帮助。作者让我们认识到我们习以为然、面对死亡特别是他人死亡时的一些做法并不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