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飘落的岁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宋传恩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当我们用种种不同的方式打发每天的时光时,岁月却像落叶从我们身旁随风飘去,无声无息,似乎没有一丝痕迹。

由宋传恩编著的这本《飘落的岁月》是当代青少年必读的散文集。全书共分八章,内容涉及:民间作坊;民间百工;家具百事;生活大观;民间游戏;民间杂艺;民间百态;湖畔风情。

内容推荐

《飘落的岁月》收录作者宋传恩创作的散文作品,这些文章饱含深情地记录了世纪之交的几十年时间里,正在消失的生活习俗、生产工具和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民间作坊、民间杂艺、民间百工、农具百事、生活大观等。文章中涌动着作者对替代过程中的差异所难以割舍的朴素感情。

《飘落的岁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田秉锷

民间作坊

酒坊

染坊

酱坊

油坊

豆腐坊

香油坊

粉坊

民间杂艺

窝班

大鼓

渔鼓

坠子

耍猴

杂技

落子

民间百工

剃头匠

行人

磨刀人

弹花匠

小刀手

劁猪匠

烧窑匠

媒婆

锡匠

唢呐手

银匠

铁匠

木匠

泥水匠

扎纸匠

编席匠

条编匠

煽锅匠

算命先生

大老执

风水先生

农具百事

镰刀

锄头

犁地

耙地

摇耧

石磙

扬场

扁担

筢子

铡刀

水车

土车子

宏车子

太平车

马车

生活大观

风箱

蓑衣

烘篮

纺棉

织布

石臼

推磨

打夯

茅窝

油灯

罩子灯

马灯

汽灯

民间游戏

斗鸡

斗鹌鹑

斗羊

斗拐

抽陀螺

打腊

逮蝈蝈

捉蜻蜓

摸知了猴

捕蝉

踢毽子

民间百态

拉帮套

拴娃娃

求雨

叫魂

爬瓜

民间俚语

熬鹰

猎野兔

婚嫁

订婚

看日子

嫁妆

饿嫁

绞脸

迎娶

喜宴

回门

送粥米

丧葬

棺材

移床

指路

报丧

守丧

送盘缠

祭拜

发丧

安葬

圆坟

湖畔风情

罩鱼

叉鱼

苲草

撒鱼

捕鳝鱼

泼鱼

摸鱼

罱鱼

鱼鹰

须笼

网箔捕鱼

捕猎野鸭

雁鸣声声

映日荷花

扒藕

湖中的集市

闲言碎语话禁忌

湖面风景连家船

后记

试读章节

油坊

在乡村,最令我激动的就是油坊,那“嘿哟、嘿哟”低沉有力而整齐的声音一直传向远处。

走进油坊,首先感到的是扑脸的热气,昏黄的灯光使屋内的光线显得阴暗,在满屋弥漫的热气中你能闻到熟悉的油香。打油的师傅身穿短裤,黝黑的脊梁上满是汗珠,随着“嘿哟”一声,油锤划过一道弧线,重重地砸在楔子上。这里是力量展示的场所,你站在一边,立即会产生莫名的亢奋和激动。

在每年的多半时间里,冷清落寞的油坊默默地打发着时光,只要一入秋,它便重新展示新的活力。榨油用的原材料五花八门,有菜籽、花生、棉籽、大豆等,这些油料的来源则是多种形式,要么是坐地收购,要么是来料加工,要么是以油换料,要么是上集市购买。

乡间的油坊大多是合伙经营,地里忙,油坊散;地里闲,油锤转。农忙一开始,也是油坊分红的时刻,他们分钱的时候不多,大多是油和饼,这些油和饼就是他们几个月来辛勤付出的报酬。

也有个人独自经营的油坊,老板有财有势,雇个师傅和几十个小工,常年加工生产,镇上有常年售油的店铺和十几副蹈乡叫卖的挑子。

旧时榨油工具非常落后,靠的就是体力。

榨油的程序很繁琐,北方加工的主要是大豆,大致分为碾、蒸、包、榨四个环节,如果南方加工菜籽,还要增加炒的程序。

通常,油坊的门前都会有一盘碾,圆形的碾盘直径长约两米,石盘的中央立一个铁制的柱子,方形的木碾椁和石碾相连。牛拉动吱嘎吱嘎的石辗,人们把大豆倒在碾盘上,轧成豆扁子。

油坊里的蒸锅冒起一团团水蒸汽,油匠把十多斤豆扁子倒在木桶内,上面盖上雷草,放在蒸锅上蒸。豆扁子蒸好以后,他们把热气腾腾的豆扁子倒在雷草铺底、竹篾圈为模具的圆圈内,用宽而厚大的双脚转着圈踩踏,嘴里“嗯嗯”的喊着号子。把豆扁子踩实后,用雷草盖住兜紧,提着锤把挨着墩实。然后重新排好竹篾铺开雷草,再倒上发烫的豆扁子,依次如法炮制累积而上,被称为“上垛子”。

七个垛子为一排,横卧在油槽内。为什么是七个,而不是八个或者是九个、十个?是便以干活还是有不便告人的秘密和行规,我没有深问。在那个年代,对“八”字并不欣赏,不像现代人对“八”字的顶礼膜拜达到痴迷的程度。

油匠把垛子排好,扣紧枷木,就开始打油了。他们把油尖楔人空隙中,油尖由枣木制成,顶端呈圆状,铁环固顶,被称为民间“四大硬”之首。楔好油尖,油匠们手持油锤,亮开架势,一声吆喝,油锤砸向油尖的顶部。一锤一锤又一锤,一根油尖砸下去,再楔入另一根油尖,油匠们轮流挥动油锤,口号声和油锤声交织在一起,油坊内掀起的一次次震动传向远处,在灯光昏黄烟气弥漫的油坊内,亢奋的放纵和肆意的喊叫叫人热血沸腾。

油尖一个个的楔人,垛子在强大的挤压下开始屈服,清亮醇香的豆油如山泉涌动,顺槽而下流到一口埋在土中的黑缸里。

随着油尖的加多,油量渐弱,槽下的出油口,油丝像飘动的雨线。油匠最后要上“老垛子锤”,这有70多斤,油匠打不了几锤,便要换人。农村有句话:不下老“垛子锤”,这事办不成。足见这锤的厉害。无奈油量越来越少,滴滴答答如雨后屋檐的滴水。

经过一阵阵的锤打,油已淌尽,他们便松动枷木,抽出油尖,取出垛子,剔下竹篾圈和雷草,重新装垛子,开始新一轮的打油。

油匠只要进了油坊,很少有喘息的时候。蒸料、上垛子、打油,一轮接一轮,劳动场面原始而粗犷,油匠的脊背满是汗水黝光发亮,仿佛让人感到油槽里流动的不是油而是油匠的汗水。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老油坊增添了新设备,门前的石碾退居二线,吱嘎吱嘎的响声伴随着老牛的喘息成为人们偶尔的回忆,代替它的是轧扁机。千多斤的豆子,石碾要一天无休止的转动,轧扁机两个小时就能完成。退下来的还有油锤、油尖等,油匠们只要转动齿轮,就能顺利地把油挤出来。

在老油匠的心里,对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只是寄托于虚无缥缈的神话,当各种机械进入他们的生活之中,把他们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人们喜不自胜,对曾经依赖于安身立命的老家当毫无留恋之意。

如今,老油坊早已退出人们的视野,随同老油坊一起消逝的,还有令人难忘叫人震撼的打油场景。

应该承认,机械榨油是对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但是不可否认,凡是吃过往日人工木榨的油,再尝尝现在的色拉油,总会觉得里面少点什么。

P12-13

序言

宋传恩先生的《飘落的岁月》一书,将因其忠实记录渐次消亡的民间生活形态而具有民俗史、社会史乃至人类学的价值。

化用一句时代的谐语:“他不是一个人在写作。”

因为与传恩先生同其经历、同其隐忧、同其渴求的人还很多。他作了田野调查,又有案头梳理,所以他的写作既填补了一个学术空白,又了却了一代人的心愿。

我们很幸运,生活在千年不遇的大转型时期。失去了很多,得到了很多。闭上眼睛想一想,最让人难以释怀的似乎还是童稚的记忆。

这份记忆如果仅仅是我们个人的,模糊了,淡忘了,化成青烟飘逝了,就一任它飘逝好了。问题在于,这份记忆并不是我们个人的,甚至也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随着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的改变,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生活戛然而止,生活于这一特殊时段的人们甚至来不及酝酿情绪,就被剥下旧行头,套上新服装,从演出“传统戏”,改而演“现代戏”了。

千年帝国,千年家园,千年的石磙、石磨、石碾子、铁铧犁、纺棉车、弹花弓、油坊、酱园、渔鼓、琴书、打腊、斗拐、迎神、送灶、媒妁、牙行、铁匠炉、木匠铺……统统从现代人的视线中消失无踪。纯粹的现代人竟然感觉不到损失,只因他们没有传统;而中年以上的人们,往往有被“腰斩”的创痛。或许,这就是辞旧迎新的代价。

生活总在波涛汹涌中日新月异。为了“记忆”不被“忘却”,为了“进化”不再“缺环”,有心人记下前人的生命轨迹。

面对汗牛充栋的历史文案,很少有人再嗅到这些“明日黄花”的芬芳馥郁。

传恩作为小说家,则多了一份历史的惦恋。文学创作之余,他不避繁琐,钩沉辑佚,撰述了这部理应由方志学者担当的《飘落的岁月》。这次“客串”,收获都在意想之中。不是多写一部书的问题,多写一部书,又算什么呢!而面对这部行将问世的书稿,传恩自己一定会有换位思维的清朗及蜕变羽化的畅快。

文学的利器,是“虚构”。史册的价值,是“真实”。当传恩将自己的笔触从“虚构”回归“真实”,再从“实境”反观“幻景”,相信他对文学的认识将趋于理性,而对历史的追怀将浸透怅惘。悚然而醒,无待鸡鸣;云山飞渡,何劳舟楫呢?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历史情结不是单纯的“回头看”。在“回头看”的那一瞬间,你如果愿意倾听,历史会告诉你许多的隐秘与玄机。聆听历史教诲,你将受益终生。比之相信神秘的“天人感应”,还不如相信真切的“古今沟通”为好。总之,历史的虬枝上挂着智慧之果,只看你是否摘取它。

传恩先生决意去摘取历史的智慧之果。心想事成,想摘,他就摘到了。《飘落的岁月》一书,既完成了它还原历史背景、追述历史细节的使命,也完成了它探究生活技巧、思考生命创造的使命。因而,这部书才能在“述旧”的表象下点燃“创新”的激情。

这话不是说说而已。比如打油,或磨豆腐,传统作坊里可是既有物理运动,又有化学反应的。再比如碾米,或磨面,磨房碾屋里也用杠杆原理,也是有优选法的。即便再粗朴的人生技艺,都是人类因地制宜、因材取道的最佳选择。正可谓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人不离艺,百能百巧,道不离器,器不离道,生生不息,由低向高……比之现代人会用手机而不知手机之理、会用电脑而不晓电脑之秘来,使用石磙、石磨的前人倒是活得明明白白。

如果让我比较一下今人与前人的生活差别,我则敢说:

前人的生活舒缓,今人的生活匆迫;前人生活知道珍惜,今人生活习惯浪费;前人的生活离劳动近,今人的生活离享受近;前人的生活离创造近,今人的生活离风尚近;前人的生活将人与人拉近,今人的生活让人与人疏离:前人生活在自己的手艺里,今人生活在别人的服务里……

对照这一份今昔之异,我的无名隐忧越发沉重:城市化是不是一个圈套?全球化是不是一个陷阱?中国人是不是因为急于现代化而正在毁根接枝、斫干催芽呢?

没有走回头路的意思。只是感到行色匆匆,中国人沿路丢了太多的珍宝。“破字当头,立在何方?”数十年来。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是太习惯于在“改革”的旗帜下否定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存传统了。

站在这个思维的起点上,我感谢传恩先生对中国百姓的生存历史给以文化关注。《飘落的岁月》一书于“存史”的价值之外,定当还有她“反思”及“前瞻”的价值。

2011年7月26日伏中

后记

当我们用种种不同的方式打发每天的时光时,岁月却像落叶从我们身旁随风飘去,无声无息,似乎没有一丝痕迹。然而,不期然间,一段声响,几个画面,一两句毫不相干的话语,不知撩拨了你的哪段神经,莫名其妙的惆怅爬满心头。也许你会因为工作的繁杂无心品味,也许会因感情的纠葛而无暇揣摩。剪不断,理还乱,那不可捉摸的情绪如影随形,时不时地便显现在你的生活里。你如细细品评,会突然发现,日月周而复始,世事变化莫测,岁月虽匆匆远去,有些事物却永远沉淀在你的记忆里。一旦,你从记忆的长河里翻检出来,会有许多的感慨涌上心头。

这便是我写《飘落的岁月》一书的由头。

时代是无情的裁判。他会在历史的进程中淘汰掉不合时宜的角色。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事物的必然。

几千年来,从石器时代到农耕时代,进而工业、信息时代,与人类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物品因完善而不断更新,那些消失在历史风尘的事物不仅带走了时代的没落,也带走了人们复杂的情感。曾几何时,在日新月异的乡间,那些承载和体现着的历史原有生活图景、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的民俗文化正在消亡;老作坊、老农具等生活场景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银匠、锡匠甚至走村串户常见的手艺人也已退出历史舞台:乡村传统的戏曲、杂艺等被毫不留情地挤到了冷僻的角落。

当然,新的时代的到来,必然会有新的文明、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对这种替代过程的差异,人们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朴素感情,那种习惯了的又必须舍弃的依恋,那种交织着痛苦也浸润着温馨的情愫,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彩多姿。

现在,我把过去的场景、农具、风俗展现出来,并不是要人们回归到以往落伍的旧时代,这些物品、这些风俗、这些场景……陪伴着人们几千年,为人们的生存作出了难以估计的贡献,它们应该留在历史的篇章中。我认为,把这世代沿袭的文化,作为对人类本身认识的信息资源,来丰富我们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这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我在写此书的过程中,得到许多领导、老师、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在这里列出来,会有长长地一串名单,在此,我衷心的献上我的祝福和感谢!

二零一一年秋于荷梦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8: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