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适者生存,别让停滞不前误了你
很多人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因为这种生活会让他们有安全感。他们无需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只要按着原来的方法和思路去做事情就可以,拒绝变化成了这类人的借口。但是不管人们的意愿如何,这个社会仍然在不断变化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我们应该通过改变自己去努力适应环境,让自己和这个时代时刻保持同步。
1.适者生存,不是强者生存
恐龙灭绝于6500万年前,作为曾经主宰地球长达1亿多年的巨型物种,它们的突然消失给科学家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题。前不久央视科教频道播放了一部有关恐龙灭绝的系列片。这部片子中有两点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周期性。地球上的生物曾先后遭受4次毁灭性打击,而导致恐龙灭绝的只是最近的一次。二是适者生存。在历次大灾难爆发之后,地球上绝大部分的物种遭受了灭顶之灾,其中强者如主宰地球1亿多年的恐龙也未能幸免。但有些原先并不起眼的物种却能侥幸存活下来,并重又繁衍生息,让整个地球再次焕发生机。这一切印证的是“适者生存”,而不是“强者生存”。
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过:“应变力也是战斗力,而且是重要的战斗力。得以生存的不是最强大或最聪明的物种,而是最善变的物种。”有位经济学家说:“千规律,万规律,经济规律仅一条,那就是适者生存。”
温州人认为,要想生存,就要像水一样适应环境。水本无形,也可以有形。放在桶里的水是圆的,放在箱子里的水是方的,它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不拘一格。必须学会像水一样,善于随着周围的环境改变而改变,随行就市,不断调整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周围的大气候,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温商这种“一有土壤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的生存能力跟水的精神是一脉相承。
蜥蜴是最能适应各种环境的高手,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时,身体结构也能随之做出最适应的改变。这个物种可以生活于海洋、栖息于树上、游玩在沙漠、潜藏在地底,甚至能够飞翔于空中。这种能力就是“适者生存”最好的证明。
1995年5月,“中国商城”董事长吴建海带着几皮箱的样品和一本叫《绝处逢生术》的书,只身踏上非洲的漫漫征途。当时的喀麦隆条件极其落后,而他已年逾不惑,并且对非洲的语言、风俗一窍不通。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吴建海不仅很快地适应了,并且站稳了脚跟。他在喀麦隆创下了首个“中国商城”,并担任起喀麦隆华侨华人工商总会的副会长,充当中国和非洲友好贸易往来的民问大使。“经常听说喀麦隆是非洲一颗灿烂的明珠,到了那儿才发现,在喀麦隆杜阿拉市还没有中国商店。但中国货却很受当地人欢迎。”吴建海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成为在杜阿拉开商店的中国内地第一人。
美国通用公司前任总裁杰克·韦尔奇说:“这个世界是属于弱者的,因为弱者最懂得适应。”有这样一个企业家,他的工厂效益处在全市的前列,一直是市里的明星企业,但在某年的某日,他却自杀了。这个消息令所有人都猝不及防,而调查结果更出乎意料之外。原来那一年,因为财务管理上出现了问题,工厂拿不出钱给员工发奖金,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这位企业家选择了自杀。其实,强者的悲哀就在于此。蜥蜴很弱小,比它大的动物几乎都是它的天敌,但它却在地球上生活了上万年,蜥蜴的生存之道就是适应。 这种精神的渊源是“事功之学”的“通世变”的观点,意思是说,要时刻观察并把握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和现实条件,不断改变自己的选择,提升自己的素质,顺势应时,与时俱进,方能求得“真功”、“实效”。正如韩国三星集团首席执行官兼会长李健熙所说:“要具备世界一流的竞争力,就必须勇于改变,除妻子和儿子以外,其他什么都要变。”
仙人掌能够在沙漠中生存并非是它天生的本领,仙人掌的“祖先”身上并没有刺,但为了适应沙漠干旱的环境,减少水分散失,它的叶片慢慢变成了刺,提升了自身的生存能力,使自己没有被沙漠环境淘汰,同时也为沙漠增添了生机。仙人掌通过改变自身形态,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使其自身没有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人类社会处处存在激烈的竞争,若想不被淘汰,应先静观其变,总结出社会竞争的规律,然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要被传统方法所束缚,对自身状况进行调整,从而适应社会环境。
顺应天道,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凭借着一时的冲动和盲目的自信,其实未必能有什么出头之日。其实,我们都应该学习一下变色龙的本领,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策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成为真正的成功者。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