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这个民族就存在着。
在中华民族不曾间断的文化长河中产生出了浩瀚精深、灿若繁星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国各族人民构筑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俗文化卷》由杨素梅主编,全书内容翔实、语言生动、图片精美、信息量极大,几乎涵盖了所有已被评为非物质遗产的中国文化项目,它是广大青少年课余阅读的理想伴侣,能够帮助青少年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俗文化卷)/小橘灯非遗文化普及读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杨素梅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只要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这个民族就存在着。 在中华民族不曾间断的文化长河中产生出了浩瀚精深、灿若繁星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国各族人民构筑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俗文化卷》由杨素梅主编,全书内容翔实、语言生动、图片精美、信息量极大,几乎涵盖了所有已被评为非物质遗产的中国文化项目,它是广大青少年课余阅读的理想伴侣,能够帮助青少年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粹。 内容推荐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俗文化卷》由杨素梅主编,着重介绍人们至今为止仍然喜闻乐见的风俗习惯,将这些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生活方式画卷般展示在你的眼前,让你体会最原汁原味的中国式生活。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俗文化卷》适合青少年阅读。 目录 第1章 岁时节日民俗 春节 二月二龙抬头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七夕节 重阳节 三月街 安福吃新节 傣族泼水节 黎族三月三节 水族端节 热贡六月会 京族哈节 二十四节气 第2章 日常生活民俗 走亲习俗 阿婆茶 走太平 蜡烛会 地坑院民俗 苗族赶秋 泰山石敢当习俗 查干淖尔冬捕习俗 白族绕三灵 仡佬毛龙节 东峪孝歌 瑶族服饰 回族服饰 惠安女服饰 苏州角直水乡妇女服饰 祭敖包 楹联习俗 第3章 文娱游艺民俗 溱潼会船 七月十五放河灯 厂甸庙会 瑶族耍歌堂 马街书会 秦淮灯会 柏乡汉牡丹花会 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 都江堰放水节 秀山花灯 全丰花灯 第4章 生态科技民俗 毛南族肥套 壮族铜鼓习俗 蒙医药 畲族医药 瑶族医药 安国药市 侗医药 回族医药 中医养生 胡庆余堂中药文化 藏医药 针灸 青海湖祭海 第5章 人生礼仪民俗 炎帝陵祭典 女娲祭典 大禹祭典 太吴伏羲祭典 祭孔大典 黄帝陵祭典 成吉思汗祭典 妈祖祭典 柳氏家族人生礼俗 蒙古族婚俗 朝鲜族传统婚礼 新平傣族人生礼俗 朝鲜族花甲礼 苗族姊妹节 周至二曲礼仪 布依族查白歌节 苗族鼓藏节 试读章节 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在民间,一般过了腊月初八或者腊月二十三之后就进入了“过年”阶段,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其中以腊月三十、正月初一为高潮阶段。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岁末年初的祭神祭祖活动,历史悠久,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但是,有关春节的时间还曾有过一些变更。汉武帝推行了农历之后,中国人就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定为春节,而现在所称的春节(正月初一)被定为新年。直到辛亥革命之后,才正式改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一直流传至今。 春节被民间称为“年”,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人们祭祝祈天的日子,可是为什么要把春节叫做“年”呢? 传说在太古时期,深山密林中有一只异常凶猛的怪兽,名字叫做“年”(也有人称为“夕”,所以年三十也叫“除夕”)。它长得面貌狰狞可怕,而且脾气怪异,性情残暴,它的食性也很特殊,必须一天换一种口味,从飞虫到走兽它无一不吃,每年岁末,它尝完了所有动物之后,就会到村落里去抓人吃。因此,人们对“年”充满了恐惧。 后来,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发现它在每年年末的腊月三十这一天就会来到村子中,而且特别怕红色。所以人们都会提前在门上挂上桃木符及红布,这一天晚上,人们提前做好饭,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这顿饭对一家人来说有凶吉未卜的意味,也许吃完饭年就会来,也许就会躲过去了,所以一定要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饭菜也置办得很丰盛,同时也会在吃饭前供祭祖先,意思是祈求祖先的保佑,能够让一家人平安地度过这一夜。 吃过晚饭后,一家人谁也不睡觉,挤坐在一起聊天壮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除夕夜守岁的习惯。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是许多“过年”的习俗却一代代地流传下来。春节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文化,其中包括崇尚、仪式、饮食等相关活动。春节由腊月初八开始,这一天早上人们会喝一碗以五谷杂粮为食材熬制的腊八粥。腊月二十三为祭灶日,也被称为“小年”,这天之后春节的活动便频繁起来,北方有一首童谣,概括了春节期间的活动:“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炖牛肉,二七二八把面发,二九对联贴门口,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的最后一天被称为“除夕”,这天春节也进入了高潮阶段。人们在门楣上贴上春联,窗户上贴上剪纸,屋子里贴满年画,把家装饰一新迎接新年。除了这些外,在民间还有贴门神的习俗。 门神,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仿佛随时准备战斗。因为,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心地正直善良,有着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会令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最开始人们在门上贴的是神荼和郁垒两员名将,但是唐朝以后的门神为唐代的两员武将秦叔宝和尉迟恭。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自那以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便在民间广为流传,神荼和郁垒也慢慢被秦叔宝和尉迟恭替代了。 除夕夜,人们会以家庭为单位包饺子、做年糕,吃团圆饭守岁。午夜12点这一辞旧迎新的时刻千家万户便会燃放爆竹来庆祝新春的到来。正月初一迎神、拜年,初五开小市,十五开大市,迎财神、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到这天,春节才算是真正的结束。 虽然城市乡村、各民族地区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着不同的春节习俗,但是无论过春节的方式怎样,春节的价值是不容小觑的。它强化了人们的亲情关系,从而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是体现和谐亲情与和睦人际关系的重要平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内容丰富多彩,融历史、艺术和文化于一体,继承和发扬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P2-4 序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也是少有的,这些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本着帮助青少年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了解和传承中国最传统的文化精萃的目的,本套丛书应运而生。丛书将中国的上千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传统工艺、传统戏剧、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和曲艺杂技六大部分,分为六册,详细介绍中国非物质遗产的起源、发展和传承情况。 《传统工艺卷》包含饮食、织染、服饰、制陶、建筑、锻造等一系列代代相传的手工艺制造技术。这些传统手工技艺曾经造福了一代代的中国人,让无数的手工业从业者过上了好日子,因此在普遍进行大工业机器生产的今天,这些技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有其独特的传承意义。 戏剧是中国的国粹,《传统戏剧卷》是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地方戏剧的合集。这些戏剧种类中,既有京剧、昆曲这种在全国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大剧种,也有很多仅在乡野之地流传,受当地百姓欢迎的小剧种。这些不同的戏剧种类之间既有不同又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非物质戏剧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民间文学卷》汇集了中国历史上那些最著名的民间故事。这些美丽的故事经过一代代的口口相传逐渐变得广为人知,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民间艺术卷》包含音乐、舞蹈、刺绣、美术和雕刻五大民间艺术类别中的一百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民间艺术的传承绝不仅仅只是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中国传统的审美取向的传承,它们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震撼人们的心灵。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无数的民俗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卷》着重介绍这些人们至今为止仍然喜闻乐见的风俗习惯,将这些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生活方式画卷般展示在你的眼前,让你体会最原汁原味的中国式生活。 《曲艺杂技卷》包含全国各地的上百种曲艺文化遗产,这些曲艺杂技形式在物质文化生活极度发达的今天多半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义务去了解这些中华文化中的精粹,让这些老祖宗的智慧结晶永远流传下去。 本丛书内容详实、语言生动、图片精美、信息量极大,几乎涵盖了所有已被评为非物质遗产的中国文化项目,它是广大青少年课余生活的理想伴侣。也是学校可以为学生选择的最理想的课外读物,让青少年在阅读的同时体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在陶冶性情的同时让这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使其源远流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