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从脱离母体到发育生长为成虫、进行繁殖产生后代为止,这个经历称为一个世代。昆虫类群不同,世代所需时间也不同,时间短的如蚜虫,完成一个世代只需10天左右,而美洲17年蝉完成一个世代要历经17年。影响多数昆虫世代的主要因素,除温湿度及光照外,还要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当环境恶劣、对昆虫发育不利时,就会出现一段发育停滞时期;当环境有利时即继续生长。如冬季气温下降,有些昆虫进入了休眠状态;春季来临,气温回升,休眠即解除。停滞期有两种,一种是休眠期,另一种为滞育期。前者与环境变化有关,而后者不受环境变化制约,不论环境条件利害与否,都要停止发育。这是由昆虫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决定的,需经过一段时间或受某一因子刺激才能恢复。
昆虫与其他动物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性,除了昆虫具有利用保护色防御天敌的特征外,大多数昆虫都存在假死性,采集时经常遇到。如象鼻虫的成虫,当人们在植物上发现它并欲捉时,它腿一缩,掉在地上,像死了一样,但两分钟后又会“活”过来。这种现象是昆虫对外来刺激的防御性反应。在白天,蝴蝶、蜻蜓、蜂类及蝇类最常见,而夜间常见的却是蟋蟀、蝼蛄、蚊子和蛾子等,这是由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决定的。前者为日出性昆虫,后者则为夜出性昆虫。有些如蜉蝣、蛾子以及一些甲虫类昆虫常在路灯周围飞舞、碰撞,是因为这类昆虫有趋旋光性。相反,蟑螂惧光喜暗。还有一些昆虫(如蝽类)喜欢成群地聚在一起,是由于这些昆虫具有群集性。
以上是昆虫在活动规律上存在的差异。由于昆虫种类繁多,它们在寄主植物或取食方式上也有习性的划分。从食料上分,有植食性、肉食性和腐食性。植食性多见于鞘翅目的叶甲类、少部分金龟子以及直翅目的蝗虫和鳞翅目幼虫,这类昆虫多危害植物叶子。肉食性多见于步甲、虎甲、蜻蜓,以及螳螂和猎蝽等,它们专以捕食其他昆虫为生。腐食性一般专食动植物尸体、粪便,如金龟子类的屎壳螂专食动物粪便,埋葬虫多以腐烂的动物尸体为食。从取食范围划分,又可分单食性、寡食性、多食性和杂食性。单食性特点是只食一种植物,如三化螟专食水稻。寡食性是以一个或少数同科植物为寄主,如小菜蛾很喜欢食十字花科的多种植物。多食性是以不同科的多种植物为食,如蝗虫就属此例。蟑螂既以植物为食,又可食动物和人类的残羹剩饭,因此,蟑螂属于杂食性昆虫。
陆生昆虫在环境太热时会寻找一个阴凉潮湿的处所。如暴露在阳光下,它使自己处于体表受热面积最小的位置。如太冷,昆虫留在阳光下取暖。许多蝴蝶在飞行前需展翅收集热量。蛾在飞行前振动翅或抖动身体并借毛或鳞片,在身体周围形成一层空气绝缘层保住体热。最适于飞行的肌肉温度是38℃~40℃。
在严寒时,身体结冻是对昆虫最大的危险。在寒冷地区能越冬的种类称为耐寒昆虫。少数昆虫能忍受体液中出现冰晶,不过在这种情况下细胞内含物可能并未冻结。但大多数昆虫的耐寒意味着阻止冰冻。抗冻作用部分是由于集聚了大量的甘油作为抗冻剂;部分是由于血液中的物理变化,温度远在冰点之下而仍不冻。防干旱包括坚硬的防水蜡以及扩大贮水的机制。水生昆虫除了步足发生显著的变化而适于游泳外,主要适应性变化在于呼吸。有的升到水面呼吸。蚊只利用呼吸管末端的最后一对腹气孔吸气。龙虱在鞘翅与腹部之间有一贮气室。呼吸空气的昆虫在体表的毛间形成空气层,作用如鳃,使它能从水中取得气,延长潜水的时间。水中的昆虫幼虫直接从水中得气。摇蚊幼虫整个表皮层有丰富的气管。毛翅目和蜉蝣目幼虫有气管鳃。大型的蜻蜓幼虫鳃在直肠内,水从肛门进出提供氧气。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