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清廉之臣。在政治上,他抑制豪强兼并,横扫汉末腐败风气,大胆进行了改革;在经济上,进行了大力整治,推行屯田,调整税负,奖励耕植,恢复盐铁官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用人上,他一反传统路线,坚决推行“唯才是举”,保证了统一事业的成功;在军事上,他重视谋略的研究,几乎获得了无往不胜的战绩;在文学上,“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语),形成了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三国时期最典型的建安文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曹操尽管有不少缺点,甚至也干过坏事,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但他仍应堪称三国时代首屈一指的英雄,他超世的谋略,过人的雄才,杰出的治世才能,是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
他“宁可负尽天下人,也不可为天下人所负”,却纳贤聚能,清廉一生;
他一生杀人无数,却发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歌;
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满怀豪情要统一中国,却不得不接受三国鼎立的结果;
他到底是千夫所指的“乱臣贼子”,还是“一代枭雄”,没有人说得清楚。其实这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给后世子孙留下了什么。
他留下的是一统北方的和平,他留下的是“煮酒论英雄”的豪情,留下的是三足鼎立的佳话,留下的是千古传诵的诗篇。甚至还有影响中国一千多年的英雄主义。其实。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乏英雄,但却从来没有哪个英雄像曹操那样全能多才。
曹操不是一个完人,但他是一个影响了中国历史命运的人。他生前从来没有做过皇帝,但他的成就不逊色于皇帝。也许,透过2009年末和2010年初发掘出土的曹操墓,我们能够对他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涡河水像一条潜龙冲出地面,越过茫茫荒原,滚滚滔滔,从话北呼啸着奔向东南,放肆着发泄着困惑,疯狂地吞纳千万条支流,扫荡着敢于阻挡它的枯枝败叶,气势磅礴,横溢龙魂龙魄。
朝阳冉冉升起,默无声息地烧红了满天云霞,染红了流水,染红了大地,蒸腾着半空紫气。地面上显得朦朦胧胧,扑朔迷离。水声雾里,这紫色长龙不知为何掉头向东绕了个大弯,把一座三千年古城拦腰搂在怀里,憋足了劲儿以后,又呼啸着去了。
这座古城就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位于淮北大平原西部,南襟江淮,北带黄河,紧依涡水,在商汤时即已得名。春秋时候,为陈国谯邑;秦时推行郡县制,称谯县;西汉时候,属沛郡;东汉时候,属沛国。谯县扼东西,控南北,史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群雄角逐之所。境界四达,水陆皆至,为淮西一大都会重镇。
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九月九日,这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位于谯县正中的曹氏府邸,正张灯结彩,披红挂绿,竟将大半条街都占了。府门外车马如同水流,熙熙攘攘。在恭贺的声浪气氛里,人们依次拥进那高大的府邸。府内厅堂楼阁,画栋雕梁,水榭亭台,峥嵘轩峻。树木山石,葱蔚氤氲。这时,曹府内笙歌箫鸣,一片喜庆景象。
吉龙厅里,曹腾笑口常开,连连拱手,不断接受着从京城洛阳赶来的大臣和地方官员的恭贺,同时狡黠的眼睛掠过那重金礼单。半个月来天天如此,曹腾本来蜡黄苍白的脸,如今显得更加寒苍,他却反常得不知疲倦,仍然忙个不停。“恭喜曹常侍喜得贵孙!”“恭喜曹大人喜得贵子!”这些干篇一律的贺词,尽管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每一次重复,在曹腾和曹嵩父子听来,心里是永远不满足的欣慰和欢喜。
烛灯燃起,曹府里一片灿烂辉煌。曹嵩双手呈上红锦礼单薄,恭谨地说道:“请恩父过目。”
在楠木太师椅上闭目养神的曹腾,缓缓睁开惺忪的老眼,抬起身,“嗯”了一声,接过红锦礼簿,慢慢翻阅着。他看得很慢很沉重很仔细,仿佛在考察着一个又一个人,翻阅到最后一页,慢慢合上,抱在胸前,竟呜呜地哭了。他的哭声像一个女人。
曹嵩见了,立即跪倒在曹腾面前,叫了声“恩父”,是劝导,还是安慰,说道:“这是大喜日子,恩父何故如此伤悲?”
曹腾像女人一样的哭声,很惨很惨,哭了好大一会才止息下来。他长长叹息一声,说道:
“三百六十五位朝廷命官恭贺……我一个宦官有了儿子,有了孙子……曹氏能后续香烟,……不容易……不容易啊!”
曹腾像一个大海里筋疲力尽的求救者,精神显得颓唐,是那样地有气无力,他的眼睛像死鱼眼一样,盯着养子曹嵩。
曹嵩站起身,边双手搀扶着曹腾,边说道:
“是啊,不容易,是不容易,三百六十五位朝廷命官恭贺,这是恩父德高望重啊!”
曹嵩急忙回避曹腾的下半截话,他不愿意,同时也不能使他的恩父去想那个不光彩的“宦官”,更不愿提有关“宦官”的一个字。他眼睛一亮,朗朗说道:
“恩父大人,儿之所以能在朝廷做官,这是列祖列宗的荫德。记得我爷爷说过,我们曹氏是黄帝的后裔。黄帝有个孙子名颛顼,颛顼有个孙子名吴回,吴回的儿子陆终娶妻鬼方氏的女儿女隤,女隤怀孕三年,孩子总生不下来。陆终无奈,最后只好用刀子剖开女隤左边腑窝下,生下三个儿子;他又剖开女隤右边腑窝下,也生下三个儿子。其中第五个儿子名安,赐曹姓,封在曹国。西周初年,周武王将他的弟弟封在曹国,称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后裔曹安在邾国。战国时候,邾国为楚国所灭,自此曹氏子孙分散,有的在沛国定居下来。”
曹嵩说到这里,曹腾振作起来,他点着头,连连“是啊”了两声,说道:“你说的是我们的远祖,秦朝末年,曹参为沛县狱吏,后来辅助刘邦打败项羽,官拜平阳侯;惠帝时,继萧何为相国,就是那个‘萧规曹随’的曹相国呀!”
曹嵩为了讨曹腾高兴,赶忙说道:“远祖黄帝,王业吴昊,信誉人文初祖;祖上曹参,位列相国,饮誉天下。今恩父位列朝廷重臣常侍,这都是列祖列宗和父亲你的德行所致啊!”
曹腾点点头,继而又摇摇头,苍白的脸颊抽搐了一下,又布满了阴云。今日,他一反素常的少言寡语,似乎有许多话要在他得孙子的喜庆日子说给儿子。他重重叹息一声,说道:
“可惜,曹氏自从相国以后,近四百年无声无息,到了你爷爷这一代,只是一个仁厚礼让人家了。”
曹嵩问道:
“仁厚礼让人家?”
曹腾点点头,站起身,来回踱了几步,才说道:
“你爷爷名萌,字元伟,有四个儿子,长子伯兴,次子仲兴,三子叔兴,为父最小,字季兴。家里很穷,盖锅不揭是常有的事。但你爷爷仍严传仁礼。一次,有位邻居丢了猪,这头猪与曹家的猪有些相似,这位邻居不容分说,上门将曹家的猪赶走了,而且还说些不三不四的话。你爷爷明知邻居的做法不对,却不和他争辩。谁知邻居的猪后来又跑了回来。邻居于是感到非常羞愧,赶紧将曹家的猪送了回来,并表示道歉。你爷爷仍不多说什么,只是含笑把猪收下了。”
曹嵩似乎知道恩父下面要说什么,忙接着说道:
“爷爷知书达理,不愧是仁厚礼让人家啊!”
曹嵩推说要去看望京都洛阳来的贺客,欲抬脚离去。曹腾知他心思,那只无力的手臂缓缓抬起,中指轻轻一指身旁的虎椅,示命曹嵩落座。曹嵩心有许多难以启齿的苦衷,实在不愿意与曹腾再说。他虽为曹腾的养子,但却被视为掌上明珠,噙在嘴里怕融了,放在掌上怕飞了。少时,正因为溺爱的缘故,曹嵩常不听曹腾之命,惹得当父亲的常常无可奈何。曹嵩不论从哪方面说,都应当对曹腾感恩戴德。不知为何,他们父子之间总难融恰。曹嵩心里总恶心这个大宦官养父,平常除礼节性的问安之外,他很少主动去看望曹腾,更没有、也不愿和曹腾促膝深谈。曹腾心里也明白,也知道曹嵩为什么这样和他离心离德,这不仅是鹅皮贴不到鸡身上,关键之处是厌恶宦官这个模样的人。曹腾心里说,没有我这个人被看不起的大宦官,哪有你曹嵩?哪有你曹嵩今日?不论如何,曹腾像历侍安帝、顺帝、冲帝、质帝和桓帝五个帝王一样,遇事有一种常人所不能容忍的忍劲。他心中追求的目标,都以超常的毅力一个个达到。曹腾心里说:“嵩儿,不论如何,你总是我的养子,你还是为曹氏后续了青烟,有些话我必须说给你,你表面上还不敢不听。”事实上,曹嵩也是如此。
P1-3
曹操是一个谜!是一个人们在心中争论的谜!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在这首气势宏大、令人动容的千古绝唱的后面,隐藏着一个怎样的曹操?很难想象,这样一首作品的作者,是一个被某些作品骂了近两千年的“乱臣贼子”。在这个世界上,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可能永远也不会有人说得明白。我们所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一个人对世界留下了什么,他是否为大多数人所铭记,所感动。
2009年年末至2010年年初,考古界传出了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在河南安阳出土了一代枭雄曹操的墓地——高陵,这一具有颠覆性的考古发现令世人惊叹。尽管目前还有种种说法,但是,曹操——这个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却再一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说曹操,曹操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很少有哪位古人会像曹操这样,被我们时常提到。但是,现代人对曹操的了解,实际上并不多。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身处汉末三国纷乱的时代,曹操以卓越的智慧和才华,南征北战三十多个春秋,完成了北方大半个中国的统一,三分天下有其二,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他灿烂的一生,应当无可非议地被称之为“英雄”。然而,一千多年来,这位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一再扭曲,造成了千古奇冤。
1917年,胡适和钱玄同在《新青年》杂志上以书信形式讨论对曹操评价问题。胡适说:“《三国演义》在世界‘历史小说’上是为数不多的名著。其书谬处在于过于推蜀汉君臣而过抑曹孟德。然其书能便今之妇人女子皆痛恨曹孟德,亦可见其魔力之大。”其实,《三国演义》的褒刘贬曹,不过是承习凿齿,朱熹的评论,替他们推波助澜而已,并非独见,然而刘备的才学、才华、识人、用人,对天下的贡献,比之曹操相差千里!
历史地纵观曹操一生,在政治上,他抑制豪强兼并,横扫汉末腐败风气,大胆进行了改革;在经济上,进行了大力整治,推行屯田,调整税负,奖励耕植,恢复盐铁官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用人上,他一反传统路线,坚决推行“唯才是举”,保证了统一事业的成功;在军事上,他重视谋略的研究,几乎获得了无往不胜的战绩;在文学上,“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语),形成了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三国时期最典型的建安文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清廉之臣。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由于连年的战乱和军阀割据,民生凋敝,困苦不堪。曹操曾经在自己所做的《蒿里行》中感叹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臣子(实际上他比皇帝还要大),却深深地体会到百姓生存之艰难,因此,他在大力发展民生的同时,也不忘记勤俭治国,以诚意待天下。据记载,他的宫殿里的幔布破了,他就请人修补一下继续用,脚上的鞋子也是穿了多年不舍得更换。他反对奢靡之风,他所选用的人,都是清廉正直之士,即使有人在当时名声显著,如品行不端,也始终得不到推举。
总而言之,曹操尽管有不少缺点,甚至也干过坏事,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但他仍应堪称三国时代首屈一指的英雄,他超世的谋略,过人的雄才,杰出的治世才能,是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