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权旁落于吕氏
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汉高祖刘邦驾崩,太子刘盈为帝,实权掌握在吕后手里。吕后名雉,字娥奴,砀郡单父(今山东单县)人,是刘邦的结发妻,惠帝刘盈的生母。刘邦即帝位后,她被立为皇后。刘盈即帝位后,她被尊为皇太后。
争立太子
刘邦定天下后,吕后为巩固刘氏政权、清除异姓王立下很大功劳,诛杀韩信、彭越等诸侯,她都是主谋。刘邦在发迹过程中及做皇帝后收立不少姬妾、嫔妃,吕后对此十分嫉妒。刘邦死后,她就将刘邦宠爱的许多嫔妃囚禁起来,不许出宫,并对她们进行惩罚,只有侍宿极少的薄姬得以出宫,跟着儿子刘恒去了代国。
吕后对戚夫人最为怨恨。戚夫人是刘邦率部攻下定陶时所得,有沉鱼落雁之貌,刘邦对她非常宠爱。刘邦从征战各地到初人关中,再入蜀汉,然后定三秦,最后江东灭项羽,一直都是戚夫人陪在身边。甚至在吕后立为皇后以后,戚夫人伴宿刘邦的次数也最多,因此,吕后非常嫉恨她。
与戚夫人相比,吕后得到刘邦的宠爱却极少。刘邦还是一介平民时,其行为常被人看不起,吕后父吕公看中了他,将女儿许配给他。成家后,刘邦很少回家,更不事耕种劳作;而吕后既要操持家务,又得领着儿女下地干活。刘邦在沛县起兵后,托付审食其、刘仲照料刘父、吕后,自己就一心去打天下了。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在灵璧睢水之上(今安徽境内),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反而被项羽三万精兵所败,最后仅以十余骑逃命。途经沛县,刘邦派人去接家室,而家人已经在战乱中逃亡,不知下落。后来在途中遇到他的一双儿女,但刘邦为摆脱追兵,几次将他们推下车去,幸亏被夏侯婴救起,才免于一死。吕后、刘父及其家人由审食其等人护送,抄小路逃命,却又与楚军相遇。从此,吕后等人就被项羽当作人质扣押在营中,直到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九月项羽向刘邦求和,她才回到刘邦身边。刘邦行军作战时,吕后常常留守后方,见到刘邦的机会很少,因此关系更加疏远。吕后被立为皇后以后,刘邦对她依然是尊而不亲。
吕后怨恨戚夫人,主要因为立太子的问题,她们二人都想争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戚夫人的儿子如意在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被封为赵王;吕后生的儿子刘盈早在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就立为太子,他是皇后所生,按理不存在废立问题。但是,刘邦却比较喜欢如意,认为他在性格、气质和相貌上更像自己;而刘盈生性仁慈、软弱,刘邦认为他没有能力做皇帝。加上戚夫人经常在他面前苦苦相求,于是,刘邦常常生出重立太子的念头来,好几次都差点实现这一想法。
早在如意被封为赵王时,刘邦就想立他为太子,一次朝廷议事,多数大臣都不同意重立太子。御史大夫周昌反应最为强烈,重立太子之事就被暂时搁置了。
当时赵王如意年仅十岁,刘邦担心他在自己驾崩之后小命难以保全,眼下找个可靠的人保护他才是最主要的。一天,刘邦郁郁寡欢,群臣不知皇上为何如此。符玺御史赵尧走上前,轻轻地问:“陛下一直闷闷不乐,是不是考虑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又有隔阂,担心陛下百年之后赵王不能保全自己呢?”刘邦说:“正是。我私下担忧,不知用什么方法能解除我的忧虑?”赵尧说:“陛下,唯一的办法就是给赵王找一个德高望重的相国,这个人必须是吕后、太子、群臣平时所敬畏的人。”刘邦问:“谁合适呢?”赵尧说:“御史大夫周昌。”于是,周昌立即被召来觐见,刘邦对他说:“我想麻烦周公做赵王的相国。”周昌哭泣说:“臣最初就跟随陛下,陛下为何要将老臣中途抛弃呢?”刘邦说:“辅佐赵王,非公莫属。我心念赵王,就只有委屈你了。”
P2-4
所谓“盛世”,在历史上是指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很多这样的“盛世”阶段,从“文景之治”到“武帝之治”的汉朝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等。这些时期,一方面确立了中国传统“盛世”概念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也都没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因而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与思索。
纵览历史,各个盛世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安定、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为了更好地反映历史中的这些盛世风华岁月,我们策划编写了本套“盛世风华系列”丛书,丛书选取了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盛世”进行编写,主要讲述了那些为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内容精彩,可读性强。
“盛世风华系列”丛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同时,为了全面准确地传递知识,还特选部分精美图片辅助说明,但由于文字图片权源分散或作者不详,无法与诸权利人一一联系。鉴于以上原因,该系列丛书编者为尊重作者权益,我们真诚地期望本书所用资料的权利人与我们取得联系,提供有效的版权证明并领取相关使用费。特此声明并为不周处先此致歉!
邮箱:AAA@sina.com联系人:若木
有位西方历史学家说过:“所有的历史都是思想史。”只有穿过历史事件,进入事件背后所隐含的思想,才能了解历史。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朝。汉朝自建立之初,就被刘邦的一曲《大风歌》唱出了它狂狷的气质。
中国西汉时期,在文帝、景帝统治下出现了社会安定、百姓富裕的“盛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这一时期是汉朝由弱变强的转折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它为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对以后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吕后驾崩,刘氏联合反吕,功臣集团愤怒爆发,无能的吕氏不堪一击,瞬间崩塌。代王刘恒被迎入长安为帝,是为文帝。刘恒内受强臣环视,外迫诸侯王压力,他用极高明的政治手腕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强化了皇权。另外,汉文帝刘恒是汉初一位颇有政治才能和治国方略的皇帝,他在位23年间,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其主要措施有:一是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曾连续12年全免田租,又把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二是减轻刑罚,废除肉刑。三是提倡节俭,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还因惜“百金,中人十家之产”而罢露台之作,还令后宫衣不得曳地,帷帐不得文绣。汉文帝终生谨慎从政,为历代学者称赞。景帝刘启即位,政策上继续推行与民休养生息的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而且抑制豪强,内诛权臣,平定七国之乱。文景两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文献记载的盛世。
历史是有规律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是按照自身规律摧枯拉朽,勇往直前;历史是连续的,它的全部轨迹都丝丝入扣,一脉相承;历史是全息的,事事相通,因果相连,它既可以古鉴今,也可以今知古。一句话,历史并不是过去的风景、斑驳的履痕和发黄的陈迹,而是今人永远也学不完、读不尽的教科书。
文景之治讲的是西汉文、景两朝的历史,内容严谨,风格活泼,语言轻松,有很强的可读性,希望能让读者在轻松读史的过程中学到更多东西。
编者
2014年1月
据史书记载:文景年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凛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由此可见,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文景之治是汉朝统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采取与时代相适应的统治政策,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因而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使社会呈现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景象。
姜正成主编的《德泽天下(说说文景之治那些事儿)》讲的是西汉文、景两朝的历史,内容严谨,风格活泼,语言轻松,有很强的可读性,希望能让读者在轻松读史的过程中学到更多东西。
联合反吕 文帝登基
百废待举 重用人才
抵御匈奴 无为而治
景帝登基 削藩政策
七国之乱 无为胜有为
重视经济·发展生产
推崇黄老治术·重视以德化民
鼓励生产·与民休息·人民富足·社会安定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吸取秦灭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冶”。
《德泽天下(说说文景之治那些事儿)》由姜正成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