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16日,250多万苏联红军、60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辆、45000门火炮和火箭炮同时向柏林发动进攻……规模宏大、准备充分的一次城市攻坚战!短短11天的激战中,双方阵亡达30万之众!
《血战柏林》首先全面介绍了这场伟大战役的恢弘浩大的历史背景,详细回顾了红军兵临柏林之前的东线和西线战况。在分析了这座城市对于德国战争能力和军心士气所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之后,还探讨了业已进抵易北河的美、英西方盟军缘何驻足不前,眺望近在咫尺、门户洞开的“第三帝国”巢穴——柏林,而任由苏联红军向纳粹暴政的象征——德国国会大厦——发起最后冲锋的历史真相。
1945年4月16日,苏联红军3个方面军、共计250万人向纳粹政权的巢穴——柏林发起猛烈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的最后一场战役正式打响。这是整个战争期间规模最大、准备最充分的一次城市攻坚战,其惨烈程度远远超过了斯大林格勒战役。
《血战柏林》是困兽犹斗的法西斯德国最后一搏的详尽历史记录,向读者生动展现了一座被炮火、疯狂和绝望彻底摧毁了的城市。在劫后的残垣断壁之间,瓦砾遍地、尸骨如山……4月30日,在苏联红军越来越逼近的脚步声中,罪孽深重的阿道夫·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饮弹自尽。与这位战争狂人一同化为历史灰烬的还有他一手炮制的“第三帝国”。经过12年4个月零8天之后,这个曾给全人类带来沉重灾难的“千年帝国”终于在凄凉的暮色中灭亡了。
《血战柏林》首先全面介绍了这场伟大战役的恢弘浩大的历史背景,详细回顾了红军兵临柏林之前的东线和西线战况。在分析了这座城市对于德国战争能力和军心士气所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之后,还探讨了业已进抵易北河的美、英西方盟军缘何驻足不前,眺望近在咫尺、门户洞开的“第三帝国”巢穴——柏林,而任由苏联红军向纳粹暴政的象征——德国国会大厦——发起最后冲锋的历史真相。
就在西线盟军在诺曼底海岸登陆的同时,东线德军的处境也开始每况愈下。自从1938年以来,希特勒和他的外交官们一直在向全世界诡辩自己进行的是一场纯粹的自卫战争,他们炮制的这个弥天大谎到了1944年终于变成了真正的现实。这时的苏联红军与1941年相比已是天壤之别。经过3年多的浴血奋战,他们拥有了一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军官队伍,一支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的机械化部队,以及一套灵活机动、富于创新精神的战术。在战争初期,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的援助项目,对于苏联在重创之下生存下来、免遭灭亡的命运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苏联的军事工业开始逐渐恢复元气,并且逐步扩大生产规模,仅在1944年就生产了290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122500门火炮和迫击炮、40300架飞机和1.84亿枚鱼雷、炮弹和炸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德国军队已是穷途末路,与包括苏联红军在内的任何一个敌人相比,其装备水平和实际战斗力已经不可相提并论了!
自冷战结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苏联之所以能够战胜纳粹德国,主要是因为占据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以及苏军将士身上进发出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有这一切都是德国军队难以望其项背的。在当时的德军内部,各军兵种和各部门之间相互攀比、猜忌和嫉妒,倾轧之风盛行:总参谋部被一些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的人员把持着,他们容不得任何新颖的见解和创意,始终受到“战争理解能力低下”的困扰(英国皇家军事学院H.P.威尔莫特如此评价):在军队现代化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在战争中德国陆军有85%的部队在进行作战机动时仍然依赖骡马等原始运输手段:最为严重的是,“第三帝国”领导层对于德国陆军心存疑忌甚至敌意,他们虽然对于军事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却往往随意插手前线指挥官的作战决策与指挥活动,极大地干扰甚至贻误了战机。由于这些原因,德国军队在1939—1943年曾经拥有过的诸多战略优势,到了1944—1945年时就不复存在了。威尔莫特经过缜密分析后认为,德军作战条令严重过时却始终一成不变,机动能力低下且不能及时得到提升,战线过于漫长而不能得到合理收缩,决定战争胜负的战略预备队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集结……鉴于上述种种原因,进入1944年后,等待东线德军的无疑将是一场灭顶之灾。
恰恰相反,1944年对于苏联却是“十大胜利之年”。然而,对于柏林未来的命运而言(实际上,对于这次世界大战也同样如此),苏联在1944年发起的最致命的行动却是旨在收复白俄罗斯的夏季攻势——“巴格拉季昂行动”,这是截至当时苏军最大规模的一次攻击。就在这场被苏联史学界称为“战争第三阶段的第一场现代化进攻”中,德国中央集团军群遭到毁灭性打击,苏联红军长驱直入波兰境内,一直进抵华沙郊外的维斯瓦河畔,距离1939年时的德波边界不到300公里。苏军这次进攻再一次利用了德军情报部门的疏漏,特意选择在6月22日——德国大举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3周年纪念日——发起攻击,共出动4个整编方面军,总兵力120万人,坦克4000辆,火炮24400门,飞机5300架。与之相反,德军在数量上处于极度劣势。苏德双方兵力总体对比为1:1.7在有些地段甚至达到了1:10,相差悬殊。
在头3周的进攻中,德军共有35万人阵亡、受伤或被俘,被苏军突破的防线长达300公里。到8月初,朱可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维斯瓦河畔建立了两处桥头堡,波兰首都华沙已经近在咫尺。德军在东线的最大一支部队——中央集团军群被苏军团团包围,至少5个军全军覆没,战死和失踪人数高达84万。单就德军兵员的损失数字而言,就达到了同时期西线战场损失的两倍。在整个1944年,德军在东线和西线总共损失了106个师。美军的官方历史对于“巴格拉季昂行动”这样评价道:“在突破德军防线时,苏联人充分展现了他们在战术概念上的过人之处,与战争初期德军的卓越表现相比毫不逊色。” 毫无疑问,战场上急剧恶化的形势引起了德军内部对于希特勒独裁统治的强烈不满。1944年7月20日,一些德军将领密谋在东普鲁士腊斯登堡刺杀希特勒,但一连串的意外巧合竟然使希特勒死里逃生,紧接着在柏林发生的军事政变仅仅持续了11个小时便归于失败。许多德军高级将领参与了这场密谋,其中就包括战功卓著、深受民众爱戴的埃尔温,隆美尔陆军元帅。最初,这些密谋分子并非是向往民主的坚定的反纳粹主义者,但他们此时对希特勒及其纳粹主义已经彻底不抱任何希望了。他们认为,希特勒拒绝通过谈判来结束战争的做法势必导致德国走向毁灭:为了保持德意志国家的尊严和维护日耳曼民族的荣誉,已经到了非采取一切必要行动结束暴政不可的地步了。刺杀计划失败后,7000多人被盖世太保先后逮捕,他们之中有许多人的确参与了密谋活动,也有许多人则被无辜地牵连进来。最终,将近5000人被希特勒残酷处死,还有许多人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意接受所谓的“人民法庭”的羞辱和审判。由于隆美尔在德国民众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以及他在非洲战场上的赫赫战功。对于纳粹政权来说,逮捕并审判这样一个深得人心的功臣无疑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于是就给了隆美尔自杀的选择,并告知其死后将给予他一名军人所能得到的最高规格的国葬。最终,隆美尔接受了安排,服毒自尽。德国当局随即发布了一道冠冕堂皇的公告,宣布隆美尔元帅因“7月17日车祸受伤”不治身亡,并对“我国这位最伟大的指挥官”的牺牲深表哀悼。希特勒在给隆美尔夫人的唁电中说:“您丈夫的逝世给您带来了巨大的悲痛,请接受我最诚挚的问候。隆美尔元帅的英名将永远和北非英勇的战役联系在一起!”在国葬仪式上,主持葬礼的冯·龙德施泰德陆军元帅站在覆盖着纳粹党旗的隆美尔的遗体前面幽幽地说:“他的心是属于元首的。”P19-22
史诗般的《血战柏林》
1945年4月16日,苏联红军3个方面军、共计250万人向纳粹政权的巢穴——柏林发起猛烈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的最后一场战役正式打响。这是整个战争期间规模最大、准备最充分的一次城市攻坚战,其惨烈程度远远超过了斯大林格勒战役。
《血战柏林》是困兽犹斗的法西斯德国最后一搏的详尽历史记录,向读者生动展现了一座被炮火、疯狂和绝望彻底摧毁了的城市,在劫后的残垣断壁之间,瓦砾遍地、尸骨如山……4月30日,在苏联红军越来越逼近的脚步声中,罪孽深重的阿道夫·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饮弹自尽。与这位战争狂人一同化为历史灰烬的还有他一手炮制的“第三帝国”。经过12年4个月零8天之后,这个曾给全人类带来沉重灾难的“千年帝国”终于在凄凉的暮色中灭亡了。
《血战柏林》首先全面介绍了这场伟大战役的恢弘浩大的历史背景,详细回顾了红军兵临柏林之前的东线和西线战况。在分析了这座城市对于德国战争能力和军心士气所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之后,还探讨了业已进抵易北河的美、英西方盟军缘何驻足不前,眺望近在咫尺、门户洞开的“第三帝国”巢穴——柏林,而任由苏联红军向纳粹暴政的象征——德国国会大厦——发起最后冲锋的历史真相。
英勇的红军将士突入柏林城区后,与怀着可怕的自杀心态的纳粹党徒、党卫军和“希特勒青年团”展开了异常残酷的肉搏战,程度之惨烈令人触目惊心。在短短11天的激烈巷战中,守城德军阵亡20万人,而作为进攻一方的红军虽然在兵员数量、制空权和装甲力量等方面占据着绝对优势,仍然付出了阵亡7.8万人的惨重代价。期间,双方日均战死军民将近3万人,均承受了极度的伤亡考验。《血战柏林》详尽介绍了双方军民的重大伤亡情况,引用了许多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和讲述,真实再现了人类战争史上这场惨烈战役的血腥场面,使读者的感受更加真切,历史的反思更为深刻。
临近“第三帝国”行将覆没的历史前夜,穷途末路的希特勒全然不顾德意志民族的未来,丧心病狂地下令实施“焦土”政策,要求摧毁所有的军事、工业、交通和储备等设施,绝不能让它们落入红军之手。值此危急时刻,一批良知尚存的德国军人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们直接违抗希特勒的命令四处奔走,努力保全这些关系民族存亡的基础设施。同时,由于盟军进展极为神速,希特勒企图毁灭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罪恶念头最终未能得逞。对于这段历史,本书也以客观凝重的史笔作了描述。
希特勒在阿登反击战失败后不久回到柏林,在总理府50英尺深的地下室里指挥着不断崩溃的纳粹军队继续顽抗,度过了生命中最后几个月的时光。对于这个“疯人院”里曾经上演过的妄想、谎言、背叛、幻灭等一幕幕历史丑剧,《血战柏林》一一予以再现。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宣告了希特勒“千年帝国”的美梦彻底破灭,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和欧洲战争最终结束!在世界军事和政治舞台上,柏林战役终结了一个时代,开启了另外一个时代……对于其问的来龙去脉、恩怨纠葛,《血战柏林》以史诗般冷峻、沧桑的视角,启迪后来人进行理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