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学生
为了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王慧炯在二姐王冰持的建议下考入了远在黄浦江对岸的浦东洋泾中学。这所学校创办于1930年,是上海最早的4所市立中学之一,也是浦东最早的公办学校,任课教师多由当时知名学者兼任,师资力量非常雄厚。
告别了洋楼、戏院、写满英文的商店招牌和人声嘈杂的弄堂,来到坐落在今日上海浦东的陌生学校,王慧炯始终记得当时浦东的原始、破败和萧瑟,然而学校是真正的乐园。音乐老师陈歌辛先生是归国留学生,直到晚年,王慧炯还能唱出陈先生第一次上课教授的法国歌曲,也能唱出由陈先生谱曲的校歌《红日涌东方》:“万家比栉,十里连樯,极目水云乡,浦东学府从此滥觞。多士翩翩聚一堂,且熏陶且培养,智德体群踔励发扬,待来日学成致用,蔚为邦国光。云苍苍水茫茫,乘风破浪万里无疆,看蓬勃朝气,似一轮红日涌东方。”还有一位力主“开放教学”的校长,每周回家都要坐轮渡,来回几乎一天,但路途的奔波从未让他感到辛苦,在江上的小憩或发呆反而成了他思考和观察的源泉。
离家求学后,王慧炯很快在学校找到了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半年后就成为班内的优秀生。那时新文化运动正酣,以茅盾、巴金、丁玲、周作人为代表的作家创作的现代文学作品带给王慧炯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使命感,他开始接触到了新文化的现代思想。因为是寄宿,王慧炯在课余也学习了打乒乓球,渐入佳境后,打败了他的所有同学。直至晚年,王慧炯依然能够打乒乓球。
王母被迫带着女儿王慧英回到周庄老家后,王慧炯只能借着母亲每年向父亲索要生活费的机会才能与母亲相见。1937年暑假王母来沪,王慧炯喜出望外。回到了盼望已久的母亲的怀抱,他跟着母亲回周庄过暑假,计划着开学后再返沪。
就在此时,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侵略军先是悍然炮轰宛平,制造了七七事变,侵占了平津,后又企图侵占上海,进而进攻南京。1937年8月13日。日军以租界和停泊在黄浦江中的日舰为基地,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八一三事变之后,上海及周边地区处于战火之中。
周庄地区依水成街,战乱中,船舶作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迫停运,王慧炯只好在周庄老家长住下来。宁静的农耕生活,清新的田问空气,缺失多年而复得的母爱亲情,仿佛牧歌的真空生活,这一切都让王慧炯陶醉其中。
同样因为战火,几个当地大学生无法返校,于是在镇子的庙里办起了补习班,向二十多个年龄不一的本地学生教授英语、数学、化学等学校课程。农村的孩子读书不多,英语基础尤其差,这让小学三年级就在学校接受英语教育的王慧炯迅速脱颖而出,成为混龄补习班中英语最好的学生。在补习班里学习的代数与几何知识,为王慧炯日后回到上海继续中学学业奠定了数学基础。正是这一年浓厚的家庭温暖和混龄班的学业补习,给王慧炯带来了巨大的人生动力,也打下了日后优良的学业基础,他渐渐培养起坚忍不拔的个性,潜意识中逐渐形成对爱和家庭的渴望。
在周庄,吃茶、聊天、搓麻将的闲散氛围让追求上进的王慧炯无法适应,几名大学生开办的每日半天的补习课程也不能满足王慧炯对正规求学的渴望。他不断给在上海的父亲写信,要求回去读书,大概是四母亲阻挠的缘故,父亲迟迟没有答应,总是以“上海还在战乱之中,还不安全”的理由安抚。
然而上海正规的学校、新锐的图书、进步的老师和可爱的同学对王慧炯有着无比强大的感召力,王慧炯向母亲表达了“无论如何一定要出去”的想法,爱子心切的母亲只得千方百计帮儿子实现愿望。于是王慧炯冒着战火,乘着米船,闯过日本兵森严的盘查,在日本兵明晃晃的尖刀和凶恶的嘴脸下,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终于辗转回到了上海。
P8-9
第1章 沪上生沪上学
1.1 父父子子
1.2 母慈子孝姊弟情深
1.3 独自上学堂
1.4 磨砺出宝剑
第2章 33载工程之光
2.1 初出茅庐闯外企
2.2 锐意先行在海军
2.3 独当一面的电力工程师
2.4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2.5 从实践中来——首撰《系统工程学导论》
第3章 中年转型的经济学家
3.1 在联合国工发组织的短期访问
3.2 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综合规划
3.3 建设和改造项目经济评价讨论会
3.4 技术经济研究中心的组织建设
3.5 “2000年的中国”
3.6 新技术革命与中国对策研究
3.7 80年代早中期参加国际学术活动
3.8 80年代早中期参加国内学术活动
3.9 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
3.10 80年代后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3.11 80年代后期参加其他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
3.1 2经济发展政策与规划的综合研究
第4章 忙碌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4.1 工作新章——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4.2 全国政协委员经历琐记
4.3 参加国内各类学术交流活动
4.4 参与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的各类交流活动
4.5 参加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及国别活动
4.6 参与的其他国内外活动
第5章 躬耕勤勉的晚年
5.1 国内各类课题研究活动
5.2 参加国内各类会议
5.3 参加国外各类会议活动
5.4 承担国内外的顾问事务
5.5 家庭生活方面
5.6 正式退休后的工作活动
5.7 晚年独撰《社会系统工程方法论》
5.8 《社会系统工程方法论》撰写的三个阶段
5.9 鲐背之年迎《社会系统工程方法论》出版发布及研讨会
附录:王慧炯主要著述名录
感谢科学出版社及其相关同志,耗费了相当精力与资源,出版了《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王慧炯回忆录》。
有关我本人的经历、学术道路与学术思想曾先后刊载于2001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及2008年的《生产力研究》期刊第七期。本次出版的《回忆录》篇幅,较之前两者,扩展了数十倍,补充了很多关于我的经历与学术成长发展的细节;叙述了2008年后我的经历,以及完成《社会系统工程方法论》一书的过程;特别是把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结合起来。
在我90年的生活历程中,除去学习和实习时期,我参加工作后实际效力国家与社会的时间始于1950年。1950~1980年,新中国正全力以赴地致力于工业化建设,通过五个“五年计划”的艰苦奋斗,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从1953年的122元上升至1980年的376元,发电量从1952年的73亿千瓦时上升至1980年的3006亿千瓦时,基本建成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后来改革开放期间的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力、物力基础。我国最初无法自行设计与建设电厂及制造发电设备,但通过三十多年的工业化过程,我国培养了自行设计与建设电厂和电网的队伍,也具备了建造成套电厂和电网设备与器材的能力。我作为一名电力工作者,亲身经历并体会到这些成就的来之不易。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里我通过在各类工作岗位的实践历练,从一名“纸上谈兵”的书生,成长为能掌握电网与电站设计和管理的技术工作者,并且结合自身的学习与实践,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论知识,于1980年出版了《系统工程学导论》一书。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我通过全国公开招考,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1981年下半年,我随团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合作研究UNITAD全球贸易模型。在该组织工作期间,我有机会学习并收集了国际上有关规划、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与政策等各类资料。1982年,我正式调入新成立的国家智库——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后经合并成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1981年至今,我国在渐进式的改革开放中,先后进行了七个“五年计划”。在此期间,我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马洪同志及其后任同志的领导下,与单位同事及其他单位的专家共同完成了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综合规划、“2000年的中国”、“新技术革命与中国对策研究”、国家与区域发展规划等工作;也曾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合作研究过“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及“区域发展”等项目,承担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的“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与政策”特大型项目及其他一系列国际合作研究。在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与第一贸易大国。我作为一名社会经济工作者,亲身经历并体会到改革开放后三十余年的巨大成就,为此感到欢欣鼓舞。我本人也通过三十余年在政策研究岗位上的“学中干,干中学”,从电力工作者转型成为能将社会经济理论应用于国家发展建设的工作者,并结合自身的学习与实践,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论知识,于2015年出版了《社会系统工程方法论》一书。
这本《回忆录》详细叙述了我的两个主要工作阶段,回顾了我工作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这与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所创造的大环境密切相关,我个人取得的微小成就仅仅是冰山一角。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化及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全国各条战线、各个岗位的人们,都在共和国的建设发展中,做出各自的贡献,获得个人的成长。这是我们这个伟大国家得以摆脱过去贫穷落后与被侵略的局面,而今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原因。
这本《回忆录》的成书,经历了两个阶段:初期在北京师范大学张秀兰教授的建议下,周瑜和崔剑同志曾利用周末来到我家访谈,她们将我的口述进行记录整理,但此后曾一度停滞,该时仅完成了十余页的书稿。2013年,经北京师范大学高颖老师提议,在科学出版社方小丽编辑的策划下,由刘令堃同志与周瑜同志继续该项工作。最初仍是由我口述,两位同志进行记录整理;后来涉及我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由于涉及很多国外机构,需要由我事先提供一些书面素材,而后刘令垄同志承担了绝大部分烦琐的整理编辑工作。我对她和其他相关同志对这本《回忆录》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深深的感谢。
在我提供的书面资料中,包括很多国际活动的细节。希望这些经验对我国今后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也对相关的同志有所裨益。更重要的是,希望这本《回忆录》能提供这样的启示,即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让我们共策共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做出各自添砖加瓦的贡献。
王慧炯
2015年5目
作为老一辈工程专家和经济学者,王慧炯的个人成长经历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风雨同舟。他在新中国从事的工程建设与政策咨询工作的历程与取得的成就,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60余年建设发展中的一些典型的时代缩影。刘令堃撰写的《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王慧炯回忆录(精)》也叙述了王慧炯从工程师转型为社会经济学者及先后出版《系统工程学导论》和《社会系统工程方法论》两本个人学术专著的过程。
希望本书有助于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社会经济领域、公共政策领域的人士及广大普通学者深入了解跨越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专家学者的个人成长奋斗历程和家国情怀,激励读者在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勇于追寻个人梦想。
刘令堃撰写的《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王慧炯回忆录(精)》记录了我国知名教授王慧炯先生的经历,涵盖苦难的童年,上海交大的刻苦奋斗,学术之路的艰辛,政策咨询的转向等。在书中,王教授以自身经历给年轻人上了一堂生动的课程,告诉年轻人应该如何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成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