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漠祭(插图版上下)/西部小说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雪漠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漠三部曲”是雪漠成名作、代表作,创作历时二十年两度入围茅盾文学奖,当代文学的“精神钙片”真正意义上的西部小说和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著名评论家雷达倾情推荐——当代文学太需要精神钙片了,雪漠的“大漠三部曲”正是一部充满钙质的作品。西部的生存诗意,可以滋润我们这个浮躁时代的地方太多了。

《大漠祭(插图版上下)》为其中一册,是一部出类拔萃的描写当代农村生活的作品。语言鲜活、有质感,既形象又幽默,常有对西部方言改造后的新词妙句。

内容推荐

雪漠著的《大漠祭(插图版上下)》是一幅激情澎湃,最真切,最具震撼力关于西部故事的画卷,是一个关于西部农村原生态生活的故事,这个故事整整写了十二年。先睹原稿者无不为西部腾格里沙漠地区农民的生活唏嘘与同情,无不为那里同胞的生生死死的挣扎落泪与思索。农民老顺一家,为了活命,为了贫瘠的观念的遗产,为了贫血的爱,为了贫苦重压下的期盼,演出一幕幕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而奇幻的大漠风光,奇特的西部民风,鲜活沉重的生存现实,死死活活的感情纠葛,更使作品如原始森林般奇幻与凝重。这是凝结了作者多年心血的一次生命书写。从贯注全书的深刻体验来看,不用作者自述也能看出,它的人物情事多有原型,或竟是作者的亲人和最熟悉的村人。

目录

爱与理想的喷涌(“大漠三部曲”新版总序) 雪漠

土地与梦想(第五版代序) 雪漠

从“成为雪漠”到“享受雪漠”(第四版代序) 雪漠

生存的诗意与新乡土小说(第二版代序) 雷达

从“名人”谈起……(原序) 雪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弟弟·父母及其他(初版跋) 雪漠

用汗水慰藉灵魂(再版代跋) 雪漠

《大漠祭》的结构意图(创作谈) 雪漠

另一种回响(《大漠祭》番外篇) 雪漠

试读章节

第一章

1

兔鹰来的时候,是白露前后。漠黄了,草长了,兔儿正肥。焦躁了一夏的兔鹰便飞下祁连山,飞向这个叫腾格里的大沙漠。

老顺就在大沙河里支好了他的网。

网用细绳绾成,三面,插成鼎立的三足,拴一个做诱饵的鸽子。因兔儿日渐狡猾而饥肠辘辘的兔鹰便一头扎进了网。

兔鹰长着千里眼,看不见眼前三尺网。

早晨,照例挼鹰。

老顺很早就醒了。他梦见千万只兔子张着血红大口向他扑来,铺天盖地的,就醒了。他相信报应,认为那是死在他手里的兔子来索命。这种梦老做。第一次做这梦的时候,他就不想再放鹰了。孟八爷说:“屁!不放,兔子糟害庄稼,不饿死人才怪呢。”老顺就想,放鹰也算是行善积德呢,就仍放。当然,主要还是舍不得兔肉味,白露一过,嘴里没几块兔肉拌哒,心里就干焦干焦的;但总抹不掉杀生害命的阴影,老做那梦。做一次,出一身冷汗。做归做,放归放。谁叫野兔糟害庄稼呢?有了这把“刷子”,老顺轻易地就将那阴影刷到阴山背后了。

灯一亮,那个叫“黄犟子”的黄鹰便不安分地扇翅膀。显然,它也在做梦,梦见自己在天上飞呢。一定是的。老顺想,人梦见自己吃肉时总要拌几下嘴。鹰梦见自己飞时,不扇翅膀才怪呢。老顺笑了。他发现“黄犟子”已睁圆了眼。他很喜欢这圆溜溜转的霸气十足的眼睛。这是真正的鹰眼。鹰的所有气息都是从这个窗户里透出来的。

“黄犟子”是个叫人咬牙的鹰,性子暴,难务息。但也正说明它是个好鹰。就像千里马多是烈马、忠臣大多刚直一样,性子越暴的鹰越可能是好鹰。一旦驯服,抓兔子是一把好手,还不反。不像“青寡妇”这种次货,一落网,就乖,就吃食,就叫人摸。面里驯服得很,可一丢手,它就逃之天天了。抓兔子?哼,闻兔屁去吧。

老顺喜欢刚烈的鹰。

地上横躺着一个拇指粗的羊毛轴。那是昨夜老顺硬塞进“黄犟子”嗉里的。早晨,鹰脖子一抡,毛轴就出来了。老顺捡起,就灯下看,轴儿上已干净了。这就是说“黄犟子”的“痰”拉清了,能往兔子上“放”了。这是第七个毛轴。前六个,夜里喂,早晨吐。羊毛上尽是黏糊糊的黄油。这黄油祖先叫它“痰”,老顺也叫“痰”,灵官却叫“脂肪”。叫啥也罢,一样。反正那黄油是叫鹰性子野的东西。不扯清,手一松,鹰就飞了。嗖——,直上天空。等俯冲下来,就不知溜到啥地方了。扯清“痰”,它一飞高,头就晕,就饿得慌。见了兔子,不扑,才怪呢。

老顺决定今天把“黄犟子”往兔子上“放”。这是个火候。放早了,鹰还野,有去无回;放迟了,鹰就“背”了,忘了自己会抓兔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挼鹰至此,只剩一“放”。老顺有种临战前的兴奋。

推开门,一股清新扑面而来。老顺心里一爽。他最喜欢这味儿。乡下的清晨,空气凉水似的,吸几口,便把脏腑洗透亮了。天还有些黑,几颗星像村里老光棍毛旦的贼眼,一眨一眨地捉弄人。

一声牛吼传来,曳长,沉闷,雄浑。一听,就能听出是魏没手子的“西门大”在叫。那真是头好牛,长,大,一身腱子肉。一跑,肉骨碌碌抖。跳起来,压上去,个头小些的乳牛都支不住。老顺笑了,为自己这时却想到了这个场面。

他很响地清清嗓门,敲敲儿子的门,说:“起呀,爹爹们,尻蛋子把太阳都烤红了。白头子养活黑头子几十年了,该自觉些了。”他听到灵官嘟囔道:“行了,行了。少说两句又胀不死你。”老顺笑了。对付儿子,他知道说话的分寸:轻了,冷水上敲了一棒,你说你的,他睡他的;重了,他们又恼了,免不了顶撞你几句。大清早的,红个脖子黑个脸,一天都不利顺。“白头子养活黑头子”,不轻不重,正合适。再说,这也是事实呀。这几个爹爹,哪个不是他老两口起早摸黑抓养大又供了书的?猛子念到初三,兰兰初一,灵官高中。就亏了憨头,只念个小学。可这能怪他吗?一大家子六张嘴,只靠老两口四股子筋动弹。眼下,憨头到井上值夜,还没回来呢。

老顺背了草筐,进了牲口圈。一股熟悉的混合着牲口汗味和粪便的气息使他心里的温水荡了。这是他清晨必做的功课,也是他最愿意做的功课。这黑骡是魏没手子的那头青叫驴下的种,长起个头快,一岁,就俨然是个大牲口了。瘸五爷最眼热他的,就是这黑骡,老缠,要让给他。不成哟,别的,都能商量,唯有这牲口,最是老顺贴心贴肉的东西。舍不得哟!……瞧,这坯子,多好。腿长长的,灵丝丝的,像电视上的长腿模特儿,高贵着呢。这小东西恋人,一见老顺,总要用它那柔柔的白唇吻他的手。那滋味,嘿,啥都比不上哟。这不,它又来了。老顺拍拍黑骡的脖子,嗔道:“你个饿死鬼。”黑骡低唤声声,向他撒娇。老顺笑了。温水一样的东西又荡了。P1-3

序言

爱与理想的喷涌(“大漠三部曲”新版总序)

●雪漠

我的诗总是没有结尾,

很像我的生命和觉悟,

也如我心中鲜活的你。

风中的蝉翼渐渐远了,

一如那亘古的叹息。

我总是在别人病里。

疼痛我自己。

中秋了,西部的大漠也该忙碌了。一切,都还是那种调子,缓慢,沉稳,内敛,有点像我的小说。所有的人,还在各自的轨道上,继续着各自的生活,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不管外面的声音怎样呼啸,也难吹醒大漠的梦。我不知,这梦还要睡多久?大漠的沉寂,已经千年了,都成深入顽空定的老僧了,顽空太久,总难激起智慧的涟漪。偶尔,喘息几声,很快,就被岁月的飓风卷走了。

卷走的,除了喘息外,还有那份疼痛。是的,疼痛。但是,有疼痛,总比麻木要好。在这个巨大的虚幻里,能感受到疼痛的,定然是清醒的人。虽然,我的小说里写了诸多的“疼痛”,但细心的读者,总能从那疼痛中,读出一股大力。要想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必然会有疼痛。没有大疼,便没有大安。我一直寻找那妙方。

从《大漠祭》起,疼痛就开始了,你能看出来,那是一种无奈的疼痛。到了《猎原》,疼痛中有了忏悔,有了觉醒,有了决裂和希望。而在《白虎关》里,这种疼痛,一直发酵,一直发酵,到了生命的极限,疼痛的灵魂便一泄而出了,发出的呼喊,有点撕心裂肺。所有的一切,都在叩问,那解除疼痛的良药在哪?谁能抚平一个个灵魂的伤痛?谁能给予回答和指引?

就这样,三部书里,写尽了红尘中的这杯苦酒。

那么,人类为什么会有疼痛?我告诉你,因为有死亡,因为有变化,因为一切都不能永恒。这是生命的真相。不管你是否明白,该来的终究会来,该去的终究留不住。关键是,该如何面对这一宿命?后面,我写的“灵魂三部曲”(《西夏咒》、《西夏的苍狼》、《无死的金刚心》),还有“故乡三部曲”(《野狐岭》、《一个人的西部》、《深夜的蚕豆声》),也许,很多人从中能找到治愈的妙方。但同时,要想真正治愈,你还要去感受另一种更大的疼痛,那是打破后的幻灭和升华。

在我的小说世界里,塑造了上百个人物,他们都活着,都行走着,都在展示自己的灵魂。从他们的故事中,你可以读出我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智慧。他们很实,也很虚,在虚实之间,都在演绎着自己的命运。所有的故事,生了,灭了;灭了,又生了,生生灭灭,已演了千年。偶然问,我写出了他们,定格了他们,其用意只有两个字:明白。

为了这明白,我总在破呀,立呀,总在实呀,虚呀中行走,寻觅。寻觅是我永恒的功课。明白之前的寻觅,是为了自己的明白;而明白之后的寻觅,是为了让更多人的明白。于是,我的作品总是源源不断,绵绵流长,总如火山般喷涌。

破也萧萧,立也萧萧,一切的一切,都在诉说那个古老的故事。曾有人说,雪漠不会编故事。是的,雪漠不会编故事,但他知道,真正的人生有无数的精彩故事,是无须刻意编的,它一直存在于天地间。你、我、他,都是故事中人,我们的生命,都在诉说自己的故事。

从1989年开始创作,到2000年《大漠祭》初版,再到2008年《白虎关》初版,我写了二十年的“大漠三部曲”。2009年,我一边感叹沧桑,一边告别关房,走入一个新的世界。我从凉州,客居岭南。再从岭南,定居沂山。我不想老死在“大漠”里,我想出来,看看世界,兜兜风。我知道,宿命里,还有更远的路要走。

有人说,我的身上,蕴涵着两种东西,是他人少有的。什么东西?爱和希望。我是理想主义者,我相信希望的永恒。我有点像地球,表面看起来平静,深处的岩浆却在涌动,那便是希望和爱。那种活力,时时会喷出,成为一座壮美的火山。

当然,我的一生,也在朝圣。我一直像拜月的狐儿。从《大漠祭》,到《猎原》,到《白虎关》,再到最近的《野狐岭》,都是我朝圣时留下的足记。虽然遭遇艰难,但还是一路走了来。

所以,我的读书、写作、禅修、演讲、访学、交流等,都是我朝圣的方式,其所有的目的,就是为了战胜自己,消去兽性,趋向神性,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大漠三部曲”中,还写了我眼中的西部文化。

这文化,有两个特征:一是当下关怀,二是终极超越。

对于前者,体现在《大漠祭》《猎原》《白虎关》里,而后者,则体现在《西夏咒》《西夏的苍狼》《无死的金刚心》《一个人的西部》《野狐岭》《深夜的蚕豆声》里。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以文学的形式展现给世界。此外,我的“光明大手印”书系,则是以文化的形式,展示了什么是终极超越。

当然,我还想定格一个时代。写“大漠三部曲”时,我定了戒律:不迎合,不跟风,不跟潮流,不追求时尚。我要求每部作品,都是一个世界,绝不雷同。我的创新,不是形式上的模仿,而是精神上的超越。精神上的超越,能直指人心。

有一次,一个记者说,雪漠,你的《大漠祭》中,有些凉州方言不对。我说,不管对不对,以后就以我为准了。因为这茬人死后,没人再知道对不对了。  作家的作品,是作家心灵的产物,世界怎么样,并不重要。就如《无死的金刚心》里的琼波浪觉,本身怎么样,并不重要。不同的作家,诠释了对世界不同的理解;而不同的理解,又构成了不同的价值;那不同的价值,又决定了作家不同的话语权。有的不朽,有的是过眼云烟。只有作品成为文化时,那作家写的东西,才能影响世界。

我常说,我的写作是因为爱。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道不尽,说不完。“大漠三部曲”里,我写了人世间最美的世俗之爱,灵官与莹儿,猛子与月儿,都用他们的爱,感动了读者。这是小爱,虽然很美,也令人向往,但它很快会消逝,条件一变,那天长地久,就成曾经拥有。而在“灵魂三部曲”里,我写了一种大爱,这是信仰之爱,超越了肉体本身。琼与雪羽儿、黑歌手与紫晓、琼波浪觉与司卡史德……他们的爱,有种出尘之美。大爱是智慧与慈悲的合一。小爱转瞬即逝,大爱相对永恒;小爱是个人的觉受,大爱是心灵的滋养。我一生所向往的,就是这种大爱。

因为有大爱,那出走后的灵官,就能成为琼、黑歌手、琼波浪觉、马在波,因为他实现了超越。“大漠三部曲”就源于大爱。我将心中的爱,都化为文字,化为行为,化为思想。面对世界时,我总有浓浓的爱,这样,便有了写作的理由。

爱是一种光。我总想分享那光,照亮有缘者。光小时,我就当萤火虫.光大时,我就当火把。只要有光,就有希望。等我成火把时,就会点燃另一个火把,或点燃一堆篝火,那便是我的一本本书,或是一个个跟我做事的朋友。我们的人生,都是在茫茫长夜里漫游,都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但iv,要看到火光,就能感到温馨和希望。

“大漠三部曲”,便是我的一种光。

后记

对于我的一生来说,2008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因为,随着长篇小说《白虎关》(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出版,我写了二十年的“老顺一家”(也有人称为“大漠三部曲”)终于画上了句号。

二十年前的《大漠祭》、《猎原》和《白虎关》还仅仅是一部中篇小说。其意图,就是想写写农民的生活。那时,觉得父母很苦。我小的时候,父母就为一天三两角钱的工分去拼命。他们唯一的盼头是等儿子长大,享些福。后来我长大了,他们却依然苦,更添了愁。按爹妈的说法,“老牛不死,稀屎不断”,“没个卸磨的时候”了。那时,我老埋怨:那些作家们,为啥不写写农民“如何活着”呢?埋怨多了,就想,别人不写,那就我写吧。

对早期的那部小说,我进行了无休止的修改和重写。说不清写了多少遍,梦魇一样,屡废屡写,都失败了。

为了寻找原因,我开始大量读书,探索一些大作家成功的奥秘。最使我惊奇的,是涅克拉索夫:他为何一见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和托尔斯泰的《童年》,就断言作者将来必成大作家呢?我想,这绝非偶然,其中,定有一种必然的东西。

苦思许久,我终于发现了其中奥秘。一个作家,在执笔之初,甚至执笔之前,就几乎决定了其将来。正如一个青苹果,虽小,却具有了成为大苹果的基因;而山芋,无论如何施肥浇水,成熟的,终究是山芋。作家亦然,其心灵和文学观念,决定了他日后的成就。除非,他进行过脱胎换骨式的灵魂历练。

但正如我在《猎原》后记中所写的那样:“我发现,我没经过一个优秀作家必须经过的灵魂历练和文学修炼,没有洗去灵魂上的污垢,自然也无法体悟生活的本质,更无法感受并描绘强有力的生活。更糟糕的是,我被伪现代派玷污了,染上了浮夸的文风,失去了一个优秀作家应有的质朴。”

我决定重新练笔。

这一过程,我后来称为“大死”。大约有五年时间。这是噩梦般的岁月,苦不堪言。每天凌晨三时,我像被赶往屠宰场的猪一样,龇牙咧嘴,从床上爬起,先是禅修,然后走向书桌,进行单调、乏味的练笔,实践着自己的“悟”。那时的梦中,也在练笔。心灵是沉重不堪又痛苦不堪。身旁没有可探讨的朋友,眼前没有可请教的导师,陪伴自己的,只有须臾也离不开的莫合烟。心头更是漫长的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希望。

更糟糕的是,我穷困潦倒,常常没买菜的钱,一家三口,两顺一逆地排列,才能挤在一张单人床上。唯一的奢侈,便是书了。我说服妻子,从口里挤出钱来,用以购书。我明白,只有书,才能使我超越闭塞的环境,不被同化。

苦极了,常给自己打气:就这样殉文学吧。成功了,当个好作家。失败了,活不下去,大不了回老家种地。本是农民的儿子,再当农民,也不赔本。

修行和练笔的同时,我利用在教委工作的机会,跑遍了整个凉州。几年过去,对这块土地的熟悉程度,几乎等同于自己的家了。那时,心中的《大漠祭》们也渐渐长大。

那段岁月不堪回首,我所经历的,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式的灵魂历练。我甚至按苦行僧的一些标准来要求自己,如:过午不食和每日四座、每座三小时的禅修。为了怕饭后过饱影响大脑的正常思维,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吃晚饭。后来,又坚决地戒了与我相依为命的烟。怕的是,作家没当成,先叫烟熏死了。

我将这一阶段称为“大死”。经过了“大死”,才有可能“大活”。没有苦行,便没有彻悟。

终于有一天,我豁然大悟。眼前和心头一片光明。从此,我放下了文学,不再被文学所累,不再有对“成功”的执著。怪的是,反倒文如泉涌了。

三十岁那年,农历十月二十日,是我的生日。那天,我剃光了头发和胡须,躲到了一个偏僻的所在,开始了完全与世隔绝的四年。这时的创作,已进入“大活”阶段。不再有痛苦,不再有寂寞,只有宁静和超然。这时的我,不考虑发表,不考虑成功,只想完成。而这完成,也无丝毫的执著了。我不再写作。我只是在生活。执笔,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心中的人物早已活了。我之所为,就是叫“他们”从笔下流出来,而我自己,则“滚出作品”。

后来,人常问:写《大漠祭》们,吃了不少苦吧?我说不苦。真的不苦。若说苦,是写它之前有苦。写时,只有乐。如同一个猴子,苦苦修炼时,无疑是苦的,一旦成“弼马瘟”,就只有乐了。

再后来,连乐也无了,只有宁静。

只是没想到,从《大漠祭》的写作,到《白虎关》的完成,竟用去了我黄金买不来的二十年生命。

写于2008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