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放学后才是关键
分类
作者 黄能得
出版社 沈阳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们的目标,无非是希望孩子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到了18岁能真正独立,及早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懂得选择自己未来要走的路!

《放学后才是关键》(作者黄能得)告诉你绩优生不等于苦行“生”!

好教育绝非只是梦想,开启“共学共游”课后教育新模式!

一切关键皆在——放学后!

内容推荐

《放学后才是关键》(作者黄能得)告诉你绩优生不等于苦行“生”!

好教育绝非只是梦想,开启“共学共游”课后教育新模式!

一切关键皆在——放学后!

《放学后才是关键》共分为名人童年当借镜,生活教育才是关键;为了孩子办教育,人生从此大转弯;共学共游,启发大能力等四章内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名人童年当借镜,生活教育才是关键

 人格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态度

 性格决定命运,生活教育最重要——于美人(电视节目主持人)

 父母的角色该自己负责

 点燃孩子对生命的热忱,储备实践理想的能量——严长寿(亚都丽致饭店总裁)

 做家事是未来成就与幸福的指标

 给孩子空间,闯荡属于自己的童年——金惟纯(《商业周刊》创办人)

 无视孩子特质却想培植其他可能潜力,是父母最常犯的错误

 野孩子也能“野”出希望,别让制式抹灭特质!——蔡岳勋(金钟奖最佳导演)

 别用过去的经验教育孩子的未来

 “共学”是积木,协力构筑孩子能力的城堡——李伟文(荒野保护协会荣誉理事长)

 童年愈快乐,自我疗愈能力愈高

 人生是加法,别让学业减损了活力童年——游干桂(临床心理学家、作家)

 创造孩子的黄金快乐童年,大人责无旁贷

 热情、傻劲、过瘾,课堂上学不到的生命素质——粘峻熊(粘巴达假日学“笑,,仓U办人)

 隐形的性格是没有办法量化的

 欢迎加入第十名俱乐部,中等生也能出人头地——王文静(《商业周刊》执行长)

 职场成功要看全方位,而非单一表现

 除了快乐,也要送孩子迈向成功的七种能力——邱文仁(104人力银行总监)

 再忙都要拨出时间陪孩子

 跟孩子一起享受童年,发现人生的真幸福——樊雪春(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系教授)

第二章 为了孩子办教育,人生从此大转弯

 理想学校的梦想萌芽

 “安亲”,不是课后生活的唯一选择

 童年美好经验成为理想教育的基础

 “童伴”,凝聚孩子无比学习力量

 自主学习的训练,是给孩子最佳的礼物

 课辅,不该拂去孩子的学习能量

 找到好老师,替孩子储备人生顾问

 师友,是带领孩子人生飞翔的翅膀

 老师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积极运用快乐与游戏,有效培植孩子的竞争力

 游戏,让教育与人生相通相系

第三章 共学共游,启发大能力

 数理观念准备期

 从累积点数、比价、发行流通钱币到记账本——数学应用vs新生活运动

 实际演练期,在两个月游戏中虚拟人生

 大富翁玩上手,理财不靠富爸妈——多元发展vs创造大富翁版本新玩法

 小大人闯荡江湖

 这次来真的,练习自己当老板

 外语能力养成

 创造外语环境——英语生活化,生活化英语

 生活技能养成

 从锅铲、针线中体会大学问——不怕动手做,孩子就不会怕失败

 当生活技能变成梦想

 从学做家事到当老板——“一日餐厅”实习

 多元才艺养成

 每个孩子都是小小明星

 文学品位与写作力养成

 从阅读、采访到写作,从文学中体验生命力

 体能训练

 做运动,改造孩子们的大脑与视野

 应变能力养成

 都市求生指南,演练孩子的紧急应变能力

 职业角色模拟

 及早体验工作,替未来作准备

 独立品格的养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第四章 老师不简单

 好老师要能看见孩子的人格特质,鼓励孩子发挥潜力

 有精彩的老师,才有精彩的教育

 老师多元的人生经历与梦想

 造就多元创意课程

 好老师要比孩子还爱玩,带孩子跨越学习瓶颈

 认真玩,孩子就能认真

 老师超能力

 吸引孩子学习的魔力

热评推荐

试读章节

因为家里太穷了,所以我很早就放弃考高中、升大学的梦,妈妈是寡妇,能够把孩子带大就不错了,怎敢有太多奢望?所以我选择考高职,毕业后就业帮忙贴补家用,减轻妈妈的负担。

直到高职二年级那年,无意间读到《建中青年》,我好惊讶:“他们十六岁,我也十六岁,为什么他们能讨论卡缪、尼采?建中学生为何有这种境界?那我在干吗?”

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刺激,于是我开始发奋阅读。

名作家杰克·伦敦有一句话:“我这一生最大的错就是——我不应该打开书本。”当我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了,我再也无法以高职学历为满足,决心排除万难考上大学。

考上大学是自己渴望的,没有外在的升学压力逼迫我,所以教育要成功,要从自我来启发,一旦有强烈的动机,比任何外在压迫,效果都好太多了。

当时,我常穿的牛仔裤右大腿褪色的地方,一年内又“蓝回来”了,因为原珠笔边写边漏油墨,同学都拿卫生纸擦,但我觉得太慢了,就直接点在裤子上。因为,我只有一年时间,要把人家三年的东西读透,真的是分秒必争。

正因为我努力拼过,知道内在的强烈动力驱使自己想读的感觉,加上补习班重点加强,应付考试真的不是那么难。反观现在的孩子,花太多时间准备升学,其实考试必有其方法,熟知技巧就能拼起来。所以,孩子平时应该读自己喜欢的书,何必整整三年都花在准备考试?

考试就是作战,作战就是摊开来分析战略,历届考题的几何、代数,比重是多少,就专攻重点;如果代数太难,就转加强三角函数或其他容易得分的范围。可是,现在父母也没有协助孩子一起拟出考试。

父母一生打拼、辛苦工作的目的,就是要让下一代过得更好,那么,父母就更应该忍住宠溺,避免过度给予。给无形的精神支持,比给有形的物质更重要:太多享受和不劳而获,使孩子丧失追求的动力,不会惜福。

比方说,我的小孩一年只有两次买玩具的机会。这规则在他们一岁半就定下来了。有一回,他在百货公司看到玩具汽车想买,哭闹不休,还尿湿裤子,老公哀求说:“买给他好不好?”

我当然反对:“这时候买给他,前面的努力就白费啦!尿湿了,就直接放进浴缸洗澡。”

回到家我把尿湿的孩子放进浴缸里后,坐在浴缸旁边陪他。我怕他哭太久会气喘,所以一边注意时间一边耐心地问他:“你可以选择继续哭,还是想谈一谈?你继续哭,我也会陪你哭,但是我不会买给你。一年就两次可以买礼物!”

他听到明确且没有商量余地的答案后,眼泪就停止了,从此,就不再哭闹要礼物。

黑幼龙老师讲得很有道理:“命运取决于性格,我们都希望小孩子好,可是谁花心力在孩子的生活教育上?”

父母希望小孩很有礼貌,但前提是必须我们也对他们很有礼貌。我女儿两岁时见人都不叫人的,要她叫叔叔阿姨,她就躲在我后面。我跟她说:“你要有礼貌,这是妈妈的朋友,为什么都不愿意叫人家呢?”

她回答:“因为我害羞。”

“喔!那我们想一个方法打招呼,挥手好不好?”她也同意这决定。那次我学会,我必须要去接受和尊重一个生命气质跟我完全不同的小孩。

后来,我带女儿见朋友,介绍女儿的同时,我也会跟女儿说:“这是妈妈的朋友。”然后,她就挥手。

有一次我回家时,孩子在看电视没理我,我就很气地骂:“你们都不会叫我吗?在那边一直看电视!”  但如果他们是我室友,我还会这样发飙吗?我为什么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原来,父母的威严是无所不在的,一不小心,就像怪兽般跑出来了。所谓人格的培养,比如礼貌,无法奢望孩子与生俱来,这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态度,唯有从日常生活的身教之中才能培养出来。

我曾说个故事给孩子听:“我朋友有两个表弟,一个在台湾长大的,一个是在美国长大的。他们一起下棋,台湾表弟输了就说:‘重来,不公平!’”讲到这里,孩子就很熟悉,因为他们也常常讲。

“你们猜,美国表弟输的时候说了什么?他说:‘算你厉害!算你聪明!’”

台湾表弟没有办法像美国表弟,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没有教孩子肯定、看到别人的好,因此孩子无法接受别人赢。第一名只有一个,被别人赢走了,其他人不但无法欣赏他的优点,反而充满忌妒,这是不对的。孩子没有能力懂得欣赏别人的好,进入社会如何交朋友?怎能与人合作?未来人生又怎会幸福成功?所以,下回孩子开始玩扑克牌时,正是生活教育的好机会。

“希望待会儿可以看到,谁是美国表弟。’俄总是会这么说。

现今教育失败的原因是过度的功利主义,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念大学了,但家长的观念还是功利导向,升学成为学校教育主流,七节课上完又上第八节。这是完全没道理的。该有的生命热忱和文化素养,反而无法深入孩子的教育里面。

城市孩子被升学主义淹没,偏远地区又是另外一个世界。

我有一段时间常往花东跑,发现孩子教养问题在原住民小区更加严重。以前政府对原住民缺乏照顾,现在则是选举齐头式的绑桩施政,每家装卫星天线,没有需求的也装了一大堆,浪费很多资源。

反观那些缺乏资源却很用心的人士,就值得大家学习。例如台东新兴小学的郑汉文校长,看到原住民苦闷失业,在家酗酒,即使学校把孩子教好,回到家看到家人这副模样,也会跟着绝望、堕落。郑汉文校长反过来要求原住民父母参与学校教育,请爸爸们用海边捡来的漂流木,示范怎么雕刻,请妈妈们当场示范编织,让孩子看到父母变成艺术工作者时散发自信的模样,感受父母的优秀技术以及辛苦的一面:父母也能因此找到自己的价值,更看重自己、戒除懒散,给子女树立好的典范。

郑校长的做法颠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施舍给予的方式,反而让原住民回头检视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长处。

原住民的艺术天分都很高,若只是帮忙销售成品,三个星期才编成一个草编,收入一定不够。所以,是不是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我从郑校长的经验想到,偏远学校若要废校,为何不能变成夏令营、体验营?让原住民在这里发挥艺术专长,再发动退休老师协助解说,当带队志工,由政府来帮全小学学生办体验营,轮流来这些学校住几天,深入体验台湾原住民的文化。

全台湾学校的校外教学也能因此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原住民不是来这里卖产品,他的工作本身就是教学,原住民可以有收入、孩子看到自我尊严、学生得到丰富体验,这就是一个三赢的做法。

一个真正的儿童教育者——郑汉文校长不替父母做该做的事,反而协助家长发挥父母的角色、提升原住民的教育成长,难怪胡德夫先生称赞他是一个最伟大的校长,我也非常认同。

城市里的家长、环境还不错的家长,也常常一不小心就请别人代替家长的工作,安亲班就是在帮父母做父母,甚至让菲佣代劳。其实不应该这样。

我建议好的安亲班应该规定家长须至少参与几小时活动,未达标准不接受安亲委托。P4-8

序言

从一个梦想、一位家长、一个孩子、一位老师开始……

——黄能得(商业周刊前副总编辑、雅德赛思“儿童学社”创办人)

教育对一般人而言,从来不是件简单的事。

但在我的心中,教育其实就只是简单的“体验人生”。

教育,就是教导孩子为人生负责,不是吗?

我长久以来的梦想,是办一所小学,实现教育的理想。后来,我发现完成这件事情非常困难,所需的人力财力远超过我的极限,办小学成了我迟迟未能实现的梦想。虽然如此,但我的教育大梦并未就此打消。在女儿一岁多时,我开始为她物色合适的幼儿园,但走访了四十多家幼儿园后,仍未找到理想中的学校,于是,我索性把老家改建成幼儿园,创办“雅德赛思幼儿别墅”,从此一脚跨进教育的领域。

随着女儿的成长,因缘际会之下,再创办了“雅德赛思儿童学社”,总算是圆了这存在心里多年的教育美梦。

三年前,女儿准备升上小学二年级的暑假,在安亲班待满一年的她,过得并不快乐,而当时我所经营的雅德赛思幼儿园正在应征幼教老师,恰巧有位应试者具备合格的小学教师证。

我突发奇想:不如聘她来担任女儿的课后老师,辅导课业、带领课外活动吧。

心动马上化成行动,急忙带着女儿逃离暑期安亲班,让这位拥有小学教师资格的老师整天带着她到处玩、参观博物馆、在公园里散步,过着让人羡慕的课后生活。

几天后,我问女儿是不是比较快乐了,很意外的,她摇摇头,给了我三个字表达她的心声:“没有伴!”

原来,安亲班填鸭式教育让她难受,但家教活泼的教育方式,若没有年龄相近的孩子一起共学,也非最完美的安排。

于是,我马上打电话联络女儿同学的家长们,询问大家是否有意愿成为女儿的学伴,一起加入这个“邀集学伴、共聘教师”的课后共学计划。结果令人非常振奋!包括我的女儿在内,共有八位孩子参加,于是我再加聘了一位老师,每位老师带领四位学生,从此开始了我们与众不同的教育旅程。

“儿童学社”的雏型于是诞生。

Art and Science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雅德赛思”则取自其译音,也恰恰传达了我的教育目标:“雅”是追求艺术品位、“德”是追求生活品格、“赛”是追求科学真理、“思”是追求智慧思想。

取名“儿童学社”想有别于坊间的安亲班,不想让孩子们被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而是鼓励他们走向广阔世界,去拓展自己的视野。我们没有教室,孩子们放学后先被带到其中一位学生的家中,做完功课之后,由老师规划室内或外出探索行程,进行参观活动、运动或游戏,体验丰富快乐的课外生活。

我的教育梦想终于实现了,家长可以打破课后生活的现状,孩子放学后,不一定只能到安亲班“晒日光灯”,可采用更有趣、更活泼、更有创意的“生活教育”共学方式。

回头看看台湾的教育环境,孩子的学习被深锁于学校、安亲班和补习班的填鸭牢笼,离实际生活经验非常遥远,当初成立这个课后教育新模式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这钳制,让孩子多多走进生活中体验和成长。着重以“生活情境”为活动主题,例如为了帮助孩子勇于表现,用“星光大道”主题请孩子思考,若自己是人气王或大明星,需要具备哪些特质?并引导他们展现个人优点;为了让孩子们学以致用,透过“大富翁”、“现金流”等情境学习游戏,了解计算、买卖交易的流程,并筹划举行“二手物品市集”,企图做到“让数学生活化、在生活中学数学”。

这样的“生活教育”情境学习方式,有很多是连我自己都没有过的经验,而孩子们居然都办到了,透过“自己动手”的体验过程,实际应用所学,甚至“用然后知不足”,借此诱导出孩子们进一步学习成长的欲望。

为了扩大我的教育梦想,今年更创立“雅德赛思理想教育发展协会”,希望有朝一日能将这理想的共学方式,推广到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儿童学社”之后,还计划让孩子们可以继续在“少年学社”、“青年学社”共学,追求学校以外更丰富充实的生活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和积极人生。

小学一年级至小学二年级的“儿童学社”,以参观体验为主轴,因为这期间正是孩子好奇心最旺盛的阶段,能够快速吸收各样新知体验。

叫、学三年级至小学六年级的“少年学社”,则希望孩子们开始寻找自己的兴趣,并勇于深入尝试,例如街头爱心募款、成立虚拟杂志社等。

进入初中至高中的“青年学社”之后,孩子们准备接受高等教育,要面对未来的生涯规划,因此透过成立“网络商店”、参与“志工团队”、认养“慈善机构”等实际操作活动,让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先实证自己的志向,作为未来选择科系的依据。

我相信,当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志向之后,一定会全力以赴,主动克服任何困难挑战,终将进入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校系。将来就业之后,也会自我期许在所追求的专精领域,致力成为一位出类拔萃的人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