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所在的新会县,距离崖山不远。崖山地处新会县南部,位于南海和银州湖的交界地带,西面有汤瓶山与之对峙,两山之间水通大海,如同一对大门一样,这就是崖门了。崖门古战场,则是南宋为元所灭的地方,也是南宋忠臣陆秀夫誓死不降负帝投海的地方。巧合的是,梁家祖坟就在崖门。每年清明时节,梁家族人乘舟扫墓,崖门古战场是必经之地。每每此时,镜泉先生便对孙儿讲述南宋史事,激扬清壮,慷慨悲歌。幼年梁启超在这种身临其境般的爱国主义精神洗礼之下,以身报国之心逐渐滋养起来。
祖父梁维清的循循善诱,激发了梁启超旺盛的求知欲。年仅五岁的他就已经跟随父亲将“五经”(儒家经典著作《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读完。六岁的时候,父亲梁宝瑛将他带进茶坑村私塾,在这里梁启超学习了中国历史和古典诗书,同时也学习诗文写作,总体上接受了非常传统式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而梁启超也没有让祖父及父母失望,天资聪颖的他九岁时就已经可以写出洋洋千字文通字顺的文章了。
梁启超也曾写到自己幼年的读书经历,除了四五岁时在祖父及父母的指导下读“四子书”与《诗经》外,“六岁后就父读,受中国史略、五经卒业。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十二岁应试学院,补博士弟子员。日治帖括,虽心不慊之,然不知天地间于帖括外,更有所谓学也。辄埋头钻研,顾颇喜词章,王父、父母时授以唐人诗,嗜之过于八股。家贫无书可读,惟有史记一,纲鉴易知录一,王父、父日以课之,故至今史记之文能成诵八九。父执有爱其慧者,赠以汉书一,姚氏古文辞类纂一,则大喜,读之卒业焉”。幼年时期的教育为梁启超打下了稳固的国学根基,启蒙时期的教育效果是以后的教育所无法取代的。
少年神童
天资聪颖的梁启超勤奋好学,年纪轻轻展现出来的才华令梁家人振奋不已。祖父梁维清对这位孙子的培养可谓倾尽心力,父亲梁宝瑛更是不以常人视之。而梁启超小小年纪在学业上表露出的才华也未曾让梁家人失望。
有几个流传甚广的小故事,可以看出少年梁启超的聪慧不凡。
有一天,梁启超顽皮地爬上竹子做的梯子玩耍,祖父梁维清怕他掉下来摔着,急忙叫他下来。可梁启超不但不下来,反倒是继续又向上面爬了一级,看着祖父着急的样子,小小年纪的梁启超竟然脱口说出一句“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的话来,调皮捣蛋,却又机灵乖巧,让镜泉先生高兴得合不拢嘴。
有一次梁宝瑛的朋友到访,两人谈话的时候,在外面玩得满头大汗的梁启超回来从茶壶里倒了一大碗凉白开就要一饮而尽。这时父亲的朋友叫住他说,启超,我知道你识字很多,我来考考你吧。说罢就在一张纸上写下一个狂草的“龙”字,叫梁启超念给他听。梁启超看完,摇摇头表示不认识。客人便哈哈大笑。此时梁启超将倒好的一碗凉白开一口气喝完,客人见状,又笑道:“饮茶龙上水”。梁启超一抹嘴角,道:“写子狗耙田”。上下联都是新会俗语,梁启超的下联讥讽父亲的客人写字潦草,但对得却是极为工整,客人赞叹不已。
梁启超六七岁时,私塾先生张乙星以“东篱客采陶潜菊”为上联,让他对下联,梁启超对“南国人怀召伯棠”。上联典出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而梁启超所对的下联则出自《诗经·甘棠》,表达后人思念召公、爱其甘棠这一主题,对仗极为工整,令先生叹赏。
1882年年初,十岁的梁启超在父亲的陪同下前往广州参加童试。清代的科举考试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也叫童子试,是清代科考的第一部分,也是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必须走的第一步。
当时内河轮船还没有通航,应试众人常常结伴而行。从新会到广州,大概有三天路程。一帮读书人在一起,难免诗书答对,流连风雅,一显才华。一天,同行的应试者一同吃饭,见周边环境清新,游鱼戏水,青山倒影,颇堪玩味,顿生骚人意气。于是有人提议以正在吃的咸鱼为题,赋诗联句。十岁的梁启超颇有些自命不凡的味道,面对着一帮年龄上远长于他的兄长叔伯,忽起较技之心。
P5-P7
前半生的梁启超,基本上是以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启蒙者的姿态出现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的。
戊戌政变发生,他被迫逃往日本之后,十四年的流亡生涯让他对中国的救亡图存之路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他笃定改良的强国之路,追求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他反对暴力革命,对革命后所带来的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表示深深的担忧。他主张自上而下的改良,主张循序渐进的民主,反对走捷径,反对大动乱,并为之奔走呼号而奋斗半生。他办报宣传民权、鼓吹自由,为谋开启民智;他结社团结力量、争取支持,力图民主宪政。他以一支天生健笔铸就千万辉煌文字,流布海内,启蒙之功遂可留名千古。常言道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救国有几人?新会梁启超便要算上一位。
抱定改良之路的梁启超,或许因为他所处阶级的时代局限性,而未能站在晚清民主共和大势的潮流之下,并为此饱受诟病。有人说他软弱,有人讥他保守,有人说他妥协,有人讽他反动。他虽历经思想变迁,由君主立宪到倾向革命,由倾向革命到坚守改良,他流质善变,却变中坚守不变,那就是他毕生鼓吹与追求的民权与自由,以及不愿意看到因暴力革命而生灵涂炭的悲天悯人。百日维新,跟随恩师康有为,他主张君主立宪;亡命东瀛,恨极顽固势力,他一度倾向革命;美国归来,目睹共和之弊,他坚守改良;洪宪复辟,封建专制又起,他全力讨伐。民主与自由不在,他便奋斗不止;和平与稳定不存,他便力争到底。正像戊戌政变发生之后,他写给妻子李蕙仙的信中说的那样:“我辈出而为国效力,以大义论之,所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现了他矢志救国的坚定决心。这就是他的想法,要民主,不要专制,要渐进,不要革命,要稳定,不要动乱。只是在一个共和成风的年代,他注定落寞。
后半生的梁启超基本上是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出现在中华民国的历史舞台上的。欧洲归来之后的梁启超,对西方过于依赖物质文明所带来的恶果深有感触,他由此看到了东方文明的优良之处,从此主张弘扬中国传统之精髓以弥补西方文明之不足,这是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捍卫。在那个向西方寻求先进知识以救亡图存的年代里,梁启超的这种思想可谓超前,可谓独特,可谓真知灼见!他后半生致力于中国传统学问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正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之下结出的累累硕果。
英雄注定孤独,只因曲高和寡。纵使天纵英才如任公,也不能例外。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六十余年,而我们党则在本世纪初叶提出了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课题,显然是其来有自。
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在新中国的蔚然兴起,曾经那样地风靡于上个世纪中叶。邓小平同志曾经在改革开放中讲过,当年“这种风气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而且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实践中,同步兴起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成长道路,却是一波四折。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先是与共和国一道遭受了十年“文革”的毁灭性浩劫;接着便是全党工作中心转移、改革开放进程中,欧风美雨“里出外进”的浸洗濡染;再接着便是西方“和平演变”在东欧得手的强烈震荡与冲击;接着便是市场经济中那两只“看不见的手”在搅动着、嬗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至少在国民中出现了价值观上的多层次化,传统美德的弱化,社会道德文明水准的退化,光荣革命传统的淡化,这也许正是中央在本世纪初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吧。
不管怎么“变”,怎么“化”,当我们回首来时路,却不能不说,中华民族真的很强大,很值得骄傲。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进程,堪称世界文化之源的“五大文明古国”,其他四大古国文明都已被历史淘汰灭亡,只有中国成了唯一的延续存在。近现代即使那般的积贫积弱,西方列强瓜分豆剖弱肉强食,想亡我中华都不可能,就连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最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都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而且打出了一个新中国,且跨过整整一个历史阶段,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西方敌对势力几十年不遗余力地对新中国百般围剿,“冷战”“热战”“和平演变”手段用尽,连如此强大的前苏联乃至整个苏东阵营都被瓦解了,而社会主义的旗帜仍旧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高飘扬,而且昂首挺胸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真的是太强大了。几十年来的瞩目成就,竟然令西方发出了“中国威胁论”。你管他别有用心也好,言过其实也好,总比让别人说我们是“瓷器”、是“东亚病夫”好吧?1840年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尽受别人的欺负、“威胁”了,我们也能让那些昔日列强有点“威胁感”,又有什么不好?更何况这是他们自己说的啊!我们并没吹嘘,也没有去做。几千年来我们侵略过谁呢?“反战”,“非攻”,“兼相爱,交相利”,中国古有墨子,近有周恩来同志、邓小平同志。这也是中华民族所固有传统美德的延续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也当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吧?几十年来尽管中国如此繁荣兴旺,但从邓小平生前一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哪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国之忧患。忧在何处,患在何处呢?
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末发生的“六·四”之后,曾经在半年的时间内四次提到:中国改革开放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在“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对人民的教育不够”,足见他的痛心疾首。而且他在晚年又提到了“国格”与“人格”的问题。他讲道:“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精装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31页。)
人们很少注意到邓小平的这一段话,但邓小平恰恰是在这里把“国格”、“人格”提升到了事关“立国”的高度。
那么,什么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国格”呢?邓小平讲得很明白:“民族自尊心”,“民族的独立”。
新中国一路走来,我们最大的尊严便是完全靠“自力”,靠“艰苦奋斗”,而达“更生”之境。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冷战”“热战”“和平演变”,我们何曾有过屈服?也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有真正的“民族独立”。这就是我们的国格。那么什么是我们中国人的人格呢?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没有讲,但他在1978年4月22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在讲到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时,至少提到与社会主义人格相关的各个方面:如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勤奋学习,严守纪律,艰苦奋斗,努力上进,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助人为乐,英勇对敌,集体主义精神,专心致志地为人民工作,等等。这一系列哪一条不属于社会主义人格的范畴呢?
2006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性命题和战略任务。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6·25”讲话中又具体提出这个“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还有“八荣八耻”。)这四个方面,一是信仰,二是理想,三是精神,四是道德文明,哪一个不在社会主义人格的范畴之内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上又用“三个倡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十二项:①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且中办文件又把这“三个倡导”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倡导”的四项,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第二个“倡导”的四项,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第三个“倡导”的四项,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而实际上前两个“倡导”的八项都是属于“国格”范畴,而第三个“倡导”是属于“人格”范畴。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前面讲到的那些历史嬗变中来培育建构起这个“核心价值观”呢?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似乎很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新华社北京2014年2月25日电讯称:中央政治局在2月24日,以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内容,进行了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了这次学习,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电文称: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落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相当精辟,对于如何培育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从四个方面剀切明白。
第一,他明确指出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构造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能割断历史。这一条十分重要,否则我们便会失去我们的本来面目,便会成为无源之水,也就无法走向未来。
第二,指出了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这就为我们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础。
第三,他指出,对传统文化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既要有优良传统的文化精神,也要有时代精神,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第四,他指出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化人、育人。这就是说,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并不只是传承儒学那些道统,而是要弘扬全民族共创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就是说,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化民、育人。
尤其十分值得注目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提到了一个“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问题,而在同年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又提出了,我们再也不能以GDP论英雄的思想。让人欣慰的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终于被提升到一个民族的标识地位,这至少表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并不落伍于世界潮流。
并不受人欢迎的亨廷顿在生前给他的祖国提出的警示忠告,竟是如何弘扬他们没有多少历史和文化的“传统文化”:“盎格鲁新教精神——美国梦”,以此为国家的“文化核心”问题。他讲道:“在一个世界各国人民都以文化来界定自己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化核心而仅仅以政治信条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哪有立足之地?”所以,他提醒他无限忠于的祖国,一定要巩固发扬他们自入居北美以来,在新教精神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梦”理念的“文化核心”地位,才能消解这个国家的民族与文化双重多元化的危机。为此,他甚至预言美国弄不好会在本世纪中叶发生分裂。而且他公开预言不列颠大英帝国也会因民族与文化多元化的问题,而导致在本世纪上半期发生分裂。
西方的一些专家学者们也十分强调国家民族文化的地位问题,柏克说:‘全世界的人根据文化上的界限来区分自己。”丹尼尔同样说:“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这些语言也可能有它们的局限性与某种非唯物性,但至少可以让我们看到那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想什么,至少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意识形态并不总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它的经济基础的论断并不相悖。
中国显然具有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文化,同时显然也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治优势。新中国包括它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以及其后无论正误的哪一次经济变革,不是靠政治力量在强力推动的呢?它当然同样拥有让我们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免于沉沦”的能力。许多学人认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早就被以往一次次的历史性灾难割裂了,显然都是毫无道理的。但我们当下却确实面临着“两个传统”失传失统的危险。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优秀的民族美德,在当代国民中还有多少传承?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与鲜血铸就的光荣革命传统,在党内还有多少光大?我们现在全民族的“核心文化”到底在何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符合世界潮流,也是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而不发生历史断裂带的根本保证。富和强永远都不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哪个国家不可以富,不可以强?但能代表中国“这一个”本来面目,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能代表中国人形象的只有中国独具的道德人格。什么是人格?人格就是原始戏剧中各不同角色的本来面目。
综上所述,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内含如下的成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美德;中国人民近现代反帝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几十年光荣革命传统;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中国梦”远大目标相适应的时代精神。由这些内涵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它来干什/z,呢?用>--j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化人”、“育人”,把它再具体化一下,无非是打造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代表中国形象的国格、人格。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在思想道德层面上,也只有在人的身上才能体现,所以,我们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策划了《中国人格读库》这样一套大型系列选题。
本套书承蒙全国少工委、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三家共同主办推广,并积极提供书稿。难得高占祥老前辈热情出任该套书的编委主任,且高占祥同志不辞屈就而加盟主创作者队伍。一些大学、中学教师与青年作者也积极加盟此套书的编写。该选题被国家广电出版总局列为2014年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选题,在此一并鸣谢。
希望本套书的出版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促进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欢迎广大读者与作家对不足之处批评教正,多提宝贵建议与指导意见。
谨以此代出版前言并序。
周洋所著的《梁启超传/中国人格读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选题“中国人格读库”系列图书之一,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的传记。本书以时间为序,叙述了梁启超的一生,有详有略。梁启超一生著述宏富,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新闻、语言、宗教等领域。他是西方学术、思想和文化的传播者,是影响近代中国历史命运的关键人物之一。本书以信而有证的史料,秉公立论,分段评说,准确地勾勒了梁的政治生涯,还对梁的家庭生活、个人性格、人际关系等作了介绍,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
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
多位国内著名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
周洋所著的《梁启超传/中国人格读库》视角崭新、配图精美;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