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当立英雄志。愿每一位官兵都能认真地思考和领悟——我们的军旅生活应当怎样度过?我们的第一步将如何迈出?如何在英雄的旗帜下,书写军旅人生的壮美篇章?
李广俊编写的《中华英雄人物传奇(现代篇)》选择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英雄人物传奇(现代篇)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广俊 |
出版社 | 蓝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军人当立英雄志。愿每一位官兵都能认真地思考和领悟——我们的军旅生活应当怎样度过?我们的第一步将如何迈出?如何在英雄的旗帜下,书写军旅人生的壮美篇章? 李广俊编写的《中华英雄人物传奇(现代篇)》选择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 内容推荐 李广俊编写的《中华英雄人物传奇(现代篇)》选择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介绍了他们的生活时代、经历和重要事绩,包括李大钊、林祥谦、周文雍、蔡和森、八女投江、赵一曼、张自忠、董存瑞等51位英雄人物。 目录 导言:中国现代英雄概论 国民革命篇 概述 李大钊: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林祥谦:争自由,争人权,为工人谋幸福 彭湃:农民运动大王 陈延年:远见卓识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叶挺:北伐名将,“铁军”先锋 廖仲恺:努力奉行孙总理遗教而流血的第一人 土地革命篇 概述 周文雍: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张太雷:青春巨雷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向警予:妇女革命先驱 方志敏:我的一切,直到我的生命都交给党 黄公略:飞天骁将 周逸群:共产党员要像铁一样硬,钢一样强 钱壮飞:危急时刻挽救党的功臣 邓中夏: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 抗日战争篇 概述 八女投江: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吉鸿昌:大节垂千古,忠勇贯日月, 狼牙山五壮士:勇敢顽强视死如归, 李林: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 罗忠毅、廖海涛:悲歌血泪震茅山 马本斋:民族英雄,党的战士 杨靖宇:英雄大义照千秋 赵尚志: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 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左权:足以为党之模范 佟麟阁: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王铭章:城存与存,城亡与亡 郝梦龄:站在何处,死在何处, 孙立人:智勇兼备,盟军楷模 冯玉祥:置身民主,功在国家 张自忠:模范军人,民族英雄 姚子青:杀身成仁以死报国 解放战争篇 概述 董存瑞:为了新中国,冲啊 郭俊卿:现代花木兰 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杨子荣:英雄就是英雄 江竹筠:虎穴坚持神圣业,几人鲜血染红星 后记 试读章节 1914年9月8日,李大钊进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本科一年级。然而到了1916年2月2日,李大钊却被校方退学,原因是他“不平静的学习生活”。 当时窃国大盗袁世凯正图谋恢复帝制。1914年,李大钊在日本组织神州学会,开始反袁活动。1915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利用袁世凯想当皇帝的急切心理,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留日学生群起反对,2月11日下午,3000多名中国留学生在青年会召开大会,成立了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公推李大钊为文牍干事,起草通电,反对卖国条约。他连夜写成了《警告全国父老书》这篇激昂慷慨、脍炙人口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对当时的反目爱国运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权欲熏心的袁世凯,为了过皇帝瘾,竟然于5月9日接受了日本的要求。6月,李大钊又编印了《国耻纪念录》,并发表《国民之薪胆》一文,激励全国人民,继续坚持斗争。就是在这次爱国斗争中,李大钊成了闻名一时的人物。1916年1月底,李大钊由日本横滨乘船回到上海,为支持讨伐袁世凯的云南“护国军”,他奔走呼吁,筹募军饷。在上海停留两个星期后,李大钊匆匆赶回东京。迎接他的是一个坏消息:2月2日早稻田大学宣布将他除名。如今,早稻田大学仍保留着李大钊当年的学籍卡和学费卡。学籍卡上记载着李大钊“光绪十七年十月六日”出生,所学学科为“政学”,退学事由为“长期欠席除名”。 在日期间,李大钊的思想观念也有了重大发展。在早稻田大学的众多教师中,对李大钊影响最大的是安部矶雄。安部矶雄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兼具社会主义、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多种思想,他对社会的关注和多元化思想对李大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外,李大钊还深受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哲学家河上肇的影响。李大钊于1919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引文,就是先由河上肇翻译成日文,再由其他译者翻译成中文,最后被李大钊引用的。 在日本留学的这段时间是李大钊思想产生巨变的一个时期,通过接触多元化的思想,为他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之后接受并传播马列主 传播马列,投身革命 留学回国后的李大钊,主要居住在北京,时间长达10年。 李大钊在北京住过不少地方,相继有回回营、石驸马后宅、铜幌子胡同、邱祖胡同、府右街后坑胡同等地方,最后避居在东交民巷的沙俄旧兵营。李大钊一家在石驸马后宅(现在的新文化街文化胡同24号)居住的时间最长。在长达4年的居住时间里,李大钊和陈独秀、邓中夏等人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李大钊每月120大洋的薪水,80元拿出来作为革命活动的经费,只留40元维持全家人的生活。40元生活费用中,还不时拿出钱来救助贫困学生、贫苦工农。他自己的生活却是清苦寒酸,一条青布衫要穿很多年,一块大饼一根葱就是一顿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李大是中国首先接受马列主义的人。1918年1月他到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这时的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他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部,一面研究理论、写文章,一面到师生和职工群众中去从事革命活动。1918年7月,李大钊在《言志》季刊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1月15日,在天安门前发表了《庶民的胜利》这篇著名的演说。接着又发表了著名的论文《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2月,李大钊与陈独秀特地创办《每周评论》,着重批评时政,推动当前的政治斗争。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李大钊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在《每周评论》29期上写了许多椎心泣血的短评。他和陈独秀曾亲自到外城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其间陈独秀被捕,李大钊极力营救。 在五四运动前后,出于革命斗争的需要,李大钊更加勤奋地钻研和宣传马列主义。仅1919年就发表了几十篇文章,其中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最为重要,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影响了五四时期的一代知识分子,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逐渐走上了马克思列宁指引的道路。就连陈独秀的思想转变中也有李大钊的影响。P11-12 序言 习主席提出,“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这就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一大批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英才战将和雄狮劲旅,中国式的强军之路指明了方向。 什么是军人?军人的职业属性,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战争、和平。具体地说就是准备战争、打赢战争,争取和平、捍卫和平。 什么是战争?战争就是搏杀,就是流血,就是你死我活。既然军人的职业与战争有不解之缘,那么,促使军人能够不畏战争、勇敢地面对战争、打赢战争的力量是什么?客观地说,人的本性都是恋生的,都是惧死的。要做到舍生忘死、慷慨赴死、视死如归,这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支撑昵? 天安门广场矗立着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由毛主席起草的碑文是这样的:“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毛主席把千百年来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解放而倒下的先辈们称之为英雄,并且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我们是唯物主义者,作为物质的人当然不可能不朽,但是作为精神的人是可以不朽的,是可以永存的。这是什么精神?是英雄的精神,人民英雄的精神。支撑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正是这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一、为什么要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常言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写文章,做学问,世界上没有第一,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而战场上却没有第二,非胜即败。因此,在决定胜败,决定生死的关键时刻,支撑一切的就是战斗双方意志的比拼。 有人会说,那是冷兵器时代,刀光剑影,面对面的厮杀。现如今,战争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未来战争是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技术战争,非线性,非接触,还需要大无畏的英雄精神吗?回答是肯定的:需要!英雄精神并没有过时。高技术战争虽然战争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战争的突发性、残酷性,它的全时空,它的纵深度,它的精确打击,它的极大的摧毁力、破坏力使战场环境比之过去更加惨烈。每一个处在战场环境的人每时每刻都面临战争的威胁。所以,要打赢未来战争必须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否则,不战白败。 伊拉克战争中,当时全世界的媒体都在猜测。虽然结局早在意料之中,但战争的进程却大大超乎意料。伊拉克当时除了有正规军外,还有号称是无敌于天下的十几万精锐的共和国卫队。美军也把打败伊拉克共和国卫队视为取胜之关键,做了精心的部署和准备。然而,战争打响之后,美军长驱直入,直捣巴格达。进城以后并没有遭到有效的抵抗,--9t2_内就占领了巴格达全城。全世界舆论哗然,不解其中之妙。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似乎一夜之间从人间蒸发。后来得知,战争之前美军进行了大量策反、心理战,瓦解了共和国卫队从将领到各级军官的斗志和心理。战争一打响,这支号称最忠于萨达姆的伊拉克精锐部队纷纷放下武器,不战自败。这使美军没有花费多大力气就拿下了巴格达,取得了伊拉克战争的战场主动。所以说,未来高技术战争并不排斥精神的作用。 有人说,国家创造了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世界大战不会在短时间里打起来。也许我们穿军装的日子赶不上战争,还需要革命英雄主义武装吗?回答还是肯定的:需要!“诺亚方舟”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但是和平鸽的翅膀和橄榄枝早已被战争的烟云熏得焦黑。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天真正的安宁。据不完全统计,人类自古到今发生的大小战争18000多次。仅“二战”以后到现在,发生在全世界各地的局部战争就有480多场。所以,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和平的希望虽然美好,但是战争的阴云始终笼罩在我们上方,“铸剑为犁”的时代离我们还很遥远。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难道不应该时刻准备打仗吗?古人说,忘战必危,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军人而言,他的状态只有两种——打仗和准备打仗。只要是打仗,只要是准备打仗,首先的一条就是必须有敢打必胜的战斗意志、战斗精神,有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英雄胆识。 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世界上真正的力量有两种,一个是精神,一个是利剑。从长远看,精神将最终战胜利剑。”毛泽东在形容朝鲜战争时也说:“打赢朝鲜战争我们靠的是气,美军的失败,输也输在气上。美军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所以“气”最终战胜了“钢”,也就是精神最终战胜了利剑。著名的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把精神的力量同物质的力量形容成一把刀剑,“物质的力量就好比刀柄,而精神的力量才是贵重的金属,是锋利的刀刃”。可见,古今中外,军事家们都对精神的力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高度的评价。因此,在今天,在人民群众享受和平的时候,必须叫响“大力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时刻准备打仗,,的口号。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家的有识之士曾发出过这样的呐喊:“谁来保卫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这种呐喊里包含着很多忧虑和怀疑,怀疑在蜜罐里泡大的新一代能不能担当起保卫祖国、捍卫和平的神圣使命。这种忧虑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毫无道理。 二、如何培育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和平时期,怎样培养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呢? 第一是信念。要有一个崇高而又坚定的信念。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是产生大无畏革命精神的源泉。这两年,国家兵役制发生改革,一些地方毕业大学生纷纷投笔从戎,履行对国家的义务。有一位北大在校大学生,报名参军来到了英雄杨业功司令生前所在的导弹部队。记者采访他:“你在北大读书,这么好的条件,为何要选择当兵?,,他的回答很简单:“当兵为国不需要理由。”作为一个公民,既是法定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位大学生的回答是真诚的,也是有力的。因为他深深地知道,一支强大的军队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翻开历史可以看到,1936年抗日战争前夕,我们国家当时有220万正规军,而日本只有25万军队,居然能长驱直入,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一个拥有220万军队的泱泱大国差点就亡在了只有25万军队的日本手中。为什么?再往前看,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烧毁圆明园,英法联军当时只有2.5万人,而我们当时的军队有20多万,又是在本土,居然一败涂地。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当时的北洋水师,也可谓船坚炮利,武器装备丝毫不逊于日本,然而全军覆没。为什么?1949年之前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屈辱的历史。为什么?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作为国家的支柱。 拿破仑有旬名言:“中国是一头在东方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全世界将为之震惊。”这段话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然而,拿破仑还有一句话很少有人提起,他接着说,“还是让这头雄狮永远地睡下去吧”。为什么?西方帝国主义,西方列强,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崛起。他们希望中国人永远是“东亚病夫”,永远任由他们宰割。 然而历史做出了相反的回答,中国人站起来了,中国人当家做了主人。然而要成为强大的“雄狮”还有很长的路,这要靠你们的奋斗为国家的钢铁长城添砖加瓦。军人的职责神圣而又光荣,一肩担负着国家民族的安危,一肩担负着人民的自由幸福。因此,你们从入伍的第一天起就应该确立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确立听党指挥、献身使命的崇高理想,从而为我们弘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注入强大的动力。 第二是意志。人生的道路坎坷,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挫折、失败。有鲜花也有荆棘,有笑声也有泪水,苦乐相随、荣辱相随、成败相随,这是历史的规律,任何人都无一例外。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寂静的晚上,在一座寺庙前,两块石头在窃窃私语,其中一块铺在地面上的石头对另一块被雕为佛像的石头说:“世界太不公平,同是一块石头,同是来自一座山上,我总是在这里被人踩来踩去,而你却高高在上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实在不公平。”那块被雕刻成佛像的石头说:“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在被雕刻成佛像之前挨了多少刀你能数清楚吗?我是经过千刀万剐之后才有今天,而你,仅仅挨了四刀,所以我们有今天的差别。”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任何的成功,任何的荣耀都是在经历过磨难,千回百转之后取得的。古代思想家孟子曾经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迎着困难前进,这是我们革命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 人生是在与苦难的搏斗中度过的,人类也是在艰苦的搏斗中成长的。如果仅仅是遇到这么一点点困难,就精神颓废,斗志衰减,那么面对今后漫漫人生路,何以去立足?你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你们已经长大,必须去独自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 部队生活是紧张和艰苦的,然而也正是这种紧张和艰苦,才铸就了军人特有的精神品格。万里长征苦不苦?30万红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3000多人,都倒在了雪山草地上,然而活着的人硬挺着走了过来,靠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和坚定的意志。东归英雄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十几万人,不远万里,经过一年的长途跋涉冲破了沙皇俄国设下的重重围困,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回到祖国的怀抱,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这种坚强的意志。没有意志,人将一事无成,没有意志,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遇到困难打退堂鼓,不是我们军人,不是我们新世纪青年应有的品格。 历练、磨炼、困难是一笔财富,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样的财富,不能被暂时的困难和艰辛所吓倒,最艰苦的时候,也是最考验我们的时候。1975年,世界拳王阿里当时33岁。在一次国际拳击比赛中,正在和他的对手弗雷泽进行一场殊死的较量。在擂台上打了14个回合,双方均势均力敌,都已精疲力竭。阿里这个时候想放弃,因为感觉自己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可是他在有这个意念的时候,他又想也许对方和我一样也已经体力不支了,如果我再坚持一下,也许就能战胜对方。他这么想着,同时他的教练也在旁边暗示他,对方已经体力不支了,一定要坚持,于是他坚定了信念,眼睛一亮,瞪着对方。这时,弗雷泽被他的眼神所震慑,主动放弃了。阿里赢了,赢得了“世界拳王”的称号。当裁判举起他的手宣布他为胜者的时候,阿里眼前一黑,栽倒在擂台上。弗雷泽一看这情景傻了:原来他和我一样也力不从心了。最后的一秒,比的是谁能坚持,比的是精神,是意志。结果,阿里多坚持了一秒,获得了“世界拳王”的称号。成功者的经验说明,能否到达最后的彼岸,获得成功的光环,往往就是在最艰苦的时候,能不能咬牙坚持住,挺住就胜利了,否则,就会失败。所以在我们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必须要铸就坚强的意志,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决不能灰心丧气,不能颓废消沉。 英雄精神是高尚的,是伟大的,弘扬英雄精神是我们当代军人履行使命的重要精神支柱。在当前,要把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转化为听党指挥、英勇善战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努力学习、创先争优、立志成才的实际行动;转化为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的实际行动。 军人当立英雄志。愿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官兵都能认真地思考和领悟——我们的军旅生活应当怎样度过?我们的第一步将如何迈出?如何在英雄的旗帜下,书写军旅人生的壮美篇章? (本文为作者给新学员讲课的讲稿) 后记 为持续不断地强化英雄精神培育,强势推进英雄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官兵在英雄文化的熏陶激励下,强化军魂意识、端正价值追求、激发战斗精神、锻造过硬作风,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根据学院首长的指示要求和教学工作的需要,我们编写了这本《中华英雄人物传奇:现代篇》。 本书可作为本科班《英雄精神》课程的参考教材,也可作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辅助读本。 本书主编为任淑红、王新建,副主编为胡伟、刘杰军、纪光辉,最后由王新建统稿。社科部刘孟信主任、夏顺忠政委对本书的编写风格、思路和提纲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并审定了书稿。社科部政治理论教研室李涛、侯斌、刘强、刘婷婷等同志参加了本书编写工作。由间紧,任务急,编写人员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我们再次修订时加以完善。 本书编写过程中,学院李广俊政委、朱卫东副政委高度重视,政治部杨克俭主任、陈运军副主任亲自主持讨论确定题目和提纲,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宣传科姜涛科长给予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者 二0一三年三月十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