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清盛世时期/话说中华文明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默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建立密折制

为了加强皇权,有效地控制文武百官,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二十七日,雍正帝登基后仅七天,就建立了密折制度。秘密奏折在康熙年间已经存在,是联系君臣的一种特殊文书,具保密特点。至雍正当朝,则形成制度化,规定前朝奏折必须缴回,不容抄写、存留、隐匿。此后多次颁旨,制定有关具体规章。可以上密折的人员,除科道官外,还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提督、总兵等,以及皇帝的特准人员,如地位较低的知府、同知等。所言中肯,即命施行,如不适当,则留中不发。密折几乎全有雍正朱笔批语,称“朱批谕旨”.。奏折和朱批谕旨是密折制度的主要成分。密折内容,除陈事外,还可用来举荐。上自军国重务,下至身边琐事,无所不包。凡上密折的人员,必须履行保密义务,密折经皇帝批阅发给本人看过后必须按期缴还,不得误期或私藏。此外,对于密折的缮折、装匣、传递、批阅、发还本人等程序,都有严密规定,不得紊乱。

密折制的建立,使雍正直接处理庶务,强化了垄断权力;使官员之间互相牵制,不敢妄为,成为推行政令的工具、控制百官的手段,影响深远。

秘密立储制度建立

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雍正帝召见总理事务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于乾清宫西暖阁,宣布秘密立储方法。他将选定的继承人之名亲笔书写后密封,藏于匣内,然后置于乾清官正中由顺治帝亲笔所写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以备不测。群臣对此没有异议,秘密立储制度遂正式确立。雍正于乾清宫密诏之外,另书内容相同之传位诏书放于圆明园内。雍正帝密建太子,收到了立国本以固人心的政治效果,避免了历代皇子为争储位、储君与皇帝争权,以致储贰骄纵、皇帝身心忧瘁等弊端。该制度减少了政治混乱,有利于政局稳定。乾隆帝登基后,认为此法甚好,于是继续实行。后来的嘉庆、道光都相继采用这个方法立嗣。除将密诏置于乾清官“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外,亦把内容相同的传位诏书放一小匣内,随身携带,以防不测。此后咸丰只有一子,同治、光绪无子,因此,也就无从施行此法。

从雍正创立秘密立储制度到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诸帝的继承来看,这一制度是成功的。

完善摊丁入地制

清雍正元年(1723),九月,清廷批准了直隶巡抚李维钧的建议,决定自明年起在全国实行摊丁入地政策。摊丁入地,又称“地丁合一”,“丁随地起”,是雍正朝开始向全国推行的一项赋役制度的改革,旨在改变丁税的征收方法,即将丁银摊入地亩一起征收。康熙朝时,实行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虽对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有一定好处,但并没有解决赋役不均的问题。其时摊丁人地制已在四川、广东等地有所萌芽,但由于地主的反对,这一措施未能向全国推广。现在各地巡抚的反复要求下,雍正帝终于下决心在全国实行摊丁入地的政策。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自一二钱至七钱不等。这种方法使有田者增加赋役,贫者免役,改变了过去丁役不均、放富差贫的现象。

“摊丁入地”在全国实施后,立即遭到了地主阶级的强烈反对,浙江、直隶、山西等地都发生了地主闹事事件。他们或聚集于官府前滋扰喧闹,或转向农民大辐度加租。但是,由于雍正帝决心已定,不可动摇,在他的坚持下,这项改革得以贯彻到底。全国范围内的摊丁人地到乾隆后期基本完成,只有山西省的某些州县到光绪时才最后解决。

征青海

雍正元年(1723)十月,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清廷命年羹尧前往平叛。罗卜藏丹津,清代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台吉,和硕亲王达什巴图尔之子。康熙五十三年(1714)袭父位。康熙五十九年(1720),随清军入藏驱逐准噶尔军,次年胜利后返回青海。以进藏平乱有功,图谋据守西藏以遥控青海,阴谋受挫后即对清廷怀怨在心,暗中勾结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以固始汗嫡孙自居。雍正元年(1723)夏,公开竖起反清旗帜。遭到和硕特部亲王察罕丹津等人的反对,遂起内乱。清廷先派常寿前往劝和,没有结果。后组织平叛大军,从八月下旬到九月初,连派年羹尧、岳钟琪、富宁安等分路进兵。经过周密部署,数月征战,迫使叛军10万余众投降。次年又取得郭隆寺大捷,罗卜藏丹津改女装逃跑,历时半年的叛乱被平息。从此,清政府接受了年羹尧提出的善后事宜13条,在西宁派驻大臣,展开屯田,兴办农业。青海地区局势日益稳定。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平定伊犁时俘获罗卜藏丹津,获宽宥,并令居京城,不许擅出。

推行宗族制

雍正二年(1724)二月二日,雍正帝下令刊刻《圣谕广训》,颁发全国。

《圣谕广训》第二条就表明本书是“笃宗族以昭雍睦”。他特别强调“凡属一家一姓,当念乃祖乃宗,宁厚毋薄,宁亲毋疏,长幼必以序相洽,尊卑必以分相联”。他号召宗族兴建祠堂,设立宗族学校,添置族产,纂修谱牒,并以这四件事当作维持宗族制度的要务。此书的颁发,采取了下达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各地定期宣读。各州府县学,必备此书。凡童生的入学考试,必须会背诵其中的一条,否则不能入学。雍正四年(1726),雍正帝还下令在宗族设立宗正,负责考察族内人民的行为是否符合封建的道德标准,表彰贤者,惩治不肖者。而族正的人选,却要由政府指定,代表官方,以此加重宗祠的权力。后清政府又赋予了祠堂以惩治族人的某种司法权,这样,便通过宗族权力进一步控制了人们的思想,以维护、稳固清王朝“大一统”的统治局面。

开始发养廉银

雍正二年(1724)七月,雍正帝在下令推行“耗羡归公”的同时,还实行了“养廉银”制度。

“耗羡”是指征收赋税、交纳钱粮时对合理损耗部分的补贴。 “耗羡”在归公之前,均由地方官私征私用,实行耗羡归公后,耗羡的征收完全合法,但收入不归州县官,而属布政司,这就使地方官失去了一条生财之路。为了防止官吏再对百姓征收额外费用,以致出现新的贪赃枉法行为,雍正帝决定实行“养廉银”制度,即在正俸之外,从耗羡归公部分提取一些给州县官作为生活补贴及办公费用,实行养廉银制度之后,官吏们可以得到几倍甚至几十倍于正俸的收入,对减少贪污起到了一定作用。P2-5

目录

建立密折制

秘密立储制度建立

完善摊丁入地制

征青海

推行宗族制

开始发养廉银

《行水金鉴》成书

年羹尧死

改土归流运动开展

《音韵阐微》改革反切

废隆科多

民间木雕发达

《恰克图条约》签订

雍正推广官话

岳钟琪进军青藏

年希尧著《视学》

曾静投书案发作-文字狱愈演愈烈

孔庙体系完成

军机处设立

清廷大败噶尔丹

颁发《朱批谕旨》

达赖喇嘛回藏

雍正帝去世·乾隆帝继位

博山玻璃工艺进入清廷

清重习射

花雅二部相争

清宫丝织集古代工艺大成

直隶试行区田法

官修《明史》成书

《大清律》编成

中国书院极盛

清官学系统完备

中国传统民居形制丰富

王维德治外科

平定楚粤苗瑶之变

乾隆木兰秋尔

清政府组织编纂医书

《医宗金鉴》

户部宝泉局工匠罢工

咽噜子盛行

温病学派全面发展

多熟制普及

清廷赈救黄淮灾区

《授时通考》编成

《大清一统志》成为中国地理总志

禁止种烟

永定河开渠筑坝

桐城派鼎盛

雍亲王府改为喇嘛寺

旗人中流行子弟书

圆明三园建成

沈绍安造脱胎漆器

商业市镇兴盛

《律吕正义》编成

莎罗奔叛乱·金川之役爆发

清初大移民

《九宫大成谱》编成

西藏珠尔默特作乱

中国钱庄成熟

民间手工业勃兴

乾隆首次南巡

制定《西藏善后章程》

国家宗教体制形成

“花儿”在西北流行

马朝柱起义

两湖平原大建垸田

卢鲁生伪撰奏稿

岳钟琪去世

阿睦尔撒纳兵败内附

清军攻克伊犁

胡中藻诗狱

全祖望去世

惠栋开吴派汉学

玻璃工艺繁荣

清军再定准噶尔

乾隆第二次南巡

相声形成

平定回疆

乾隆帝第三次南巡

江永去世

清家具风格开始形成

维吾尔族清真寺兴盛

戴震开皖派汉学

金农作漆书

刘一明修炼

缅甸入侵

乾隆第四次南巡

乌什回民起义

定巡查与俄国疆界例

天算学家明安图去世

赵学敏补本草纲目

郎世宁入清廷

乾隆题诗《棉花图》

在理教出现

《闲闲录》殃众

沈德潜鼓吹温柔敦厚

秧歌·高跷流行于北方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乌鲁木齐建城

开《四库全书》馆

乾隆命编《日下旧闻考》

琉璃厂书店街形成

清政府删销书籍

阿桂收复大小金川

波格尔拜会六世班禅

王伦起义

珐琅工艺全面发展

编列《贰臣传》

戴震著《孟子字义疏证》

控制民间火器

乾隆准备内禅

王锡侯因删改《康熙字典》被诛

弋腔衰落

乾隆第五次南巡

确定乌里雅苏台将军职限

承德外八庙建成

班禅进京

袁枚倡导性灵

钱大听著《廿二史考异》

道观进入城市

回族清真寺风格形成

苏四十三起义

和珅调查国泰贪污案

翁方纲倡导肌理说

福康安被重用

《逆臣传》始编

乾隆第六次南巡

甘肃回民起义

乾隆登基五十年

台湾林爽文起义

孔广森建阴阳对转论

廓尔喀兴兵侵藏

巨型玉雕“《大禹治水图》玉山”刻成

乾隆扩建避暑山庄

清策封安南国王

徽班进京·各擅胜场

清廷建南北大阁藏书

四大名绣登峰造极

福康安领兵平定西藏

乾隆自庆十大武功

洪亮吉论人口

颁行金奔巴瓶制度、《钦定西藏章程》

英国使者马戛尔尼访华

纪昀主持编《四库全书总目》

赵翼论史

湘黔两地苗民起义

川楚陕各地白莲教大起义

乾隆退位

序言

《话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此书的出版,凝聚了编撰者的心血,学术顾问们的智慧。尤其是李学勤先生,亲自动笔写下了序言,更增加了本书沉甸甸的份量。

中华文明的历史充满了辉煌与苦难,成就和挫折。它的历史无处不在,决定着我们中国人今天的思想和感情。当今的中国和中国人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造就的,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的延伸,也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的历史之河奔流到现在。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构成。中华文明丰富、深刻、辉煌、博大,在人类文明中的骨干作用和领导作用人所共知。在人类文明的发源时期,中华文明就是四大古国之一,是地球上文化的策源地之一。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中华文明成为文明在东方的支柱,公元前后200年间,人类的汉帝国与罗马帝国这两只铁手攫住了地球。在欧洲进入中世纪的时候,中华文明更成为人类文明最主要的领导,它的文明统治东亚,传遍世界。进入近代,中华文明处于自身的重压和西方的欺凌下,但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和奋起精神是人类文明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页。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人类贡献出了从思想家孔子到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从唐诗宋词到长城运河的伟大创造,贡献出了从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从商周铜器到明清文学的深刻内涵,也贡献出了从五霸七强到三国纷争、从文景之治到十大武功的辉煌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绚烂多彩,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

中华文明也是人类历史上最独特的文明,没有哪一个文明像中华文明这样持久,这样统一一致。世界上其它文明不但互相交错,其创造者也都与高加索体质的人种有关,它们是姐妹文明。在人类历史中,只有中华文明才是独特的,它的创造者是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民,与其它任何地方的人民都没有关系,它的文化是统一一致的文化,可以不依赖于其它任何文明而生存,但中华文明也绝不是封闭的,它接受他人的文化,也承担自己对于人类的责任。

人类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人们对于世界未来的政治和经济结构的估计无不以东亚和太平洋为中心,而尤以中国为重点。

经济起飞只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方面,中国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尤为刻不容缓。如果中国要自觉地发展中华文明,要有意识地使中国的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就必须发展强有力的精神文化,这样才能使中华文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才能形成中国和中华文明钓全面现代化。

而中国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伟大传统之中。进入近代之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产生大量的情绪化和激烈冲突的论调。“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具有冲破封建束缚的时代意义,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不容否认的正面意义,与文化虚无主义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旗帜下主张全盘西化;而复古主义则沉迷于中国文化的古董,走进反进步、反科学的泥潭。

历史的发展则超越了所有这些论点,产生这些论调的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已经结束。历史要求中国发展,要求中国走在全世界发展的前列。西化论和复古论都已过时,历史已经要求世界超越西方,中国可以承担起世界的命运,而中国的现实和世界的历史都说明,中国的使命在于它的发展前进,而非倒退。

中华文明走出迷惘的时代,我们这一代处在一个伟大而具有挑战的历史阶段。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话说中华文明》的意义和使命。我们创作《话说中华文明》,力求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我们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使它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就开始思考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并逐渐形成了编著《话说中华文明》的设想。在开展这项庞大的文化工程之始,我们就聘请了国内权威学者李学勤、罗哲文、俞伟超、曾宪通、彭卿云诸先生担任学术顾问,他们对计划作了充分讨论,并审阅了大量初稿。我们聘请了广州、香港地区的社会科学学者、大学教师、研究生以及我社编辑人员几十人担任稿件的撰写工作。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它的内在缺陷。中华文明具有辉煌的时期,也有苦难的年代,有它灿烂的成就,也有其不足的方面。中华文明在自身中能够吸取充分的经验和教训,就能够使自身健康壮大,成长发展。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出版事业的使命和重任。我们希望这部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起到它所应当起的作用。为中华文明的反省、前进和奋起作一点贡献。

内容推荐

李默主编的《大清盛世时期(话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 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 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本套书的意义和使命。《大清盛世时期(话说中华文明)》作者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 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编辑推荐

李默主编的《大清盛世时期》是《话说中华文明》系列之一,该系列全景式图文并茂的记录了中国文明历史,与考古密切相联,追寻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它可称为真正的“纸一博物馆”,文字、图片彼此相当,将中华文明人类历史上缔造的最光辉绚丽的文明呈现在读者面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