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称帝·定都洛阳
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新莽地皇三年(22),刘秀与其兄刘绩在舂陵起事,聚众约七八千人。不久与平林、下江农民军合兵,想借农民起义力量恢复汉室。第二年,刘秀迫于形势拥立另一皇族刘玄为更始帝,自己任更始政权太常、偏将军。昆阳之战中,刘秀突围召集援兵大败新莽军队,立有大功。更始二年(24),消灭据邯郸称帝的王郎,被封为萧王。同年秋天,击降并收编黄河以北地区的铜马、高湖、重连等部农民军,实力大大扩充,众至数十万,并基本据有河北之地。至此,刘秀开始脱离刘玄的更始政权,走上与之公开对立的道路。同年岁末,刘秀南下击破赤眉军一部及青犊、上江、铁胫等部农民军,并消灭更始政权驻守河北的谢躬军,又派邓禹西征,乘赤眉军和更始帝军激战之机,从中渔利。更始三年(25)正月,刘秀留寇恂、冯异等据守河内与更始政权留守洛阳的朱鲔相持,自己统率大军北征,击溃尤来、大枪、五幡等部农民军。四月,回军南下,大败新市、平林两军于温县,击溃赤眉、青犊两军于河南,基本解除了对河北的严重威胁。此时,刘秀手下的将领开始商议为刘秀上尊号,并使人造《赤伏符》以传“天命”,刘秀装模作样“三推”之后,便“恭承天命”,即皇帝位于酃,改部为高邑,自号为光武帝,建元建武。七月,派兵围攻洛阳,十月招降洛阳守将朱鲔,于是定都洛阳,正式建立了东汉王朝。
赤眉军入长安杀刘玄
新莽王朝被推翻以后,与刘玄的更始军队共同战斗的赤眉军并没有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遭到排挤。赤眉军无计可施,只好再聚军队,进击长安,苦求生路。建武元年(25)七月,赤眉军立没落的汉宗室刘盆子为帝,年号建世,与更始政权对抗。九月赤眉军到达高陵(今陕西高陵),更始将领王匡、张印投降,随后联兵攻破长安。更始帝刘玄单骑脱逃,后来被他的部下抓获献给赤眉军。赤眉军赦刘玄,封他为畏威侯,后改封长沙王。十二月,赤眉部将谢禄缢杀刘玄。赤眉军攻占长安后,军纪约束不严,附近属县和地方势力派人进贡,遭到赤眉军兵卒的劫夺,普通百姓也多次遭到抢掠,后来甚至发展到随意人宫抢食。建武二年正月,刘盆子整顿赤眉军,樊崇等将领关闭军营,约束士卒,长安秩序才得以恢复,百姓也纷纷回归。不久,长安遭到刘秀军队围困,城中粮尽,赤眉军只好搜罗珍宝,火烧宫室,引兵退出长安,西人安定(今甘肃固原)、北地(今甘肃庆阳北)一带活动。
刘秀击破赤眉军
建武二年(26)十一月至次年正月,刘秀派将军冯异进入关中地区讨伐赤眉军,赤眉军伤亡惨重,大势尽失。建立东汉王朝后首要的任务就是消灭农民起义军。而当时赤眉军力量最大,刘秀派大军包围赤眉军的根据地长安,逼走赤眉军,同时派大将邓禹追击,却被赤眉军打败。建武三年(27),刘秀派冯异为征西大将军,再次率领大军向赤眉军进攻。冯异出发后不久,便与邓禹以及车骑将军邓弘相遇。邓禹等要求冯异立即攻击赤眉军,但冯异不同意,劝邓禹对赤眉军一是要以恩信相诱,二是分东西两面夹击。邓禹不听,令邓弘率军与赤眉军大战,结果邓弘大败。冯异与邓禹合军救邓弘,赤眉军才稍退。冯异认为士卒饥乏,应暂时休兵。邓禹不听,再战,又败,死伤三千余人。邓禹逃往宜阳,冯异弃马与部下数人逃回营,坚壁自守。后冯异又召集诸营保兵数万人,与赤眉军约期再战。冯异让一些士兵先换上赤眉军的服装,埋伏起来。早晨,赤眉军一万人攻击冯异军的前部,冯异仅以少量兵力抵抗,赤眉军以为冯异军势弱,于是全军出击。冯异见状纵兵大战。到了黄昏,赤眉军难分敌我,阵脚大乱。于是冯异军进攻,大破赤眉军于崤底(今河南渑池县西南),赤眉军男女八万人投降。赤眉军残部逃至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刘秀亲率大军严阵以待,赤眉军无力抵抗,派刘恭乞降,刘秀允准,于是赤眉军所立之帝刘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俱投降,余部从之。至此,赤眉军势力基本被剿灭。 赤眉起义虽告失败,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封建统治者改朝换代的工具,但它与绿林起义一同推翻了王莽的黑暗统治,缓解了当时的土地、奴婢关系,推动了东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
群雄割据称帝
在赤眉、铜马、新市、平林等农民大起义如火如荼的时候,西汉的贵族、官僚、土豪、流氓,乘机拉起“反莽兴汉”的旗帜,割据郡县,设置将帅,改元建号,称帝称王。企图在农民“大叛乱”的火焰中,投机冒险,夺取政权。
当此之时,刘玄加入平林军,后为更始帝;刘绩、刘秀起于春陵,刘秀后为光武帝;王郎称帝邯郸;刘永自称天子于雎阳(今河南商丘县南);公孙述称王巴蜀;李宪自立于淮南;秦丰割据南郡,张步霸于青州;还有董宪起于东海,延岑起于汉中,田戎起于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东南),隗嚣起于陇西(今甘肃临洮南),卢芳起于朔方,窦融起于河西,彭宠起于渔阳。这些野心家,都利用“叛乱”的农民,去剿灭农民的“叛乱”,借此扩大自己的势力,巩固自己的割据。同时,又彼此合纵连横,或相互侵略兼并,企图削弱他人,加强自己。一时群雄角逐,天下大乱。
光武帝营建都城洛阳
更始三年(25),刘秀攻克洛阳,在部称帝,定都雒阳(三国时魏改为洛阳,在今河南洛阳市以东约15公里处),是为汉光武帝,建元建武。
洛阳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地势北高南低,交通便利,是脏腑之地,便于统控全国,治理东西南北各方。建武二年(26),光武帝始营建都城。为笼络人心,下令在洛阳筑起高庙,建立社稷,在城南设置郊兆,以正火德,使民众信从。
洛阳城建成长方形,“南北九里十七步,东西六里十步”,号称“九六城”,符合《周易》宣扬的“阳爻谓之九,九为老阳;阴爻谓之六,六为老阴。九与六谓阳与阴,转为阴阳合判,乃万物生生之道。”它的营建无论在选择方位、规定尺度以及命名等方面都极力附会谶纬、阴阳之说。
洛阳城环套宫城构筑,未建外廓,据考古测量周长约合今14公里。皇宫位于城的中部,分为南、北二宫,以复道连成一体。太仓、武库在城东北,皇家宫苑一濯龙园在城西北,官署和闾里分置城东、西,城内道路采用经纬途制,主要干道均与城门相对,东西横道、南北纵道各为四条,交错齐整,最宽的达50多米。城南外临洛水一带,建有买台、郊坛、辟雍和太学等。据史载,当时太学有学生3万余人,可见其宏阔。城内西部金市,城外南郊南市,东郊马市,都是洛阳城的工商业区。
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建都时间最长。西周武王时便有心选定此地为“中土”,统治天下;成王时周公营建雒邑,是为成周城所在。战国时因它在雒水之北,改称雒阳。东汉、三国魏、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武周、五代唐等先后定都于此,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商业、经济的中心。新莽、唐、五代的梁、晋、汉、周、北宋、金(宣宗以后)都曾以洛阳为陪都,盛极当世。洛阳这一古都,也随时世,几经营建,又几度废弃,沧海桑田几千年。汉光武帝改置军营
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25~57年在位)为控制地方豪强地主,完善中央集权,对国家的军事体制进行了改革,设置京师军营,削弱地方军队,集军权于中央。京师诸军成为国家对外征战和镇压内乱的唯一军事力量。P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