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而且反面教材往往更具有实际意义,所以哈尔滨出版社特意打造了这本《历史上最不靠谱的十大皇帝》。历史上“不靠谱”的皇帝也不在少数,有扶不起的阿斗,也有“何不食肉糜”的梁惠帝,本书《历史上最不靠谱的十大皇帝》(作者:任凌)选择了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十大不靠谱皇帝,把他们展示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又能增添一笑。
这本《历史上最不靠谱的十大皇帝》语言诙谐,每个皇帝的题目是一句搞笑的评语或者是该皇帝的超短简介,让读者一看就心有所悟。本书按照十个皇帝分为十章,以近二十万字的篇幅给读者提供了轻松时刻的消遣和茶余饭后的谈资。
皇帝这种工作并不好干,其中有圣明贤德者,也有荒淫无道者;有精心于朝政者,更有醉心旁鹜者。《历史上最不靠谱的十大皇帝》中的这些皇帝都堪称这一行当中的极品,他们平生最擅长的就是“不务正业”,换句话说,就是特“不靠谱”——假如世间鬼神之说是真的,他们的祖先一定会气得从坟里爬出来新手掐死他们。
《历史上最不靠谱的十大皇帝》由任凌等编著。
如果要讲历史上最荒诞的皇帝,就不能错过汉哀帝刘欣。不管与他的前辈还是后辈相比,这位爷绝对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他曾经也是一个满腔抱负、励精图治的皇帝,但最后却落得个昏君的名声,这不得不说是与他一生的作为息息相关的。俗话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因此,刘欣就必须要为他生前的所作所为付出被后人戳脊梁骨的代价,因为他在位时做的几件事情实在是太有名了,甚至还因此生出一个叫作‘‘断袖之癖”的成语,至于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请各位耐下心来,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会慢慢地讲给列位听。意料之外的皇帝
在讲汉哀帝之前,我们得先讲一讲在他之前的那位皇帝,也就是汉成帝。如果给历史上所有的昏君都排一个榜的话,汉成帝绝对也会不负众望地上榜。他长年沉迷于酒色,甚至为此不理朝政,造成了‘‘赵氏乱内,外家擅朝’’的局面,以致为后来的王莽篡汉开辟了一条通天大道。
这位皇帝对女人的沉迷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说是看见女人就迈不动步。先有昭阳正院许皇后,后有班婕妤和各种婕妤,最后是赵飞燕和赵合德,总之他这一生几乎就是围着女人转来转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他身边有这么多的女人,却没有一个给他生出儿子来继承汉室大统,眼看自己年岁已高,这可怎么办呢?于是他天天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转着圈地想办法。
看着这位爷急成这样,我们也先不用管他,不妨来看一看这个故事的主角,汉哀帝刘欣。
公元前25年,刘欣很平静地降生于定陶恭王刘康的府中。为什么会这么平静呢,因为他不是皇子,只是一个王爷的儿子。虽然这个王爷刘康曾经一度十分接近皇位,但也许是命中犯小人,莫明其妙地就被人阻止了他的继位,而嫡长子,就是后来的汉成帝还是安稳地继承了皇位。其实汉成帝为人也算仁义,没有像其他皇帝那样,杀了对自己帝位有威胁的人,反而是以礼待之。但不管怎么说,刘康的皇位是没有了,自己生的儿子也就成了所谓的庶孙。什么是庶孙呢?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时候,正室生的第一个儿子叫作嫡长子。汉成帝就是嫡长子,汉哀帝的父亲刘康本是庶出,正室生的儿子的儿子叫嫡孙,侧室生的儿子的儿子自然就是庶孙了。所以,一个庶孙的诞生,自然是平静如常的。因为当时还没有人会认为这个庶孙会成为日后的皇帝。
刘欣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特别是对于文辞法律方面更是精通。上面提到汉成帝没有子嗣,急得跟什么似的,于是想要在自己的近亲中挑选一位能干的人来继承自己的皇位,而眼下只有两个人适合,这两个人便是当时的定陶王刘欣和汉成帝自己的弟弟中山孝王刘兴。但到底谁更适合坐自己的这个位置汉成帝心里也没谱,所以他决定先对二人观察一段时间,然后再行定夺。
元延四年,也就是公元前9年,汉成帝宣刘欣和刘兴进宫面上。刘兴来---的时候只带了太傅一个人,而刘欣却把什么太傅、相国、中尉等一干人等全带入宫中,那声势可谓是浩浩荡荡。宫里的其他人都对他侧目以待,心想:你一个王爷,进宫来见皇上,却摆这么大的阵势,真是太招摇了,看皇上怎么整治你。他们的想法也没什么错。汉成帝看到这一情况,心里头也确实老大不乐意,但却并没有表现在脸上,而是有心想把这件事作为在二人中择选谁为皇帝的契机。
见到二人之后,汉成帝就借故提起了这件事。他先是假装一脸不高兴地质问刘欣:“定陶王,你来见朕,朕很高兴。但你这呼啦带一帮子人,是跟我示威啊?还是跟我示威啊?”旁边那些刘欣的随侍都替刘欣捏了一把冷汗,这皇帝摆明了是要找碴儿啊。但刘欣却并没有惊慌,反倒是很镇定地问了皇上一个问题:“陛下,请问诸侯人朝是否规定了随侍的官吏人数?”汉成帝想了想说:“没有规定人数,法令准许随身陪侍T~官吏入朝。”刘欣笑了笑说:“既然没规定人数,我这随身陪侍的官员,不论太傅、相国还是中尉,都是二千石的官员,那么他们随我前来,也是依法令行事啊。”汉成帝听到刘欣说得头头是道,在心中暗自高兴,心想:这小子对答如流,可见对法律精通,也算是个可造之材,不错,不错。于是,汉成帝的脸上有了些笑容,又提出让刘欣为其背诵一段《诗经》。刘欣也没有畏惧,大声地背诵出来,并一一讲出其意思,听得汉成帝心里这个高兴啊,别提多美了。
随即,汉成帝又转而问中山孝王刘兴:“你上朝只带了一个太傅来,这是为什么啊?”刘兴哪想到自己这样简装出行,只带一个随行人员也会被责难,当时就慌了神,结结巴巴地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应对的话来,只见豆大的汗珠顺着脸直往下淌。汉成帝摇了摇头,也不想继续难为他。只好换一个话题,让他也背一段《诗经》。刘兴更加紧张了’背一段忘一段,背了开头,又忘了结尾。汉成帝一见他这不成气候的模样,气就不打一处来,将他打发下殿。
虽然心里已经定下了刘欣,但这汉成帝也算是惧内之人。况且这立嗣之事也要得到宫内众人的允许,方可成事。于是他回宫又和皇太后、将军、赵飞燕、赵合德等人商量。其实他不知道,刘欣的祖母傅昭仪在他召刘欣人宫面圣的时候就知道可能是为了立嗣一事,所以立刻就准备了金银珠宝进宫贿赂,外廷主事的将军王根,内宫的赵飞燕和赵合德都收了好处,再加上皇太后根本不爱答理这种事,所以这次欲立刘欣为太子的事儿竟然出奇顺利地获得了一致的同意,汉成帝也就定下了立嗣这件心头最重的大事。
大事一了,汉成帝又恢复了本来的模样,日日淫乱,夜夜笙歌,今天赵飞燕那里住一宿,明天赵合德那里睡一夜。终于,公元前7年的某一天,这位汉成帝不知道什么原因,暴毙于赵合德的怀中。正所谓“温柔乡,英雄冢”,这位皇帝就这样成了死在牡丹花下的风流鬼。汉成帝突然死亡,赵合德畏罪自尽,全朝上下都乱作一团。群臣都请太后速速立诏,请太子刘欣择日即位。P3-5
纵观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从夏启开国至清溥仪退位,这期间共经历了近七十个王朝,如果不算春秋战国时的诸侯争霸,算下来也有四百多位君主。而真正以皇帝自称,是从秦赢政创立帝制开始的。这之后,皇帝一直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决定着江山社稷的稳定、黎民百姓的命运。
但正如中国有句老话所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皇上多了,自然也是形形色色。有圣明贤德者,也有荒淫无道者;有精心于朝政者,更有醉心旁骛者。其实,按道理来说,皇帝也是普通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这是理所当然的,即使身为皇帝,也一定有着自己的喜好和追求。但是从国家来讲,皇帝却又不是普通人。
如果他是一个老百姓,他当然可以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到极致,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但他没的选择,偏偏生于帝王之家,这就决定了他这辈子的正事儿只能是当皇帝,他这辈子应该钻研的事情只有一样,就是怎么把皇帝当好,怎么能让国家繁荣昌盛,怎么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当然,他可能对这件事很不满意,肯定会对百姓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质疑:“那我这个皇上就不能有自己的爱好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皇帝也可以有自己的爱好,因为皇帝也是人,是人就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是如果他追求自己的爱好已经到了可以置国家兴衰和百姓疾苦于不顾的地步,这样肯定是不能被百姓所接受的。这种人,搁到什么时候都只能用“不务正业”四个字来形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靠谱”,用文学一些的语言来说,就是荒诞。
历史上这种“不靠谱”的荒诞皇帝并不在少数。本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都认为“虎父无犬子”或者“老子英雄儿好汉”,一家子的优良品质应该代代相传。但列位如果多看些历史书就会发现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老子是盖世英雄,子孙却是无能鼠辈,这种情况在历代的皇帝中简直是屡见不鲜。“扶不起”的刘阿斗,“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这些皇帝几乎都是因为自己的“不靠谱”而将自己祖辈殚精竭虑、苦心经营的大好河山糟蹋殆尽,甚至拱手让于他人。假如世间鬼神之说是真的,他们的祖先一定会气得从坟里爬出来亲手掐死他们。
记得电影《喜剧之王》里,周星驰在被人骂是个“死跑龙套的”的时候,周星驰很正经地回答说:“其实我是个演员。”那么,如果我们骂历史上这些“不靠谱”的皇帝是“死昏君”的时候,他们是不是也很想告诉我们一句:“其实我是个……”
我们作为历史的看客,读过了万卷的史书,看多了圣贤之君,不妨也换一个角度来看历史上的皇帝,正如那句名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从对这些反面教材的调侃中吸取教训,也可以正自身,知荣辱,明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