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Time Out《柏林》的第八版,也是50余册Time Out城市指南丛书中的一册,由伦敦、纽约、芝加哥及其他城市的多份资讯类杂志背后的工作人员制作。我们所有的指南均由当地专家撰写和更新,无论你是常住柏林的居民还是初来乍到的游客,我们都力图为你提供最新资讯,帮助你探索这座城市,了解它的背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柏林(Time Out)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
作者 | Time Out城市指南编写组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Time Out《柏林》的第八版,也是50余册Time Out城市指南丛书中的一册,由伦敦、纽约、芝加哥及其他城市的多份资讯类杂志背后的工作人员制作。我们所有的指南均由当地专家撰写和更新,无论你是常住柏林的居民还是初来乍到的游客,我们都力图为你提供最新资讯,帮助你探索这座城市,了解它的背景。 内容推荐 编写这样一本城市指南就像是盘点一个城市的家当。这里有哪些新鲜事,还剩下些什么……过去几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当我们编写上一版Time Out《柏林》的时候,集混乱与沉静于一身的德国首都刚刚完成了两德统一后重大建筑项目的最后部分;适时为2006年国际足联世界杯足球赛的圆满举办奠定了基础。而现在可以说,柏林城的建设终于大功告成了。这座城市正面带微笑,友好地迎接世界各地的来客,并且发现,嘿,友善待人的感觉真好! 柏林新市中心为纳粹受害者建造的各种纪念碑和纪念馆随处可见,它们也能告诉你这座城市如今有多么自信。柏林永远都是一个认真得有些沉重的城市。但这并不妨碍你挽起袖子,全身心投入,尽情享受这座典型的多元化现代都市带给你的乐趣。 目录 导言 背景介绍 历史 今日柏林 建筑 投宿居停 住宿 风物景观 简介 中区 普伦茨劳贝格区和弗里德里希斯海因区 地图:循墙追忆 克罗依茨贝格区和舍讷贝格区 蒂尔加滕区 地图:柏林复兴之旅 夏洛滕堡区 其他地区 餐饮购物 餐馆 咖啡馆/酒吧 商店及服务 艺术娱乐 节庆活动 儿童 电影 艺术展馆 音乐:摇滚乐、世界乐与爵士乐 夜生活 表演艺术 体育和健身 走出柏林 城外游览 地图:城外游览 实用资讯 城内交通 资料大全 词汇必备 更多资讯 索引 地图 周边地图 城市街道地图 街名索引 公共交通图 柏林行政区划图 试读章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1935年起,柏林市民便经常参加防空演习,但直到1938年发生苏台德危机,战争爆发的可能性才真正来临。希特勒终于有机会为所欲为,他说服了法兰西和不列颠任由他派兵进占捷克斯洛伐克北部的德语地区。 但是一年之后,当他企图在波兰重施故伎时遭到了伦敦和巴黎的抵制。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随即向德宣战。 尽管政府大肆进行宣传,而且德军在开战之初无往不利,但大多数柏林市民依然对战争心怀恐惧。1940年初,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潘科区(Pankow)和利希滕贝格区(Lichtenberg),这座城市遭受了第一次空袭。 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之后,留在柏林的7.5万名犹太人被迫戴上黄色的大卫星标志,纳粹分子开始有计划地把犹太人遣送到各个集中营。到战争结束时,柏林只剩下5000名犹太人。 犹太人先被集中在一起,然后押解出城,而那些臭名昭著的集中地点主要有威丁区的普特里茨街(Putlitzstrasse)、中区的大汉堡街(Grosse Hamburger Strasse)和罗森街(Rosenstrasse)。1942年1月20日,来自纳粹各个安全机构的首脑在万湖城郊举行会议,就“最终解决”犹太人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刽子手们一面开玩笑、喝着白兰地,一面若无其事地商讨如何进行大屠杀。 1943年1月31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了战争的转折点。为了扭转这次惨败造成的不利局面,戈倍尔在柏林体育宫召开大会,声称现在德国已经进入“全面战争”状态。当年夏季,当局下令把妇女和孩子从柏林疏散到外地,到了1943年年底,有70万人逃出城外。 1943年11月,英国皇家空军发起柏林战役,轰炸将柏林市中心的大部分建筑变成了瓦砾。到1944年2月,1万多吨炸弹落在了市区,将近5000人丧生,大约25万人无家可归。 七月密谋 1944年7月20日,一群军官、公务人员和以前的工会会员发起了一次破釜沉舟般的行动,企图刺杀希特勒。负责行刺的上校冯·施陶芬贝格(Von Stauffenberg)伯爵把炸弹安放在希特勒位于东普鲁士的东部指挥所中,但希特勒在爆炸中活了下来。 当天晚上,在本德勒街(Bendlerstrasse,即现在的施陶芬贝格街[Stauffenbergstrasse])陆军总部的院子里,施陶芬贝格被行刑队枪杀。密谋行刺的其他参与者也纷纷被捕,在克莱斯特公园(Kleistpark)附近的人民法庭受审后,被押往普勒岑湖(Plotzensee)监狱处决。 1945年1月初,苏联红军发动强大的攻势,将战火烧到了德国的土地上。2月12日,柏林遭受了最猛烈的一次轰炸。一个多小时之内,有2.3万多人在炸弹下丧生。 4月20日,当红军攻到柏林郊区时,希特勒正在威廉街后面的地堡中庆祝自己的最后一个生日。三天后,新克尔恩区(Neukelln)和滕珀尔霍夫区(Tempelhof)被攻陷。4月28日,亚历山大广场(Alexanderplatz)和哈勒门(Hallesches Tor)落人红军手中。 第二天,希特勒下令召开最后一次作战会议,随后他与女友埃娃布劳恩(Eva Braun)举行了婚礼。一天之后,二人双双自杀。当党卫军军官焚烧他们的尸体时,几条街之外,一面红旗升上了国会大厦的屋顶。1945年5月2日,柏林正式宣布投降。5月8日,在红军位于卡尔斯霍尔斯特别墅(Karlshorst,即现在的柏林卡尔斯霍尔斯特博物馆)的指挥中心,举行了德国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 破坏与分裂 当贝托尔特布雷希特(Bertolt Brecht)于1948年回到柏林时,他发现这座城市已经变成“波茨坦旁的一堆瓦砾”。全城将近四分之一的建筑物被毁。而战争耗去的人类性命更令人震惊:约有8万名柏林市民丧生,这还不包括数千名死在集中营里的犹太人。 战后的城市既没有煤气也没有电,只有城郊还在供应自来水,公共交通系统也已全部瘫痪。德国投降后最初的几个星期里,数千名男人被运往苏联境内的劳动营。食品供应很快告罄,城市四周的农田又是颗粒无收。随着冬天的到来,蒂尔加滕和其他公园中仅存的几棵树木被砍倒充作了薪柴。 清理废墟的工作乏味而又艰苦,需耗时数年。“瓦砾女工”清理出一条条街道,堆起一座座真正的垃圾山,结果柏林至今仍耸立着7座用废墟残骸堆成的小山,魔鬼山(Teufelsberg)便是其中之一。 苏联人已制定计划将德国的工业设施肢解并运回本国,他们拆毁了柏林全城的工厂。作为战争赔偿,所有工厂都被迁到俄国。 《雅尔塔协定》将德国划分为四个控制区,而根据协定的条款,柏林也被一分为二:苏联人控制东柏林,美、英、法控制西柏林。各方军队的指挥官以克莱斯特公园中的人民法庭大楼为基地,联合组成了军事管制司令部(Kommandatura),负责处理城市的管理工作。 最初,在恢复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正常秩序方面,这个管理机构的工作还算顺利。但随着平民市政部门回到城中,苏联和西方盟国的紧张关系开始升级。在东部的苏占区,德国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的支派(两党均于1945年重新成立)合并,进而成立了德国统一社会党。而在西部的盟军占区,社民党作为一个独立党派继续存在。 1946年,当新的市政府选举结束之后,事态发展到了紧要关头。统一社会党未能获得超过20%的选票,而社民党的得票却占总选票数的近50%。苏联人否决了对社民党市长候选人、反共主义者恩斯特·罗伊特(Ernst Reuter)的任命。 柏林的空中桥梁 1948年春季,事态变得愈加恶化。西方盟国决定将各自的控制区合为一体,成立统一的行政区并且发行新货币,作为回应,苏联人退出了军事管制司令部。6月下旬,各地通往西柏林的一切交通均被阻断,苏军开始封锁整个城市。于是,连接在西柏林与西部德国之间的三道“空中走廊”变成了三条生命线,盟国飞机通过这些空中桥梁为被围困的城市运来食物、煤炭和工业零部件。 在柏林城内,当来自西部市区的议员被赶出市政厅之后,城市将被一分为二的趋势开始变得明朗起来。被驱逐的议员搬到了西柏林的舍讷贝格区政府(Rathaus Scheneberg)。在西部市区重新举行的选举中,罗伊特再次当选市长。由于东柏林的洪堡大学(Humboldt-Uillversitat)被共产党所控制,因而作为回应,西柏林成立了柏林自由大学(Frele Universiat)。 苏方始终未能利用饥饿迫使西柏林屈服,于是在11个月之后解除了封锁。这次封锁也令西方同盟国确信,他们应当继续留在柏林,而且他们在这座城市中的控制区应当与1949年5月成立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紧密相连。而作为回应,德国东部的苏占区在10月7日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随着“德意志大地上第一个工农国家”的诞生,德国完全而且正式地分裂成了两个国家。 冷战 在冷战期间,柏林一直是美国和苏联相互较量、相互牵制的焦点。这座城市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任何事务,只能完全听凭地缘政治发展的摆布。整个20世纪50年代,“柏林问题”始终是一个突出的国际议题。 从法律角度看,柏林仍然处于苏美英法四列强的共同控制之下,但鉴于苏联人已撤出军事管制司令部,而且刚刚建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将首都定为东柏林(这一举动违背了各方关于城市未来发展的战时协定),所以四方共管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大体上讲,三个西方同盟国确实遵守相互间的约定——对西柏林保留最终的管理权,但允许这座城市融入西德国体。(但对西柏林仍有例外之处,例如:西柏林市民被免除了兵役义务,城市议员不得在西德国会的选举中投票。)20世纪50年代,随着东西方政治体制的演化,柏林的东西两部分也开始各自向前发展。 在东柏林,共产党领袖瓦尔特·乌布利希(Walter Ulbricht)着手将民主德国变成了莫斯科在东欧最强硬的盟友。一条名叫“斯大林大道”(Stalinallee)的莫斯科式林荫路开始动工,宽阔的大道从亚历山大广场一直向东延伸开去。国内的工业均被国有化,并服从于严格的中央计划调控。新成立的国家安全部(见18页,“秘密警察的国度”)对反对党进行着严密的控制。 西柏林扮演的角色则是“自由世界的最后一个前哨站”,因而逐渐变成了向东德展示资本主义社会面貌的窗口。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美国为西德的重建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也向西柏林投入数百万美元。当时西德政府拒绝承认东德是合法国家,他们不时在西柏林召开国会会议,表明自己有责任让柏林重新成为德国的首都。西柏林的政治家(例如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在国外受到高标准的接待,也反映了国际社会赋予这座城市的突出地位:西柏林的市政府首脑在出访外国时,对方的接见者居然是国家总理或是总统——对于一市之长来讲,这种礼遇非比寻常。 然而,尽管柏林被一分为二,但这座城市的东西两部分却在以某种奇特的方式继续共存下去。分界线两边的城市规划者最初在制定计划时,都是从整个城市着眼进行考虑。 西柏林控制的地铁网络和东柏林控制的轻轨(S-Bahn)组成的公共交通系统,将城市的东西两部分贯通相连。尽管东、西柏林之间设有“边境”检查站,但两地间的往来通行依然比较正常:西柏林人常去东柏林观看布雷希特的话剧,或是购买便宜的书籍;而东柏林人则乘车到西柏林上班、购物,或是欣赏最新的好莱坞影片。 双方的情报机构始终在城内大肆活动,经常进行各种蓄意破坏。柏林变成了世界间谍之都。 复兴与限制 在美国的经济援助和西德“经济奇迹”的影响下,西柏林开始复苏。1950年,城市的失业率为30%,而到了1961年,失业人口比率已降为零。就业的劳动人口中还包括大约5万名每天穿越分界线来西柏林上班的东柏林人。 但东柏林的重建工作进行得比较缓慢。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德才停止向苏联支付战争赔款。政府的市政工作与其说是积极的建设,倒不如说是有意的破坏。曾在轰炸中轻微受损的老王城宫邸在1950年被炸掉,原因竟是要为一座阅兵场腾出空地,那里最后变成了一片停车场。 1952年,东德封锁了与西德交界的边境线。于是若想离开“东德地区”,唯一的出路便是取道西柏林,而来自东德的难民人数正在急剧增加,从1950年的5万人飙升至。1953年的30万人。10年间,共有100万名难民经过西柏林来到了西德。 1953年暴动 1953年6月,为了解决技术劳动力迅速流失等问题,东德政府宣布将工人的劳动“定额”上调10%。所谓劳动定额,是指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和必须完成的工作量。在斯大林大道(即如今的卡尔一马克思大道[Karl-Marx-Allee])施工的建筑工人提出了抗议。6月16日,他们放下手中的工具,组成游行队伍前往位于莱比锡大街(Leipziger Strasse)的政府大楼。政府拒绝收回成命,于是罢工浪潮蔓延到了全城。人们冲进共产党的各个办公地,从公共建筑物上扯下红旗。到了中午,政府已无力控制城内的局势,只得依靠苏联红军来恢复秩序。苏军将坦克开进了东柏林的市中心,遭到了示威者的石块袭击。 入夜时分,城内的暴动被镇压下去。官方宣布23人丧生,但另据估计,死亡人数已超过两百。随后东柏林全城展开了大搜捕,有4000余人被拘捕。其中的大多数人后来都受到严惩,被判入狱服刑。 6月17日的暴动未能达到其他目的,只是推动了移民高潮。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由于技术工人大量流失,东德很可能将无法行使工业国家的职能。据估计,移民给东德经济造成的损失约有1000亿马克。乌布利希更加迫切地要求莫斯科采取行动。 1958年,为了迫使同盟国放弃西柏林,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呼吁结束军事占领并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的局势正常化”,而他所说的首都,指的是整个柏林。他的最后通牒遭到拒绝,同盟国解释了他们对西柏林所承担的义务。赫鲁晓夫不愿挑起世界大战,但需要支持自己的盟友,于是放弃原先的主张,批准了乌布利希关于解决柏林问题的备选方案。 P24-27 序言 编写这样一本城市指南就像是盘点一个城市的家当。这里有哪些新鲜事,还剩下些什么……过去几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当我们编写上一版Time Out《柏林》的时候,集混乱与沉静于一身的德国首都刚刚完成了两德统一后重大建筑项目的最后部分;适时为2006年国际足联世界杯足球赛的圆满举办奠定了基础。而现在可以说,柏林城的建设终于大功告成了。这座城市正面带微笑,友好地迎接世界各地的来客,并且发现,嘿,友善待人的感觉真好! 从那时起,柏林的空气中被注入了新的气息,一种就在不久之前对于这座具有双重人格的城市来说还十分陌生的气质——自信。如今,已经成为欧洲最热门旅行目的地之一的柏林正以一种平静却充满自信的全新姿态欢迎越来越多的游客。这片曾经与世隔绝的文化荒漠,已成为欧洲北部的交通枢纽和吸引了成千上万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的创意中心。欧洲大陆无可争议的最重要的电影及音乐产业节在这里举行。这里还有逐步走向世界的艺术圈,足够满足两三个普通城市需求的古典音乐资源,以及一如以往通宵达旦的热力派对。 当然,分歧仍然存在,但这座曾经四分五裂的城市已经找到了消除这些分歧的方法。在极富创造力而又自信十足的新柏林,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被视为值得庆祝的幸事,而不是避之不及的祸根。在这里,足球联赛催生出了将德国国旗和土耳其国旗合二为一的创意;在这里,人们于古典俱乐部之夜伴随着贝多芬的作品翩翩起舞;在这里,小酒吧也能提供纹身服务;在这里,舞蹈和戏剧在先锋派的演出中完美融合;在这里,抽象风格的设计工作室在拷问消费行为本质之余也出售流行艺术的小玩意;在这里,男女同性恋者在真正的混合活动区中寻找各自的伴侣;在这里,古老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在全新的街道名称中得到了延续。 柏林新市中心为纳粹受害者建造的各种纪念碑和纪念馆随处可见,它们也能告诉你这座城市如今有多么自信。柏林永远都是一个认真得有些沉重的城市。但这并不妨碍你挽起袖子,全身心投入,尽情享受这座典型的多元化现代都市带给你的乐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