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英雄传(上下)》描述的是清朝康熙末年至雍初年所发生的一桩官场公案。一方面暴露了当时官场中的暗无天日和世道艰难重重,一方面又塑造了几个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儿女英雄传》的“特别长处,在于方语的生动,漂亮,俏皮,诙谐有风趣。”文康用北京方言来写作,加进大量的活的方言土语。那种活泼、传神、风趣、俏皮,常常令读者忘却了其创作思想的迂庸肤浅,而陶醉于精彩的语言所带来的愉快之中了。小说中人物的谈话,写得更是出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儿女英雄传(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文康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儿女英雄传(上下)》描述的是清朝康熙末年至雍初年所发生的一桩官场公案。一方面暴露了当时官场中的暗无天日和世道艰难重重,一方面又塑造了几个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儿女英雄传》的“特别长处,在于方语的生动,漂亮,俏皮,诙谐有风趣。”文康用北京方言来写作,加进大量的活的方言土语。那种活泼、传神、风趣、俏皮,常常令读者忘却了其创作思想的迂庸肤浅,而陶醉于精彩的语言所带来的愉快之中了。小说中人物的谈话,写得更是出色。 内容推荐 文康所著的《儿女英雄传(上下)》描写康熙末年雍正初年,少年公子安骥因父亲安学海遭人陷害,变卖家产前去救父,途遇歹人要谋财害命;侠女十三妹何玉凤因父亲为奸臣纪献唐所害,学武报仇,遇安骥有难,暗中护助,全歼强徒,最后与民女张金凤一同嫁与安骥为妻;安骥则读书应试,科场连捷,最终位极人臣,尽享人间富贵。 目录 序 弁言 原载序文 缘起首回 开宗明义闲评儿女英雄 引古证今演说人情天理 第一回 隐西山闭门课骥子 捷南官垂老占龙头 第二回 沐皇恩特授河工令 忤大宪冤陷县监牢 第三回 三千里孝子走风尘 一封书义仆托幼主 第四回 伤天害理预泄机谋 末路穷途幸逢侠女 第五回 小侠女重义更原情 怯书生避难翻遭祸 第六回 雷轰电掣弹毙凶僧 冷月昏灯刀歼余寇 第七回 探地穴辛勤怜弱女 摘鬼脸谈笑馘淫娃 第八回 十三妹故露尾藏头 一双人偏寻根觅究 第九回 怜同病解橐赠黄金 识良缘横刀联嘉耦 第十回 玩新词匆忙失宝砚 防暴客谆切付雕弓 第十一回 糊县官糊涂销巨案 安公子安稳上长淮 第十二回 安大令骨肉叙天伦 佟儒人姑媳祝侠女 第十三回 敦古谊集腋报师门 感旧情挂冠寻孤女 第十四回 红柳树空访褚壮士 青云堡巧遇华苍头 第十五回 酒合欢义结邓九公 话投机演说十三妹 第十六回 莽撞人低首求筹画 连环计深心作笔谈 第十七回 隐名姓巧扮作西宾 借雕弓设局赚侠女 第十八回 假西宾高谈纪府案 真孝女快慰两亲灵 第十九回 恩怨了了慷慨捐生 变幻重重从容救死 第二十回 何玉凤毁妆全孝道 安龙媒持服报恩情 第二十一回 回心向善买犊卖刀 隐语双关借弓留砚 第二十二回 晤双亲芳心惊噩梦 完大事矢志却尘缘 第二十三回 返故乡宛转依慈母 圆好事娇嗔试玉郎 第二十四回 认蒲团幻境拜亲祠 破冰斧正言弹月老 第二十五回 何小姐证明守官砂 安老翁讽诵列女传 第二十六回 灿舌如花立消侠气 慧心相印顿悟良缘 第二十七回 践前言助奁伸情谊 复故态怯嫁作娇痴 第二十八回 画堂花烛顷刻生春 宝砚雕弓完成大礼 第二十九回 证同心姊妹谈衷曲 酬素愿翁媪赴华筵 第三十回 开菊宴双美激新郎 聆兰言一心攻旧业 第三十一回 新娘子悄惊鼠窃魂 戆老翁醉索鱼鳞瓦 第三十二回 邓九公关心身后名 褚大娘得意离筵酒 第三十三回 申庭训喜克绍书香 话农功请同操家政 第三十四回 屏纨祷稳步试云程 破寂寥闲心谈月夜 第三十五回 何老人示棘闱异兆 安公子占桂苑先声 第三十六回 满路春风探花及第 一樽佳酿酾酒酬师 第三十七回 志过铭嫌隙成佳话 合欢酒婢子代夫人 第三十八回 小学士俨为天下师 老封翁蓦遇穷途客 第三十九回 包容量一诺义娟贫 矍铄翁九帙双生子 第四十回 虚吃惊远奏阳关曲 真幸事稳抱小星稠 附录一 文康《史梅叔诗选》序 史梅叔诗六首 附录二 文康《桐华竹实之轩诗草》序 谦福《桐华竹实之轩诗草》诗三首 顾郑乡诗一首 祁寓藻诗一首 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儿女英雄传》的大意都在“缘起首回”交代明白,不再重叙。这部书究竟传的是些什么事?一班什么人?出在那朝那代?列公压静,听说书的慢慢道来。 这部书近不说残唐五代,远不讲汉魏六朝,就是我朝大清康熙末年雍正初年的一桩公案。我们清朝的制度,不比前代:龙飞东海,建都燕京;万水朝宗,一统天下。就这座京城地面,聚会着天下无数的人才。真个是冠盖飞扬,车马辐辏!与国同休的,先数近支远派的宗室觉罗,再就是随龙进关的满州蒙古汉军八旗,内务府三旗,连上那十七省的文武大小汉官,何止千门万户!说不尽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都不在话下。 如今单讲那正黄旗汉军有一家人家。这家姓安,是个汉军世族旧家。这位安老爷本是弟兄两个,大哥早年去世,止剩他一人,双名学海,表字水心,人都称他安二老爷。论他的祖上,也曾跟着太汗老佛爷征过高丽,平过察哈尔,仗着汗马功劳上头,挣了一个世职,进关以后,累代相传,京官外任都做过。到了这安二老爷身上,世职袭次完结,便靠着读书上进。所喜他天性高明,又肯留心学业,因此上见识广有,学问超群,二十岁上就进学中举。怎奈他“文齐福不至”,会试了几次,任凭是篇篇锦绣,字字珠玑,会不上一名进士,到了四十岁开外,还依然是个老孝廉。孺人佟氏也是汉军世家的一位闺秀,性情贤慧,相貌端庄,针黹女工不用讲,就那操持家务,支应门庭,真算得起安老爷的一位贤内助。只是他家人丁不旺,安老爷夫妻二位子息又迟,孺人以前生过几胎都不曾存下,直到三十以后才得了一位公子。 这公子生得天庭饱满,地格方圆,伶俐聪明,粉妆玉琢,安老爷、佟孺人十分疼爱。因他生得白净,乳名儿就叫作玉格,单名一个骥字,表字千里,别号龙媒,也不过望他将来如“天马云龙,高飞远到”的意思。小的时候,关煞花苗都过,交了五岁,安老爷就叫他认字号儿,写顺朱儿;十三岁上就把《四书》《五经》念完,开笔作文章作诗都粗粗的通顺。安老爷自是喜欢。过了两年,正逢科考,就给他送了名字。接着院考,竟中了个本旗批首。安老爷、安太太的喜欢自不必说,连日忙着叫他去拜老师,会同案,谒官拜客。诸事已毕,就埋头作起举业的工夫来。 那时候公子的身量也渐渐的长成,出落得目秀眉清,温文儒雅;只因养活得尊贵,还是乳母丫鬟围随着服侍;慢说外头的戏馆饭庄东西两庙不肯教他混跑,就连自己的大门也从不曾无故的出去站站望望;偶然到亲戚一家儿走走,也是里头嬷嬷妈、外头嬷嬷爹的跟着,因此上把个小爷养活得十分腼腆:听见人说句外话,他都不懂;再见人举动野调些,言谈粗鲁些,他便有气,说是下流没出息;就连见个外来的生眼些的妇女,也就会臊的小脸儿通红,竟比个女孩儿来得还尊重。 那安老爷家的日子虽比不得在先老辈手里的宽裕,也还有祖遗的几处房庄,几户家人。虽然安老爷不善经理家计,仗着这位太太的操持,也还可以勉强安稳度日。他家的旧宅子本在后门、东不压桥地方,原是祖上蒙恩赏的赐第,内外也有百十间房子;自从安老爷的老太爷手里因晚年好静,更兼家里人口稀少,住不了许多房间,又不肯轻弃祖业,倒把房子让给远房几家族人来住,留了两户家人随同看守,为的是房子既不空落,那些穷苦本家人等也得省些房租,他自家却搬到坟园上去居住。 他家这坟园又与别家不同,就在靠近西山一带。这地方叫作双凤村。相传说,从前有人见两只彩凤落在这地方山头上,百鸟围随,因此上得了这个村名。 这地原是安家的老圈地,到了安老爷的老太爷手里就在这地里踹了一块吉地,作了坟园,盖了阴阳两宅;又在东南上盖了一座小小庄子,虽然算不得大园庭,那亭台楼阁,树木山石,却也点缀结构得幽雅不俗。附近又有几座名山大刹。围着庄子都是自己的田园,佃户承种交租。 那安老爷的老太爷临终遗言曾嘱咐安老爷说:“我平生在此养静,一片心神都在这个地方;将来我百年以后,不但坟园立在这里,连祠堂也要立在这里。一则,我们的宗祠里本来没有地方了;二则,这园子北面,土山以后,界墙以前,正有一块空地,你就在这地方正中给我盖起三间小小祠堂,立主供奉。你们既可以就近照应,便是将来的子孙,有命作官固好;不然,守着这点地方,也还可以耕种读书,不至冻饿。”后来安老爷便谨遵父命一一的照办。此是前话不提。 传到安老爷手里,这位老爷天性本就恬淡,更兼功名蹭蹬,未免有些意懒心灰,就守定了这座庄园,课子读书,自己也理理旧业;又有几家亲友子弟,因他的学问高深,都送文章请他批评改正,一天却也没些空闲;偶然闲来,不过饮酒看花,消遣岁月,等闲不肯进城。安太太又是个勤俭当家的人,每日带了仆妇侍婢料理针线,调停米盐。公子更是早晚用功,指望一举成名,不干外事。外头只有几个老成家人支应门户。又有公子的一个嬷嬷爹,这人姓华,名忠,年纪五十岁光景,一生耿直,赤胆忠心,不但在公子身上十分尽心,就连安老爷的一应大小家事,但是交给他的,他无不尽心竭力,一草一木都不肯糟踏,真算得“奶公子里的一个圣人”;因此,老爷、太太格外加恩待他,不肯当一个寻常奶公子看待。这安老爷家通共算起来,内外上下也有三二十口人,虽然算不得簪缨门第,钟鼎人家,却倒过得亲亲热热,安安静静,与人无患,与世无争,也算得个人生乐境了。 P10-13 序言 《儿女英雄传》一书,文铁仙先生康所作也。先生为故大学士勒文襄公保次孙,以赀为理藩院郎中,出为郡守,涛擢观察,丁忧旋里,特起为驻藏大臣,以疾不果行,遂卒予家。先生少席家世馀荫,门第之盛,无有伦比。晚年诸子不肖,家道中落,先时遗物斥卖略尽。先生块处一室,笔墨之外无长物,故著此书以自遣。其书虽托于稗官家言,而国家典故,先世旧闻,往往而在。且先生一身亲历乎盛衰升降之际,故于世运之变迁,人情之反覆,三致意焉。先生殆悔其已往之过,而抒其未遂之志欤? 余馆于先生家最久,宦游南北,遂不相闻。昨来都门,知先生已归道山。访其故宅,久已易主。生平所著,无从收拾,仅于友人处得此一编,亟付剞劂,以存先生著作。嗟乎!富贵不可长保,如先生者,可谓贵显,而乃垂白之年,重遭穷饿。读是书者,其亦当有所感也。 书故五十三回,回为一卷,蠹蚀之馀,仅有四十卷可读。其馀十三卷残缺零落,不能缀缉,且笔墨弁陋,疑为夫己氏所续,故竟从刊削。书中所指,皆有其人,余知之而不欲明言之,悉先生家世者,自为寻绎可耳。 时光绪戊寅阳月,古辽阆圃马从善偶述。 后记 《儿女英雄传》四十一回,满洲文康著。康字铁仙,一字悔庵,氏费莫,隶镶红旗。嘉庆中大学士勒保孙。(英浩《长白艺文志》)文康少席家世馀荫,不由科第进取,以赀为理藩院员外郎。道光三年(一八二三)理藩院续修《则例》,文康任“提调官”和“总纂官”;道光二十二年再次续修《则例》时,文康又以“郎中上行走”之衔,任“提调官”和“总勘官”。①道光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一八四二——一八四三),任直隶六道之一的“天津河间兵备道”(同治《续天津县志》),“管理河间、天津二府十八州县钱谷刑名,兼管河务。”(光绪《天津府志》)马从善《序》谓任驻藏大臣,亦不见官私载录。 文康作《儿女英雄传》,是在诸子不肖、家道中落以后的事情,“先生块处一室,笔墨之外无长物,故著此书以自遣。”(马从善《序》)其间曾得到族兄弟文硕(字傲南,户部员外郎)、文良(字冶庵,四川道员)之助。(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文康的生年,估计在乾隆末、嘉庆初,①卒年当在同治四年(一八六五)以前。② 文康一生历乎盛衰升降,其家世曾相当显赫。从五世祖温达算起,③直到曾祖温福,祖勒保,叔伯兄弟文庆,代有相国,位极人臣。他家曾有一印,铭曰“三代四大学士之家”(《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从康熙中,到咸丰初,百数年间,他家几代人都为清王朝的“靖边”和镇压川陕鄂白莲教起义、云贵苗民起义出过鼎力(书中安家的长姐儿,就是“分赏为奴”的苗民子女),嘉庆间著名的林清起义,首领林清,就是被文康的亲叔英绶,在京南亲自拿获的。皇帝恩宠,“眷倚不衰”(《清史稿》语)。 文康的祖父勒保,有子九人,(《清史稿·勒保传》)文康为谁所出,未详。勒保一女,奉旨嫁给嘉庆皇帝四子瑞怀亲王绵忻,是为文康之姑(《清史稿·诸王传》、《满洲帝室谱系本末》)。文康有三子,见史梅叔赠文康诗,均失名。 关于文康的家世谱系,孙楷第先生曾作过比较详细的考证,并列出一份世表,登在了一九三〇年《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四卷第六号上。 下面,谈一谈有关本书的情况。 才子佳人小说,流行至清末,已成风烛将息之势。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儿女英雄传》(严格说来,此书不能算是“侠义”小说),其思想格局,亦无脱公子落难、佳人赠金的陈俗旧套;作者“有憾于《红楼》”(鲁迅语),又将所谓“英雄至性”与“儿女心肠”共效一体,教之以“忠孝节义”封建纲常,惨淡经营,处处说教,思想上的迂陋腐朽,几不待言。鲁迅先生在评论此书时说道:“缘欲使英雄儿女之概,备于一身,遂致性格失常,言动绝异,矫揉之态,触目皆是矣。”(《中国小说史略》) 然而此书在艺术技巧上,确有一定成就。它以文人笔墨,仿照说评书人的口气撰写,使说者可说,听者可听,绘事状物,务求尽致,言谈对话,历历传神。尤其是在活泼生动、挥洒自如的北京话运用上,更有鲜明特色。它不是《红楼梦》中亲贵们所用的那些“官话”,而是非常适合市民听众口味的、中下层人民的口头语言,极纯熟地道的北京方言土语,俚俗民谚,肆意畅达,活灵活现。像佟舅太太不时开一些小玩笑的风趣(书中叫做“傲怄儿”),张亲家太太满嘴怯话、无故打岔的笨拙,张姑娘深心周密的宛转流利,安老爷不苟言笑的迂腐四方,邓九公拙于心计的豪人快语,乃至于蠢妇村夫的市井外话,无不一一精到传神,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除此而外,书中所描绘的场景,涉及的范围,也是相当广泛和丰富多彩的。像京畿远镇,市井山林,贡院科场,庙市风尘,以及出人喧阗其中的达官显要,贩夫走卒,游民强盗,小姐村姑,或科考,或河工,或侠隐,或喜丧,或灿舌如花姑妇细语,或都门豪客游艺闲谈,形形类类,五色斑斓。《儿女英雄传》可以看作是一幅波澜广阔的清季士风民俗图画。 另外,在一些作者并不十分经意描写的场景和人物身上,我们也可以感触到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像不顾民命、贪弊误工的河员道台谈尔音,糊涂断案之后反被“上台看重,并还保了卓异”的胡县令,“案里头没有作不出来的弊”的衙门书办,以及如张乐世老头儿所说的那些“不得已而落草的强盗”,和“强盗”们所说的那些“有冤也没处诉的官”,透过这些上下大小的人情事体,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已经奄奄一息的清末封建王朝政治的腐败,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连钦差大臣乌明阿都在慨叹:这是个“有天无日的地方”,劝安老爷“往后还得预备几千两银子赔赔”!这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有一定认识意义的。 关于本书的校注情况,下面作一些说明。 这次校订排印,是以光绪六年(一八八〇)北京聚珍堂活字本《还读我书室主人评儿女英雄传》为底本,删去评语;以光绪四年聚珍堂初印活字本《儿女英雄传》为主要校本,并以北京图书馆藏旧钞三十九回残本《儿女英雄传》参校。 还读我书室主人姓董,名恂。其评本刊于初印后两年,此本纠正了初印本的一些错疏,并对个别典制、文字不妥当的地方作了订正,是历来较有影响的一个本子。有几处据校本补人的文字,为诸坊本所无,特交代如下: 一、第八回:“那姑娘急了,又催他说:‘怎么着?’只听他作难道:‘这怎么样个下炕法呢?’姑娘道:‘怎么又会下不来炕了呢?… 第三十五回:“便觉得某处不及他出色,某句不及他警人。” 以上二例中,“只听他”至“怎么又会”二十二字,和“他出色,某句不及”七字,均据光绪四年本补。 二、第八回:“向着张金凤叫了声:‘妹子,你听我这话,可是我特来救安公子,不是特来救你的不是?’张金凤道:‘话虽如此说,要不是姐姐到此,那个救我一家性命?这就不消再讲了。’”其中“的不是”至“那个救我”共二十三字,据旧钞本补。 关于注释情况,也略作一些交代: 本书的主要成就,在于语言之运用。从本书成书到现在,时间已经过了一百多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变革,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语言,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有些词语,随着旧事物的消亡,它也跟着消失了,今天人们已经不再使用它;有些词语,它的意思和今天人们使用的意思已完全不同;还有些词语,虽然多年来一直流行着,但是在今天不懂北京话的人听来,仍然会有一定困难;至于和普通话的读音不同、音调的变化,这样的例子更是很多。为便于读者阅读研究,在尽校注者所知的范围内,对这些北京话特有的语汇,作一些简单的注音释义。一般可以查见到的典章制度、名物人事等,则不作注。词语的注释,也仅限在本书中的用法,一词多义者,兼顾及之,凡本书以外的用法,概不涉及。 本书附录,包括文康撰《史梅叔诗选序》一文,以及史梅叔写的有关文康的六首诗(并附文康简短评语)。 本书的校注工作,得到了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协助,著名语言艺术家侯宝林先生、满语专家赵展先生对注释条目多所指教,又承钱锺书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在此深致谢意! 本书校注中的错误及不妥之处,诚望读者批评指正。 松颐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七日,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