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儿童题材的中篇小说。本书主要反映了苏北农村老汉刘老顺在黄海海边拾到一个由上海知青遗留下来的男婴并在农村抚养长大,取名为小虎。
十年过去了,老顺在临终之前请求上海公安局,帮助寻找小虎的亲生父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半条红纱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邢凤藻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儿童题材的中篇小说。本书主要反映了苏北农村老汉刘老顺在黄海海边拾到一个由上海知青遗留下来的男婴并在农村抚养长大,取名为小虎。 十年过去了,老顺在临终之前请求上海公安局,帮助寻找小虎的亲生父的故事。 内容推荐 《半条红纱巾》讲述了当年被时代抛向北大荒靠山屯的知识青年,所遗弃的私生子虎子到天津寻找父母所牵出一群私生子的故事。 目录 半条红纱巾 象牙匕首 天妃娘娘眼皮底下的血案 绣女三叹 阳台居士 乌兰托亚 娃娃进行曲 嫉妒 八味斋品奇 秀花 后记 试读章节 二 我的?!…… 王志刚所长在中心医院内科病房,一直守护着虎子,心乱如麻,直到护士提醒他天已大黑,他才默默地走出医院。 刚才他翻弄了虎子床头柜里的衣物,没有找到他所急切找到刘老顺提到的那半条纱巾。他依稀记得,忙乱中他把那“红领巾”掖给了小杨。也许那物件还在他手里。 他脑子里说不出的乱。这倒不是因为那“红领巾”没找到,而是想找到,又怕找到。 难道这个当年的私生子与他这个现任的派出所所长还会有什么牵连吗? “很难说!”王志刚推着自行车,忧心忡忡地走着,轻轻摇了摇头。“他是我的?!”王志刚想到这里,自己也感到吃惊,“一个堂堂的公安干警,当年也搞出过私孩子,这……” 他踌躇着,不知当这件事情被爱人证实后,自己该如何处理,会给眼下幸福的家庭带来的是福还是祸。 他认真回忆着刘老顺的信。但他不认识这位老人。他知道靠山屯这个地方,刘老顺信里提到的刘婉华、张德贵是他中学同学,他们是一起插队的。 他当时是在左营子,距靠山屯七八十里。 他的爱人沈小芹也是一起下乡的同学,是在右营子,距左营子、靠山屯大约也都是七八十里。因为他们俩上学时秘密相好,人们并不知道,才没把他们分在一处。 并且,他们不间断地定期骑马在大草甸子里约会,谁也没发现过。 他依稀记得那可怕的一幕。 初春。一个苍凉的夜幕即将降临的时分,沈小芹骑马突然闯进了左营子的知青点儿。她抓住王志刚的胳膊,不顾浑身热气腾腾的汗水,向他迫不及待地述说着。她告诉他,她要坏事。她要争取选调上大学的机会,右营子的党支部书记老拐头,非要她做自己的儿媳,老拐的儿子已经缠了她好几天了。 她没说完就哭了,求王志刚快救她。 左营子的知识青年大多数都认识小芹,但不知道小芹和志刚的关系。王志刚见不能再瞒,于是当场喊道:“事到如今,我只好实说。小芹是我的对象。如今,他党支部书记欺侮到咱爷们儿头上了,够爷们儿的跟我走!—一”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何况这又是同被“流放”的一群。浑噩的时代,浑噩的人群,浑噩的命运,浑噩的头脑,指导着他们采用了最原始的格斗方式,每人各自揣上杀羊、宰牛、吃肉的腰刀,背上基干民兵的枪支,跟随王志刚骑马出发了。 王志刚俨然成了一个特殊部落的首领。 夜半时分,他们赶到了右营子,在右营子知青爷们儿的配合下,燃起火把,包围了党支部书记老拐头的家。在一片火光和呐喊声中,他们越墙、破窗而入。先是砸烂了老拐头全院的玻璃窗,接着洗劫了他各屋的家私陈设,最后把光着腚的老拐头拉到了院子里。二十多支火把,照得刚刚被洗劫的“战场”如同白昼。老拐头不知是羞还是冻,躲无处躲,藏无处藏,更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浑身哆嗦。 这时,他只见一个陌生汉子,冲他喊道: “党支部书记同志,咱明人不做暗事,我是左营子的,名叫王志刚,沈小芹是我的对象。怎么?听说你要逼她当你家儿媳妇?”说到这里,王志刚从马靴里“噌”地拔出了腰刀,凑到了老拐头面前。 老拐头吓得两手捂着阴处直往后退。 王志刚紧逼一步,老拐头只当是这个青年汉子要捅了他,却只见王志刚捋起自己的左臂,寒光一闪,一刀剁在自己的左臂上,接着拔下刀来,扔在老拐头的眼前,喝道: “你有这个胆量,小芹情愿到你家!” 老拐头望着王志刚那杀气腾腾的双眼,望着那顺着臂弯流下的鲜血,他瘫在了地上,一边磕头一边说:“不敢啦……不……不敢啦……小芹的选调……包……包在我……我身上!” “量你也不敢!” 王志刚说罢,这才挥手带领众爷们儿退出了老拐头家。 至此,王志刚不但在各知青点儿中出了名,被尊为“大哥”,就是各村干部也都畏惧知识青年三分。因为,他们都从心里害怕他们的这位“大哥”。 然而,王志刚虽然在这场带有原始野蛮性质暴力和强权的争战中取得了胜利,却没有给他带来幸福的坦途,反而为自己种下了终生悔恨的祸根。 沈小芹扬眉吐气了。书记老拐头不但答应她有机会首先选调她去上大学,而且,她不下地也照记工分。老拐头的特殊照顾,反而使右营子的知识青年们警惕起来,为了小芹免遭暗算,都劝小芹暂住到左营子王志刚他们的青年点去。 王志刚和沈小芹终于朝夕相处了。 她在伴随王志刚劳累而单调的劳动中,平静地等待着选调的消息。 她愿意在没人的时候闻一闻王志刚身上的汗味,望一望、摸一摸他为她而留下的骄傲的伤疤。 这些没有读过《聊斋志异》浑噩的青年,竟然也懂得“野合”。那密密的森林,深深的山涧,无边的大草甸子,很自然地成了他们私下栖息的天堂。 谁都知道他们发生了什么事,然而谁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半年的时间过去了,收获的季节即将来到。这时,王志刚才吃惊地发现,小芹已经有了六个月的身孕。 结了婚是不能被选调的,这有明文规定。 怎么办?王志刚的暴力尽管可以压倒老拐头的强权;沈小芹挺出的肚皮,却谁也知道,不能当作胜利的旗帜。这些强悍的汉子和撒野的城市姑娘,都还懂得这是件丑事。 于是,经过一场严肃的秘密的会议,知青们作出了这样的决定:把沈小芹秘密保护起来,派专人轮流伺候;如她先被选调,就说她已回家探亲,派别人先替她去报到;如被选调得晚,就待孩子平安出生,妥善处理,做得神不知鬼不觉。 王志刚觉得自己愚蠢了,他后悔当初不该让老拐头答应先选调小芹。他多么担心右营子会突然有人骑马来报,沈小芹被选调,马上去上大学呀! 谢天谢地,右营子总算没什么意外的消息。 在封山的第一场大雪刚刚下来,小芹要临产了。 知识青年爷们儿们真够意思,没费什么劲儿,就用高价请来了当村儿的接生婆。 接生婆拿着重金,知道这些孩子是什么意思,连连点着头说:“孩子们哪,你们苦,这钱我不要。放心吧,我老婆子救人积善,这事,我不说,我不说!……” 夜半时分,小芹分娩了,生下了个大胖小子,欢喜得接生婆流了泪。不,她大概不全是欢喜,而是可怜这世界上又多了一个没娘的孩儿。 按照计划,接生婆把孩子包好,交给了正在门边守候着的王志刚。王志刚怕孩子冻着,抓起自己那床黄狗皮褥子,又给孩子包了一层,用绳子捆好,拢在自己的大皮袍子里,闯出门,坐上了事先在门前备好的爬犁上。爬犁有专人赶着,飞快地驶出了左营子。 方圆百十里,只有左营子、右营子、靠山屯三个屯子。此刻唯一的出路,是把孩子送到靠山屯了。 因为,王志刚不愿意自己的骨肉,将来成为老拐头的顺民。 大雪纷纷扬扬,掩盖了世上的一切,也掩盖了王志刚的行踪。 他坐在爬犁上,后悔自己竞慌忙得一眼都没看看自己的孩子,这怀里抱的是自己的亲骨肉啊!是自己和小芹爱的结晶啊!他本应该把他高高举起,向世界呐喊:“这是我的孩子!我的!……我的!……”可是,获得了爱情的王志刚,却没有获得做爸爸的权利。 雪在他脸上结了冰,可他心里却流着热泪。他不敢亲一亲孩子,而是用皮褥子把孩子包得更严,他怕这孩子经不住这世界的第一场风雪。 拂晓时分,他们赶到了靠山屯。 他把孩子偷偷放在了离屯子不远马路边儿的雪窝窝里。然后,他和同伴远远地躲在一片密林中,趴在爬犁上偷望着。 他隐约听得见自己那新生儿向母亲的哭叫。 大雪下着,把爬犁埋住了。 王志刚忽地站起,他不能看着孩子让大雪窒息了。 可是,他又慢慢地趴下了。透过雪片,他隐约看见有人把孩子抱了起来。随之,孩子的哭声远去了。 他再也听不到自己孩子的哭声了…… “我的孩子啊!” 王志刚,这个可以用腰刀砍自己胳膊的硬汉子,此刻却为失去了那未见面的孩子而号啕大哭了。 爬犁急速地向回赶着。王志刚躺在上面,像僵死了一般。 他一天没吃饭,蒙头躺在炕上承受着隔壁房里沈小芹撕心裂肺般的泣咽。 黄昏,屋里点起了灯。 右营子飞马来人送来了喜信,给这沉默了一天的房间增添了喜悦:沈小芹果真被选调了,要在一周内回天津报到。 各种表格和手续,都放在了王志刚眼前。他果然还是胜利者。 可是,分娩不足五天,沈小芹就咬着牙,登上了返回家乡的列车。 夜半时分,当王志刚所长把虎子来寻找父母的事对妻子沈小芹叙述之后,沈小芹迫不及待地喊道:“是真的?真是我的孩子来了吗?” “你小声点儿,别把孩子吵醒。”王志刚劝着妻子,又给女儿盖好了被子。接着叹了口气说道,“要真是咱的孩子,也够我这个所长为难的!……” 沈小芹哭了说:“你为难,我不为难;你不要,我要!自己生的,又不是偷来的!……那时要不是选调……” “行啦!先别哭好不好。”王志刚凑近妻子问道,“你还记不记得,当时是用什么给孩子缠的肚脐?” 小芹不哭了。她抹着泪思索着,唵唵说: “我当时疼得不能哭、不能喊,哪还顾得看这些。……对啦!是那个接生婆撕的,大概是一件破衬衣。” “是不是红的?像个红领巾?” 沈小芹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 P7-13 后记 将零散发表的小说集结成书,总是一件让人心里感到高兴的事,然而,高兴之余我却怅然若失。因为,年过古稀,各种疾病上身。不知今后还能不能编书、写文章。这个集子也许是我“孕育”的最后一个“生命”了。 我一直把写东西看成“孕育”,把编辑、出版看成“助产”。没有“助产”是很难生下孩子的。所以,在这个集子出版之际,我郑重地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的总编辑薛炎文同志的支持,真诚地感谢编辑张竞毅和有关部门同仁们的爱护和辛勤劳动,使这个集子得以出版。 这个集子里的文章,虽说是从我的中、短篇小说中选出的,但因为文学基础不实、天生禀赋低、生活圈子又窄,写出的东西显然是良莠不齐。时日已久,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如此。这个集子如果有幸得到读者的翻阅,以此填补一些闲暇,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作者 2009年10月1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