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支撑民族大厦的盖世精英和中流砥柱,虽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英雄豪迈;有斡旋乾坤、力挽狂澜的通天本事;有舌战群儒、力排众议的滔滔雄辩;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高超韬略;有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侠肝义胆……但却走不出昏君设置的怪圈,逃不过奸佞布下的陷阱,甚至识不破小人挖掘的坟墓,乃至于无力保护自己的尊严和生命,无可奈何,甚至稀里糊涂地成为刀俎手下的鱼肉,任其宰割。
为了更直观地感悟这些悲情英雄的人格魅力,博文编写的《三千年来跌宕人心的英雄史与悲剧史》穿越了三千年的历史长河,遴选了光照千秋、可歌可泣的英雄群像,力图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悲情英雄,揭开那一段段尘封的历史,然后再以普通人的心态,去看待英雄光芒背后所支付的高昂代价,旨在弘扬壮怀激烈、思辱负重的民族精神。
作者博文以丰富学识、扎实的专业功底解读历史人物,以生动的笔触描绘权谋与人性,详尽而真实地讲述了三千年来那些悲剧英雄传奇的一生。
本书《三千年来跌宕人心的英雄史与悲剧史》没有受困于历史的羁绊,去刻意拔高或者贬损其中的某一个历史人物,而是以崭新的视角,深刻揭示了那些英雄从崛起到覆灭的过程。尽管因篇幅所限,选择的都是吉光片羽,但却折射出了他们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悲壮人生。
《三千年来跌宕人心的英雄史与悲剧史》希望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有气吞山河的荡气豪迈,也有扼腕长叹的幽怨凄美,还有对英雄人物再度品味的盘点斟酌。当然,《三千年来跌宕人心的英雄史与悲剧史》不会误导读者的评判和思维,因为涉及本书的所有历史人物,都是在参阅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而被客观还原的。
对于15岁的赵武灵王来说,父亲的葬礼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一招失策,赵国便会被五国联军消灭。在父亲托孤重臣肥义的帮助下,赵武灵王决定采取强硬措施,必须摆开张网以待的架势来迎接这些心怀鬼胎的“吊唁者”。
随即,赵武灵王就命令赵国全境紧急戒严,尤其首都邯郸及周边的重要城市,所有的部队均处在一级戒备状态。
然后,他又联合韩国和宋国这两个夹在秦、魏、楚、齐之间的国家,使赵、韩、宋三国形成品字型结构,将秦、魏、楚、齐4个国家置于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并用重金赂越王无强,使之攻楚,先把楚国的注意力牵制到它的老对手越国身上。
同时,他还重金贿赂楼烦王攻击相对弱小的燕国。在去掉燕、楚两个对手后,魏、齐、秦集团实力大为削弱,对赵、韩、宋集团已构不成威胁。
与此同时,赵武灵王还命令来参加葬礼的五国军队不得跨入赵国半步,只许使者携带各国国君的吊唁之物入境,由接待大臣将他们直接送往邯郸。魏、秦、齐见赵国严阵以待,且赵、韩、宋联盟已成,特别是看到赵国精锐部队都云集邯郸,五国使者哪还敢有任何举动?只得参加完葬礼后匆匆离去。
赵武灵王的军事智慧,让魏惠王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即开始弥补魏、赵关系裂痕。公元前325年,魏惠王带太子嗣到赵国祝贺赵武灵王正式即位。赵武灵王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样,与肥义以礼相待。赵国的盟友韩宣惠王也与太子仓前来赵国祝贺。
初登王位的赵武灵王虽然很快找到了君临天下的感觉,但中山国的存在,是赵武灵王的心头之患。
中山国楔在赵国的中央地带,全境只有东北角一小块与燕国接壤,其余皆为赵国所包围,连赵国的代郡、邯郸、上党郡与旧都晋阳的4个重镇,都因中山国的阻隔而致交通困难。可以说,中山国是插在赵国腹地的一个钉子,而邻近的齐国、燕国又与中山相勾结对抗赵国。
赵国的几代君主,也都想在中山国的伺题上有所突破,但都未能如愿。连英武有为的赵肃侯,虽然一再击败齐、魏、燕等强国,但也在中山国的问题上止步不前。赵武灵王正式即位后,就开始谋划解决中山国问题。
恰在这一年,魏相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的合纵运动,用来对抗秦相张仪拉齐、楚图魏的连横策略。赵武灵王就以赵国弱小,不具备称王资格而拒绝了魏国的请求,并自降一格为君。结果,“五国相王”运动落空,被楚国击败而割地求和。
公元前322年,中原群雄争霸,处在胶着状态。面对天下大乱,各国无暇干涉赵国内政,赵武灵王果断改变了父亲赵肃侯推行的逐鹿中原的南下战略,调整为北上,并在全国实行胡服骑射的法令。同时,他率兵大举进攻中山国。
其实,在全国实行胡服骑射之前,赵武灵王已经在赵国北部搞过试点。胡服骑射的起因在于赵国和中山国的宿怨,赵武灵王和中山国打仗,由于在都城几乎战败,所以为了雪耻而开始胡服骑射,但却遭到了许多人的强烈抵制。
但无论多少人的抵制,赵武灵王都坚持强行推进,目的除了能解决以代郡和邯郸为代表的两种文化、两种政治势力造成的南北分裂局面,还能建立一支能被国君牢牢控制的国家骑兵。
赵国经过赵武灵王对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军事实力得到了空前提高。公元前305年,赵国大举进攻中山国,从南、北、西3个方向合攻中山国都城灵寿。
然而,就在这时,赵武灵王却收到消息,说秦国的内乱以宣太后的胜利而结束。赵武灵王决定暂停对中山国的进攻,先解决秦国立新王的问题。 于是,赵武灵王向中山王索取四邑后退兵。赵武灵王听说宣太后战胜惠文后,要立次子泾阳君公子芾为新的秦王,便立即派使者通知宣太后,赵武灵王的意思是立宣太后的长子稷为新秦王。宣太后不得已,便接受了赵武灵王的意见,立公子稷为新的秦王。
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再次发动战争,攻击中山国,并迅速夺取了中山与代郡和燕国交界的土地,把中山完全“裹”在赵国境内。而此时的北方游牧
民族林胡与楼烦想与中山夹击赵国的代郡,遭到了赵武灵王的沉重打击,并失去了林胡和楼烦的大片土地,赵武灵王用这片土地建立了雁门郡和云中郡,迫使林胡和楼烦大幅度地向北迁移。为了巩固战果,赵武灵王又派人修建了两道长城,来阻止林胡和楼烦的南下。
在赵武灵王的主导下,赵国又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国力大增,使赵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武灵王为了炫耀国力,便在信都的信宫大会天下诸侯,这些诸侯迫于赵武灵王的威严,纷纷过来定期会晤。可以说,赵武灵王大会诸侯的时刻,正是他人生最辉煌的顶峰!
不过,与历史上的其他君王不同,赵武灵王在壮年时期,就把政权交给了太子何来打理,但他没有想到,这一标新立异的政治改革,却最终导致了一场噩梦。
P3-5
中华民族,满载五千年的文明。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志士先贤、英雄豪杰,历史因他们多了几分辉煌、添了几分悲凉。这些英雄贤士,是历史大河中的波痕,永远为千秋万世所铭记。
“英雄”这个词,充满了感动的力量。无论任何朝代、任何民族英雄都应当受到顶礼膜拜,因为他们的铮铮铁骨和凛然正气,演绎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迈壮举;他们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才华,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钢铁长城。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支撑民族大厦的盖世精英和中流砥柱,虽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英雄豪迈;有斡旋乾坤、力挽狂澜的通天本事;有舌战群儒、力排众议的滔滔雄辩;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高超韬略;有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侠肝义胆……但却走不出昏君设置的怪圈,逃不过奸佞布下的陷阱,甚至识不破小人挖掘的坟墓,乃至于无力保护自己的尊严和生命,无可奈何,甚至稀里糊涂地成为刀俎手下的鱼肉,任其宰割。
与挥戈上阵、捐躯疆场的勇士们相比,虽然他们也不乏一些英雄的悲壮,但却多了一些英雄的凄美与哀鸣,这不能不让人扼腕长叹、感慨不已。
为了更直观地感悟这些悲情英雄的人格魅力,我们穿越了三千年的历史长河,遴选了光照千秋、可歌可泣的英雄群像,力图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悲情英雄,揭开那一段段尘封的历史,然后再以普通人的心态,去看待英雄光芒背后所支付的高昂代价,旨在弘扬壮怀激烈、思辱负重的民族精神。
这些悲情英雄之中,既有开疆裂土的赵武灵王,也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既有足智多谋的伍子胥,也有国门柱石的袁崇炔;既有万金散尽的盛宣怀,也有才高忍辱的司马迁;既有孤胆英雄荆轲,也有千古一帝武则天……
尽管他们之中有些人物不被那个时代所接受,被作为叛逆而打入另册,甚至有些人物至今还难以盖棺论定,依旧在被评头论足,但也正是因为历史的苛刻挑剔和反复检索。才将他们的形象植入人们的内心,成为不可置换的精神财富。
本书没有受困于历史的羁绊,来刻意拔高或者贬损其中的某一个历史人物。而是以崭新的视角,深刻揭示了英雄从人生巅峰到坠入低谷的演变过程。尽管因篇幅所限,选择的都是吉光片羽,但却折射出了英雄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人生悲壮,巨大的命运落差几乎挑战了人们的心理极限。
有关英雄人物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用大喜大悲的表现手法来集中展示悲情英雄的书籍还是比较少见。
本书独辟蹊径,虽然书中人物依然是耳熟能详的英雄,但过去大家的了解多停留在欣赏英雄的精神快餐层面,而本书则是如酣畅淋漓的“麻辣烫”,除了保留原有的色香口感外,还添加了一些原汁原味,从而形成了余味悠长、酸楚麻辣的刺激效应。
本书带给读者的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有气吞山河的蔼气豪迈,又有扼腕长叹的幽怨凄美,还有对人物再度品味的盘点斟酌。睾然,本}书不会误导读者的评判,更不会束缚读者的思维,因为涉及本书的所有历史人物,都是在参阅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而被客观还原的,可谓非常翔实的历史人物读本。
愿读者能够追随本书,再次回味几段金戈铁马、几段恩怨情仇、几许淋漓痛快、几许若有所感,时过境迁,体会青史彪炳的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