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好事多磨,胡宗南在初试体检时就遇到了麻烦。胡宗南身材矮小,而身高是体检中最重要的,检查官认为他缺乏做一名革命军人的体魄,准备将他淘汰。胡宗南顿时感到一切希望都灰飞烟灭了,他走到一边禁不住放声嚎哭起来。
哭完之后,胡宗南又冷静思量了一下自己的处境,此时他已是盘缠将尽,别无退路。难道就仅仅因为体检不合格而打道回府吗?不!不能轻言放弃!横竖要做最后一搏。想到这里,胡宗南冲回体检处,大声质问体检官道:“凭什么不让我参加国民革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救国是青年的责任,国家岌岌可危,再不发动青年,就要亡国灭种了。个子矮就不能参加国民革命了?”
考官也不知如何是好,恰好这时军校党代表廖仲恺来到体检室,他见胡宗南虽身材矮小,却言语激昂,参加军校心切,又有一定文化程度,属可造之材,便亲笔写了一个条子“国民革命,急需大批人才。只要成绩好、身体健康,个子矮一点是不应该不录取的”。这样一来,胡宗南就获得了参加文化考试的资格。
文化考试对于胡宗南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好歹他也是“孝丰第一才子”。4月28日考试发榜了,正取350人,备取120人。胡宗南属于备取生,于是也挤进了黄埔军校。胡宗南意识到,这里人才济济,他一个“孝丰第一才子”实在算不上出类拔萃。因而他不得不刻苦学习,加强锻炼。在这里,他有机会认识了蒋介石校长,两人一谈竟是同乡,蒋介石也因此对这个小个子心生好感。
1925年春,胡宗南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被分派到教导一团三营八连任见习少尉,不久调到机枪连任少尉排长。这大概也是受了同乡蒋介石校长的关照。
3月间,胡宗南参加了东征棉湖的战役。蒋介石任前敌总指挥,黄埔军校教导团及许崇智所部粤军负责右翼作战,进攻淡水。在出发路途中,胡宗南给贺衷寒写了一封信,指出:“国家面临危难,人民处于困境,现在正是极端凶险的时候,要是不能救卫,就是最大的耻辱!我们既然献身革命,所为何事?这一次出发,但愿流血沙场,以死报国!”他一面激励战友,一面鼓励自己,要好好发挥,好好表现。战争开始后,右翼军进攻神速。3月13日,部队进发淡水。胡宗南在枪炮声中,仍能保持头脑的冷静,观察战事,并以机关枪掩护革命军作战成功,他得以晋升上尉。
5月21日,胡宗南奉命回师,讨伐杨希闵、刘震寰叛军。胡宗南指挥机枪手压制敌人火力,使得叛军节节败退。战争胜利后,胡宗南被升为上尉副连长。
9月,第二次东征出发。胡宗南接到命令,由教导第一团机关枪连副连长调任为教导第二团第二副营长。这次东征,蒋介石为东征军总指挥,全军分为三个纵队,胡宗南在第一纵队。该纵队经由马嘶、联河,进驻博罗、湖镇、福田一带。第一纵队任右路,经梅陇出海丰,并收复海丰城。
10月28日,陈炯明部下洪兆麟率领5000人,由兴宁出河婆,企图截断革命军后路,情况十分危急。此时,胡宗南已经升任第一教导团第二营营长,奉命固守阵地。在复杂紧迫的战争形势下,胡宗南冷静指挥,他下令部队必须占领河婆最高山横峰的阵地,才能够粉碎叛军企图。胡宗南还亲自拿着枪,冲上前去。军威立时大振,胡宗南部很快占领了最高阵地。陈炯明部遂一蹶不振。这一仗,使得胡宗南在蒋介石心里加了不少分,蒋介石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提拔他。
1926年7月,北伐战争打响了。胡宗南被任命为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上校团长,他也因此跻身升迁得最快的黄埔学生之列了。龙潭战役中,胡宗南率部一举攻克孙传芳的司令部,为巩固京师南京创造了极有利的形势。11月,胡宗南又率部击溃直鲁联军的铁甲车。两战两捷,蒋介石不吝奖赏,提拔胡宗南任第一军二十二师师长。至此,胡宗南已经是黄埔学生里地位最为显赫者了,位至师长,这一年他才30岁。
1928年春,南京政府讨奉胜利后,曾暂时妥协的新军阀各派系之间的矛盾又尖锐起来,蒋介石为夺取中央领导权,提出“统一军政”、“编遣裁兵”主张,企图削弱各派地方势力,培植以黄埔系为核心的“天子近卫军”。第二十二师整编为第一师第二旅,胡宗南任第二旅少将旅长。P9-P10
蒋介石的十三位太保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其核心内容主要是介绍以蒋介石门生为主体的利益集团。他们以蒋介石为中心,攫取个人的利益,进而飞黄腾达;蒋介石以他们为帮手,进而达到巩固自己统治的目的,其特点是人身依附、个人情谊、利益为上、团体利益,反映了国民党政权统治的个人独裁特点和人治法则,是民国政坛的一个缩影。
本书仅选取胡宗南等十五位人物集中描写,由于篇幅所限,又仅描述了众人物的几个侧面,是否合理,也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参加本书写作、校对和其他工作的有高燕陵、向金芳等人。
中国人把法西斯德国的秘密警察Gestaopo译作盖世太保,随后“太保”一词被广泛使用,多指亲信幕僚、心腹家臣。蒋介石的“十三太保”实际上并不止十三个人,这一称谓是一个虚化的概念,指的是“复兴社”的一批骨干成员。“复兴社”是黄埔军校一个组织极为严密的带有情报性质的秘密政治团体,集结了黄埔系的精英人才,完全效忠于蒋介石。最先提出这一称谓的并不是中国人,日本曾在日文报《上海日报》上将胡宗南、桂永清、戴笠、康泽、郑介民、贺衷寒、滕杰、邓文仪、萧赞育、曾扩情、酆悌等人并称为蒋介石的十三太保,上海《铁报》转载了这一消息,从此“十三太保”的称谓在国内广为流传。
“复兴社”是怎么来的呢?“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激怒了广大爱国民众,国民党在各省、市的党部遭到包围甚至围攻。蒋介石对自己的政权能否稳固忧心忡忡,他三次召集贺衷寒、邓文仪、桂永清、萧赞育、周复、滕杰、郑介民、戴笠、康泽等十几个门生开会,大骂:“我的好学生都死光了,你们这些又不中用!”会后,这些人经过多次揣摩蒋介石的话中之意,认为老蒋是在暗示他们组织起来。于是向老蒋建议仿照苏联的“格柏乌”,挑选最忠实、最干练的党员组织团结起来。这一想法正中蒋介石下怀,授意他们去“研究”。1931年12月,蒋介石下野后,“复兴社”正在积极筹备中。1932年2月蒋介石复职,3月便召集了四十多人开会,宣誓“余誓以至诚,遵守中华复兴社社章,服从领袖命令并绝对保守秘密,如违誓言,愿受极严厉的制裁”,复兴社按照蒋介石党的意图正式创立。加入“复兴社”的人员要经过层层筛选、秘密调查、严苛考核,必须有介绍人,得到上级组织批准才能入社,社员们必须忠诚拥护蒋介石。
“复兴社”自成立伊始,便致力于为蒋介石训练政工干部、搜集情报、打击异己势力,其中的核心成员成为蒋介石的幕僚亲信、心腹家臣,史称“十三太保”。本书选取了胡宗南、桂永清、戴笠、康泽、郑介民、贺衷寒、刘健群、滕杰、邓文仪、萧赞育、梁干乔、曾扩情、周复、葛武綮、酆悌十五个典型人物,通过梳理其在蒋介石身边的得宠与失宠,考察他们的发迹与浮沉。
《蒋介石的亲信十三太保/民国档案系列》编著者高燕陵。
德国法西斯的秘密警察Geslapo被译作盖世太保,随后“太保”一词被广泛使用,多指亲信幕僚、心腹家臣。蒋介石的“十三太保”实际上并不止十三个人,这一称谓是一个虚指的概念,指的是“复兴社”的一批骨干成员。“复兴社”是黄埔军校一个组织极为严密的带有情报性质的秘密政治团体,集结了黄埔系的精英人才,完全效忠于蒋介石。最先提出这一称谓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他们曾在日文报刊《上海日报》上将胡宗南、桂永清、戴笠、康泽、郑介民、贺衷寒、滕杰、邓文仪、萧赞育、曾扩情、酆悌等人并称为蒋介石的“十三太保”。从此“十三太保”的称谓在国内广为流传。在国民党政坛上,因十三太保行动诡秘、心狠手辣,令人谈虎色变,又因为他们始终笼罩着神秘的面纱,更引起世人浓厚的了解兴趣。
《蒋介石的亲信十三太保/民国档案系列》内容提要:本书选取了“复兴社”核心成员胡宗南、桂永清、戴笠、康泽、郑介民、贺衷寒、刘健群、滕杰、邓文仪、萧赞育、梁干乔、曾扩情、周复、葛武綮、酆悌共十五人为撰写对象,通过他们在蒋介石身边得宠与失宠的梳理,考察他们的发迹与浮沉,反映出蒋介石独裁统治的特点,也是民国政坛的一个缩影。
《蒋介石的亲信十三太保/民国档案系列》编著者高燕陵。
本书选取了“复兴社”核心成员胡宗南、桂永清、戴笠、康泽、郑介民、贺衷寒、刘健群、滕杰、邓文仪、萧赞育、梁干乔、曾扩情、周复、葛武綮、酆悌共十五人为撰写对象,通过他们在蒋介石身边得宠与失宠的梳理,考察他们的发迹与浮沉,反映出蒋介石独裁统治的特点,也是民国政坛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