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所著,于1831年1月14日初版的小说。故事的场景设定在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内容环绕一名吉卜赛少女(拉·爱丝梅拉达)和由副主教(克诺德·福罗诺)养大的圣母院驼背敲钟人(加西莫多)。此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
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攻打圣母院的场面,悲壮、激烈、慷慨、惊心动魄。突出了流浪人们的团结互助。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这部书的遭禁是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的俄国,因为雨果思想活跃,既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倾向,又同情刚刚兴起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因此保守顽固的沙皇下令在俄国禁止出版雨果的所有的作品。
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弗比斯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小说的发表,使雨果的名声更加远扬。
那个年轻女人的两只眼睛充满了泪水,不断地用手擦着,走向格雷沃广场去。
那格雷沃广场有一个惩罚重大罪犯的绞刑台,当执行绞刑的那天,这广场将被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
这一天,这个广场很寂静,只有三个行人而已。
广场旁边,巍然耸立着古罗马式的建筑物——荷兰塔。
塔下,有一间嵌着铁格子小窗洞的暗屋。
那年轻的女人走进了那间屋子。
屋子里除了由小窗洞射进来的阳光之外,再没有别的了。它和外界完全隔绝,不但潮湿,而且还阴森森的。这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如此热闹而喧嚣的巴黎街上,竟还会有这么一间黑暗的密屋。
但是,它却是巴黎的名胜之一。
从前,有一个公主,名字叫荷兰德。她为了哀悼她那已战死的父亲,就把所有的财产施舍给穷人,然后,把自己关闭在这间屋子里,开始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她穿着粗质的丧服,白天不断地祷告上帝,夜里就睡在石板上。她吃着人家偷偷放在窗口的布施的东西,有时甚至两三天都不吃什么。荷兰德公主便这样,像一具活尸一样,足不出户地度过了漫长的三十年的岁月。
荷兰塔便是依照这位公主的名字命名的。
那个年轻的女人,是不是要在这屋子里开始生活呢?
为什么她年纪那么轻——大约二十岁左右——就要住进这黑暗的石屋里呢?
是因为她生下那个丑八怪婴儿吗?
不,不是的。
她并没有生下那个丑八怪婴儿。
事情是这样的:
那年轻女人名字叫做巴格特。她父亲是音乐家,曾在查理第七的加冕典礼时,在皇帝面前演奏过。她的母亲出身有钱的人家。巴格特是他们的独生女,在他们的疼爱之下长大,又活泼又美丽,而且歌唱得也很好,大家都叫她是“会唱歌的花”。 双亲死后不久,巴格特和巴黎近郊一个拥有堡寨的果赫芒特厄西子爵结了婚。那一年正是她十八岁的春天。
很快的,在圣波尔祭那天,巴格特生下了一个女儿。
但是,没有多久,她的丈夫果赫芒特厄西忽然被人暗杀了。
子爵的弟弟继承了堡寨,巴格特和她的小孩儿都被赶了出来。
巴格特不幸的日子便从此开始了。
她抱着这个孩子回到巴黎,开始过着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悲惨生活。
她靠着做针线活计来维持生活,因此有时穷得甚至十天或十五天连一个铜板也没有。寒冷的冬天到了,巴格特的火炉里不但没有煤柴可烧,就连橱子里的面包半片也没有。
如果,巴格特没有她这可爱的女儿的话,说不定在这穷途末路的时候会自杀呢。
但是,她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她那女儿的身上,把赚来的钱大半都用在给她的孩子买小衣裳、帽子、袜子或丝带等。而她自己呢,即使两天不吃什么,也不以为苦。
那婴儿名字叫做阿涅。没有一个婴儿能比她更可爱,只要看到她一眼,就不由得想去抚摸她一下。
有一天,一些长相奇特的人骑着马到巴黎来。
他们是由一些乞丐和流氓聚合起来的,随便跑到哪里,就捣蛋到哪里。他们的面貌都很丑,呈现着褐色,而且还带着银耳环。和他们同行的有很多女人和小孩,但每一个面孔都丑得够受,赤着脚,满身污垢,穿着破烂的衣裳。
他们都是埃及人,据说是经过波兰而来到这儿的。
他们没有进城,只在城外搭起帐篷,驻扎在那里。
他们的生意,是看相。城里那些好奇的人,偶尔也到他们那儿去看相。
事实上,埃及人是一种流浪民族,能够正确地说出各种预言,使别的国家的人民惊叹不已。
但是,他们这些肮脏的人们,对于算命,也是非常荒唐无稽的。当这些城里人听到他们预言自己的儿子将来会做皇帝或做教皇时,就高兴得不得了,给他们多少的礼金也不会吝惜。
巴格特听到这消息后,自然就想把阿涅带到他们那儿去看一看她将来的命运。
P6-9
美丽与丑怪
本书所叙述的故事,是根据法国十九世纪的代表作家雨果的小说改写而成的。雨果的小说中,以《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最有名。
雨果在一八。二年生于法国的白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大将。雨果十六岁的时候已经能写出杰出的诗,也得过奖金。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出版了诗集,一时声名大噪,可说是个稀世的天才。
他四十三岁的时候,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给他上院议员的职位,从此以后,他就把大部分的时间贡献在政治上。一八四九年法国大革命发生,国王被处死刑后,他四处奔走,为人民做了不少的事情,受到新成立的共和政府尊敬。三年后,拿破仑第三称帝,雨果对他大加鞭挞,最后被放逐到国外,大约二十年间就到处旅行,《悲惨世界》是他在这期间写成的。一八七。年法国恢复共和制,于是他又回到巴黎,作为一个政治家或小说家,都有不少的贡献。
一八八五年,他以八十三岁高龄去世,在潘德温举行了国葬。
《巴黎圣母院》是一八三一年他二十九岁时的作品。在雨果的作品中,这部小说可说是最脍炙人口的。
故事以一个丑怪无比的罗锅子为中心,加上天使一般的少女,行使妖术的僧侣、法国有名的剑客侍卫队队长、“奇迹街”可怕的居民们、富于正义感的穷诗人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以中世纪的花都巴黎为背景,构成一个极为引人人胜的故事,相信大家读了它以后,都会喜爱得不忍释手。
许文心
“世界文学名著青少版”丛书所选的作品都是闻名世界的经典,原作者都是名家,改写者也多是知名作家,例如:黄得时、林文月、苏尚耀、许文心、周姚萍、管家琪……他们都值得老师和家长信赖。青少年读者从这套丛书里选书阅读,等于在世界文学园地里周游一遭,对全世界的文学也就有了基本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可借着阅读,了解到世界各民族的风俗人情、生活方式;更可以发现,各民族几乎都有相似的善恶观念,而且会为相似的事情而感动。
——林良 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看着这些熟悉的书名,唤起我对少年时代阅读生活的多少回忆啊——这些在当年让我痴迷的书,止我废寝忘食地阅读的书!书中所有的故事几乎都告诉我:一个人活着就要向善,就要诚实、正直,就要勤劳、勇敢,要永远追求美好的事物。少年时代的阅读,为我以后长长的人生路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这套“世界文学名著青少版”在台湾历经六十年一版再版,已经成为台湾几代人共同的阅读记忆。我想我们的青少年读者们也会喜欢它。
——苏立康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这套改写的世界名著,虽然不能替代原著,但是,让青少年了解名著,包括作品内容,人物个性,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社会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跌宕的故事情节和感人至深的细节,都是有开启意义的。改写者多是有文化底蕴的学者、作家,思想深邃,语言功底深厚,青少年可以从中习得语言,锤炼思想,而且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世界文学名著青少版”一定为青少年所喜爱。
——步根海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
经典阅读分两类,首先是阅读原典。但是青少年阅读原典有一定困难,而且还有时间问题,因此经典的改写就有非常大的意义_它是一个桥梁。是一个引路人,当然这个“引路人”必须是高手……挑选名家改写的经典读本,让孩子能够亲近名著,让经典阅读进入语文教育和家庭教育。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 钱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