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我在家里挂了一幅自己画的山水画,就是那种幼稚地把山画得高耸入云的常规山水画。一天,一位不是画画的朋友看后说:“山水画从来都画得爬都爬不上去。”这句话至少提供了两点信息:一是山水画的样式从来都大同小异,惰性传承;二是山水画作为境,险恶大于近人。这位门外汉不经意的一句话,一直刺激我思考一个问题:山水画的意义在哪里?
后来,在与大自然亲近的不断写生的过程中,逐渐明白:写生为大。
北宋画家郭熙提出:“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为得”。我特别欣赏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画家对自然与艺术的物我交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理解得特别透彻而得出的结论,又是那样平易而隽永,足可以作为后世画家的座右铭,这正是古人与今人的相通之处。
最近,一家著名电视台播了一期《解密山水画》的节目,讲的是苏州一位画家经过研究,对传统山水画进行了解密,并对一位偏远山区的中学美术教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速成训练,按这位解密者的说法:“只需要一个月时问,就可以(让被培训者)接近或超过一般的山水画家。……我希望她成为中国最好的女山水画家。”一个月培训期满后,这位接受训练者画了一批册页。北京的专家看后说:“她已经进入了一个很好的状态,形成了见功底的路子。这是好多人要几年工夫才能达到的。在职业画家群体中,有的人画一生比她还差好多。”
这个案例,从媒体方面看,是正面肯定的态度,并无“恶搞”的意图。从电视画面的“图式”看,属于“文人画”的山水画范本,因为文人画更程式化。如果真的可以对传统山水画进行解密,并对毫无绘画基础的人进行如培训熟练工式的短期培训就能掌握传统山水画,说明传统山水画太过简单,因为培训一个画家的时间比培训一个普通厨师还短。这不能不说是传统山水画的悲哀。
其实,所谓对传统绘画的“解密”,《芥子园画谱》早就做得非常好了。
以上这个案例正好从侧面支撑了我“写生为大”的主张。我毫不夸张地说,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没有三年五载的训练,你不可能画出基本像样的山水画来。我想对热衷于解密的人说,大自然是永远神秘的,永远是不可解密的,所以才魅力无穷。因此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才是发展传统山水画的唯一出路。
前人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愿意从写生的角度去理解。古人总结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就严格意义讲都和师法造化的写生有关,至少“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移模写”与写生十分密切。只是古人的写生与今天的写生形式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我以为“外师造化”的本质是一样的。我们今天院校教学的写生基本上是西方艺术教学中的对景对物写生,在院校教学中常常是作为基本功的技术训练进行的。而我愿意把“写生为大”的课题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层面进行讨论,以区别于院校教学的狭义写生。
其实,“写生”并不排斥主观意趣的加工和发挥,也不排斥事后的“整理”和“重画”。我们常说写生中的“移花接木”“无中生有”都是画面处理方面的技术枝节。所以,把我的写生作品拿到实景中对照,并不就能找到“这里”。但是,熟悉我写生的人单看画面也能说出这是“那里”。这正是我要通过画面传达的精神。我从来都对那种敢把东西南北中的祖国大好河山画成一个样子的“伪写生”敬而远之。
写生的重要性在于,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永不重复的“结构”和永远鲜活的“情绪”,我称为“风景不老”。这是前人的范本和书斋的“实验”都无法解决的。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