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畅销书《一个人的朝圣》的瑞典兄弟,2012夏季以来最畅销小说,瑞典近五年来最成功80后作家一夜爆红之作,怪老头欧维征服全球超过25国读者。
人与人之间的碰撞总是妙不可言,我们在与陌生人相处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不可预知的惊喜。有媒体评论称: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编著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是本精致的书,在这个如生命庆典的故事中,抒情的语言如五彩纸屑般慷慨抛出,为本已很壮观的聚会增添火花和颜色。巴克曼笔下的人物感觉如此真实,读者很可能会发现相似的人就住在自己的社区。或许,你发现生活的真谛、与人相处的乐趣,就从这本书开始。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编著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认识一下欧维。他59岁,脾气古怪,嫌东嫌西,带着坚不可摧的原则、每天恪守的常规以及随时发飙的脾性在社区晃来晃去,被背地里称为“地狱来的恶邻”。他每天一大早就四处巡视,搬动没停进格线的脚踏车、检查垃圾是否按规定分类、抱怨谁家的草坪还不修剪、诅咒那只掉了毛的流浪猫。没完没了。
他想自杀。
直到一个十一月的早晨,当一对话唠夫妇和他们的两个话唠女儿搬到隔壁,不小心撞坏了他的邮筒。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买了个不是电脑的电脑
(三周之前)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在小区巡逻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拉着拖斗倒车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不交三克朗增值税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辆该放哪儿放哪儿的自行车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挂上个钩子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对父亲的老脚印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给暖气通风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造了一幢房子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那个不从梯子上掉下来就开不了窗的盲流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有所获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个叫波波的小丑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个火车上的女人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列晚点的火车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辆树林里的卡车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只雪堆里的猫崽子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只叫恩斯特的猫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只本来就不成样子的猫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个入侵者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那些饭馆里播放异国音乐的国家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车库里的人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辆一去不返的公车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个用彩笔画画的小屁孩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块波形铁皮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个再也没人会修自行车的社会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场驾车练习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个叫鲁尼的男人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个同性恋者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个没有他的社会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挂着拖斗倒车。又来了。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不开该死的旅馆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次非比寻常的巡逻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邻家男孩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社交障碍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杯威士忌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堆插手的浑蛋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个故事的结局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死神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尾声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在小区巡逻
早晨六点差五分,此刻欧维与猫咪第一次相遇。猫咪马上对欧维满怀恶意。很大程度上,这种感情是相互的。
欧维像往常一样早起了十分钟。他无法理解那些睡过头还责怪“闹钟没有响”的人。欧维一辈子都没上过一个闹钟。六点差一刻,他准时醒来,然后直接起床。他启动咖啡机,沏上两人份,刚好是他和太太在这个排屋小区内居住将近四十年间每天早晨一起喝的量。一杯一勺,外加一勺养壶。不多也不少。已经没人能如此正经地煮咖啡了。正如现在已经没人能动笔写字一样。因为这个年代不是电脑就是意式浓缩。人们连字都不会写,咖啡都不会煮,这算什么社会?啊?欧维琢磨着。
咖啡煮着时,他穿上蓝色裤子和蓝色外套,踩上木屐,手往兜里一插,这是时刻准备着为一无是处的周遭世界感到失望的中年人常做的动作,然后他就起身出门到小区里巡逻去了。他每天早晨都要转上一圈。
他迈步经过那些坐落在寂静与黑暗中的排屋门口。早就料到了。这个小区里,不到点儿是不会有人愿意提早出门的,这个欧维心里有数。如今,这片住的不是自由职业者就是别的什么游手好闲的人。
猫咪一脸漠然地杵在房子之间的过道上。话说这猫也没个猫模样。它只有半截尾巴、一只耳朵,身上的毛还东少一块西缺一块的,就像被谁一把一把揪过似的。其实很难算是一只完整的猫科动物,欧维想。
他向前跺了两下脚。猫咪站起身。欧维站住。两位这么互相打量片刻,就像夜晚乡村酒吧里两个暗中较劲的打手。欧维寻思着要不要朝它砸个木屐什么的。猫咪一脸晦气,心想没有木屐给他抽回去。
“去!”欧维突然大喝一声,猫咪吓一大“跳”。它后退一步。眼睛紧盯着这个59岁的男人和他的木屐。然后它转过身轻轻一跃,缓步离开。欧维心里最清楚,他敢打赌这家伙先翻了个白眼。
“妖孽”,他想着,瞄了一眼腕表。六点零二分。时间飞逝,可不能让任何猫科动物耽误了整个巡逻。本来都好好的。
于是他沿着房子之间的过道朝停车场走去,就像他每天早晨做的一样。他在标明社区内禁止车辆通行的标牌前站住,狠狠地踹了一脚固定警示牌的底座。并不是因为它歪了什么的,但检查一下总没坏处。欧维就是那种靠踹两脚来检查东西的人。
接着他走进停车场,踱步经过一个又一个车库,检查确认晚上没人擅闯,或什么破坏分子前来纵火。之前小区里也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事。但反正欧维的巡逻也从来没有间断过哪怕一次。他检查了自己车库的门把手,里面停着他的萨博。上下三次,每天早晨都这样。
之后他到访客停车场绕了一圈,那儿最多只允许停满二十四个小时,他从外套口袋里掏出小本儿仔细记下所有车牌号。跟前一天记过的车牌号核对了一遍。哪回要是同样的车牌号在欧维的笔记本上连着出现两天,他就照老规矩回家给交管局打电话要来车主的个人信息,然后打电话通知肇事者,说肇事者是个没用无脑的畜生,连瑞典语标牌都看不懂。其实并不是因为欧维有多在乎访客停车位里停着谁的车。当然不是。而是因为这是原则。标牌上写着二十四小时就得服从。因为要是大家都整天想停哪儿就停哪儿会怎么样?肯定就乱套了,这个欧维当然明白——那就满地都是车了。
但是今天访客停车场里没有不守规矩的车辆,于是欧维收起笔记本像往常一样拐进垃圾房。这其实也不是他想管的事,他本来一开始就高调反对那些开着吉普车新搬来的社区委员们提出的狗屁方案:垃圾必须分类。但既然现在已经决定了要分类,那就得有人来检查落实。也并不是有谁给欧维派了任务,但如果像欧维这样的人都不自觉自愿地挑起这副担子,这社会得乱成什么样子。这个欧维是知道的——那就满地都是垃圾了。
他轻踹了一脚垃圾箱。咒骂一声从玻璃回收箱中拣出一个玻璃瓶来,念叨着什么“没用的东西”拧下瓶子上的金属瓶盖。把玻璃瓶扔回玻璃回收箱里,然后把金属瓶盖扔进金属回收箱。当年欧维还是社区委员会会长的时候,他曾大力提倡在垃圾房里安装摄像头来监控,确保无人倾倒“非法垃圾”。建议被否决让欧维非常气恼,大部分邻居都觉得这么做让人“不大舒服”,另外这么多录像带整理起来相当棘手。尽管欧维再三重申“脚正不怕鞋子歪,身正不怕影子斜”。
两年后,当时委员会已经撤了欧维的职(欧维后来自称这是一起“政变”),这个问题又被点燃。显然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新型摄像头,由移动感应装置自动开启并直接将图像上传互联网,新的委员会会长给小区里的每个人都发了一封洋洋洒洒的信,对上述摄像装置作了详尽的解释。有了这个摄像头,不但可以监控垃圾房还能捎上停车场,防偷、防盗、防流氓。另外影像资料二十四小时后自动删除,不至于“侵犯居民隐私权”。要安装摄像头必须委员们全票通过,但还是有一个委员投了反对票。
欧维明确表示信不过互联网。他把互联网念作“互联网儿”还故意把“网”字加重了念,尽管他的夫人一再提醒他“互联”才是关键。会长很快意识到,要想让互联网看着欧维倒垃圾除非先送他进棺材。摄像头还是没有装成。挺好,欧维想。每天巡个逻不是更好嘛。这样大家就知道谁都干了啥操的什么心。是个人就明白这道理。
完成垃圾房的检视之后,他锁上门,正如每个早晨一样,猛推三下以作检查。然后他转过身,发现一辆自行车靠墙停在自行车棚之外。尽管就在它头顶上一目了然地竖着一块“禁止停放自行车”的标牌。自行车旁,别的邻居已经贴了一张愤怒的纸条,手写着:“这里不是自行车棚!看清标牌!”欧维咬牙念了声“白痴”,打开自行车棚的栅栏,抬起那辆自行车按着阵型对齐摆好。锁上栅栏,猛推三下。
P6-9
如果要颁“最具魅力年度图书奖”,这位瑞典一夜爆红作家的处女作当仁不让。
——《推荐书目》
这是我读到的最好的小说之一,我希望人们再也不要用惯常的方式来看待一个安静孤僻的人以及这本书了。
——卡雅科斯塔评论(cayacosta review)
本书让人思考,我们是谁,以及我们要如何过这一生。
——美国小说家 路易斯?拉文
这是本精致的书,在这个如生命庆典的故事中,抒情的语言如五彩纸屑般慷慨抛出,为本已很壮观的聚会增添火花和颜色。巴克曼笔下的人物感觉如此真实,读者很可能会发现相似的人就住在自己的社区。
——书架意识(星级评论)(Shelf Awareness (starred review))
即使最严肃的小说读者也需要放松。如果某天午后你全部想要的就是阅读的魅力,这本小说是个完美的选择。
——《旧金山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