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秦穆公春秋争霸,迎立重耳,秦晋围郑,完璧归赵,举鼎之祸,邯郸之战,渑池会,奇货可居,胡服骑射,昭王兴燕,孙膑、庞涓之争,焚书坑儒……本书以“图说”的形式,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秦统一六国前后的历史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图说秦合六国/图说中国历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曾微隐 |
出版社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烽火戏诸侯,秦穆公春秋争霸,迎立重耳,秦晋围郑,完璧归赵,举鼎之祸,邯郸之战,渑池会,奇货可居,胡服骑射,昭王兴燕,孙膑、庞涓之争,焚书坑儒……本书以“图说”的形式,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秦统一六国前后的历史故事。 内容推荐 秦合六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秦灭六国是一个速成的结果。此过程经历了将近七百年,此结果却只有短短的十年。本书讲述的就是秦合六国这个漫长的过程和秦灭六国这个速成的结果。历史为何会选择秦国?其一,秦国是诸侯国中拥有开明君主最多的国家。到秦王赢政统一中国为止,秦国的三十多位君主中,竟出现了七位佼佼者,他们是政治领袖、军事统帅、谋略大师。其二,“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揭开尘封的历史,以史为鉴,启迪心智。 目录 前言 西垂大夫 烽火戏诸侯 秦襄公开山立国 秦穆公春秋争霸 礼贤得良才 三救晋难 迎立重耳 秦晋围郑 崤之战 称霸西戎 “七雄”之首 公叔痤的“预言” 公孙鞅入秦 徙木立信 法行十年 秦人不怜 秦惠文王连横破纵 引锥刺股 艰难合纵 张仪入秦 合纵瓦解 秦武王东进中原 举鼎之祸 五人专权 如梦初醒 远交近攻 睚眦必报 完璧归赵 渑池会 阏与之战 “战神”杀伐 长平之战 邯郸之战 奇货可居 公关有术 赢政的雷霆手段 吕不韦之死 老鼠哲学 帝王之术 初露锋芒 逐客风波 不堪一击 韩国之亡 “贱臣”人相 变法不力 朝秦暮楚 由强至弱 赵国之亡 胡服骑射 “二元”政治 最大的受益者 幕后英雄 两败强秦 自毁长城 大势所趋 燕国之亡 禅让乱国 昭王兴燕 灭齐是把双刃剑 荆轲刺秦王 人才尽失 魏国之亡 吴起奔楚 孙膑、庞涓之争 内耗的代价 窃符救赵 信陵君遭嫉 鼠目寸光 楚国之亡 变法夭折 春申君的败笔 王翦灭楚 唇亡齿寒 齐国之亡 祸乱湣王始 谨慎事秦 不战而降 六王毕 四海一 中央集权 大兴土木 焚书坑儒 试读章节 据史书记载,早在三干多年前,中国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现在每当提到烽火台,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长城,实际上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从长城出现后,烽火台就与长城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烽火台多筑在长城沿线的险要处和交通要道上。一旦发现敌情,便立刻发出警报:白天,点燃掺有狼粪的柴草,浓烟直上云霄;夜晚,燃烧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火光通明,以传递紧急军情。 本来,烽火是在有万分危急的敌情时才点燃的,没想到却被一个帝王拿来买美人一笑,结果是国破家亡,留下千古悠悠的一声叹息。这个真实的故事是这样的: 周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宫涅继位,这就是周幽王。 当时周室王朝统治的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上连年旱灾,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这时一个开明的统治者本应力挽狂澜,但是周幽王偏偏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想着如何发愤图强,挽救周朝于危亡,却重用佞(ning)臣虢(guo)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更可怕的是,他穷兵黩武,以极弱的国力和兵力竟然向西戎大举进攻,结果在剽悍的阳戎面前大败。 这时,有一个很有头脑的大臣名叫褒垧(xiang),劝谏周幽王,他非但不听,反而把褒垧关押起来。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国族人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要把褒垧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极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于是借此机会寻访美女。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并将其买下,教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si),献给周幽王,以便替褒垧赎罪。 周幽王第一眼看到褒姒就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释放了褒垧。 周幽王自从得到褒姒之后,十分宠幸她,本就荒淫的周幽王过起了更加奢糜的生活。 褒姒虽然生得艳若桃李,但是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 周幽王为了讨得美人褒姒的开心一笑,想尽了一切办法,遗憾的是美人始终不笑。 于是,周幽王向全国臣民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干两。”这时那个叫虢石父的佞臣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试一下。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西周为了防备西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li)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两戎进犯,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 诸侯见了烽火,知道都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虢石父昕献之计就是:令烽火台平自无故地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他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 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西戎打过来了,匆匆忙忙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西戎兵的影子也没有看到,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诸侯们一看,鼻子差点没气歪了,原来周幽王和褒姒正高坐在台上饮酒作乐呢! 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大家辛苦了,这里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 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 褒姒见干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好玩儿极了,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了虢石父干金。 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对老祖宗的规矩也抛诸脑后,废黜了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并封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还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准备出兵攻伐他。 申侯得到这个消息,大怒。他先发制人,联合缯(zeng)侯及西北夷族西戎之兵,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 周幽王听到两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上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冲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周幽王叫苦不迭。 镐京守兵本就怨恨周幽王昏庸,不满将领经常克扣粮饷,这时也都不愿效命,西戎兵一到,便勉强招架了一阵,一哄而散。 西戎兵马蜂拥入城,周幽王带着褒姒、伯服,仓皇从后门逃出,奔往骊山。途中,他再次命令点燃烽火。烽烟虽直冲九霄,可还是不见诸侯救兵前来。西戎兵紧紧迫逼,周幽王的手下在一路上也纷纷逃散,只剩下百余人逃进了骊宫。 周幽王采纳臣下的意见,命令放火焚烧前宫门,以迷惑西戎兵,自己则从后宫门逃走。但是,逃不多远,西戎兵又追了上来,一阵乱杀,最后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他们早已被吓得瘫在车中。 西戎兵见周幽王穿戴着天子的服饰,知道这就是周天子,就当场将他砍死。又从褒姒手中抢过太子伯服,一刀将他杀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虏(一说被杀)。至此,西周宣告灭广。 P14-16 序言 秦合六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秦灭六国,是一个速成的结果。这个过程经历了将近七百年,这个结果却只有短短的十年。本书讲述的,就是秦合六国这个漫长的过程,还有秦灭六国这个速成的结果,再加上六国之亡的真正原因。 秦国最初的领地在今天的陕西省西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在春秋时代早期,它是一个极不显眼的国家,直到秦穆公时代,才有了一次参与中原争霸的机会,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尽管如此,一直到战国初期,秦国仍是一个比较赢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所以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就科学技术、文化等而言,秦国在战国初期更是极为落后。 但是,中国春秋战国近七百年的历史,最终却由秦国画上了一个句号。 历史为何会选择秦国? 其一,秦国是诸侯国中拥有开明君主最多的国家。 到秦王赢政统一中国为止,秦国历经三十多位君主,这三十多位君主中,竟有七位佼佼者,他们是政治领袖、军事统帅、谋略大师——深谋远虑、高瞻远瞩、坚忍不拔、果敢坚毅、重用人才。这在春秋战国的其他诸侯国中是无法想象的。略数这七位君主的政绩,秦国一统天下的大势可见一斑: 秦襄公开山立国,奠定了秦国发展的首座丰碑。秦穆公重视人才,先后获得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击败晋国,俘获晋惠公,又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他矢志扩张领土,虽在崤之战中败于晋军,但并未气馁,而是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深彻变法,使秦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并在军事上有所建树。秦惠文王虽杀商鞅,但不废新法,对外战争成果辉煌,主要业绩是攻占关中东部和陕北部分地区,兼并巴蜀、夺取汉中,大拓疆土,迎来了国家的重大发展。秦武王在位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但是他夺得东方重镇宜阳,使秦国势力真正进入中原。 在长达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时代,其成功的外交策略和凌厉的军事打击,使秦国的疆域迅速扩大,六国罕有匹敌者。楚、齐、赵三强被秦国严重削弱,楚国和赵国几遭灭顶之灾。 从秦孝公变法到秦武王进入中原,是秦国的崛起期。而秦昭襄王长达半个世纪的策略大战,带来的是秦国对六国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此时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已不可逆转,这个时期是秦国的强盛期和决胜期。在此基础上,秦王赢政水到渠成地收获祖先给他留下的一切,扩大战果,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步伐。 其二,“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唐朝文人杜牧《阿房宫赋》中的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秦合六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对这句话的是非对错,直到现在,学界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其寓意却是深远的,揭示的道理也一直让世人回味不已。 秦灭六国,从表象上看,当然与其自身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的超强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我们更应看到,在“战国七雄”彼此倾轧、博弈、合纵、连横的漫漫岁月里,六国明知“唇亡齿寒”之危,明知“朝秦暮楚”之害,却仍然觊觎邻国之国土,希望弱彼强己。在这种各怀心事的背景下,六国虽然也曾试图以“合纵”之策对付强秦,但终因各自利益的现实考虑,而导致彼此的盟约失去效力。这似乎也不能责怪六国的短视和贪婪,对于壮大自己国家的力量而言,谁都无罪。 在此,历史似乎在六国中成了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一位研究秦国历史的学者曾言:“秦国在崤山以西,有群山为障,占函谷关为守,六国在地理上基本无险可守,又彼此征战不休、内耗不断,这些其实是对于秦国最好的支持。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被秦国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许,这番话能够诠释这段历史,解开那个“死结”。 历史选择了秦国,我们选择了秦合六国这段历史。揭开尘封的历史,思考历史的教训,以史为鉴,启迪心智。 囿于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与谬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0年4月1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