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一)
今日的佛教青年,应该从信愿中来增进道念,来为佛教创造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身为佛教青年应该有无限的希望,无限的未来。以下分为几点来说明佛教青年未来的成功立业之道。
一、从奉献中获得快乐
我们希望未来的前途能够成功,首先要养成一种观念:从奉献中获得快乐。一般社会人士,是从贪婪欲望中去追求快乐,从个己自私中去占有快乐,从物质享受中去寻找快乐;佛教青年与社会上一般青年不同的是从奉献中去获得快乐。
以前在朝山会馆,有一位柜台小姐曾淑芳,她毕业于天主教所办的文藻外语学校。我问她:“你受天主教学校的教育,现在接触了佛教,有什么感想?来到这里服务,对佛教有没有信念?”她说:“我没有信奉天主教,来到这里之后,我很喜欢佛教。不过,我从天主教里得到一个启示,神父、修女们都很重视奉献,他们对人生充满着乐观,而他们的乐观是从奉献中获得的。”由这段话,我们知道“奉献”的观念在各种宗教中的地位。想获得内心真正的平衡,一定要扫除自私自利的观念,净化自己的身心,变化自己的气质,庄严自己的思想,使我们从奉献中获得快乐。今日的佛教徒,讲究个己私利的人太多,为教奉献的人太少。因此,我们进入佛门,应该抱有“色身交给常住,性命付予众生”的观念,把自己奉献给佛教,奉献给一切众生。奉献不是没有所获,奉献以后,在无私、无我、无执的情况下,所能获得的将会更多。
佛光山的道风,非常注重“奉献”,可以从我们所办的一切事业说起,如养老、育幼、大专夏令营、松鹤楼老人公寓、佛学讲座、仁爱之家、佛光诊所、僧伽福利基金……无不是抱着“但愿众生获得安乐,不为自己贪求利益”的精神来做的。同时,“奉献”更有助于佛法的推展,有助于心灵的升华。
青年守则说“助人为快乐之本”,在佛教里,“奉献也是快乐之本”;一个宗教徒若不懂得奉献,是无法了解宗教本怀的。孙中山先生曾说“佛教以牺牲为主义”,牺牲就是奉献。如果我们想把握住佛教的基本精神,就要从奉献着手。
那么我们有什么东西可以奉献给别人?我们可以贡献智慧给大家、为大众服务;如果智慧、能力不够,怎么办呢?佛教有一修行法门——随喜赞叹,比如说看到别人成功了,能生起随喜之心,给人一句赞美的话,或是给人一个笑容,点一个头,布施给人快乐,这些都可以算是奉献。
所以,奉献不一定是物质上的给予,而是付出一片真诚的心。我们对于救度众生的事,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气魄,对待朋友、师长、父母,也要有一片至诚恳切的真心,对于所信仰的宗教,更是要有一片智慧的信心;所谓奉献,不外奉献我们一颗真诚清净的悲心,这是最宝贵的。希望佛教的青年们,都能养成不贪求个人私欲,发心为众的奉献精神。
二、从勤奋中打发时间
一天有24小时,一生也有六七十年的岁月。在这漫长的人生里,如何打发时间,是个很重要的课题。社会上一般人,用吃、喝、玩乐打发时间,打牌、赌博,或做无聊、没有意义的事,来消磨岁月。有为的青年,应该从勤劳奋发中去打发时间。
高雄有一位公司的董事长告诉我,他说:“以我现有的财产,即使一天用10万元,活了100年,也用不完。我有很多钱,可是我还在工作,我是贪得无厌吗?不是的,我是以做事业来打发时间。”他的这段话,说明一个人唯有在工作里,生命才有办法安住,人也才活得有意义。没有工作是很无聊乏味的。他又说:“我的钱虽然很多,但是自奉甚俭,我不抽烟,不喝酒,不去娱乐场所。下班回家,就是一杯清茶,看看报纸,如此而已,一天过去,第二天又带着饱满的精神开始工作。”由此可知,社会上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绝不是从安逸享受中得来,而是从不停地勤劳奋斗中获得的。P1-3
出了家,应时时摄受自己的身心,如制伏失缰野马,时时不忘自己是大众佛陀的弟子,要与佛教共患难,尽到佛弟子上弘下化的任务,才不愧是一个出家人。——星云大师
我们生活在人间,人间有男女老少,人间有五欲六尘,人间有生老病死,人间有悲欢离合。在缺憾的世间,我们如何获得欢喜自在?如何发挥生命的价值?如何拥有安乐的生活?这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课题。
佛陀降诞人间,示教利喜,为人间开启了光明与希望;佛陀依五乘佛法,建立了“五戒十善”“中道缘起”“因缘果报”“四无量心”“六度四摄”等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创办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提出“传统与现代融和”“僧众与信众共有”“修持与慧解并重”“佛教与艺文合一”等弘法方向。多年来,以“佛法为体、世学为用”作为宗旨,人间佛教渐渐蔚然有成,欣见大家高举人间佛教的旗帜,纷纷走出山林,投入社会公益活动,实践佛教慈悲利他的本怀。
2004年,我曾在香港和台北作例行的年度“佛学讲座”,三天的讲题分别为“佛教的生命学”“佛教的生死学”“佛教的生活学”。我言:生命为“体”,作为本体的生命,是不增不减、永恒存在、绝对、无限、正常的;生死为“相”,每个生命所显露的现象,是有生有灭、变化无常、相对、有限、非常的;生活是“用”,生命从生到死,其中的食衣住行、言行举止、身心活动等等,无一不是生命的作用。因此,体、相、用,三者密不可分。我们既来到世间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三者是一体的,其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整个人间佛教可以说就是“生命学”“生死学”“生活学”。
之后,我在世界各地演讲《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所谓戒定慧,有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趣入解脱,是学佛的次第;在人间生活,更需要断除烦恼才能获得究竟的妙智,才能自在悠游于人间!
1949年,我从中国大陆来到台湾之后,为了适应广大民众的需求,毅然采取面对面的讲说弘法。从宜兰乡村的弘法,到城市各处的聚会;从监狱的开示,到工厂的布教。1975年,在台北艺术馆举行佛学讲座,首开在“国家会堂”演讲佛学之风。接下来,我弘法的脚步,由北至南,由西至东,从学校到部队,从岛内到岛外。近二十年来,随着弘法的国际化,我更是终年在世界各地云水行脚,奔波结缘。
演讲的对象,有一般男女老少的信众,也有大专青年、企业界精英、教师、警察等特定对象。讲说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经典方面有《六祖坛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等,也讲说佛教的义理、特质与现代生活的种种关系,以及佛教对社会、政治、伦理、经济、心理、民俗、命运、神通、知见、因缘、轮回、死亡、涅槃等各种问题的看法。
三十年前,佛光山的弟子们将我历年来演讲的内容,陆续结集成书,并定名为《星云大师演讲集》丛书,二十多年来不知再版了多少次!许多读者将此套书视为认识佛教、研究佛学必读之书,也有不少出家、在家弟子,以此演讲集作为讲经说法的教材。
这套演讲集已缺书好一段时间,不时有人频频询问、催促再版。我重新翻阅,觉得此套演讲集讲说时隔近三十年,抚今追昔,虽然佛法真理不变,人心善美依然;环境变迁有之,人事递嬗有之。因此,决定将此书全新改版,去除与现今社会略微差异之处,重新校正、修订、增删,并依内容性质,分类为《佛光与教团》《佛教与生活》《佛法与义理》《人生与社会》《禅学与净土》《宗教与体验》《人间与实践》《佛教与青年》等册,总字数百余万字。为保存、珍重历史,同时又为方便后人参考、查询,我将演讲的时间、地点记于每篇文章之后。
我出家已超过一甲子,毕生竭力于人间佛教的弘扬与实践,主要是希望全世界各族群能相互尊重,人我能相互包容,社会彼此和谐进步。这套演讲集是为我初期弘法历程,以及一以贯之的人间佛教思想理念的鲜明见证。
出版在即,为文略说弘法因缘,并以心香一瓣祝祷人间佛教正法久住,所有众生皆能身心自在,共生吉祥。
星云于佛光山法堂
星云大师编著的这本《佛教与青年》介绍了,目前中国传统佛教寺院也有不少的青年僧人,如何引导这些僧人做一个爱国爱教服务社会大众的好僧人,确实可以从星云大师所倡导的做法中吸取经验。星云大师云水行脚五大洲,将佛教推广到世界各地,为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也越来越为两岸的人民所认同和尊重。
星云大师编著的这本《佛教与青年》谈论佛教青年的成功立业之道,如何做一个出家人,青年僧伽的十无思想和十有思想,青年的力,菩萨的心,佛教青年的生涯规划,参加佛学夏令营的意义,工作与身心的和谐等等。星云大师所弘扬和实践的人间佛教对启迪人生、和谐社会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