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问俗”乏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纵观民风民俗,无论是有益的,有害的,还是一时说不清楚的,差不多都能找到与健康问题相联系的脉络。如何在重视挖掘、保护身边的民风民俗的同时,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和社会与经济的进步、发展,不仅是民俗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温长路谈民俗养生(经典珍藏版)》围绕从农历正月到腊月的62条时令节俗进行民俗文化的解析和养生保健知识的介绍,基本上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健康四季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温长路谈民俗养生(经典珍藏版)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温长路 |
出版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入乡问俗”乏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纵观民风民俗,无论是有益的,有害的,还是一时说不清楚的,差不多都能找到与健康问题相联系的脉络。如何在重视挖掘、保护身边的民风民俗的同时,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和社会与经济的进步、发展,不仅是民俗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温长路谈民俗养生(经典珍藏版)》围绕从农历正月到腊月的62条时令节俗进行民俗文化的解析和养生保健知识的介绍,基本上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健康四季歌。 内容推荐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纵观民风民俗,无论是有益的,有害的,还是一时说不清楚的,差不多都能找到与健康问题相联系的脉络。《温长路谈民俗养生(经典珍藏版)》遵循民俗的时序关系,围绕从农历正月到腊月的62条时令节俗进行民俗文化的解析和养生保健知识的介绍,基本上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健康四季歌。这些民俗,既有反映节庆活动的,也有反映社交礼仪的,还有反映祭祀活动的,涉及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运动、交际、娱乐、药事等范畴,差不多覆盖了生活的基本内容。 《温长路谈民俗养生(经典珍藏版)》的作者温长路,是我国集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管理于一身的著名学者,书中的科学性、文化性、知识性和趣味性阐释,一定会让您品尝到一份美味的、实用的民俗养生大餐。 目录 春节习俗 二十三 糖瓜粘——甜甜蜜蜜论吃糖 二十四 扫房子——居室里的健康经 二十五 磨豆腐——豆类与健康之缘 二十六 割年肉——猪对人类的贡献 二十七 宰鸡赶大集——鸡肉是道营养菜 二十八 贴花花——来自笔端的欢快 年夜饭菜谱的科学改良 “守岁”与科学睡眠 吃饺子意在“交子时” “年年有余”话吃鱼 宁波新年的“如意菜” 年年春节年糕俏 插枝鲜花报新春 拜年拜出亲与情 年戏唱得心花放 立春习俗 萝卜“咬”出春意来 吃“五辛” 防春困 立春之日“鞭牛挞春” “悬葫芦”迎春防瘟疫 春季“稀豆”防天花 元宵节习俗 元宵圆圆寄团圆 观花灯、猜灯谜赏美景、增智力 正月十六 “散百病” 二月二习俗 二月初二 “炸金豆” 二月二说 “炸鬼” 花朝节习俗 “花朝节”里识花语 “踏青斗草”益心神 三月三习俗 春来三月三 荠菜当灵丹 三月三 寻芬芳 三月三 蒸榆钱 寒食、清明节习俗 “寒食节”里话冷食 傣族“泼水”贺新年 风筝高飞养心健身 惜春爱柳益心身 秋千荡春风助您“阳气”升 蒜、醋、竹习俗 四月初一 蒜“避瘟” 四月初八 “醋姑”降祥 五月十三 竹醉人亦醉 端午节习俗 粽子香包五粮 五色线告诉你金木水火土 蟾蜍毒液治恶疮 艾草菖蒲防时疫 欢天喜地赛龙舟 六月六习俗 感恩太阳晒衣被 食莲清暑、健脾、开胃 七夕习俗 女儿乞巧为哪般 河灯照亮鹊桥人 秋令习俗 立秋之日为何要“咬秋” 补水是秋令养生的第一要领 秋送“羊糕”寄深情 中秋节习俗 八月十五桂酒香 吃月饼的喜与忧 “月食祭月”有无道理 重阳节习俗 重阳敬老重晚晴 登高插茱萸只为养阳来 插菊赏菊食菊花 冬至习俗 “释菜”只为报师恩 送鞋体现敬老情 吃饺子与防冻耳 腊八习俗 “腊八粥”里的营养学 山西过腊八偏爱防风粥 翡翠碧玉腊八蒜 试读章节 拜年之风起于何时,说法不一。起码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荆楚岁时记》中“长幼悉整衣冠,以次拜贺”的话说的就是当时的事。拜年的范围起初是在家庭中进行的:晚辈向长辈拜贺,平辈间互相拜贺。唐代始,拜年已走向了社会,《法苑珠林》中“每岁元日巳后,递饮食相邀,号为‘结坐’”的话可以证明。宋代拜年之风较唐更盛,《梦粱录》中有“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年”的记载。清代拜年之风尤盛,《清嘉录》中是这样记录其实况的:“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理,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拜于门。” 拜年的范围 拜年有内拜、外拜、率全家拜、派代表拜,即使长年不来往的此时也要拜到。《帝京岁时记胜》中对这一情形描写得更为详尽生动:“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肩舆簇簇,车马辚辚,百官趋朝,贺元旦也。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无停。”这是臣拜君的,盛况空前,夜半子时就开始了。士庶之家也不落后,“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日新禧纳福”。 拜年的方式 拜年是根据时代和环境的变迁而相应发生着变化的。西汉之前是跪拜的,《周礼》中记载了九种拜法:“一日稽首,二日顿首,三日空首,四日振动,五日吉祥,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日肃拜。”显然这不限于拜年,也包括平时的拜法。是叩头、打躬、作揖连惯动作的综合运用,可能与当时人们席地而坐,跪拜比较方便有关。唐以后还有跪拜的,主要是臣对君、子对父和臣僚之间的礼节。《大明会典》说:“四拜者,百官见东宫亲王之礼;见其父母,并行四拜礼;其余官长及亲戚朋友相见,止行两拜礼。”平时一般交往中,较多的是行“折腰”礼,大体与近代的鞠躬差不多,同时加上双手抱拳的动作。姚刑部(清代学者姚鼐)的解释是:“若今之折腰,一揖而已;再拜而送之,两揖而已。夫折腰,则尻高首下,俗说云打恭者也。” 养生之道 如今拜年,这些烦琐的程序全没有了,偶然也有抱抱拳的。拜年的实质内容已经演化成了一种礼节性问候,或者说是一种社会交际的手段罢了。张到李家,抽一支香烟;李到张家,吃两颗香糖;王到赵家,喝一盏清茶;赵到王家,抓一把瓜子。在互相走动中联络了感情,增加了友谊,消除了隔阂,表达了心愿,确实是件好事。特别是在住房公寓化的城市里,平时大家忙于工作,下班后又各自走进自家的小天地里忙家务,互相交往很少,甚至连对门邻居被盗了都不知道。 过年过得高兴,心静无事,一身轻松,拜年可以弥补交往中的诸多不足,同时给对方送去一份温暖和亲情。 拜年也要讲究点学问 拜年虽没有什么固定的套数,也可以说出点可供参考的一二三来。比如拜年的时间上,应以上午9:00—11:00为好,太早了人家没起床,太晚了人家正吃饭,多有不便。下午一般都在自己家里活动,因为下午阴盛阳衰,不如上午走动能给对方带来生气。这虽然没有谁去提倡或作硬性规定,但在不少地方似乎是约定成俗了。这可能与过节期间夜晚睡眠不足,上午又不能睡懒觉,下午睡一会儿对机体代偿出现的赤字给予适当的补充这一实际情况有关。 拜年的语言 拜年自然是要多说些“吉利话”,根据年龄、性别、身份、职业等因素选择对方爱听的话讲,把道喜的主题表现出来。“笑一笑,少一少”,说点幽默话让大家开开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利,又符合新年的情调。P37-39 序言 人民军医出版社推出的《首席健康科普专家谈养生丛书》中,有我的这本书,显然是由于去年命名的11位“首席中医健康科普专家”中有我名字的缘故。说来惭愧,对于养生问题,我实在没有太深、太精的研究,常为披着这个虚名而诚惶诚恐、惴惴不安。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与人民军医出版社的商定,出版社在为这些首席专家出版一本综合性科普书之后,还要为每个人出版一册具有个性特色的养生知识书,以形成一套比较有分量的丛书。面对这样的话题,我的确有些难为之情,不完成“任务”难免还带有“搅局”的嫌疑。思来想去,只能勉为其难,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编辑要求,首席专家的这套书,要立足于专家的个人之长,是每个人养生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既可以是原创的新作,也可以是之前作品的选粹。作为知识匮乏之人,我选择的自然是后者。旧事重提,只好在过去的那些俗谚俚语、民谣谚语、民俗风情、民歌诗词、民间艺术等论述中折腾一番,从广义的“民俗”上炒出一份剩饭来。饭中添加的配料,是编辑王久红女士的杰作,譬如食谱、菜谱、汤谱之类的内容都是她参考一些专家著作后添上的。对于笨得连简单的饭菜都不会操持的我来说,这实在是无法作为的事。所以,在向编辑表示感谢之外,我还要特别向那些为为本书提供参考资料的专家们表示真挚的谢意!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彖辞》)“修文化而服遐荒,耀威武而平九有。”(杜光庭《贺鹤鸣化枯树再生表》)很显然,文化就是以文化人、以文化物(自然、社会),是以经典、礼俗教化天下之学问。它揭示的是人的本性、自然的本性,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体现的是一个民族勤劳智慧、传承创造的意识形态和悠久厚重、丰富多彩的社会文明。民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起着维系民族传统、规范社会行为、教育子孙后代、保持社会安定、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它在意识形态中的影响,有时是法律和法规作用所达不到的。人类生活的方式、内容、习惯以及风俗,一旦形成,就成为人们(部落、部族、民族)生产、生活、相处的基础和条件,因而必然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任何外部力量都对之无可奈何。虽然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必然有所丰富、变异、发展、衰落,但只要文化符合人们生产、生活、相处的需要,特别是如果形成了人们的信仰和哲学,而这种信仰和哲学又已经浸透在其他种种文化形式之中,就不会被颠覆(许嘉璐《漫谈文化强国战略: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必然之势》)。民俗的表现形式是千种百样的,它既包括社会生活文化中的家族、交往、婚丧礼仪习俗,也包括物质生活文化中的衣食住行、生产、交易习俗,还包括民族传统中的信仰、岁时节日、游艺竞技、语言艺术等诸多方面的习俗。其中自然离不开与人们健康生存休戚相关的医学、卫生的内容,无论是养生保健的,还是防病治病的,处处都有涉及,并且构成了它们之间的血肉一体、胶结难分的关系。 孔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正因为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人民之中、生活之中,她才有了连绵不断的传承性和生生不息的活力。百姓认同情况,实际是优秀传统文化内化程度的体现,也可以说是优秀传统文化生活化的反映,是自身文化强不强的最重要的反映。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摆设,不是只供学者研究的对象,而是养成民族灵魂的最好营养。如果一种文化产品,只存在于博物馆中,一种文艺形式,只存在于舞台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们已经死亡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学者的书斋里或研讨会上,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它已经死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纯学术化”是件极为可怕的事情。避免之道,就学者而言,能够并应该做的,就是应该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中小学校,走进城市社区,走进村村寨寨,做些传统文化“扫盲”的工作,唤醒实际还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文化基因;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为工人、农民、学生写些通俗的读物,并和文化创意工作者合作,把看似深奥的道理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用人人能懂的话语展现出来。话又说回来,普及、通俗化的工作并不好做——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唯有浅出,才能继续深入(同前)。 鉴于此,本书选择了从民俗角度立论。这既不是随意的盲目,也不是简单的应付,是出于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层普及而考虑的。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光环的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既要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自觉,满腔热情、用心用意地热爱和保护自己的优秀文化;又要保持坚定的文化自强、自立,开拓进取、积极努力地追求和进行文化的创造和重建;还要树立足够的文化自谦、自律,开放胸怀、谦诚虚心地汲取和接纳可为我所用的进步文化。继承与创新、引进与包容、坚守与开放、改造与融合,将是人类文化多样性进程中无法抗拒的规律。 本书遵循民俗的时序关系,围绕从农历正月到腊月的62条民俗进行节俗文化的解析和养生保健知识的介绍,基本上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健康四季歌。这些民俗,既有反映节庆活动的,也有反映农事活动的,还有反映祭祀活动的,涉及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运动、交际、娱乐、药事等范畴,差不多覆盖了生活的基本内容。它们能否给读者带来一些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古风的温煦和中医药防治疾患信息的方便,这只是笔者的美好愿望,希望它能够变为现实。 2011年11月22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