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站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文明史的高度,以极具现代性与超越性的历史观,艺术地表现了这一时代的全貌,全面立体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原生文明、强势生存以及秦文明对二千多年来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丰沛的政治智慧,空前的文化含量,奇绝的外交斡旋,诡谲的军事谋略,惊人的商战传奇,悲怆的法制历程,构成了《大秦帝国》的丰富肌理。
作为对秦统一中国文明2230年的永久纪念,这次推出的典藏版《大秦帝国》与已出版本的主要区别,体现在“纪念”二字上。作者孙皓晖为典藏版撰写了新的前言;增加豪华典雅的实木包装;除11卷正文外,增补1卷纪念册,纪念册包括秦统一中国后的地图和两枚纪念币,币面分别为秦始皇和商鞅的头像。为突出纪念秦统一中国文明2230年,典藏版《大秦帝国》限量出版发行2230套;每套纪念册上,均有作者和出版者的亲笔签名及题词。为便于长久收藏,每套典藏版《大秦帝国》均附有收藏证,编号为0001号至2230号。
历史地看,中国原生文明的高原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是这个文明高原上的最高峰。但是在当代历史小说中,先秦一直是个空白,在文学艺术上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反映。正如有专家指出的:大秦帝国这段历史最需要写,又最难写。而长期以来的历史遮蔽,使秦帝国特殊的历史价值遭到严重的错误解读,种种戏说泛滥,更使得秦帝国乃至春秋战国的历史风貌面目全非。
将秦帝国的是非功过阐释清楚,探寻两千年中华文明之根,理清我们的文明正源,是著名学者孙皓晖先生16年来的巨大创作冲动,也凝结成为河南文艺出版社历时8年方全套出齐的鸿篇巨制——504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它以站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文明史的高度,以极具现代性与超越性的历史观,艺术地表现了这一时代的全貌,全面立体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原生文明、强势生存以及秦文明对二千多年来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丰沛的政治智慧,空前的文化含量,奇绝的外交斡旋,诡谲的军事谋略,惊人的商战传奇,悲怆的法制历程,构成了《大秦帝国》的丰富肌理。《大秦帝国(典藏版)》六部,每部集中描绘了该时代的人物群与重大历史事件,既相互独立,又浑然一体,全面展现了近200年的战国风云与帝国生灭,战国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俗等,以及秦国崛起、兴盛、建立统一帝国又倏忽崩溃的历史。《大秦帝国》所描述的所有重大事件,所有有姓名记载的人物,所有著名言论,都是真实的,结局与事件进展也都是有据可查或被证实过的,真实性是这部历史小说的立足点。孙皓晖编剧,黄健中执导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已经拍摄完成,今年下半年将在央视一套播出,该剧气势恢弘阵势空前,未播已跻身网上最热剧,值得万众期待。
沙丘湖畔一片静谧。
自来以夏风闻名的避暑胜地大陆泽,忽然停止了天地吐纳,声息皆无,闷热平静得令人心慌。残月一钩,碧空如洗,浩瀚星河伸向无垠的旷远。城堡行宫外的重甲骑士营地中,云车望楼的点点军灯闪烁若天上星辰。茫茫沙丘营地,唯有城堡寝宫的灯光明亮依旧。寝宫门外的两队矛戈斧钺甲士笔直地挺立着,黑森森甬道直达巍巍然的城门。三丈六尺高的黑色大纛旗沉沉垂在城门箭楼,旗面上斗大的白色“秦”字静静地蜷伏在黑丝峰谷若隐若现。城堡内外的篝火坑早已经捂上了厚厚一层半干半绿的艾草,徐徐弥漫出覆盖整个城堡行宫的驱赶蚊虫的淡淡青烟。
丞相李斯在城堡外弥漫着的烟气中沉重地徘徊着,不时向城堡内焦虑地张望。说不清缘由,李斯只感心头一阵阵悸动,莫名其妙地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惊恐,全身毛发几乎都要立将起来。倏地,李斯心头电光石火般闪亮——必须立即见到皇帝,皇帝一定有事!可刚刚迈开大步,李斯又突然站定了。仅凭一种莫名的直觉便贸然闯入行宫,在素来不言怪力乱神的秦国君臣眼里岂非大是荒诞?更何况行宫一片平静,皇帝并没有召见自己,又能有何种突然事体?即或在惊恐慌乱之中,李斯依然确信:病中的皇帝一旦有事,第一个召见的必然是自己,以皇帝陛下的强毅,没有召见自己便意味着不会有事。身为帝国首席主政大臣,又兼大巡狩总执事,是不能无端失态的。尽管李斯告诫着自己停住了脚步,可是,莫名其妙的心悸却丝毫没有减弱。几乎是下意识地,李斯抬头仰望星空,扫视着紫微垣星区,想找见那颗对应于君王的帝星。突然,李斯发现那颗高居于九天中央的历来闪射着强烈光芒的大星已经变得暗淡微弱,几乎被一天星云淹没了。猛然一个激灵,李斯一身冷汗涔涔冒出,不禁用力揉了揉自己的眼睛……
陡然之间,飓风乍起,天地变色。
山川呼啸中,大陆泽畔的雪白沙滩骤然卷起了一道道白色巨龙,弥天而起的白沙尘雾片刻间便湮没了方才还灿烂闪烁的残月朗星,大湖林木行宫整个陷入了混沌黑暗之中。日间浓荫可人的湖畔森林,在飓风席卷中激荡出连绵不断的长啸。行宫城堡内外,顷刻问天翻地覆。骑士营地的牛皮帐篷被一片片连桩拔起,一张张牛皮一件件衣甲满天飞旋,怪异得如同陷入了黑色大蝙蝠群的洞窟。城门箭楼的串串军灯噼啪炸响着破裂,倏忽飞入了无垠的高天暗夜之中。驱赶蚊虫的一坑坑艾草篝火一扫上天,火星连绵如漫天飞舞的流萤,又于顷刻问杳无踪迹。城门箭楼的黑丝大纛旗狂暴地撕扯着拍打着又粗又高的旗杆,终于,大纛旗裹着粗壮的旗杆猛烈晃动着轰然翻倒。那面以帝国功业交织成的“秦”字大旗轰隆隆张开飘起,在高天狂舞一阵,突然不偏不倚地正正覆盖了皇帝寝宫的屋顶。所有的灯光都在飓风中熄灭了,唯有皇帝寝宫的一片红光闪烁着,恍如一叶孤舟上的渺渺桅灯……在猝不及防的风暴中,天空滚过阵阵惊雷,天河开决暴雨白茫茫瓢泼而下,沙丘行宫顿成一片汪洋。横亘天际的电光骤然划破长空,一声炸雷撼天动地,一片数百年老林齐刷刷拦腰而断。树身燃起的熊熊大火中,可见一条粗长不知几许的黑色大蟒在凌空飞舞中断裂成无数碎片,散落抛撒到雨幕之中,狰狞的蟒蛇头颅不偏不倚地重重砸在了陀螺般旋转的李斯身上……
飓风初起之时,人梦酣睡的甲士们便在凄厉的牛角号中裸身跃起,嗷嗷吼叫着向行宫城堡奔拥而来。巡狩大将杨端和赤裸着上身,紧紧抱着一棵大树连连大吼发令。光膀子甲士们立即挽起臂膀,结成了一个巨大的方阵,在阵阵惨白的电光雨幕中齐声嘶吼着“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老誓,激溅着泥水蹬向了城门洞开的行宫。
“丞相何在?大天变!”胡毋敬白发散乱嘶声大叫着跌撞过来。
“老奉常!大风起于何方?”李斯抓着腥臭沉重的蛇头趴在地面大喊。
“乾位!风起乾罡之位!”胡毋敬抱住一辆铁车费力地喊了一句。
“陛下——!”李斯骤然变色,一跃起身大喊着向城堡奋力冲去。
“护持丞相!护持列位大人!”杨端和带着一个赤膊方阵卷了过来。
奋力冲进皇帝寝宫,将士大臣们都惊愕得屏住了气息。
赵高趴在皇帝身上。皇帝倒在地上,一片殷红的血从公文长案直洒到胸前。皇帝圆睁着那双令人望而生畏的大眼,眼珠几乎要爆出了眼眶。赵高紧紧抱着皇帝嘶声哭喊着:“陛下醒来啊!风雨再大,小高子都替陛下挡着!陛下放心,陛下嘱托的事,小高子会办好的啊……陛下,你闭上眼睛啊!小高子怕你的眼睛……陛下,你闭上眼睛啊!”少皇子胡亥也抱着皇帝身躯哭喊着……一身泥水的李斯骤然一个激灵,浑身一软几乎要瘫了过去。极力定住心神,李斯一个踉跄大步扑了过来,猛然扒开了赵高,跪伏在了皇帝身侧。李斯试图扶皇帝起来,可是,当他双手触摸到皇帝身体时,一阵奇异的冰凉使他惊恐莫名了——皇帝的眼睛依旧放射着凌厉的光芒,身体却已经冰冷僵硬了。心头电闪之间,李斯倏地站起一声大吼:“老太医何在?施救陛下!”
一阵连绵不断的传呼中,杨端和带着一队光膀子甲士从寝宫外的一根石柱下将两名老太医搜索了出来,护进了寝宫。泥污不堪失魂落魄的老太医踉跄走出风雨天地,这才骤然清醒过来。看了看一脸肃杀的李斯,又看了看倒在厚厚地毡上的皇帝,两人立即明白了眼前的情势,一齐跪伏在了皇帝身侧。饶是宫外风雨大作,两位老太医还是依着法度,吩咐内侍扶开了哀哀哭嚎的少皇子胡亥,谨慎仔细地诊视了皇帝全身。当两位老太医一交换眼色正要禀报时,李斯断然一挥手道:“先依法施救!”两位老太医骤然噤声,一人立即打开医箱拿出银针,一人立即推拿胸部要害穴位。大约半个时辰之内,两位太医连续对皇帝进行了三次全力施救。
(选自第六部《帝国烽烟》之P1-3)
公元前221年,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至公元2009年,已经2230周年了。
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是中国古典文明史上最为重大的革命性巨变。可是,在其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却从来没有被我们以任何形式纪念过。这种刻意的淡漠,这种刻意的疏忽,在我们后来的艰难跋涉中已经化成了遗忘与麻木。我们陷入了长久的文明梦魇——那个伟大的时代与我们之间的精神联结,已经变成了历史记忆中的海市蜃楼,变成了脆弱不堪、变幻莫测的烟雾。文明的梦魇,曾经给我们带来了无数次的存亡大劫难。这种大劫难的频率,越到后来越高。这种大劫难的危害,越到后来越深。终于,在人类近代文明的入口处,我们重重地跌倒了,亡国灭种的灾难,终于接踵降临到我们头上……
我们的民族没有灭亡,我们的国家正在崛起。
但是,我们距离真正的文明复兴,距离创造新的文明形态,还有很长很长的路。
因为,我们还没有从漫长的文明梦魇中真正地清醒过来。
我们曾经的文明梦魇,究竟隐藏了一种什么样的历史价值观在作祟,隐藏了一种什么样的恩怨折腾情结,直使我们以摒弃自己的文明正源为快事?显然,这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楚的。人人都明白的事实是:我们对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的意义,对于我们文明正源所蕴涵的强势生存精神,已经刻意地遗忘了两千余年。依着某种趋势,似乎还将继续地永远地遗忘下去。
文明的荒谬,终究不可能永恒。
刻意的遗忘,终于被唤醒。
尽管这个声音还很弱小,还远非黄钟大吕。
可是,毕竟有了第一次文明的呐喊——公元21世纪历史文学界的声音!
公元2008年深秋,我与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及河南文艺出版社的朋友们聚酒漫谈。
不期然说及上述理念,朋友们都是一片感慨,一腔共鸣。
于是,我们共同策划了“纪念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2230周年——《大秦帝国》典藏版”这一项目。
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及河南文艺出版社的同人,在相同的价值观之下和衷共济,殚精竭虑,使《大秦帝国》走向了社会,走进了市场,走人了人心。如今,又更上层楼,使《大秦帝国》能够成为纪念中国古典文明最深刻革命的一个标志物,走人中国文明史的海洋。
这是中国出版界的远见与卓识,光荣与骄傲!
作为作者的我,在这里谨向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及河南文艺出版社的朋友们深深一躬。
2230年之前,秦帝国统一了中国,统一了中国文明。
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是此前中国古典文明发展的必然的巅峰时代。
从大禹治水起,我们这个民族便迈人了国家文明时代。此后的夏、商、周、春秋、战国、秦这六大时代,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明大创造。接连实现的文明跨越,形成了古典文明高峰迭起的中国原生文明大时代。迄至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我们的古典文明体系已经达到了浑然一体炉火纯青的最高境界。这种历经近三千年血火锻铸的统一文明,给我们留下了族群共处的文明融合传统,留下了无与伦比的强势生存精神,留下了气象万千的变革竞争理念,留下了恒久不灭的统一凝聚基因。无论我们曾经如何因文明的变形扭曲而饱受坎坷劫难,这些奔流在我们血液中、根植在我们生命中的文明基因,都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浴血复活并绵延相续地发展到今天。 作为一种文明形态,我们的生命力在于伟大的文明正源。
作为族群存在的中华民族,我们的生命力在于伟大的原生文明根基。
我们的文明正源,我们的原生文明,恒久地照耀着我们,支撑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即或在我们对它刻意淡漠的时候,它依然默默地滋养着我们,呵护着我们。
如日月之恒,不骞不崩。
这,就是秦帝国开创的伟大的中国统一文明。
谨以此文,纪念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2230周年。
公元2009年春
于西北大学·南海积微坊
一
历经十六年案头跋涉,《大秦帝国》笔耕的主体工程终于告结了。
中国文明史的博大汪洋陵谷交错,及其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无数沟壑、黑洞与变形,使每个力图遨游其中的探索者都为之浩叹。当我以十六年时光,一叶扁舟潜入又浮出伟大的原生文明时代,蓦然回首,竞不知自己该说什么了。
慨当以慷,潮涌心头者,我族文明恒久不灭之精义也。
从洪水时代开始,我们民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国家形式。从列强大争的春秋战国开始,我们的民族以将近六百年的艰难探索与烈烈奋争,开创了铁器时代特立独行的伟大文明体系,轰轰然进入了气象万千的帝国时代。这个伟大的帝国时代,是我们民族文明史的“加冠”之期。从伟大的秦帝国开始,我们的中华文明“冠剑及身”,进入了历史成熟期与曾经的最高峰。不管我们的文明脚步在后来的两千多年里有过何等曲折,那闪烁着亘古文华的标志性的高高秦冠,都永远地矗立在我们飞扬的黑发之间,那蓬勃着求变图存精神的铮铮秦剑,都恒常地渗透在我们沸腾的热血之中。我们的历史很久很久,我们的未来很长很长。“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唯其根基深长,唯其累积深厚,唯其饱经沧桑,我们可再生,我们可负重,我们可远行。
我们的生命,与人类世界共久远。
我们的文明,与天地宇宙共始终。
庄子说得好,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中国文明与人类文明繁衍拓展而生生不息,宁非如此哉!
作为再现中国原生文明史的一部作品,《大秦帝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民族精神所催生的产物,绝不仅仅是我个人心血来潮、灵感涌动的结果。在我们这个时代曾经的十字路口,求变图存再次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抉择。我们曾经衣衫褴褛,我们曾经食不果腹,我们曾经内斗不休,我们曾经滑到了崩溃的边缘。积淀的文明激发我们求变,贫弱的境地催生我们图存,当此之时,在我们民族的文明历史中寻求启迪,召回我们曾经失落的魂灵,洗刷我们曾经品尝的耻辱,淘洗我们曾经泛滥的自卑,鼓荡我们曾经干瘪的底蕴,洗刷我们曾经有过的迷茫,遂成为连绵涌动的时代思潮。而在我们民族的漫长历程中,面临巨大深刻的历史转折而能奋然拓展出崭新文明的时代,只有我们民族的原生文明圣地——春秋战国秦帝国时代。于是,回望探索两千多年前那个“凡有血气,皆有争心”,以“求变图存”的“大争”精神创造新文明的伟大帝国时代,自然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
不期然,我提起了笔,坐到了案头。
于是,有了始料不及的十六年耕耘,有了六部十一卷的《大秦帝国》。
二
在日每笔耕的十六年中,得到的各方关注与助益多多。
永远不能忘记的,是已故的著名秦汉史专家、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林剑鸣先生。启耕之初,时任法律出版社社长的林先生对我的创作给予了极大关注,多次长谈,反复说及以文学艺术形式反映秦帝国时代的重大意义。林先生说,他很长时间以来,都在思索如何将繁难遥远的历史及其研究成果,以生动的文学艺术形式普及于社会大众,也尝试过历史小说这种形式。林先生拿出了他自己当时已经大体写成的战国历史小说《一代政商吕不韦》与我一起商讨。以林先生的学养与学术地位,能以历史小说的形式展现历史研究的成果,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林先生烙在我心头最深的一句话是:“大秦帝国这一题材,其意义不亚于任何重大的当代题材。”1997年,林剑鸣先生于北京逝世,其时我正在大西北的黄河岸边蜗居笔耕,未能到林先生灵前一拜,诚为深重遗憾。
历经曲折,我还是选择了继续走完这段路。
我决意在已经完成一百三十六集文学剧本之后,重写历史小说。
只有历史小说这种形式,能够承载帝国时代极其丰厚鲜活的文明内涵。
由此,我进入了实际的自由职业状态。为了选择一个相对不受干扰的环境,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一个春天,我来到了海南。在老朋友曹锡仁、刘安、程鹏、周沂林,以及企业家王力先生的大力帮助下,我在海南居住了下来,开始了十余年的笔耕生涯。朋友们的帮助不仅仅是具体化的多方面的,还是有写作助益与精神助益的。凡此种种,无不使’我时时铭感在心。尤其是锡仁老友,在剧本创作阶段为将其推上银屏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虽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然为《大秦帝国》电视剧的后期实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恒常念之。海南省委宣传部也给予了《大秦帝国》多方关注,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文彰先生之关注与助益尤多,尤为感谢。
十多年中,我对几乎成为我第二故乡的海南,有了种种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在包括我在内的往昔之内地人眼里,这个弥漫着浓郁商品经济气息的海岛,是文化的沙漠,其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关系使之成为文化的坟场。然则,在深入其中的十多年里,我却深深感受到海南的包容、广阔与渗透于人际交往中的实际精神。没有虚妄,没有伪善,不宽容懒惰,不纵容矫情。无论是铺排奢华的酒店宴会,还是粗简惬意的路边大排档,纵情唏嘘面红耳赤之后,下次又是热烈坦诚的拥抱。无论是同事操业,还是人际交往,顾忌最少,羁绊最小,心结最淡,成见最浅。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你自身的努力。五湖四海都汇聚在这片美丽的海岛,竞争着,协同着,冲撞着,拥抱着,吵闹着,奔跑着,前进着。依稀之间,常常觉得这片海岛是某种战国精神遥远的折射,恍惚游离的种种影像之中,隐藏着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切的追求与向往。一个北京朋友来到海南,坐在明亮得有些刺眼的阳光下,盯着在海风中婆娑的椰子树,惶惑地说,这树,绿得有些假。
我感喟万分,大笑不止。
这个纷纭的时代,真在哪里?假在何处?
真成假,假成真,我们的目光要多少历史的泪水来冲洗?
清晨的阳光下,当我徐步走在金黄雪白的沙滩,望着苍茫大海自由地长啸,将一腔郁闷与五脏六腑的污浊在吼啸中喷发出去的时候,每每感动不能自已。传说中的灵魂净化在哪里?宁非如此哉!
……
五
最后,再说说两件相关事宜。
关于1996年的前三部文学剧本出版事。
1990年开始,我进入对《大秦帝国》的写作酝酿。当时深感电视历史正剧对民众的普遍影响,遂决意先以电视剧的艺术形式唤起社会对中国原生文明的关注。1993年秋,我开始进入文学剧本的写作,于1997年秋完成了一百三十六集文学剧本的写作,大体计约三百余万字。期间,1996年初,人民日报出版社拟议将已经成型的前三部文学剧本出版,我也赞同。由于种种原因,当年出版的作品形式不尽如人意。出版社与我,皆感未达预期,一致赞同不再印行,并停止此后改编。
2001年历史小说开始出版之后,多有读者误将1996年版的剧本改编出版物,等同于历史小说《大秦帝国》。虽然,我在网上已经作了说明,然误解依然常被提出。故此,在《大秦帝国》历史小说全六部十一卷完成之际,我对此事再度作以说明。同时,我申明:此后,我将不再以任何形式出版原先的文学剧本。
《马背诸侯》不再附于本版《大秦帝国》之后。 第一部序言中,我曾申明作为早秦历史展现的《马背诸侯》附于全书之后。
然则,随着写作与研究的进展,我对整个秦文明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深感原先计划的一个二十余万字的小长篇不可能肩负如此重任。这也是我开首说《大秦帝国》是主体部分告结,而不是全部告结的原因。1998年,我已经写出了《马背诸侯》的事件大纲并十余万字的初稿。后来,因全力以赴于主体工程,《马背诸侯》暂时搁置了。若等待其完成,再将《大秦帝国》完整推出,时日实在太久。
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写完帝国六部之后,我深感早秦历史隐藏着包括中国早期文明史与早期民族史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基本问题,其丰厚程度远非一个小长篇所能包容。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早秦部族是与大禹夏部族共同治水的远古功勋部族,在华夏文明的创造中起到了至为重要的奠基作用。如何展现洪水时代具有神话史诗特质的伟大历史,如何展现大禹大费大业几位无与伦比的英雄人物,如何展现秦部族在此后夏商周三代的传奇沉浮及再度崛起,绝非“赶活”心态所能写好的。
反复思忖,只有此后稍作喘息,再独立成篇了。
为此,我得向列位看官真诚地致以歉意,只能以此后依旧不失底气的作品,来报答看官们对原生文明时代的关注。
六
中国文明的发展是一个无极世界。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无极世界。
探索中国文明的历史足迹,同样是一个无极世界。
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对多年殷殷期待后续两部与全套推出的读者们,表示由衷的敬意与感谢。
感恩于我们这个求变图存重塑华夏新文明的伟大时代。
感恩于曾经帮助过我的每一个师长、朋友与家人。
公元2008年春·南海积微坊搁笔